新华门对面的东安福胡同 住过“香妃”的娘家人?原创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2021-02-28 13:39:54
! ~; m- v: g4 Y4 N
9 T' K% P8 d) _- g* g! P: [" ^6 i2 g0 E5 p8 R$ m
西倚西单商业区,东靠人民大会堂,北边挨着西长安街,和中南海相对,东、西安福胡同几百年来一直都是商业繁盛之地。 民国时期,这里曾有以庆林春、大陆春、同春园、淮扬春等代表的“八大春”,名动京城。 解放后不久,这里也聚集着鸿宾楼、天源酱园、庆丰包子等至今驰名的餐饮老字号。 0 y- h( `0 n# N# t! J6 P
6 S. ]7 f! Q& D7 I% C
西单商业网点分布图(局部) 此外,在物资尚且匮乏的年代,这里还有长安大戏院、首都电影院(民国时期的新新大戏院)、北京音乐厅等,是附近市民听戏、看电影、听音乐的首选之地。 2 E; f( \& S% W4 ]0 ~
上一篇中,咱们详细介绍了胡同里曾有个安福俱乐部,操纵国会,架空内阁,破坏南北议和,打压爱国运动,国人无一不愤慨。
4 S5 Z) y' H$ f0 t1 n8 t$ l* o此外,上一篇末尾还提到了新华门对面的灰色花砖墙,想必很多北京人都知道。纵览东、西安福胡同,这墙里的建筑也是最有特色的——回回营清真寺。 $ {: p% `, y8 J0 t! P+ r% a% J
: U2 w' o8 r( t
这里正对着新华门,也就是清代的宝月楼,这楼据传是乾隆皇帝专门为“香妃”的原型——容妃所建。而这座回回营清真寺,也是乾隆皇帝为容妃的叔兄而建。 * t; f. K1 J. c3 A6 \6 L) P
5 t( P, `2 \8 p* v历史上的“容妃”画像
2 @* F$ y' G' r* C; k. I据载,容妃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世居新疆叶尔羌,回部台吉和扎麦之女。 3 F4 E' i% R3 X0 L3 r- Z( a
乾隆年间,新疆发生回部叛乱,容妃的家族是当地回部首领,协同清军平息了叛乱。
; ]! d+ X$ t' f7 D9 H因边疆新定,乾隆皇帝极为重视这支由8位维吾尔族民族首领和宗教领袖带领的少数民族部众,下诏赐爵封居,史称“八爵进京”。容妃也是得此机会入京,而后又入宫的。 ! J- z+ k" U+ H9 `- i* G$ z1 J
而乾隆帝最初安置这些少数民族部众的地点就在如今在东安福胡同一带,称为“回回营”。
0 o0 v1 A, i4 R1764年,乾隆帝下令修建清真寺,它位处要冲,紧邻皇宫禁苑,与西苑宝月楼(今新华门)隔街对望,且系出内帑“敕建”,司工督造。入觐的维吾尔族众首领均在此礼拜,当年曾盛极一时。 K6 Q/ F# s+ V
/ \7 _) L* B4 m* I8 w4 j/ f
清真寺经一年建成,既具“近日之荣,兼擅土风之美”,占地25亩有余,“明九暗七,四面皆走廊,周配角亭四座。殿中央起作为亭式,金顶火檐,高起云涌,有如天坛之钦年殿。”可以想见其巍峨气派。寺外遍植柏柳,气氛幽静庄严。
3 Q" u# H/ |4 B, f. r据载,当年阿訇登楼呼唤礼拜之时,悠扬的唤礼声俯掠中南海,远传数里,故此楼一度号称“京城第一门楼”。 : A: \( `/ k" W4 R
因与宝月楼隔街相望,坊间也传此清真寺为“香妃寺”,宝月楼也叫“望家楼”,说的是乾隆帝建这两座建筑是为解香妃思乡之苦。 
% v+ y! C( f; h8 l1 K: ]) y, I1 {1 g( F5 d6 \
虽说宝月楼虽建成于容妃入宫前两年(1758年),但从乾隆屡屡吟咏宝月楼之诗文可知,容妃曾多次登临甚或入住此楼。
$ C1 G5 o+ U4 [5 Q. C9 n5 d在她香销玉殒3年后,年已八旬的乾隆于宝月楼前仍感慨万千:“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今同。”
7 y- C# V/ l* e$ D7 `遗憾的是,随着民国到来,袁世凯当政,辟中南海为总统府,拆宝月楼建新华门。 
0 K) ]- Y2 y" J% C5 A3 V
) R+ k! o; D7 G6 x' n因迷信风水之说,轻信新华门对面的回回营清真寺对政府不利,便以拓修新路为名,将清真寺正门、邦歌楼、大殿等拆毁,还在新华门对面建起了一溜灰色花墙,以遮挡路南外国兵营及破旧民舍,将清真寺正门彻底封死。回回营清真寺从此不复旧观。
6 K& z w2 P3 v+ d随着60周年国庆的到来,西长安街10号院围墙拆改,昔日隐藏在深巷大院的秘密重现世间,可惜其内的建筑已经不是原物,而是在袁世凯拆毁的清真寺原址上恢复的清真寺了。 * Q( P+ ~+ ?/ @/ v+ e
7 f9 i) J6 D6 X& ] ^; k图中还能看到后面新华门、国旗以及长安街边的路灯
" F5 E, D' R) Z. I |* d除此之外,安福胡同还曾是刘富槐的居所、梁漱溟的出生地,不知还有多少沧桑旧事,被掩埋在历史的深处。
6 S: u6 s& F4 n/ ~- ^9 w) `& Y)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