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本可辉煌的北京清河毛纺织工业遗产首发2023-11-19 16:05·六水秋居
+ X/ I7 [/ _+ z" _( [5 P4 A2017年8月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有利于抢救一批濒危工业文化资源。2018年10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公布了一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加上2017年底的第一批,共有53个项目入围。

% o# d: y# f @: {0 a% [
5 a; r" l5 Q Q6 q3 ~其实,人们对工业遗产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追溯到十年以前。2006年4月18日的“国际古遗迹日”,其主题就是“聚焦工业遗产”,同时在无锡市举行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无锡建议》。5月12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护和彰显一个城市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p! q* u$ j7 I" Z1 B K% c& P
) y8 U! O$ y- X- x7 E) D2007年9月13日,北京市工业促进局会同市规划委、市文物局,制订下发了《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的通知,认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遗留下来的工业资源,将有利于传承北京工业发展的历史,并丰富北京城市的历史积淀。自此,北京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步入正轨。

! P7 \, z& f: ?' \( i9 f$ |: J0 y6 t3 r/ |. D. q2 r- h/ e4 z( w
2018年3月22日,深具清河毛纺工业情结和发展特色毛纺工业文化情怀的原北京三羊毛纺集团董事长姜永平先生约请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相关专家座谈,探讨清河毛纺厂申报第二批工业遗产的事宜。尽管清河毛纺工业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拆除却较为彻底,几乎全部开发成了住宅。姜永平先生的努力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第二批工业遗产拟认定的名单中北京只有朝阳区的国营738厂、国营751厂和海淀区的北京卫星制造厂。
% }8 p5 _& a; [4 Q
) _% l4 _" O j+ u
我们无法穿越时代,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年。历史总是留下许多的遗憾。
% k/ Z! R& t* H7 o- I7 \6 Q
. j. G2 V( W0 g& b# ?$ [
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清河的三家毛纺企业搬迁调整,用盘活土地资金来摆脱历史包袱、安置富余职工、解决债务负担。随着北京华润新镇置业有限公司26亿元竞拍下毛纺三厂地块,2005年6月28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同意毛纺厂搬迁建设方案,毛纺搬迁建设新址位于平谷马坊工业区,项目新征土地22.64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1.64万平方米。同时,三家企业制定了《搬迁调整方案》,开始启动企业搬迁调整,搬迁调整与新厂建设、人员安置分流和当期生产经营同步进行。2006年,平谷马坊工业区三个毛纺织企业搬迁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中美联合制呢有限公司于9月8日正式建成投产,北毛、清毛新厂建设项目土建工程于10月完工, 2007年1月8日,开始试车运转,五月份全面投入生产。

% P& r! P/ W2 t! q/ N: v
! a0 Q* I- g R) d那么,曾经产生了明星博士厂长陆昊,曾经是北京市利税大户,曾经创造了无数名牌的辉煌无比光芒万丈的清河三毛厂怎么就从昔日的“朝阳花”变成“苦菜花”了呢?为什么必须搬迁调整呢?

, Z# w) u- D+ |" E
' G- K D$ \" W" C$ a9 V1997年,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即便没有退出的,也大多进行了“减员增效”,90年代的下岗潮开始出现,受到市场冲击非常厉害的毛纺行业尤甚,清河辖区内的北京制呢厂、北京毛纺织集团和北京清河纺织厂陷入了长期亏损、职工生活困难的窘境。笔者曾经参与过一些调查,进入新世纪以后,三家企业经营状况除清毛尚可,制呢厂资不抵债,在04年7月全部停产;北毛严重亏损,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清毛亏损,生产能力只有30%。且三家企业银行停止贷款,无资金来源,设备陈旧、无力改造。有一组2004年7月的数据:

* ?% q3 U9 ^% c `! F1 N
& K/ w' E W$ }& W# V8 W1 ^: z制呢厂现有职工1400人,退休职工1560人,不能进行正常生产,职工长期放假在家,2004年7月,北京纺织集团因制呢厂已不具备开工条件,令其正式停产;北毛现有职工1566人,退休职工1210人,企业无任何资金来源,生产经营属于维持状态;清毛现有职工2056人,退休职工1500人,2003年全厂累计完成130万米,只有实际生产能力的30%,当年亏损2300万元。
! v4 u2 {( i) z4 I
# T1 O V' v, H3 r" Y6 {' |
职工收入状况(2004年7月)
①在岗职工月收入 ②不在岗职工月收入 ③ 退休职工月收入 ④报销医药费情况 ⑤三险外各种保险
制呢厂: ①900元(含三险②347元 ③900元④无能力报销医药费⑤无能力负担
北毛:①880元(含三险)②380元 ③910元④无能力报销医药费⑤无能力负担
清毛:①900元(含三险) ③ 910元④能报销部分医药费⑤无能力负担
" t7 T4 P- Q) g* I# d1 }' M
4 e% z( b3 _/ m; r
三家企业退休职工月收入普遍高于在职职工,据部分职工反映,现在职工都希望退休。政府要求企业负担的职工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企业无力负担,许多职工因为负担不起医药费不敢去医院看病。

+ T& P( Q- s% Q1 z7 Q" ^4 A/ `$ o1 o7 j/ Q$ Z
当时,清河街道在调查中了解到,企业经营长期亏损,职工生活困难,有的职工家庭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三家企业中生活困难职工约900多人,其中月收入在290元以下的有约500人。三家企业生活最困难的职工分为二类:一类是因病致贫家庭。因一方或双方长期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88户,他们是职工中生活水平最低的,曾有家住毛纺西小区的北毛职工夫妇二人因长期患病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选择轻生。一类是双职工或单亲家庭生活负担重。占企业职工总数20%左右的双职工均为三口之家,夫妻双方在岗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夫妻双方不在岗的月收入不足600元,每月生活费支出已经十分困难,有的无房户还要承担房租,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生活更加困难。

' l+ {! c a1 I. c, G
* z5 ^3 `' y6 w! t( j& K; l- A$ M3 C也许,在经营城市的大环境下,以土地换发展,搬迁调整是最正确的选择。在北京市纺织集团和清河街道的共同努力下,毛纺三厂顺利搬迁了,华润新镇置地公司旋即进入破土动工。《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下发之日,毛纺三厂已经是一片平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之时,华润橡树湾开发项目最后一期——第五期“华润万象府”已经正式入住。华润开发商很聪明、很幸运,作为工业遗产的清河三毛很不幸,在一个相对尴尬的时间段牺牲掉了。
; x( H% l4 G/ s, P* M6 }
4 T! a# o4 {5 O* Z以鞍钢为拍摄背景的电影《钢的琴》中,关于最终没有逃过被爆破命运的大烟囱,“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的眼里,它就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它要走,我才意识到,原来它一直就在我身边。”
8 T4 Z" }' _2 g3 }( s; b' O
! o4 m' U3 j6 S; z' D+ h: p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北京市的巨大进步,1919年诞生的首钢比1908年诞生的清河毛纺要幸运得多,首钢整体变迁了,但它的主厂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H8 Q- O6 I" h ]- s
C. |& ]8 x$ e* S8 D
工信部开展工业遗产申报工作,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保留民族工业记忆。一百一十年的清毛厂区尽管不在了,但建于1908年的办公楼、一块光绪三十四年购董宅莹地碑依然在清河矗立。清河街道办事处将把这座办公楼建成讲述清河故事的“清河故事馆”。还将和三羊毛纺集团一起合作,将毛纺厂老的机器设备、档案室保存的民国二十年四月军政部第一制呢厂发行的厂务季刊、敌伪时期固定资产清册、1945年-1948年接收北平制呢厂员工名册等档案资料一一陈列,让生活在清河这片热土的人民永远记住这段宝贵的民族工业记忆。
- p. k+ |6 H' E0 d/ I" S" [
1 W) X( Y7 `! `# @6 Z% _
! c# P5 y. [# }3 N, z$ E3 K3 \2 b
6 f/ T" l0 H, v& Z
5 n/ M" s& S& t2 f0 e9 i! [' B1 C$ k/ J( F, T% Q* A' o
% t: E. g; \/ d; b, E
" L% K- f. W5 j' F$ n) p. V. U6 K
I' Y0 P2 h4 M V& L
$ @0 C4 s! W/ \- C$ b0 |1 U
. J' Q+ l& x( \! T
2 t: t2 T" i# b& W1 P/ P* L: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