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约2002年时侯,禄米仓地区拆迁,牵动有关禄米仓文史方面各类相关人士涌动。 新闻电影制片厂做一个纪录片。
这是部分解说词。关联桂春家族的在其中。 当时有另一位晚清仓厂侍郎出现。 据傅玉贤老人说,那是因为富察桂春担任民政大臣,兼任仓厂侍郎的时侯。 兼任不能兼顾太多,设两位仓厂侍郎的缘故。 --------------------------------------------------------- 年近80的孙洪权老人就住在禄米仓胡同64号的一间小房子里,这个教了多年中国革命史的老教授,退休后把兴趣放在了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随着北京市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每年将近600条老胡同带着它的记忆在城区改造中消失,这让孙老师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 禄米仓胡同展发起人 孙洪权 危房一改造,这么一拆,虽然历史文字可以记载,但是必然这个载体就没了,这是一个要抢救的;另外要抢救的,现在像活着的七、八十岁的这些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来讲,也很快就要过去了。因为这部分人活着的时候,他有听到的,有见过,甚至他有亲身干过的。 这时,一个以举办胡同展来发动社区居民共同挖掘胡同历史、抢救胡同文化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萌发了。在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2001年7月30日,禄米仓胡同今昔展在社区服务中心拉开序幕。 居委会主任 咱们这个没有作编号,就是准备把这内容再扩大,发现更多的有关禄米仓的历史啊、人才啊什么的,还有咱这社区建设,都往里充实,把咱这展览越办越大、越来越好。 让孙洪权老人没想到的是,这30多块浓缩了禄米仓胡同500多年的历史的展板,不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还引起了海内外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随着活动的深入,一个记录了“国的兴衰”、“家的荣辱”与“人的沉浮”的禄米仓故事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来到如今仅存两座仓廒的禄米仓仓场旧址,今天的人们恐怕已经无法想象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的禄米仓,在清康熙年间漕运最为发达时达到了鼎盛。史料记载那时仓廒曾多达57座,几乎占到整个禄米仓胡同的一半。据胡同老居民回忆,从朝阳门通往禄米仓的这条马路,曾经人来车往甚是热闹。 老居民 那时候车都是铁轱辘车。这条街整个从这都是大方石头,这马路到哪,到通县运河,从运河那运来的粮食,然后用马车给拉到这来。 随着满清末年的国力衰败,禄米仓也成为清政府吏治腐败的一个缩影。从南方运来的漕米搀假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已经无法正常食用,这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决定调性格刚直的内阁大学士富察桂春为仓场侍郎,负责整顿漕粮的腐败。我们几经周折,在西城区一个僻静的四合院里找到了富察桂春的孙女。 已经87岁的富察玉贤老人,认出了这张照片上的仓场侍郎就是她的祖父。 富察桂春孙女 富察玉贤 我们小时侯出去,要一提我祖父,那时侯称桂大人,吃过钱粮的人都知道我祖父。江南米来了,到通州卸米,每次都是我祖父亲自在那儿检查这粮食。据说有一次不收了,一看那里头又是(坏)粮食,不收了,拿回去,我要好粮食。不能这样,这样人们怎么吃啊。后来,从我祖父以后,人们吃上好粮食了,没沙子了,也没什么稻子皮子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祖父名字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 然而当时整个满清王朝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一次成功的漕运整治无法改变象征封建官僚体制的禄米仓走向衰落的命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禄米仓内所有的粮食都被侵略者拍卖了,粮仓也开始被移作它用,曾经繁华一时的禄米仓加快了走向衰落的步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终于走向了它的终点。这时,对仕途已经彻底失望的富察桂春决心终身不再入仕,并把不当官作为家训留给了后人。在他的曾孙富察振林的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对联。 富察桂春曾孙 富察振林 这个是我父亲留下的两幅对子,祖孙两学士,我曾祖父是内阁大学士,我父亲是辅仁大学的文学学士。那边是父子双布衣,就是不入仕,不要当官,就是我曾祖父对后人的教育。 ************************************* 2001年8月的一个下午,已经搬到海淀区居住的杨传任在得知禄米仓胡同办起胡同展的消息后,从海淀乘车赶到了阔别多年的禄米仓。杨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祖上几代都在禄米仓里任仓官。 杨寯声的孙子 杨传任 这个仓很多年很多年了,我估计就按我们这个家里来说,好几代人吧,全在这当仓官,都在这。 20世纪初,在禄米仓一带,“仓杨家”曾经是家有百口、人丁兴旺的大户,满清王朝的轰然倒塌,让杨传任的爷爷,当时在禄米仓担任管理职务的杨寯声失去了家传几代的饭碗,一辈子以仓为业的杨寯声成了禄米仓几百年历史中的最后一任仓官。 杨寯声的孙子 杨传任 1911年,就没工作了,开始据说他也挺烦恼的,没工作了。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仓官的后人们早已散居到了全国各地。但就像“禄米仓”仍然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一样,为区别于京城其他杨氏家族,仓官的后人们至今仍然有“仓杨家”的习惯称呼。 如果说,作为存放官俸禄米的禄米仓在封建帝王时代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话,那么1911年,当它被北洋军阀改作陆军被服厂时,似乎又暗示了另一个混乱时代的开始。 1912年2月27日,受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委派,蔡元培到北京来迎接袁世凯前往南京就任大总统,没想到29日深夜北京城里突然枪声大作,原来驻扎在禄米仓的北洋军步兵一个辎重队与驻扎在朝阳门外的炮队发生了哗变。变兵里应外合,打开了朝阳门,一路烧杀劫掠,京城内外共有4600多家商铺被抢,史称“北京兵变”,又称禄米仓兵变。
" z6 }5 m5 y* Z# n) g! F[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9 17:24: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