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1|回复: 9

一份祈雨的上谕[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25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 J) s" U& o, a$ y  x# O
[BR]

一份祈雨的上谕

一份祈雨的上谕
) C8 J! }8 y. H3 Y6 V3 v7 R+ L
[BR] . U! Y& L: `2 D" E" I
[BR]      同治二年三月十六日  z8 E: A# \! J# s) n7 P" ]" L
[BR]     上谕:京师自入春以来,雨泽稀少,现当农田播种之际,小民待泽孔殷,寔漈寅聁(同“盼”)无(无字存疑)。宜虔申祈祷,以迓和甘。本月十七日朕亲诣:大高殿拈香,时应宫着派恭亲王奕䜣,昭??庙着派惇亲王奕誴(cóng),宣仁庙着派钟郡王奕詥(hé),凝仁庙着派孚郡王奕譓(huì)同于是日恭请拈香。钦此。
$ _- i/ x8 Y: m  ^  _+ _[BR]释文:
1 X6 j: }, g/ r2 h[BR]      都城从进入春天以来,雨水稀少,现在正是播种庄稼的时候,百姓迫切地等待雨水的降临,恭敬地期盼雨水却没有降临。现在最应该虔诚祈祷,期待风调雨顺。这个月的十七日,我亲自下旨:大高殿烧香,时应宫派恭亲王奕䜣、昭??庙派惇亲王奕誴、宣仁庙派钟郡王奕詥、凝仁庙派孚郡王奕譓一起烧香。% ~1 A' O" {; B! n+ v$ Q
[BR]      上面是一份《题奏全稿》中关于皇帝下旨祈雨的照片及释文。
! k9 p3 \, t5 o% V1 ^) s0 i) A" l[BR]古代我们是一个以农耕鱼牧为生存基础的国家,农耕又占大头。科技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即使建国20年后的1969年,我到东北吉林农村插队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我们屯子跟现代科技沾边的有:化肥(只上用来交公粮的地,自己吃的不上化肥。)、农药,再就是用拖拉机播种黄豆(别的庄稼用牲口和人种)。没电、没机井。不靠天吃饭又能怎么样。
; t3 J9 x$ a) }0 n, y8 u$ G[BR]     靠天吃饭的古代,老天是不是下雨牵系着人们的生存与王朝的稳定,遇旱祈雨就成了一件大事。久而久之,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遇旱灾,求天拜神,祈降甘霖就成了传统和需要。( a5 ]# e' \9 N
[BR]     古代遇到大旱,皇帝都要亲自祈雨,我瞎猜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受传统的“天人感应”的影响,相信“人事失于天,则天变应于上”的上天降灾,得罪了天,就得赶快赎罪,改正;二是统治国家的需要。古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万民之主,所作所为,是“奉天承运”。皇帝的作为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心态,旱灾皇帝祈雨对灾难中的老百姓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民心稳了,国家也就稳定了。5 _( l- O$ q3 X& t( a. C2 S
[BR]      当然了,皇帝祈雨有灵验的时候,也有不灵验的时候。灵验了就是真龙天子起了作用。如果不灵验,可以一祈再祈,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变换方式的祈求上天,招式还没使完,老天爷总有个阴晴圆缺吧,日子久了,久旱逢甘霖也成为必然。最终归了包堆,还是皇帝灵吧?!
; \# Q' Q( B. O' N" l* _4 p[BR]我瞎想:传统加需要,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也只能如此吧。
$ B2 a6 V# M5 |' F[BR][/SIZE]
  u- C8 j2 x! N4 b[BR]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凝和庙,不是凝仁庙,上谕也有错字。
发表于 2011-5-25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民待泽孔殷,(孔,《辞海》1204页:孔为甚。小民期待下雨甚为殷切)

2 U) N: {1 I8 \" O6 x/ b

实深寅盼,(寅,《辞海》1083页:寅为敬。实在是深切地敬盼着下雨)

$ w3 j* W# n3 |/ ]" F

允宜虔申祈祷,(允宜:应该)

发表于 2011-5-25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5-25 15:05:00的发言:
凝和庙,不是凝仁庙,上谕也有错字。
5 @" f0 N) G6 \% o0 ~% P/ f7 L

 

8 u& i0 c% P+ v U* u5 ?

这个应该不是正经的上谕原件,不是这个样子的,多半是出自《邸报》一类

) \" R6 v! J- U3 C( ~# X( ]# g' f5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5 17:00:0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5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份祈雨的上谕

一份祈雨的上谕

发表于 2011-5-26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份邸报,俗称宫门抄,活字摆的,报纸的雏形。所以有错别字很正常。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对。谢谢您。
  u5 ?6 A! Z2 @1 K$ k1 K4 X(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9 10:14:1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题奏全稿》中的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指出释文中的错处。
发表于 2011-8-18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5 00:04 , Processed in 1.1396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