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 {, I0 J1 @% w7 O- u. o* B3 @6 m. r# K
崇祯17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进,其目的不是要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因事而论,认为李自成以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实际上东征路上他几次想后 P: @' e! K- i& k9 p' v6 l% n+ ^& q: p z
撤或者转向,尤其是宁武关损兵折将以后。如果不是大同守军来降,也许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顺的君臣依旧没有想到有可能轻易破城而6 U/ u" S* ^; R1 ? {
入。 " K- L$ x) e( E0 B$ J$ H9 ?7 S1 p8 T
入城出城仅40天,经山海关1战,之前攻无不克的大顺军溃不成军,从此没有打过1场像样的战役。如果说是腐化变质的话,仅仅40天这么短时间内就截
& `8 y" L4 {. X& x5 m4 c+ p' Q然不同很难令人相信。自古入京的叛军不少,比闯部更贪婪的比比皆是,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的。比如黄巢部,撤出长安后还能够南征北战。相比
1 J" g1 A/ n4 {) V1 O# O0 V. m ^之下,闯部是进入京城时间最短的,可是战斗下降最厉害的。 " Z' o8 ~& ]+ n1 A7 m; U, C2 p
如果说李自成的部队本来如此,又很难解释之前的战绩。有人认为他带入京的没有那么多人,山海关1战精锐丧尽。可是留守陕西的部队哪?还有1种说法是& M" ]" q/ Y: K5 x" z: z8 \
流寇的缘故,所以太平天国才能长久些。可是太平天国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后不走了。李自成此时已经在西安扎下基业,算不上流寇了。东进时后方和沿线肯
& H+ Q1 `& [( Z/ ^( q定留下不少人马,这批没有受到损失的人马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 % T v; F5 z4 o( h
如果说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众叛亲离,李自成为什么称帝后马上撤走?山海关1战,吴军和清军是惨胜,连乘胜追击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虽然伤亡惨重,
, g" S u {! X1 V7 I" o. P可是没有全军覆没,为什么不依托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1下?李自成率20余万人讨伐吴三桂,他带进京的远不止此数。当时北京新定,一定会在北京留下重兵。还
8 Z% V1 d" o% Z9 M* o4 o, o1 r有3大营的降卒,这些加起来应该还有几十万,为什么不守1下,而是仓皇而去,让吴三桂追得如丧家之犬? % R8 _2 \( m7 ]8 a. B
还有1种说法,在山海关损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即便这样,其他2流部队应该也多少有1点的战斗力。而且李自成绝不会把所有精锐都带到山海关,因为京城3大营的降卒那么多,需要留下亲信和精兵看守。 " ~% _2 F% I( U" k" j2 j4 r
李自成纵横几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战斗力最强的,即便受损失,也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还有其部下将领,为什么这些久经战场的将领撤出北京以后就再, U9 q8 N: s# B
没有出色表现?这种全军判若两人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相比之下,张献忠部也是1战而溃,后来还有李定国连斩名王,李自成手下为什么这么草包? . k5 Q( Z2 J8 j" B% p8 g
进京之前也进过城,洛阳西安,这些都是大城市,为什么偏偏进北京就彻底腐化了?从北京撤出来,最后连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杀也好出家也罢,闯部从起兵自始至终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叛变,所以最后绝不是众叛亲离,而是有1支人群众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军。
% G9 z5 A9 Q. l w$ \5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不是乌合之众,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摆设,在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交锋时表现不俗,也说明腐化之说不正确。起码在山海关前,闯部是能战的,为什么只有1战之力?
2 C$ I% g# m; l5 k# s+ @0 `三
+ k' h2 W4 j5 o1 q! f再看看在这时举足轻重的吴三桂,3月7日接旨,3月十日放弃宁远,3月16日到达山海关,对于1支军民搀杂的20万人来说,这个速度绝不是故意磨% D9 e% g( d: ]; P( i5 S
蹭。吴三桂是可以丢下百姓飞奔北京,可是当时李自成还没到北京,没有必要十万火急。3月18日,尚未安置完毕官兵家眷和辽东百姓的吴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
0 Z, ^! w4 X0 W0 i而这1天京城已经沦陷了。这个时候,说明吴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驾的。
) b w# o, O" j7 d0 P1 c- @. _三月23日,接崇祯死讯传,吴三桂归降大顺。3月27日,吴三桂到达距离北京约260余里的玉田,获悉大顺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拷打文武贵戚索要金银,吴家亦牵连蒙难。是夜“恫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掉头奔袭山海关。这4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 s; w- ~$ Y0 Y: H吴三桂叛后,李自成亲征,说明在他眼里吴三桂是个劲敌,否则派刘宗敏等就可以了。这么重要的1个人,难道几天都等不了,非要上吴家索要金银和陈圆
* v2 ?! O$ K7 [' |9 @圆?明朝官员投降的很多,对其中拥兵的武将,李自成从来是优待的,即使在北京也不例外,这是有史实可查的,难道偏偏对吴三桂这么严厉?难道别的官员的女眷
% s2 K8 l6 S! D+ v; Z) z里就真的全部是“恐龙”?说明拷打吴襄甚至索要陈圆圆都是子虚乌有。哪怕退1步,假设即便是真有此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手下的军士也未必肯。当时各5 g3 W) s8 V8 `
地相继投降,怎么唯独吴军铁板1块,他要降就降,要叛就叛?为明朝报仇也说不过去,因为吴是先降后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 n) w2 {1 T7 `: Q" O吴三桂是辽东军人集团的代表,不是个鲁莽的武夫,所作所为要从辽东军人集团的利益着想,否则部下不会绝对服从的。背关和李自成决战,风险极大,即便满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驰骋中原的势力,胜负很难预料。在人心不稳的崇祯17年,为什么吴三桂部队就那么齐心? : t4 x8 B+ H) r Q
山海关1战,吴部伤亡惨重,居然能对李自成穷追不舍,连战连胜,和在山海关前势均力敌的情况截然不同。可是为什么又突然不追了,就因为李自成放归陈圆圆?吴三桂这么重色轻家仇国恨的话,怎么可能有人为他卖力?满清也不会让他西南王之的。 ! g% V4 a3 I/ n9 r
最后是满清,山海关1战只动用了两个旗,可以说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满清夺取华北是最容易的。主力完好,春夏之际正好用兵。可是为什么这1年除: e q7 \& P4 h$ {7 a+ X7 a
了西追李自成外,没有下江南,而听凭南明小朝廷建立?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加上范文程洪承畴,都应该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流寇,可是明之正朔。其后果然有李定国、
- s2 |3 b9 E) B0 \郑成功高举复明的大旗,只不过功亏一篑。还有那些以抢劫为目的的满清亲贵,都应该知道西北残破,江南才是富饶之地。为什么满清白白地耽误了这1年的时间?0 Q7 [% C4 o) u5 d: D7 ^+ R4 e
如果没有左良玉清君侧,清兵或许很难渡江,宋金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1 i. @# |! a2 u: K. E# q" }
西元1644年3~4月间的北京,到底是什么东西才真正的牵动着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