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4|回复: 1

我的祖居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1-25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祖居

* p; [# N; H p5 E g5 _8 J! h

3 M4 `# N! e3 k: U

父亲家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在景山西街一个叫西板桥的地方。1949年解放前夕,爷爷带着全家租住了这个小三合院的东房,直到2003年叔叔最后搬走,一住就是五十多年。父亲是老大,最先般出去自己生活,所以我从未在此住过,但他经常带我回来看看,对这里有着深深的感情,因此我便将它称为“祖居”。

9 z. Q. R0 w# b5 v

祖居是一处极普通的老北京民宅,坐西朝东挨着大街,北面靠着一条狭长的胡同。大门窄小,开在院东南,呈暗红色,没有雕饰、门联和门墩,仅有两个木门枕和两层已经破损的石阶,略有如意门的形制,比起那些深宅大院真是不起眼,不注意就难找到它。但它所处的位置极佳,门口东望就能看见景山上的万春亭,高大的行道树浓荫蔽日,又西距北海较近,夏天就显得清凉宜人了。虽然守着大街,但院中却十分宁静,仿若在城市山林,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 O: e& M+ r! Q' M: ]7 N3 c6 i+ _

院子较小,南北狭长,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房东一家和另一户房客在此居住;西房两间是厨房和厕所,但已是靠墙新建的房子了;东房三间,便是祖居,略显苍老斑驳,爷爷、奶奶都是多年前在这里故去的,叔叔一直住在这儿。当年,爷爷在院中种了石榴、黑枣和柿子三棵树,年年果实累累。如今它们已经高过了屋顶,用绿荫庇护着老院子。我到这里来时年龄还小,现已对两位老人家音容笑貌的印象模糊了许多。但看着老房仿佛奶奶就在眼前,望着老树好像又见到了爷爷。搬走后我们时常回来看看,健康和蔼的房东老太太依然一如既往地热情招待。每次她都讲起与我家老人的交往以及种种趣闻旧事,让人感到久违的老街坊间的那种亲情氛围。

& c9 h, |# X" y2 {# y0 q9 B

这里原先曾住着三户人,院中搭建了小厨房和储藏间,堆放着各种杂物,十分拥挤。前年,政府实施腾退私租房的政策,给房客们搬迁资金,另购房居住。大家走后,院里的私搭乱建都拆除了,一下子敞亮起来,被包围的几棵老树也都被“解放”出来,自如地立在院中。冲水式厕所早已进了院,其它基础设施也将逐步引入院中,不久定能像住楼房的人家一样享受各种现代化生活了,确实要感谢政府既有利于古都风貌保护,又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各项好政策。现在房东一家仍然保持着老北京三代同堂、同居一院的习惯,但不必挤在一间房里,可以各住一处了。我的“祖居”——东房正准备修缮,作为老太太孙子未来的新婚洞房。看着院中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景象,似乎也能想象到自己家过去温馨的生活场景,倍感亲切。

$ D$ A2 ?1 C7 T) B1 y2 n/ ^2 ^

为此,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模仿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篇短文《祖居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送给房东一家作为留念。

% P) y4 u1 d$ X* C& m8 K0 \

, G* e2 B4 v0 ~. T- E

. {6 _. Z* ~ r/ I

Y, ~- g& Z1 `% u+ J% d5 {

" x, G3 n6 d( U+ N+ V% r* a9 ], C7 O

房不在高,宜居则祥;院不在阔,宜人为上。虽是老宅,祖居意长。三合院、如意门,不雕不饰去浓妆。②依小巷却有交通之便,临大街而无喧哗之伤。不必登山,景山在望;无需临水,北海潮凉。③老树三株,绿秀红芳;④冬得煦日,夏蔽骄阳。

0 o) a4 ]1 p0 C- W0 W1 p" |

其乐融融,三代同堂;私租腾退,各居一方。⑤煤改电,冷不忙;旱改水,人不慌;三线入地院中藏。⑥没有大拆大建,不用人户分离;小规模、微循环,岁修时整除危房。⑦千古皇城风貌在,今人后世自徜徉。大都后英房,杭州庆余堂。⑧孔子曰:“何陋之有?”⑨阮师云:“整旧如故存其真!” ⑩

/ D( z% q. C7 A$ ?0 K) q

6 L2 d r( Y2 O+ r" Y0 ^$ n( j

; ?) \+ U9 f3 r

【注释】

% i& S& \+ Q, u2 L2 z

' b% L* \2 P( h

随着城市大规模改造,很多老房子都不存在了。祖孙三代在景山西街西板桥住过的老院子幸存至今,现被列入保护区内,可传之后世了。虽早已搬走,但见祖居完好无损,房东一家幸福安康,十分欣慰,于是仿照《陋室铭》写作一篇《祖居吟》,以表恋情,希望能按照科学的发展方向保护利用好古城的历史街区和民居建筑,留住千年的文明成果。

3 X( a: N! L- B5 m3 c

取自乾隆皇帝称赞避暑山庄宫室“不雕不饰,得松轩茅殿意”的意思,说明小院是极为平常、少有装饰的一处民居。

- C3 r' l9 k' A( I8 c+ r6 [

祖居位置极佳,东临景山,西靠北海,门口就能望见山顶五亭,院中可以感到湖边清凉的水气。

3 L9 a ~. F! @2 [7 l: n

院中种植了石榴、柿子和黑枣三棵果树,绿叶与红花、果实互相映衬,美丽可爱。

- p, n- ?7 P8 o8 \

根据腾退租住私房的政策,政府给房客们搬迁资金,让大家外迁,我家就是其中之一。现房东一家三代住房不再拥挤,各居一房,院内私搭乱建都已拆除,恢复了本来面貌。

+ n+ W* I/ ?3 f1 u6 X% S8 z. |4 J

府积极为保护区内的住户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淘汰用了多年的小煤炉,改

f/ j* R/ A3 M& W% F6 h8 k) R

用电力取暖;厕所入院,消灭旱厕,建成卫生的冲水式厕所;电力、通讯、有线电视、上下水、消防等管线采用地下式引入院中。这些都让住在平房院的居民享受到与楼房一

) J$ l3 h: N. [

样的待遇,使环境更加清洁、优美和惬意。

8 l: x! ?; F }, G9 Y

按照风貌保护的要求以“小规模、微循环”方式进行整修,逐步消灭危房,完全不用大拆大建或人户分离也能解决危房问题。

- z/ W; I' I& Q4 [( \, M; J/ w

对西城区后英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北京的四合院产生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历史。在此说明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应当保护。近年,杭州对胡雪岩故居“胡庆余堂”进行抢救整修,恢复了盛世原貌,是保护整治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此说明整治效果很好,是解决危房完全可行的理想办法。

. w8 n8 F6 k$ [) h$ ?) [5 A

引用《陋室铭》中借用孔子的话,说明有价值老旧房屋并不等于危房,不必拆旧建新,只要整治

0 @4 P; p3 H; p) G) E

好,照样可以宜居。

$ _9 S8 L) G/ `( u, i" U# S

引用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常说的话,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表明应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的保护与整治。

/ b" {6 w$ W1 q5 M, x: ^2 ^

' Y9 B: k# N. B' e

( H( `2 M3 [6 P; `3 W

5 J1 Q# P, B& ?( R( k6 v G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1 q/ j4 Z$ a2 @

2 O Y/ N* |! ]/ T; B, [% r2 M

20051123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原创,有类似感慨。

我们家周围都拆得差不多了,儿时的记忆已剩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2 05:51 , Processed in 1.1049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