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49|回复: 30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23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颐和园转轮藏部分应该是清漪园剩下的最完整的一处木构建筑群了,一直都非常想去看看,但是很久都没有开放了。。

- q. |5 w+ R: N8 ]6 _" n( J) i

今天寒潮来袭,又到颐和园游玩,为了避开人流。。

2 B$ u& l. R7 [7 N: S

话说今天真的人超级少,佛香阁景区一共就是几个人,连室外站岗的工作人员都回屋里了。一度产生了翻墙进去的冲动,不过最终还是不好意思实施。

* h1 y& z0 {8 r b' U- g. \

 

! H3 L$ y3 s2 a" e: ~

据工作人员说,景区2006年十一以前都是开放的,可是那时没有留意,不知道有没有人有那时进去的照片呢?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3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外面只能看到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发表于 2010-12-23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楼主想看什么,如看建筑不如在佛香阁下的平台上俯视全景更清除;

5 |4 g u1 n5 d4 ~1 X8 t

 

! R) Z/ x F1 L2 Q* v5 S- I- K

06年前去过,当时只开放到牌坊,上面也不开放,而且可能转轮藏可能从未正经开放过,因为也从未见过相关的老照片。

6 e2 X1 g" _ ]; x

 

发表于 2010-12-23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轮藏确实是个被大家忽视掉的建筑,他是三层,至少外面看是三层;每层外檐下装饰花板和和垂莲柱头;足显乾隆时期的富足;有很强的乾隆时期北京一带汉族工匠模拟藏式建筑的特征。

2 z2 p6 w; s9 c4 B; Q- P

 

5 U8 Q5 I4 H6 R$ _7 U

尤其特殊的是他的顶部结构,是由三个四角攒尖顶通过联脊结构组合到一起;所以有三个平行的脊刹,分别是高大的琉璃福禄寿造像。

) \8 A6 H6 n! K a* ^/ Z! z

 

# ?. |8 Z/ x/ @' j2 w9 G

这种结构的屋顶在清代山西的山西很多,北京则仅此一例。

发表于 2010-12-23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些新照片,主要是细节,是收集的

5 ?$ f# U- e4 H

 

- X, L2 v& ~5 P% |- \6 v5 V0 z2 R% M

1,顶部脊刹

& R/ D2 ~) q: P3 _

 

7 F4 @6 _& d, g! O1 T/ S2 O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 j9 I: n5 m4 X2 E* g0 d0 d

 

/ `! ^3 ?" {9 p8 f6 a

2,正殿

1 c& [' p" I" g7 X5 R, l3 M: D2 E7 n

 

+ f& S1 Y+ A- d6 V% k, A


 

, G" s! q9 D$ U( h# H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9 x3 s3 z z4 l5 }4 d3 S* t- ~

 

9 M; [' L$ |/ s; C& ~3 d. L

3,殿内;但照片未经证实

! X6 b& K0 b) v" u7 h( m

 

) M) Q- K4 b! f! g* k, q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发表于 2010-12-23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布衣亮子在2010-12-23 22:07:00的发言:
5 Q& A# v5 j. h2 ?

谢谢黑龙老师!学习了!

! f# h. m) x% o, B7 K( c* E

您太客气了,别叫老师,我还差的远呢

发表于 2010-12-23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两张清楚些的老照片

# A! J& h( o, P- }& h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老师的回答。。。

/ M$ ~1 G- |/ K. {

其实任何一个建筑,如果走近看的话肯定还是能发现额外的东西,虽然看之前不知道要看什么。。。加上这个是乾隆朝的原物,里面据说还有转轮藏,所以特别想看看。。而且外面就能看到那个碑特别华丽,特别想仔细看看上面的纹饰,因为被火烧过的宝相阁的须弥座已经很让人震撼了,这个肯定更棒。。

- p2 v0 M# F& O3 K

 

( j t$ N8 {/ q* W" u

然后我也来几张今天的照片吧。

4 @7 U5 i, e+ e5 x

 

' m% C( `! K. K3 U' x' _* X$ y' Q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颐和吴老。。。不过照老照片的人还是没有进去。。。

6 F4 s5 w @( E0 P8 J7 {

一直觉得很奇怪,颐和园这么重要的一组建筑照片特别少呀,大部分都是长焦照的。

发表于 2010-12-23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0-12-23 21:58:00的发言:
7 y8 t/ _. R! {' r4 Q, K# x. Z# }

转轮藏确实是个被大家忽视掉的建筑,他是三层,至少外面看是三层;每层外檐下装饰花板和和垂莲柱头;足显乾隆时期的富足;有很强的乾隆时期北京一带汉族工匠模拟藏式建筑的特征。

7 S5 d$ e- N% k" [$ Z- C" z$ d3 ~

 

( D2 a7 O, u0 h; q& G

尤其特殊的是他的顶部结构,是由三个四角攒尖顶通过联脊结构组合到一起;所以有三个平行的脊刹,分别是高大的琉璃福禄寿造像。

- m2 W- t x0 t" P. D! Z- |

 

) x' u1 W' D* j6 H4 @

这种结构的屋顶在清代山西的山西很多,北京则仅此一例。

% @, p+ I, _% z' V$ Y- w

谢谢黑龙老师!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0-12-23 22:21:00的发言:
; G, ^4 V. Y/ m" E1 E) Z6 W# _

先来两张清楚些的老照片

8 X" T% h p7 `.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7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M; j( m8 G m7 @& P8 h A% p

突然发现。。。第一张是不是洗反了。。。我正在想这个人怎么能从东面照转轮藏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0-12-24 0:21:00的发言:
6 H! X8 r$ i* \& n6 n

 

3 d: c5 J3 }, q7 Q

日伪时期开放过

; a. `2 W. w6 n- s7 W$ W7 k

 

2 `% k& h$ @; g+ }

 

% {$ z$ W4 u2 e: S

 

0 ]1 I8 L+ c( ]# ?: k# K

 

6 {9 t! r& O6 W! j& B5 j) Y
QUOT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 E3 g' [7 q2 P" V2 Y! z
QUOTE:
原来碑上字的颜色和现在好像不太一样。。。
! @+ c, q% d" q: s1 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0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0-12-24 0:12:00的发言:
+ X r& w q- m9 d# N$ T$ [: k1 c

 

& r+ w( \0 m! F5 b, l" j$ e9 u

中式建筑的特征就是近处反而很难看出什么,只有远处才能看到建筑的轮廓和气势。

4 B. j. P' I# o- r% R" H5 D ^- _

 

1 V% b' e- t; r/ y9 l1 }2 {. ]! [& [

“万寿山昆明湖碑”其实和燕京八景碑都类似,体量大,雕刻繁复,造型独特,但乾隆一口气在北京立了这么多,见的多了,也就不觉的他有太多过人之处;

5 p# e$ N0 ~8 J" ~

谢谢老师!!

: i1 X- k$ f% B9 |# s9 z

想问一下为什么当时这组东西没被烧掉呢?周围都烧光了。

发表于 2010-12-24 0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是开放的。从假山山洞可以通向敷华亭,里面有木制两层钟楼,原来有大钟(黑龙那张内部的就是敷华亭里的钟楼),敷华亭内的山洞还可以通向转轮藏(西面的擷秀亭内的洞可通向五方阁)。小时候进去过转轮藏的配亭,里面就是藏经的木塔,比正定隆兴寺的直径要小,但是四层的。转轮藏有游廊和两个配亭相通的。

    内张老照片是发反了,转轮藏外面的是排云殿东侧的写秋轩,两个亭子分别是观生意和寻云亭。



   
   
发表于 2010-12-24 0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0-12-24 1:13:00的发言:
% _0 c ^! d) u: ]2 c 1 X3 E9 A% S9 Z7 N& s5 i2 z ! i! x2 C! C0 [3 ]" p

谢谢老师!!

' R8 g5 P$ {! B% } Y

想问一下为什么当时这组东西没被烧掉呢?周围都烧光了。

7 T. S5 T, i! o- L2 Y + X. s; B$ P V) t6 H

有几处没被烧毁。我知道的有养云轩、善现寺等。至于为何没被烧毁就不清楚了。
发表于 2010-12-24 0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碑上字的颜色和现在好像不太一样。。。

原来字是描红,现在是描金了。
没有老照片,现代版的:







发表于 2010-12-24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0-12-23 23:32:00的发言:
( y+ O \8 Q8 \* x3 K: _

谢谢黑龙老师的回答。。。

2 M W; u: F8 k; R* v

其实任何一个建筑,如果走近看的话肯定还是能发现额外的东西,虽然看之前不知道要看什么。。。加上这个是乾隆朝的原物,里面据说还有转轮藏,所以特别想看看。。而且外面就能看到那个碑特别华丽,特别想仔细看看上面的纹饰,因为被火烧过的宝相阁的须弥座已经很让人震撼了,这个肯定更棒。。

- I6 X! q+ V3 W

 

W8 H& d& h5 d4 C: @

 

+ j4 L( E; i7 c! A2 m2 w

中式建筑的特征就是近处反而很难看出什么,只有远处才能看到建筑的轮廓和气势。

! ?8 m9 w' a- J6 [' @8 l

 

! j1 V* e) i2 k1 G& y

“万寿山昆明湖碑”其实和燕京八景碑都类似,体量大,雕刻繁复,造型独特,但乾隆一口气在北京立了这么多,见的多了,也就不觉的他有太多过人之处;

发表于 2010-12-24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全景带转轮藏的.
发表于 2010-12-24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转轮藏有十多年未开放了.
发表于 2010-12-24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为什么他不那么引人注意,个人观点,因为佛香阁,和铜亭太惹眼了,虽法轮藏单放在别处也是一个建筑精品;

* w( Y: o+ G) i: s9 T- a2 \

 

& B; |! E7 P/ q+ V5 z4 |

可在万寿山上,他到变成了最不引人注意的部分。

+ |9 ~6 Y) D0 ]2 Y" k0 z" y

 

: H, U7 m5 C1 L6 x: v

昆明湖碑的底座,不太容易看到,保存的比其他的碑要好,归功于多年的封闭结果。

6 i& w' T# F k9 i% N" B; M

 

2 |, k) s0 {0 n3 }4 I; a

 

/ }# ?0 e# ?+ j' W/ S5 K! k

 

" @/ Q! t7 ]' ?5 f3 n

 

2 X; K4 G1 Y% m$ j) w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3 e3 |% I* x6 m( D% }

 

& z1 c9 F" V' H& r% P

另一张,匾额和斗拱的细部

$ G9 r2 ~: U) ]+ {4 ~2 G

 

9 R* e. s+ Z/ k i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发表于 2010-12-24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殿顶的那三尊福,禄,寿三星像是几年前大修时,换的新了.旧的原件拆下来放到了佛香阁与排云殿中间的德辉殿陈列室中陈列.
发表于 2010-12-24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10-12-24 0:15:00的发言:转轮藏有十多年未开放了.
8 U' O5 ]) t% K/ C

 

/ I! a6 v5 e2 F' |4 Y

日伪时期开放过

3 W/ Z& k, ]# m# S% ~+ o

 

& C* J, X* }$ q

 

/ ^( f% o7 @4 `' l% q/ c/ I0 w c+ }

 

& N- M# O( ~6 x$ \( `

 

s6HmBFo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0-12-24 6:39:00的发言:
 原来碑上字的颜色和现在好像不太一样。。。

原来字是描红,现在是描金了。
没有老照片,现代版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91110 (1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91110 (11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 [* P* M( J+ N8 U
QUOTE:
其实我的意思就是想看看前几年人们进去时的照片。。毕竟这个景是颐和园变化最小的地方之一,不需要多老的照片。。。
谢谢吴老耐心的回答!!第一次知道了这些景色的布局,原来那个假山和转轮藏是相通的呀,早知道昨天就去闯一闯假山了。。那真是一个人都没有,我在里面转两个小时都没人知道。。
1 _0 ~0 M! `' O& _! l; b9 _
QUOTE:
这些建筑的内部原来保存了这么多东西,在历次劫难中都没有被毁真是奇迹。。感到很欣慰呀。
3 h! o; t. k8 s/ E6 e, C
QUOTE:

 
8 ? s" R) O% O# y' d. W9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0-12-24 5:45:00的发言:
! Z- b S$ k: T) w2 V! `

有几处没被烧毁。我知道的有养云轩、善现寺等。至于为何没被烧毁就不清楚了。
4 v8 |4 i) {# c

我记得去年善现寺是开放的,今年夏天就不开了。。。看来园方在有意保护清漪园建筑?其实我觉得这些地方一般都很少有人去,有一年黄金周去铜亭子里面就十来个人。。。所以开放了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破坏,倒是乐寿堂、长廊什么应该限制限制人数了。。

发表于 2010-12-24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0-12-24 9:16:00的发言:
7 T4 n; m4 y; T8 X3 @ 6 O: k; ]: k! d4 ^( S9 T + v0 {7 }2 k+ K! z& K

我记得去年善现寺是开放的,今年夏天就不开了。。。看来园方在有意保护清漪园建筑?其实我觉得这些地方一般都很少有人去,有一年黄金周去铜亭子里面就十来个人。。。所以开放了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破坏,倒是乐寿堂、长廊什么应该限制限制人数了。。

, x0 g7 j# A) f7 q p4 N 2 V8 I9 J6 r; m+ d

    善现寺是保洁队临时搬进去的,原来在四大部洲的西值房,等四大部洲修好就腾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当时去的时候没有进佛香阁。。。后悔死了
发表于 2010-12-26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06年五月去的时候拍的,当时是开着的,游客不多。基座的雕像非常震撼
发表于 2010-12-25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本颐和园大修实录的书,应该有详细的介绍
发表于 2010-12-26 0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06年拍的,,万寿山昆明湖碑座上的中国面孔

' C0 Q7 J# E. }- B

 

8 z2 x1 ^1 q _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想看一看颐和园转轮藏的老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河豚毒在2010-12-25 23:21:00的发言:
有一本颐和园大修实录的书,应该有详细的介绍
( z( X- ~% W: |( J0 e

谢谢河豚毒!!是最近一次修复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5 02:48 , Processed in 1.19577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