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 g$ E, j) i0 E$ B # E3 d0 L2 F/ n6 p! c4 V' a; D
前门外煤市街地区最近改造,勾起了儿时父亲带我去过的“清真一品香澡堂”。原来澡堂位于煤市街南的路西小椿树胡同西口,与元兴夹道相交处,西侧黄楼原是大堂,现在改成娱乐中心。 澡堂的牌匾位于元兴夹道的北口,构成一座过街的“拱门”,门首“一品香澡堂”。落款者是陈衣品,但品字也不清,印章也风化成小方孔。 后来拜读端木蕻良的文章得知,池分温、凉、热,醉酒年高莫入堂。 清真一品香澡堂,有大塘盆与浴池两档:盆浴设在楼上,专供名人用,有伙计伺候,多是常客,费用高;楼下是南北大长池子,分温、热与“特热”三池。当年父亲命我在温池,他在热池,很少见有人去“特热”池。回家父亲告诉我特热池叫“汤澡”,供年长者用。 只要父亲说声“背”,伙计就会一声喊:“垫板儿”一位——就是给父亲搓澡。池子里太热,我忙出去,伙计从池门口大白桶里拿出热毛巾,帮我擦背,还给我背上披上一条干净大浴巾,到座位上感到身心特别舒服,等会儿父亲回到座位上,伙计也早把父亲自带的茶叶闷好茶了。 回忆童年与父亲洗澡真是件幸福之事。 解放后,京城各区、各大街都有澡堂营业。前门外就有多家,如鲜鱼口内路北兴华园,廊房头条劝业场西侧的清香园,珠市口路北的清华池,现迁到虎坊桥十字路口南路,修脚中心。这门生意据说在二百多年前,一位修脚师傅开创的。据民国时统计,当时京城人口百万,大小澡堂有130余家,多数澡堂大门外,都有“金鸡未叫汤先热,红日初升客满堂”的对联。门外竖一高杆,挂上红灯笼,给夜行之人,提供歇脚的方便。李鸿钟文/图 6 e# V- `+ ] F" T
/ _; c# C2 q' U' z/ n: u8 _ 1 h. P2 k9 ?6 G- n3 B
( H1 R+ {/ N) B2 u0 L- ~
# ]5 _* p. ?& y0 b
 ) c- y2 G: s. b" f# Y$ R
+ d8 G! ]! F x0 f6 W- h3 E0 Z 7 I m- i+ r: l) W
% R4 v2 g* J9 |( r$ [
7 I" S$ P# t n) Q! V& O) b3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