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93|回复: 12

北京皇家文化——燕京八景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7-24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北京的皇家园林

第四章 北京的皇家园林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是指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

北京地区的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所记时称为“燕山八景”。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元代的《一统志》所记载“燕山八景” 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称“太液秋波”,“西山积雪”称“西山霁雪”。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则称为“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称“太液睛波”,“琼岛春阴”称“琼岛春云”,“西山积雪”称“西山霁雪”。

“燕京八景”的称谓是在清代初期,康熙年间的《宛平县志》中出现。其中名称与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称“玉泉垂虹”为“玉泉流虹”。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了名目,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即最终定名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八景。

太液秋风在太液池,即今中南海的中海之中。在水东岸万善殿西侧水面上,有一敞轩凉亭称“水云榭”,榭中立有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因乾隆帝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被钦定为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位于北海琼华岛,乾隆钦定该景石碑原于北海白塔山西坡悦心殿门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至白塔山东侧现址。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燕京八景图》记述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忽,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乾隆皇帝改为琼岛春阴,缘自他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

金台夕照的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三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较难确认。目前有记载的金台遗址七八处。现在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当地人说,这里是古金台夕照的遗址。广渠门内又有夕照寺。北京南城的老居民们说,这里是金台夕照的遗址。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阳门外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即今关东店南的土丘上,现在已无任何遗迹。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景观。《燕京八景图》记载:“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的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玉泉趵突在玉泉山,于万寿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麓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称“玉泉垂虹”。乾隆改为“玉泉趵突”。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之句。

卢沟晓月的卢沟即永定河,是古来交通的要津。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下令建桥,至明昌三年(1192年)落成,桥如长虹,有11拱券,4个华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485个。桥长266米,宽9米。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因古时交通不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石碑。

居庸叠翠位于居庸关,居庸关范围包括全部关沟峡谷,下端沟口叫下口或夏口,也叫南口,关沟曲折而上,经居庸关、上关,直达北口的八达岭。北沟是北京北部燕山山脉的缺口,山谷中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致非凡,“居庸叠翠”碑就在此谷中部的叠翠山之上。经过世事变迁,如今八景的石碑有的早已荡然无存,有的碑石虽在,其景已非昔年景色。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景图

可惜书的内容有限,这些好资料,无法全面刊载









发表于 2009-1-21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同,既然有乾隆的御题诗,看来就是指雪景了。

" M6 P/ h0 e& U$ l

不知梨花说是如何起源的,我很好奇。

; U# [- K& g" k5 a9 m/ o7 {5 G

另外,再请问,“银锭观山”是否也曾经位列燕京八景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以乾隆皇帝认定的说法为准

6 x \4 D$ {/ g, c7 D8 [0 ~

 

$ D( ?4 g! p4 B3 Q% r6 c" h

因为八块碑都是他让立的

6 `( K# r# |2 a c% q

 

, x6 o& t$ Z" Y& `% F

他还都分别做了诗

4 P' V- w. n: \9 V

 

9 R- U2 W4 e# E- {

他说是因为雪,那肯定就是雪了

# H3 x! `' x% H B

 

; L: I) i" c2 {' n ?$ O, s; f2 K

您说呢 哈哈

$ w Z* f. {" V4 k: A& w- _

 

3 \ T4 m! L9 _; b S1 j

 

) u! `8 c) w: [6 X

相传金明昌时,初名“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时又改称“西山霁雪”。

3 x4 R6 R3 x# F

 

; t; I4 q n+ a* e* R

清乾隆时又恢复使用了元时名称。您说,这积雪、霁雪会是在形容梨花吗?哈哈

( d: v) S. Z9 C8 A

 

0 ], \' i! ~' C: p* e9 f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

9 F8 s0 [3 M( F `

 

* n. I, h1 d4 M6 ]

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

5 L; t) N# g {* o. o

 

; Q# f8 ~# h( ]0 g" ^) h

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F# y, U) o- h7 I1 B

 

' s# q5 s! ~6 H; ^3 V

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道:

9 d+ z: Q: |+ B3 g7 E Y

 

% s, q8 v b- W2 @$ l( {

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 L' `5 y5 \! X; h( f

 

, t1 c( v0 c W. A; d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

# e: x0 [ G; \

 

6 c) _: \' a) f" M% {7 j

乾隆来写的《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

! [5 |+ P# X J Q) d1 E

 

' Y1 x4 O, {4 s. C, D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

; c9 ^8 b1 T0 l

 

) U1 E: }$ j5 x5 G

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

% J4 ?' w8 y! }* h

 

) G7 f9 A" [% X+ }3 h! s& [9 n

乾隆十六年他又依西山晴雪诗原韵赋诗

. S4 V, a+ j! d8 c, ]3 {. @

 

9 F4 @( R8 | v& L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

* n' T8 R \& K2 Y' C

 

. j- |# C4 l3 _. Q

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 C7 M& z- l( d( F

 

2 p( c& f% |3 T

并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

6 b+ d8 X1 s# o( b0 B

 

; k) p0 s2 e* b/ n. c3 k

 

# M2 w% a: E8 E( H# K% L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F, q) _7 Z& {/ p& k, l) |% c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味一下

发表于 2009-1-18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不错!
发表于 2009-1-19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山晴雪”我有疑问,

8 Y8 q& x" C8 c* i C

我听到的关于这一景致的描述是:

4 ]# _7 r$ ^& e; E: o

每年春天农历3、4月份西山一带的梨花绽放,满山遍野被雪白的梨花覆盖,在灿烂的阳光下如雪后初晴。名为“西山晴雪”,不知这一说法与广泛认同的雪景说哪一个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锭观山”从未列如过“燕京八景”,哈哈

: Q' ~+ I. p+ T( @" V

 

, B& d) Z8 C6 a

很多人没考证过“燕京八景”,所以会随便乱说,这是今天在网上发言的一大特点。

+ u, g8 U& g8 ^2 [# {1 f

 

2 z9 G& p [+ m

“燕京八景”是指官方记载和皇家认定的说法。

( ]' L# G- R5 d5 U1 b8 A) r, k. q

 

' M# b2 D! u5 H0 G$ A+ Z. a

但北京的景致太多了,于是就有了一个“小燕京八景”之说,或叫“后燕京八景”,又叫“燕京小八景”,

1 Y4 t- e4 s- f I" p

 

* C; ?* g1 G* g9 h) {8 s0 f; Z3 G+ R

应该是民间的说法。

: o% C+ B6 T) w) S

 

& f/ a, b# K7 w: H2 p

你说的这个“银锭观山”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

0 H' P, t! }& \3 b. ~

 

) H( k" @ u8 |( S) q; V3 Z

燕京小八景:南囿秋风、东郊时雨、银锭观山、西便群羊、燕社鸣秋、长安观塔、回光返照(史料尚缺一景),

- o& v1 A" N5 j4 B9 X* }

 

7 G$ i* ?* |! ]. w

就看那最后一景(回光返照)的名字,就知道进不了正规记录,是民间行为了,哈哈。 

发表于 2009-1-2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名字的确很囧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
发表于 2009-4-4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4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1-22 12:05:00的发言:
" O1 }6 j; K4 M

“银锭观山”从未列如过“燕京八景”,哈哈

$ I& Y: Z) \5 A3 T5 k

 

0 L' [0 Y9 k$ @

很多人没考证过“燕京八景”,所以会随便乱说,这是今天在网上发言的一大特点。

: T7 I+ J1 q. h K" f$ B" x

 

4 W* p0 ?4 m) D4 b% X! G" c6 A

“燕京八景”是指官方记载和皇家认定的说法。

. ~! l" [9 C$ X0 ?# n* z

 

" ~: r$ t, C/ ^; x8 i- ]5 }2 E: _9 u5 e" q

但北京的景致太多了,于是就有了一个“小燕京八景”之说,或叫“后燕京八景”,又叫“燕京小八景”,

3 M% Z: Y& \; T8 m. z4 G

 

5 L6 f& L7 a* i( J |

应该是民间的说法。

! j$ \- v9 ~) H" v4 L/ A

 

" {2 u, Y4 S( @- N: N+ S

你说的这个“银锭观山”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

7 n- y8 {1 `7 @- @/ W$ O* Z. [" ~

 

% b8 A1 S3 K6 u. b

燕京小八景:南囿秋风、东郊时雨、银锭观山、西便群羊、燕社鸣秋、长安观塔、回光返照(史料尚缺一景),

$ j$ b7 g, E! G4 ^5 ?( C

 

( S- Q8 t& o7 P$ l1 C3 e

就看那最后一景(回光返照)的名字,就知道进不了正规记录,是民间行为了,哈哈。 

. d8 _/ x" F; F

缺的那景是:石幢燕墩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勾云在2009-1-21 8:47:00的发言:
0 L" c$ R& A* l c3 O. G

认同,既然有乾隆的御题诗,看来就是指雪景了。

( _- z3 x; W7 f X, Y0 N# D

不知梨花说是如何起源的,我很好奇。

7 a, j1 H$ _0 ^4 g4 B1 P) ^/ W

另外,再请问,“银锭观山”是否也曾经位列燕京八景过?

6 G6 o! a" d7 n3 B7 P

是花雪并非没有依据

1 v" ]# j+ m& `/ P% Z/ Z/ @

 

+ Q! j) O, s- Q1 H* b6 H

的确漫山遍野的白花  也和雪景极为相似

- o g0 ^% b, I$ H

 

' d. s3 S( x, u. U. J, r

所以就有人指为花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4 17:47 , Processed in 1.13765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