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于北京保利: ) E+ ]+ S2 Z) h1 @: Z% }. A4 I) k6 N% A
http://www.polypm.com.cn/news_detail.php?nid=882 + d* |+ _( \% \3 ?, A
% P/ h3 l" F( T/ M- k) L
王蒙(1308-1385) 幽壑听泉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29×51cm
* w6 G# r2 N2 A2 S% l" i D1 F , y8 H* j3 q0 v7 F0 I
 ! D+ `( V) N! c
- O: ]5 S- R u) d. V/ i 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画作传世有十几件[1],多是清宫旧藏,那时收藏在紫禁城的三希堂、圆明园的淳化轩内。此图王蒙自署“至正六年九月三日”画,即1346年所画。图上有“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石渠宝笈”、“西江鉴余”、“乾隆御览之宝”、“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乾隆鉴赏”、“三稀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等清乾隆时清宫玉玺,与故宫博物院名迹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上所钤的清宫玉玺相同。在“乾隆御览之宝”一印上方,还残留着一个清晰的“脚印”——这是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时留下的又一铁证[2]。据推测:当时画挂在墙上,被无恶不作的英法士兵从墙上粗暴地拽下。天杆撕裂,地杆身首异处,然后,一只罪恶的铁蹄踩在画面上…… 9 c6 t' Z8 f) `0 }
f" Z: A' I. W0 H7 v- P ~+ d/ t此图的二方印“淳化轩”、“淳化轩图书珍秘宝”说明是收藏在圆明园淳化轩的。淳化轩是长春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圆明园东面,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长春园的主殿、配殿是一组西式宫殿,统称西洋楼,这是中国皇家园林内首次出现的欧式建筑,主要有淳化轩、海岳开襟、狮子林、如园、西洋楼等。圆明园于咸丰十年(1860年)10月18日~19日,英法联军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园内,开始洗劫,而后是纵火焚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惨痛历史,这座美丽的“万园之园”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欺辱,留存下来的除了荒墟上空的历史星光,还有深深的悲伤愤懑……
0 Q1 Q/ A) c, q/ _( N$ k$ M$ K$ e, N
# _4 c H" a& v: p8 t$ ?# ^6 _一、本幅山水的画题考证 4 Y8 A; s0 C9 s/ ?* _
% W$ n5 G3 R& M( l+ x; x i7 G
此图右上方自署“黄鹤山樵”,经查,王蒙在元末动乱之际,归隐黄鹤山(位于今浙江省余杭县东北),因而又自号“黄鹤山樵”,此时正当他的盛年,专心绘画创作。图绘高松长岭,山坞人家,描绘出高士隐居生活情态——蕴含着他内心向往的隐居生活——同时也流露出画家本人的出世情结。乾隆皇帝在画的左上方亲笔题写了一段御题诗:“落落苍松下,卜居绝四邻。清风永今日,明月是前身。有水隔尘世,无桥度客人,山樵高致在,底辨赝和真。戊子春月御题。” 乾隆题写御题诗[3]时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并在《御制诗文全集》中有著录。
/ w5 ~0 ]& m+ W2 M1 \8 ^9 N当全部展开画卷时,左下方有一行题款:“同治壬申(1872年)仲冬,李吉寿补笔。”细审画面,此画的下面确实经人重新补笔,并加修复。李吉寿[4](1815~1896),字次星,号桐江,广西永福人。为山水画家李熙垣长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工写墨梅,师法金农。他工于山水,临古之作十分逼真,晚年融元、明诸家于一炉,于树石花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这说明此画在1872年时经过李吉寿的补笔。
1 n4 I8 k" M* ^- N. Q6 T0 Y4 A0 k' ^图下部的一小部分虽为李吉寿所补笔,他同样以王蒙的画法将画补全——画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荷叶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浑厚华滋的质感。
: h6 s% {3 K# C- R5 f: j当代学者认为,在圆明园“淳化轩”收藏过的书画[5],要么在《石渠宝笈》续编存有目录,要么就在《清宫已佚书画目》中有条目记载。经统计,在《石渠宝笈续编》[6]中在“淳化轩”著录的王蒙作品,计有《涤砚图轴》、《夏日山居图轴》、《铁网珊瑚图轴》、《画竹树图轴》、《画少白云松图》、《乔岳初秋图轴》、《幽壑听泉图轴》、《香林书屋图轴》、《曲江草堂图轴》等,其中只有王蒙的《夏日山居图轴》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其余的八件王蒙作品,只有条目,没有说明文字,这在《石渠宝笈》续编中,特别是在圆明园内的几座宫殿内是常见的,原因是在编《石渠宝笈》续编时,对紫禁城之外的“外宫”没有进行深入“整理”的缘故。
4 ] B: g, X: s4 k( I/ L9 x细审本图的画面与绘画主题,包括释读乾隆的御题诗(乾隆皇帝在写御题诗时,他应当是看过这件作品的),结合《石渠宝笈续编》中的“条目”,据此可推断出这幅作品原本应当是什么名称的。现结合《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中的“条目”,我们推断有二件作品与此件作品的命名相通相似,一件是《曲江草堂图轴》,另一件是《幽壑听泉图轴》,前者,其命名为“曲江草堂”,按理当是有一草堂,临曲江水而筑,而本图,在草堂的远处有高山瀑布,近处苍松郁郁郁葱葱,松下水溪潺潺,与“曲江”无关。那就与“幽壑听泉”的主题相吻合,据此推测,此图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中的“条目”的《幽壑听泉图轴》的主题相同。是否如此,我们从见过本画的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中得到佐证。 : D% H; z3 O+ w6 O
乾隆的御题诗中说此图是“落落苍松下,卜居绝四邻”的一座草堂,在提到水时,乾隆说是“有水隔尘世,无桥度客人”,这说明其水并非是“曲江”之水,而隔绝尘世的水,当是溪水、泉水。同时与上一句的“清风永今日,明月是前身”诗意相吻合的。此外,乾隆皇帝还说“山樵高致在,底辨赝和真”,意思是说,黄鹤山樵(王蒙的号)的山水林泉高致,一摆在人们的面前,真假立判。这说明此件作品,乾隆皇帝鉴定为真迹的。
7 H/ r3 T( j9 q# U
6 r2 L4 [- a# h; J. o; r0 P$ {二、与北京故宫藏《夏日山居图》比较研究
& h$ i. h+ x7 i ]: _, T: J: Z7 i; [) S
全图笔墨虽以董源、巨然的画法画出,却又有所变化,在稠密中仍透出灵动的气韵。全图结构虽繁复充盈,但见隐者自乐的逍遥世外之情。将此图与王蒙传世的作品相比对,特别是与苍松落落、树荫深处有草堂一间的作品相比较,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找到了一张与本图在构图、画法、笔法十分相似的作品,即《夏日山居图轴》,两者画的都是丛树屋岭,山头草树气韵蓬松,山脚松林杂树苍郁茂密。 + [) K" ?" k) @% u& V9 h; ?: t
本图上款署:“至正六年(1346年)九月三日黄鹤山樵王蒙写”,而北京故宫的《夏日山居图轴》上署“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按戊申为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二图都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这说明乾隆是见过这二件作品原迹的。
) u. I4 j. K" Z8 ?* b 首先,对比二件作品的构图,均画长松峻岭,气势巍峨,山巅多矾头,林木苍翠,山脚林阴间,房舍半露。其次是二图的画法,十分相似。山石披麻、解索皴法并用,以淡墨画出山梁、山头下凹处,最后以浓墨点苔,使画面具有一种枯索而又华滋、深厚而又明秀的意趣。
0 k, l5 E+ p5 w仔细比较,这二件作品的相同之处颇多:①都是乾隆皇帝、《石渠》著录大臣鉴定过的绘画作品;②后来都收藏在“淳化轩”的名迹;③都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并高度称赞的作品;④从画法上看,本图虽比北京故宫《夏日山居图》早22年,但在画法上,《夏日山居图》是从本图基础之上的另一件作品;⑤二图的命运不同,《夏日山居图》因被移至紫禁城,得以完好保存;而留在淳化轩的本图,却遭到英法联军的蹂躏,成为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证。此外,本图的历史价值有以下几点:
0 B5 ~# \' D) m: v t8 n+ c其一,画上英法联军士兵的“脚印”是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证。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7]。翌日,侵略军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随后几天,在街上公开拍卖抢夺来的文物。为迫使清廷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奔圆明园,先行抢劫,然后纵火焚烧,大火持续三天三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闻后怒斥英法联军劫掠焚烧圆明园的罪行,他在《<复巴特勒上尉的信>(1861年11月)》信中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他们是将受到历史制裁的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8]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 R# g- \4 R1 X. o# L1 v
其二,本图经过画家李吉寿的补画,时间是同治壬申年,这说明:同治年间(1862~1874)修复圆明园、保护文物的重要证据。据著名学者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的记载,同治年间,同治皇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以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另据清宫《圆明园大事》[9]的记载,也同样证明此事。
5 n5 @+ Z) Z6 R5 ?" K0 v4 T其三,因本卷底部已被英法士兵撕掉,明代收藏家的印章也可能因此而丧失。但在图右下角有二方收藏印“常荫书屋”“鸣秋馆珍藏”,经查,此印为庄裕崧的收藏印,据《庄氏家谱》、《益州书画录》记载,庄裕崧(?~1863),字味诗,号少甫,书斋“鸣秋馆”,江苏常州人。咸丰七年(1857)任四川绵竹县令,后官至平凉知府。精于画山水及泼墨花卉。著有《鸣秋山馆诗集》传世。
4 `$ ?' Y/ v" r3 J5 V2 l* f
5 H" G: T$ X- c l) \: P, {7 y三、结论 - L4 p( P3 E+ D) s5 h d
本图为圆明园中淳化轩旧藏,从乾隆御题诗、和清宫的鉴藏印来看,特别是与名迹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上钤的清宫玉玺相同,此图绘画风格又与《夏日山居图》相似,且经过乾隆皇帝及身边大臣鉴定的一幅王蒙重要山水画作。它不仅见证了英法联军的残暴罪行,同时也见证了同治皇帝时期努力修复当时国宝的努力。
5 _6 q& y! c! l, K6 ?据悉,此件作品民国期间自宫中流入民间,并由藏家三代珍藏至今。本作品即将现身北京保利2010秋五周年清宫珍藏艺术夜场,其余作品也将陆续披露。 " B% q; G R# w* A; t' L
. l9 E. S: F( V! i$ c+ m5 D. m' j
$ ]; V$ |+ ^( F, X8 o / G( | J% M* ^6 W ~& J! ^" }; X
7 {" N7 J' n8 ~1 Y! B$ t# i' m" k6 C, A, D+ U: L5 A2 Q
[1]目前在博物馆收藏的十一件王蒙真迹,分藏如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有《雅宜山斋图》、《谷口春耕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西郊草堂图》、《冬青茅堂图、《葛稚川移居图》、《夏日山居图》;上海博物馆:《青卞隐居图》、《丹山瀛海图》、《春山读书图》、《松窗读易图》及辽宁省博物馆有《太白山图卷》。
; r" }/ T9 B3 u6 ]0 T; M1 C( W/ b* c# w y
[2] 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时烧毁的,而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时,圆明园遭到抢劫,世人多误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所为,有误。
9 F& O, p+ G2 Y( u8 n4 x4 z9 G4 X0 d; ?% g0 k; o
[3]经查,此诗在《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上著录了这首诗,见第五册,第390页,中国人民大学版本。
" W/ J' R7 A% p5 O2 _: \: k! E: x% a+ q3 C K
[4]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出同样得到证实:“李吉寿,字次星,号桐江渔人,广西永福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工写墨梅,师金农。尝植梅数百株,以供写生。兼工山水,临古之作逼真。于树石、花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书法秀丽,尤工八分,瘦劲硬直追汉魏。草、篆亦有法度。”卒年八十二岁。
) h( n, ?% }! H; D/ X/ N! D7 ^$ J# x; o$ T% o0 f/ B! {
[5]根据目前文博学者的研究结果,(1)有殿座玺章、(2)有“石渠宝笈”(或者“宝笈重编”、“宝笈三编”)的都应当有著录。而本图殿座章是“淳化轩”,另有“石渠宝笈”,应当推测应该有著录的。 4 L5 r' |$ {- V6 }4 [
0 B# J# R4 ]: j% P' m9 \5 `% G4 V: R J[6]见《石渠宝笈》续编,第51~52页,北京出版社本。
+ t9 G5 b2 s# ]2 h
& F" U: k( x; _- m9 X[7]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东方凡尔赛宫”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然而这座举世无比的园林杰作,中外罕有的艺术宝藏,竟遭帝国主义侵略者极其野蛮的摧残和破坏。
# G% J) g1 Y# ~ R( g8 T( E, W* y1 P! s1 e% l) g
[8] 更多内容参见http://www.5156edu.com/page/05-12-03/2400.html。另据英军书记官斯文侯(Robert Swinhoe)供认:“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在大肆抢掠之后,侵略军又开始纵火焚烧,顿时使整个园苑成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距圆明园二十多里的北京城内,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城中巷衢中。兽性发作的侵略军对此仍不满足,又进而抢掠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著名园苑,还将畅春园和海淀镇放火烧掉。 ! y, O R# ]% M, F( L K7 j/ [
" _7 G4 P6 f, r$ B, x[9] 《圆明园大事》的记载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一日,同治帝发布上谕,择要重修圆明园。九月,奉旨为重修圆明园工程烫样;看风水、择吉、勘估及捐办银两事。十月初一日,奉旨绮春园改名万春园,敷春堂等座亦奉旨改名。十月,同治帝发布朱渝,将奏请缓修圆明园之御史游百川革职。十一月,奉旨安佑宫、清夏堂等二十三处重修殿宇于年内择期供梁。十一月,经内务府奏准,为各处供梁需用木植.拆卸圆明园藏舟坞四座,近春园空闲园寓二百余间及三山坍塌殿宇木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