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2-24 10:10:00的发言:
- E1 \' z! A" ]3 C! \
$ p8 E# Z2 R7 n1 |你好太液池!我曾经专门写过关于民国政府新市区建筑的系列文章,泰安里是我发现的第一处新市区建筑,并进行了认真的考证,但是你说的情况,我第一次听说,并认真查看了你的地图和民国36年的地图,以及现在的谷歌卫星图,你对泰安里住宅的位置判断完全正确,在仁民路与仁寿路交汇的西北角处标注为“大安里”的位置。我又翻阅了去年写文章之时查阅的资料,其中一位网友的文章有这样的记载“当拐进仁寿路时,突然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管过去宽阔的马路如今已被杂货铺、三轮车和小餐馆堵塞得有些拥挤,但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位于仁寿路东、香厂路和仁民路之间那处保存完好的巨大建筑的痴迷。门洞上依稀可见斑驳的字样——泰安里。” 1 `3 w A+ V" l; ^$ s# @- n
原文地址:htp://www.szonline.net/Channel/content/2009/200902/20090206/128179.html # M0 `7 R4 Z6 w ]
但我翻看了我三次拍摄的照片,未能找到门洞上的泰安里字样。我们姑且认为该网友描述为真,我是这样认为,你引用的文中所称:“东、西大森里和大安里”是地区的名字,而在大安里这个地区,有“泰安里”这样一幢娱乐场所,咱说白了,人家洗浴中心位于“大安里”,洗浴中心名字叫“泰安里”,也不足为奇吧!且上海有“泰安路”,有多处里弄住宅,当时政府可以仿上海里弄住宅,把这里命名为“大安里”,这幢标志性建筑命名为“泰安里”应该是说的通的。下一步工作无非是再去一次,找到“泰安里”三字,便可真相大白。我的推断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什么纰漏,希望你给予指正。
6 d' B# H$ ^0 |# U2 N. u% N
5 Y4 v1 }2 p/ B" Z6 ~3 t9 ?
' C! M/ J5 i7 v( q8 n飞哥晚上好!您写的《宣南史迹觅踪之二——“新市区”建筑遗存》,去年年初刚上传时我就拜读过,当时我还没有在论坛注册,不能发表评论,看到老片先生的这个帖子后,前几天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这篇文章的确水平较高,用评介详实,考证严谨,见解独到作评价当不为过,值得大家学习。
4 i0 ]- t; H% F% _1 \: i( g
8 f0 S, a1 X9 X, A+ S- d8 y0 N您介绍的这篇《泰安里:老天桥开出“海上花”》我曾读过,文章发表于2009年年初,所说的“泰安里”匾额,我在2008年5月3日去此地拍照时就没有看到过,看过文章后,去年夏天我又专程去了一次,围着小楼里里外外转了一遍仍然没有找到一点痕迹。后来就此事又问过我的一位年过花甲的亲戚,他从小就住在附近,也没有印象见到过这个匾额。
% U4 @8 T+ Y3 d" g- F( K A
7 X0 @# t5 z9 v- B0 L9 Z, `历史上的“大安里”和“大森里”一样,就是指的这几栋弄堂式的洋楼,而不是街区的名称。所不同的是大森里又分为东大森里和西大森里(参见我贴的那幅地图),而大安里应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栋饱经沧桑的洋楼。无论大森里,还是大安里,当然其中不可能全为花埠,但这两个名字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暗示意义。除我引用的张文钧的文章外,陈宗蕃的《燕都丛考》“外五区各街市”中有“……如香厂改为香厂路,万明寺改为万明路,牛血胡同改留学路,复在其处建筑大森里楼房,开辟花埠……”云云,但是即为开设其中的风月场所,就应起一个香艳一点的名字,而不应是“泰安里”这样中性的名字。
3 ]* l( q6 n* a; w" y , R \' T* p$ k# E0 C7 Y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是否存在“大安里”后来改名为“泰安里”的可能,就像“平康里”后来改名为“华康里”一样,只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可资佐证的资料。和周边其它“新市区”建设时期的建筑一样,这里的衰落应是在民国十七年的政府南迁之后,北京市面的萧条使南城的娱乐业受到沉重的打击,改名最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试想花埠迁出之后,此地改为公寓,为除旧布新,改弦更张亦属人之常情,但与之相反的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地图上仍然写作“大安里”就令人费解了,莫非改名是在此之后?但那时经过十余年时光的冲刷,“大安里”的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很淡薄了,为什么偏偏还要改名呢? ! m: t+ s0 T5 A* a/ X ~) s' t
1 t- T2 w" q) ?* K' J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欲求迷局的破解,还是您的那句话方法最简明,关键是找到“泰安里”的匾额,哪怕是一点痕迹也行。或者是找到相关的资料。
) c) P- `1 j3 { z; `,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