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4|回复: 10

[讨论] 三句‘四六儿’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8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语里有三句关于‘四六儿’的话,其中前两二句,难知其出处及确确的含义,查了查资料,说法不一,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聊聊自己的见解。

4 Z; o5 ~" U9 D. @) N; X0 H

1.四六儿不成材

$ S5 d5 N/ Y+ V3 f) c

2.四六儿不懂

0 i2 \' V1 R+ y- Z# A' y% o3 @

3.四六儿疯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为整,四六就不成材了

7 w' t7 I/ }/ K6 L6 M1 q1 ?

四六风:婴儿生下后,第四第六日容易抽风

6 e: m& Y+ L. z/ n) I

本人的理解,不当之处请指正

发表于 2010-12-8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k. I& h, H8 {, N% I. i* S

常听到的是-------不着四六,意思是不着调。

Y6 ~4 E: r4 w; J+ e& X) i

 

. N% Y2 U$ I! t/ @/ e

四六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乐谱?或是规矩?

; J5 }6 Q0 r8 R, C3 n' q

 

, N3 g3 [$ V3 t+ W( E

反正老北京油饼叫做“四六寸”,这个跟尺寸肯定有关系,但为什么会选择四六,可能跟规矩什么的也有关系吧。

$ M" a/ E/ P% [7 Z0 J4 g

 

/ j; O6 f& I6 A0 r5 {. L&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野村夫在2010-12-9 9:52:00的发言:
, }* ?' b7 N& j5 e( _6 [

四六风:婴儿生下后,第四第六日容易抽风

3 o' Z; m5 m0 ?6 l; K' \

本人的理解,不当之处请指正

; T5 K. m- R. N! i+ @

 朋友说的没错,咱在做一点补充;民国年间城外缺医少药,妇女生孩子多是由地方的接生婆子来接生,剪掉脐带的剪子就是普通剪子,根本谈不上什么消毒,所以新生儿很容易被细菌感染,通常新生儿出生四至六天会出现惊厥症状,民间称为‘四六风’,但这种毛病并不是现在被称为癫痫病的‘羊角疯’,如果医治及时,孩子的命就算保住处了,耽搁了,这孩子就没命了。

发表于 2010-12-9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着四六”,“四六不懂”,原意是指做文章不合规则,引伸为说话没谱,不懂规矩。

* `; f& f1 n0 [3 e0 E

骈文多用四六句对偶,因此骈文亦称“四六”。例如:

- p: |) v" v* x$ F# e

 

, l( l! c. V* K: ]' V% I7 l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3 D0 W3 h d1 ~1 x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v) x: _# B! \: j+ N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 i; m) A5 E: d; d& y! @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9 I. E4 G4 C" h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0 ^$ x y5 B! e5 z: c0 U5 e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羊油麻豆腐在2010-12-8 22:39:00的发言:
& _, B. b: S( A

 

' ^- F: h6 a9 c

常听到的是-------不着四六,意思是不着调。

4 A o' ?: [ B; J: z

 

3 D5 V/ w+ \3 X5 c; c3 _2 D, s

四六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乐谱?或是规矩?

% c }. B5 ?, d ]4 o% k) c

 

6 Q' L! H2 `' Z6 B# k* {

反正老北京油饼叫做“四六寸”,这个跟尺寸肯定有关系,但为什么会选择四六,可能跟规矩什么的也有关系吧。

8 d5 Q7 h0 Y r( m5 u1 v

 

, h5 S+ W+ I8 X- U2 o1 r0 r

四六不懂有一种解释是中国人注重传统礼教,认为作为人首先要知道对天、地、父、母的敬畏,天、父为四,地、母、为六,如果连这个都不懂的话,这种人被人称为‘四六不懂’。

3 ~1 T/ m) E; w' D/ |$ n9 g; \

我对此说法存有疑义,因为‘母’字不是六画,而是‘五’画。各地民间还有多种解释,但我为认为此话的根源应出自中国古老的《易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关于四六不懂

; u- q! W; l: O. h: W, n+ \ {;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一句带有贬损人的言语,看似一句简单的说辞,其实细究起来,也到有些意味与内涵嵌入其中。 中国古代的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一直作为官方认定的读书人所必读的书目。这也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考取功名,成材成人的一条必经之路。这其中也包涵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与抱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五经,其实最早是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左传。但是,据说在秦朝时期被焚从此失传,因故改做“五经”面世。所以,“四六不懂”这句言辞,可以说就是对那些不读书,或是读书不求甚解,还自以为是的家伙的嘲弄与揶揄。其出现的时间当在秦朝以前。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篇转帖有关四六不懂的解释,是目前被众人认可的说法,民间引用来嘲讽一些个不懂礼数、不明事理、言行粗鲁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老北京人住房中的忌讳]

; I5 T2 k- [3 `- k( N! L! p

    如果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是老北京人选择住房的条件外,那么还有更让老北京人在住房方面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数字和位置及某种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称为阳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管已去逝的人存放地点——坟地,称为阴宅。阴宅一般都种有松树、柏树,象征着死人的意念永存。此外,种上松柏树还有水土保持、保护坟冢的作用。当然,人们为了便于找到自己亲人的坟墓而在其旁边种上树木,一待长大,数里之外便可看到自己要祭扫的地方。与坟地阴宅相反,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柏树种进四合院,同样,即使是结最好吃的桑椹,其树也不会受到主人的青睐,至于清口爽心的梨,其树也会拒之于前院、后院。为什么呢,大概是“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罢了。北京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北京的宅院里多种西府海棠、临潼石榴、春桃枣树等,真可谓: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尝鲜果,用“春华秋实”来概括北京民宅中的树木是最恰当不过了。北京人还忌讳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进门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此外,数目字中,单数不吉利,一般人都不能接受。买箱子要买一对,买椅子要买两把,帽筒要买一对等等。但也有要单数的,那就是北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如果就有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美名其曰:“四破五”。至于东西厢房,也多以三间为准,目的是在院中建筑组合里产生一条中轴线,这条线如似人身上的脊梁,是院落中最重要风水源头。正因如此,双数在北京住宅建筑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现了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四六不成材’这句话最早是听我们农村当地木匠说起。这句话的源头应出自《易经》的爻画,民间引用来各有说法,现今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据我所知,在中式建筑上,对于檩的布局上,从不使用偶数,比如,房子盖的小,一般用5檩,盖大房子,穷,没那么多钱可使7檩凑合,有钱的人家多用9檩。由此看出,不管穷富,没有人用‘四六’檩。

; y1 x+ B4 K5 Q

   转来帖子中提到“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这种说法与我们当地木匠的说法有些不同,我们这边的说法是“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一、桑与丧谐音,二、槐与坏谐音,三、梨与离谐音,四、枣树是可以进阳宅的,只是与梨不能一同栽种在院子中,以避讳“早离”的谐音。(栽了枣树也不能种桃树,以避讳“早逃”)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桑枣杜梨槐”不适合用来做柁木檩架及棺材,一是不直溜,二是树质粗糙、坚硬,用作阴阳宅,木匠做起来,费工费力,这类木材做出来的成品还容易开裂、变形,我想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发表于 2010-12-10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12-9 22:47:00的发言:
@7 I- g R6 }7 x

“不着四六”,“四六不懂”,原意是指做文章不合规则,引伸为说话没谱,不懂规矩。

# M! l; J# Y/ T1 h0 G

骈文多用四六句对偶,因此骈文亦称“四六”。例如:

# d, E" O8 \) J

 

: v# x, Z1 Y6 ~% c& C4 s' {! `% m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x! \6 x# u& k( m0 h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y3 o8 ]( a0 b0 b6 A; U# J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9 c* d* [+ e; U& e) ~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 P, Y8 ]$ Y& D% M! S/ `# U" D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7 r# }! {4 k3 Z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5 @8 Q2 S/ j! A6 k. R3 W" q6 c

這個應該是正解

( \/ z9 v8 Q" a" I( D$ @: G3 y1 }

駢文又稱四六 駢四儷六

5 q, G+ u; F2 X/ ?

入門見嫉 娥眉不肯讓人 掩袖工讒 狐媚偏能惑主

2 \, ?' k; N7 [+ ?$ C4 d* Q

 

+ H: B3 \0 y2 @$ \# Q* p

 

. Z" B# ~* D. L' O9 j1 A. E

 

& @' @! l8 q) r% |'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22:47 , Processed in 1.16187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