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亲历者
. z' b( Z8 D: f4 Y 白少川:1941年生人。自1962年工作到退休,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粮店8年,密云县粮食局6年,北京市粮食公司22年。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市粮食公司,由原粮食局的市镇管理处、储运处和供应处合并而来,专门负责粮票的印刷、发行、收缴、销毁和管理,以及粮食关系的转移。2001年,白少川在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
" q% @) e4 B4 S: l 几乎没有人质疑粮票在1953年至1993年,对中国人生活的关键性影响。 1 v( ?: O' w3 S9 Q5 }" V; y [
就像没有人会说他可以不吃饭但依旧活着。 H0 U$ [0 ~0 x* W' r
整整40年,粮票浸润在北京人日常化的生活和精神里。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却代表着关系生死的吃饭权利。 & w6 n. S1 f% r- N
深刻体会过饥饿感的白少川,对已经转身走入历史的粮票,充满感情。
# F% V' u/ \( V- W" O' |" L/ f 统购统销 1 Y0 |6 K4 s7 I" v. [0 E
三枚一套的“面粉购买证”,就挂在弥漫着粮食味儿的“大和恒”粮行的一楼墙面上。 . X. r3 M4 }0 v R6 q9 [. W" |" m
不过是复制品。 ) l# h# Y7 V3 [% n7 e; {
“这是咱北京最早的粮票,收藏界俗称‘开门票’,一套现在得卖1万块钱。”68岁的白少川说,我哪能把真的挂这儿?他指着这套长10.1厘米,宽5.3厘米,分为1市斤、4市斤、8市斤、10市斤4种面额的“面粉购买证”,小有得意:“北京能收集全的,超不过3个人!” & Z) l3 y* ]5 S! {+ W
他哈哈一笑,刚刚染过的头发乌黑发亮,就像他正在操持的这家粮店,1919年的老字号,公私合营时被取缔,去年刚刚重新恢复。
8 W# {( F1 v& e9 V6 Q0 V! Y$ o" T 北京粮店的公私合营,1953年开始,也就是刚开始使用粮票的时候。
6 V$ j' X: F n5 O& s3 W6 s 这勾起了白少川并不遥远的记忆。 8 W8 p3 y" U7 y# I5 Y/ w
1953年11月1日,北京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面粉购买证”正式与北京人见面。
: d% I) C- {) m) [+ Z% k% b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制度,是为了配合政务院半个月前刚刚通过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种由国家垄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粮食政策,在1953年出台,有着复杂的背景。
1 H2 a( x. i- p6 S: \. M 1949年1月,北京解放。连年战乱,很多市民家中缺粮。全市200多万人,吃粮主要靠外运。2月,国营粮食公司开业,以较低的价格向市民出售粮食。这让1000多家私人粮商看到了赚钱的机会。著名的粮老虎王振廷、田雨川,联合十几家大粮商,套购国家粮食,抢购拒售,趁华北地区受灾,带头涨价。
( F* u( |8 ~' ]+ [9 x 北京工业建设的起步和急剧增加的人口,也使粮食需求量急剧攀升,刺激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有统计显示,1953年,北京粮食销量,比1950年增长了118.3%。 * N& t9 \2 d, I8 l
众多因素,使国家在1953年成为粮食市场的唯一主体。凭票买粮,也被当作防止套购行为的有效方法,在北京首先推行。 ' F6 \7 Y& `- i
发行和回收
1 g% O8 N3 d7 A, r/ S 位于白纸坊的541厂,是北京所有粮票的出生地。 . T) O! q" |) p" f
粮票的颜色、图案,都由厂里的设计师设计。粮食局只负责确定粮票的面值。这也是个技术活,主要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发行量,又方便使用。
1 d' E9 F+ N, j( z+ E 和随后全国各地发行的粮票不同,自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发行的就是月份粮票,每个月发一回,上个月的就不能用了。
+ ]% _: w, k0 z0 h( z 因此,粮票一般提前三个月印出来,储存在有武警站岗的票库里,由专车送到各个粮店。“和人民币一样严!”
% D# Y* B& C, l3 v, h4 P: W 不仅印刷严格保密,回收的粮票,也要严格销毁。
+ a" m0 m3 {, k t; q/ Y 每天卖完粮,白少川都要和工友们清点收回来的粮票,再分包打捆。粮票张小纸薄,不好清点,有聪明人想出了好点子,收回的粮票,按同票种、同面额,每十枚一行,贴在废纸上,连成大张。
* f5 g* Q5 V2 l/ T" T0 M 收回的粮票多了,就要销毁,必须向北京市粮食局申请,由其派人抽点监督。一般都是送到北京附近的造纸厂,打成纸浆,重新利用。
I3 ]& Z: P5 v$ i 白少川经常跟着车去销毁粮票。“必须得看着粮票放进池子里,加入火碱,来回搅动,看不出模样了,才能离开。”
$ ?! f$ T+ c# L+ V$ c+ p 定量和定点
+ u- o& }0 `$ [# t 粮票的发行和使用,用的是定点和定量的办法。 $ V4 G- v% Y& T: I
先说定量。 - y4 @5 L, {- _
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北京市民每个月的口粮数,被分成了100多个等级。
8 m v- E. Z. {' _% y! j 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儿童,每月六斤半,最高的是首钢的炉前工,每月60斤。一般成年人的定量在30斤左右,大学教授、高级演员、13级以上的干部,还能得到照顾,每个月有半斤的高级油票。
! Z7 D7 W6 u5 o( g: M. e 这种定量的办法,是在粮食紧缺状况下的不得已而为。每个人的肚量不一样大,自然有人够吃有人不够吃,也就有人有意见,政府便号召大家节约粮食。 ; F, G# [0 D" \/ Y. g
“我上班那会儿,仓库墙上、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标语,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粮食是宝中之宝。”白少川说。
7 j; a) }2 F" T$ Z. ?3 P! h" e 不仅定量,还要定点。
& |! X! O) C2 h' H- E+ k 全市1000多家粮店,分成不同的片区,谁家到哪个粮店买粮,都是固定好不能变的。
+ I7 p H% N# m, _/ s 每家都有个粮本,家里几口人,每个人多少定量,都记在本子上。粮本由粮食局专门设在街道的粮食办事处发,办事处一般都和派出所在一个院子办公。 1 c8 y u9 A3 v2 k8 B8 Z4 W
每个粮本,都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史。孩子一出生,定量就是6斤半,随着粮食数字一点点增长,孩子也渐渐长大。 8 l( O+ H# Y& A
粮票生活
$ _6 M# }* H5 O- z. w 那时,北京的粮食,从全国各地调运而来,郊区产的很少。小麦来自河南、山东,大米来自湖南、湖北,大豆和玉米,则从东北运来。
" R3 n* |. _+ }1 O/ C2 J 全国各地的粮食抵达北京后,就储存在西直门、马连道等地的粮库里,由面粉加工厂加工后,再运送到分布在全市的1000余家粮店里,销售给市民。 ) O [+ {7 N, B) n% ]& C: L3 i4 r
白少川说,每个月有两天,粮店一定会排长队,一个是3号,发工资的日子,一个是24号。 1 C0 K" f! i5 G' L& ]; \4 `8 c2 R
“经常有肚量大的,一个月还没过完,就把粮食吃光了。为了让这些人不饿肚子,粮食部门也以人为本,推出了预售粮政策,每个月的24号开始,就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了。” * N# I3 R/ T9 p, X
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们,在拿到一个月的工资后,都会赶紧跑到粮店排队,先把一个月的定量粮买足,剩下的钱,再算计着买些油、青菜和副食。 1 y( H1 E1 b* o6 i9 R; ]* ?
其实,也剩不了多少。 ! O3 R8 Q- l0 w5 Y
那时,家家都备着一杆秤,每顿饭都要称。一家三口人,一个月定量90斤,一天一人也就1斤粮,得算计着用,早上2两,中午4两,晚上3两。最困难的自然灾害时期,还号召大家“每顿省一把”,称完了,再抓出一把来,以备急用。
7 G! B+ @7 X2 A% s1 A( z! \ 物资匮乏的年代,粮票成了贵重的礼物,别人结婚,送5斤粮票,到医院看病人,留下10斤面票,人家要感谢你大半天。到别人家做客,也都要带着粮票,否则会让主人很为难。
5 j5 V) d3 W$ {) Q “那个年代的人,都习惯计划着花钱过日子,到现在也改不了。”白少川说,“习惯是漫长的。” 6 A6 {# b& v. l% U! i! v+ _% V* y1 a" n
饥饿感和温饱 1 ?) ?( [! C' {5 d
“没体会过饥饿是什么滋味的人,不会知道粮票的重要。”白少川说。
9 t* m: s) t" ^ 他本人对饥饿的切肤体会,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 p5 {/ ^6 s* W! G& }% {
想起那个时候,就有一堆堆白薯蹿到脑子里。 8 ~7 Z, {) i4 n$ {1 I5 V: j' b L% D
“粮食不够吃,就印制了一种白薯票,买一斤粮食的钱,可以买5斤白薯。”白少川说,为了多吃点,大家都疯了一样抢,只要粮店来了白薯,就会排起大长队,要是隔一天卖,还得起大早,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围紧围脖,排半天儿队,“就为了多买几斤白薯。” ) ?4 X( \6 C+ p, n) P
那时,白少川在密云粮店工作,亲眼见过和听说过很多和饥饿有关的故事。
, O; V$ J/ L6 w- A% P. @& x% `# } 1962年,密云太师屯中学一个体育老师,36斤的定量实在不够吃,就给粮食局写申请,想每月用5斤粮票,买15斤喂牲口用的麸子。这是个破例的举动,密云县粮食局集体商议后,还是同意了。
! F+ u1 R5 n1 O5 A! y3 K* ?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才能明白粮票的重要作用,一种低水平的公平,至少保证了所有人都有饭吃,在这一点上,粮票的功劳是巨大的,否则不知要死多少人。”白少川说。
9 r: O. {" |2 J6 h3 J0 U) _ 渐行渐远
" ]0 Y- i' g2 k: K% @ 从1964年开始,白少川就不觉得粮食少的恐怖了。
% o: w9 y, |, m 定量慢慢恢复到了30斤的水平,粮食渐渐有了富余。粮店开始增加一项新业务,帮助市民储存粮票。 / Y* T) W$ \; K
北京粮票一月一换,用不了就作废,存在粮店,可以无限期地使用下去。到了1978年,北京在册的储存粮票,高达1.6亿斤。 # D' ^7 G! V0 a0 v5 n$ i! D3 L' o" C# \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北京,是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没有粮票,又需要生存。
2 j, w+ e& C, B0 q7 L; N7 V 需求产生市场,粮票富余的人开始和需要粮票的人物物交换,5斤面票换1斤花生米,30斤换一个脸盆,500斤换一个大立柜。
. Z8 t4 }$ q5 I. H6 u1 h! G “几乎到了盛行的地步,在农贸市场,随便换,几乎没人管,也管不了。”白少川说。 1 `" b& e3 J* Z% X
为了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吃粮问题,国家也推出了议价粮政策,专门有一些议价粮粮店,卖粮食给没有粮票的农村人,价格比平价粮高。 % x0 [6 _1 b# K8 y% R; G6 h
这种价格差的存在,催生了倒买倒卖粮票的行为。
3 l& A& x% G: u3 y) C! ~ 谁都会算这样一笔账,平价富强粉2毛五一斤,议价5毛。花1毛买粮票,套购出平价粮,再高价卖出,每斤能赚1毛五。
! P, @/ o9 J& N2 F# B% y( w 这么赚钱的事情,自然有人抢着干。国家打击了很多次,依旧屡禁不止。
0 x5 A* f) G; u: {2 H 这让政策制定者们隐约感觉到,粮票的历史使命,似乎可以终结了。 - H: w( {1 ?0 r% t: o$ R- H2 t* ]% a
粮票退市 7 a) e) ], n6 _; f2 y! V2 V
1993年5月11日,在全国首个使用粮票的北京,倒数第二个停止了粮票的使用。 * V- P+ A; D6 s7 `1 B
随着粮票的取消,粮食的政府定价也同时取消。北京的1000多家粮店也先后开始了企业改制,他们和市场上的粮食商贩竞争价格,自谋生路。
2 W6 W4 @% I( k) y5 a0 N3 T& D 这种退出和进入,也并非一帆风顺。 ' }: m1 Y6 W T: H: g: P
1994年,粮价一下子涨到了近两块,市民和政府都感到了压力,粮食局提前印好了粮油供应票,向国务院请示恢复使用,国务院批示要慎重,争取挺过来。 ! |7 W6 j) j4 M( H! j+ E
还真挺过来了,到了1996年,粮价又回复到了一块钱的水平。这让几十年习惯了标准粉一毛七,富强粉两毛五的北京人,体会到了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 y: F7 l3 g4 A2 D6 F3 z
除了存在粮店里的粮票白白浪费了,白少川没觉得不适应。虽然他家定点买粮的太平桥粮店关张了,但他也可以到附近的市场买,粮价虽然涨了很多,但工资也涨了,并不觉得有多大压力。
& Y& K# ]" @. a7 a. e# B2 R 到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白少川做了一个统计,40年间,北京发行了约6000多种粮票,总面额500多亿斤,这也是北京人40年用掉的粮食总量。
0 f2 `9 m- u2 B% D: j8 Tpan注 有朋友问及当年粮食定量,正好看到这篇文章。转贴,偷懒。谢谢朋友们的关注!给大家拜年!恭贺新禧,事事如意!
" a; t6 F" q" X
" U7 n/ a4 a( w5 e% y4 s- O
# n8 i6 p* A. v ) i5 s) S& h) X- V" Y7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