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鹞儿胡同 北京前门大街南半段儿路西,有一条5米宽的小胡同,名字挺各的,叫什么“鹞儿胡同”。鹞儿学名叫“雀鹰”,老北京人管它叫“老鹞子”。它属于猛禽,比鹰小,羽毛是灰褐色的,腹部是白色的。因此有人说,这条胡同属于以鸟禽命名的胡同。实际上,明代这条胡同却叫“要儿胡同”。至于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现在已然不清楚了。到了大清朝,才演变成了“鹞儿胡同”,后来就这么一直叫了下来。 / O2 d6 \0 W; r. J7 ]0 r
鹞儿胡同的历史挺长的,那里边的故事也挺多的。 : f$ Z; z' j/ w7 ^6 R% j; u0 C' `
鹞儿胡同口路南,有一个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的会馆,叫浮山会馆。会馆有大小三个院子、20多间房,还有戏楼、罩棚、五圣殿什么的。是山西浮山县举子、商人来京城落脚儿的地方。
9 \8 x1 e3 Z% }* ~0 [+ p. r4 I 清朝时候,到北京做生意的山西人挺多,许多人发了财。浮山县北井村人有个叫王瑞福(还有一说姓李)的人,看到别人发财了,就也想到京城发财。他骑毛驴、搭脚车来到了北京,投宿到浮山会馆。
- p% {3 j% U: Y 做什么生意才能发财呢?王瑞福在会馆的土炕上寻思着。正巧,来了个算命的同乡。王瑞福抽了个卦签,一算,命里该当在前门大街鲜鱼口南摆酒缸去(开酒铺)。于是,他从路西一家酒铺要了个破葫芦作招牌,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用竹竿挑着破葫芦,“王记酒铺”开业了。酒铺开业后生意还挺好。赚了钱,又买了地皮、盖了房子。生意越来越大了。
$ V; G( E5 g# z( h 相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上的店铺都关板了,只有王瑞福的铺子还亮着灯。忽然,门帘一挑,进来三位客人,一看就是一主二仆。王瑞福赶忙殷勤招待。酒味浓香,小菜可口。酒足饭饱后,主人问王瑞福:“你们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回答:”小店没有名字。”主人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说道:“年关之时还开门营业的,京都恐怕只有你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连声说好,其实并没有把这话往心里搁。 - g7 ^. P1 L: Y" j- T6 G
几天后,几个太监送来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敢情大年三十晚上来的就是乾隆爷。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 。 U: w' W, {- B# e
乾隆爷赐匾后,都一处的生意可红火了。除了小酒、凉菜,还添了炒菜、烧卖、炸三角、饺子、馅饼等面食。“烧麦”二字在明代本来是“梢麦”,是指四五月间北方麦子麦梢上有一层白霜。而“烧麦”的收口处也有好似白霜的面粉,因而得名。到后来“梢麦”改为“烧麦”。现如今,都一处的烧麦,已经是著名的北京小名了。不过,都一处的老主人,可是从鹞儿胡同走出来的。
# P' Q% z- A5 {+ ^. U5 _ 大清朝末年的1905年12月,朝廷开始设立巡警部。赵秉均当上巡警部右侍郎后,着手建立探访局,在鹞儿胡同5号设立外城巡警厅。民国以后,改为京师警察厅的侦缉总队。于是,又有许多人物在鹞儿胡同留下了或传奇、或灰暗、或壮烈的身影。 7 H7 R; A" D% ?) I2 e$ e4 |
当年北京有一个武功高强、劫富济贫的义盗,名叫李景华。由于他每次作案后,为了不给事主的仆人找麻烦,总是留下一个纸剪的燕子,所以人送绰号“燕子李三”。“燕子李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许多电影、电视剧。
4 i7 B2 }' d" y2 z6 R 有一次,“燕子李三”被警察抓住,送进了感化所。感化所巡官史海山久慕他的大名,又怕他跑喽,就好酒好饭款待他。还免除了他的劳役。慢慢地,两个人竟成了拜把兄弟。于是,在史海山与狱卒的庇护下,“燕子李三”夜里外出作案,天亮前返回感化所。这下子,官府好生奇怪,“燕子李三”关着呢,莫不成有李三第二?
! B2 M8 {0 k% |! U8 A/ c 自然,“燕子李三”给史海山等人也带来不少实惠。“燕子李三”把从西单丽华绸缎庄经理潘国英家里偷的财物,分给史海山等人一部分。没成想,史海山将给他的一件毛背心拿到外面洗染,被洗染房发现毛背心正是潘府丢失的。于是史海山等人当啷入狱,押在鹞儿胡同5号严加审问。
/ f0 b7 r/ O/ ?8 t “燕子李三”得知消息,来到鹞儿胡同,趴在侦缉队的房顶上偷听。时间长了,烟瘾发作,就点火抽烟。这下被发现了,探员团团围住,攀着梯子爬到屋顶,“燕子李三”只好束手就擒。后来被押到石驸马大街的看守所。
9 w/ m/ R9 P* @+ r% h8 x 1936年1月,“燕子李三”被判处32年徒刑。他不服,表示要上诉。可是不久,“燕子李三”就病死在看守所里。
- J7 Z) Y2 y7 f, h 张国焘在鹞儿胡同也留下了他一生中可耻的一笔。 , _) O( R& m2 f6 ?/ o- X
1924年5月21日凌晨,张国焘在腊库胡同16号杏坛学社被京师警察厅逮捕,押往鹞儿胡同侦缉队。开始他只说自己是张特立,不承认是张国焘。后来,他受不住侦缉队每天三四次的拷打,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供出了李大钊、张昆弟、黄日葵、高君宇、刘仁静、缪伯英等人也是共产党员。他的新婚妻子杨子烈也求饶,“请诸大人念张国焘初犯,特别加于宽恕”。 - r$ C: r8 b% J: x$ I; O3 w* E
当时担任京畿卫戍司令的王怀庆,把张国焘一案上报给北洋政府总统曹锟,要求枪毙张国焘。另一个军阀齐燮元提出“给他一个永远监禁,让他瘐死狱中”的建议,张国焘才算保住了性命。 ' y- C6 Y% |4 o7 i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政府垮台,张国焘出狱。但他向党组织隐瞒了变节的情况。后来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继续编造谎言,说他“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一言不发”,使敌人“一无所得”。解放后,党组织从当年的审讯档案中,了解了张国焘5个月铁窗生涯的真相。
6 ?. V# E. L5 \ 也有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在鹞儿胡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2 a7 Q4 r) R f7 I2 V2 d 1927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马骏在主持一次秘密会议时,由于叛待出卖,他被捕了。敌人先将他押到鹤儿胡同侦缉队,严刑拷打。但马骏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坚贞不屈。后来被转到了陆军监狱。
* `8 T" d9 L- s$ ^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骏指挥天津、北京和山东的代表三千多人,在新华门前坚持斗争三天,坚决要求惩办杀人凶手马良。反动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将请愿代表逼迫到天安门前。马骏见周围群众很多,是个宣传的好机会,便将三干多人分成若干讲演分队,在石狮座上、华表下,摆开了对敌斗争的战场。敌人恼羞成怒,扬言要捉拿马骏,但代表们组成一道道人墙来保护他。反动军警挥舞枪托、皮鞭殴打。马骏见此情景,便挺身而出,大声喝道:“不许打人,我就是马骏,要抓就抓我好了!”敌人一下子扑上去抓住他。马骏十分镇定地对大家说:“不必害怕,我们此来,就是报定必死的决心。爱国青年是抓不完的,爱国无罪。”
7 T( V7 ]- b: Z" P 请愿代表被捕的消息传遍全国,要求释放代表的通电雪片般飞到北京。周恩来等人亲自赴京进行营救。在爱国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了请愿的代表。经过这场天安门斗争,人们便开始亲切地称马骏为“马天安”。回到天津,他向迎接的人们大声说:“入狱前的马骏是家人的马骏,出狱后的马骏是国人的马骏”。
5 s- _' _" o. n$ Y 1928年2月15日,马骏被押赴天桥刑场。他坐在一辆黄包车上,昂首挺胸,全无俱色。他一路不停地高呼:“回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最后英勇就义。
7 _ L7 v1 b" X7 V9 s9 S 几年前马骏在一首《送李愚如赴法》的小诗中写道:
4 X3 C3 W3 a* H8 Z) p& h 我在监狱里。
4 X4 ], r) ]! | 他日,
& Q; F0 R) u) [* e 你带着自由回来,
& J! }1 k0 h/ z# d9 R6 b! q 我拿着自由迎你。
- y" f& e5 ?% g* s& ]' Y1 ^' A 不然,
5 p' x' y9 u0 m# C4 J 你就要看着一个坟儿说: 1 O7 D) X' U7 X
“我把它给你带来,
" v& V" w0 I& w+ _' D0 p3 s D 你却已为它而死了!” 8 O3 U* L! y6 }
的确,马骏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战友更不会忘记。
1 Q7 r' h, }, d5 K2 }+ P* w 马骏牺牲30年后,也就是1958年,周总理在接见马骏的夫人杨秀蓉和家人时,杨老太太指着周总理对小孙子说:“快叫爷爷!”小孙子眨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周总理不解地问:“我爷爷不是躺在墓碑下边睡觉吗?怎么这里又有一个爷爷?”听了孩子的话,周总理眼圈发红,抱起小孩子,动情地说“躺在墓碑下边睡觉的是爷爷,我也是你的爷爷。”周总理又抬起头对杨秀蓉说:“天安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让我们享受了。”杨老太太赶忙说:“你们也不容易,也受了很多的苦哇!”细心的周总理中午留杨老太太一家人在中南海西花厅吃饭,特意从牛街借来炊具和碗筷,请来做清真菜的厨师,借此表达对老战友、回族英雄马骏的敬意和怀念。 " P8 ^! e" F' C) p9 E3 ^ J
鹞儿胡同也有一些名人的足迹和身影。
' S& G0 W! c; h8 g( b; E! v 李德伦,闻名中外的著名交响乐指挥家,1917年6月6日在鹞儿胡同31号出生一个官僚家庭。由于是回民,按照回族的习惯,他的父亲李宏春、母亲铁桂兰请阿訇为他起名阿卜杜拉-阿奇。四五岁的时候,家里人带他去天桥玩耍,一个弹三弦的吸引了他。回家后,缠着父母非给他买一把不可。从此,小德伦抱着三弦,整天坐在僻静的角落里,不断地拨弄着。后来成名的李德伦说,那竟是他走向乐坛的开端。
$ e. d8 k1 @7 g1 l: g" d; d9 B 九一八事变发生,李德伦参加了“北平歌咏联合会”,在多次示威游行中,李德伦领头教唱抗日歌曲。一二-九运动中,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李德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底,李德伦的上级、北平地下党城委书记娄平撤离,没有来得及通知他,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于是,李德伦就组织地下读书会,在西城北沟沿著名教授蓝公武家里活动,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 6 s- w/ K+ ?. [5 B2 g
1940年8月李德伦到上海音专学习,1945年又找到了党组织。1946年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中国林业专家汪振儒也出生在鹞儿胡同一处几进几出的大宅子里。他的父亲汪鸾翔,当过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到:“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 I S) f2 k, p; ?7 W0 }6 Q 汪鸾翔还是清华大学最初的教授。当初清华的校歌歌词“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就出自于汪鸾翔之手。 ( V2 I+ x# ]8 F6 m, H
汪振儒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1925年在三一八惨案中,汪振儒参加示威活动,被段祺瑞的护兵开枪穿透左大腿。1935年他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林学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了祖国。 & x) G9 n- ^: e# m* J/ G
1952年,汪振儒教授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林学院,参加建院筹备工作,为全国最高林业学府奠基。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植物生理学讲义》,培养了中国第一位林学博士。
; l' c! `9 M) k! m5 D C 鹞儿胡同5号现在是民居。许多人家的住房,就是当年侦缉队的牢房。
$ d2 R& S+ N; C6 ? Y 当年的鹞儿胡同,仁人志士带镣小巷行;今天的鹞儿胡同,是老百姓安静和谐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