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3|回复: 5

曹雪芹墓碑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7-19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约二十年前,我看到《今晚报》大讨论曹雪芹墓碑真假。大家相信是真的吗?
& X8 L6 {/ j7 z d: L9 t# P7 t' y' o! z( V; f) Z& s) L* F- g. k3 e% W! T$ N- I( T) M* x! {9 T' ^, y9 E! c/ [8 |1 B" L G/ H1 a7 l$ u( e; } \( u# u' J* n% P: z; w. u7 I4 B2 b) O8 v4 b& M, X! A* a8 w" z# D% ?/ m/ s7 m$ D& \, v! R* W( E6 d( ^# N( C! m6 A) `# q5 e4 @7 V0 P! x6 ]. D2 l; t( k! i/ z8 D9 B5 S8 s# R* e8 U$ w+ U% m
( b- L- `8 N! b# C1 n" q) L; j" g+ I' X/ a$ k) I) k' w. K* z) o! E* B" a( `! N7 `5 c( T# {1 i, Z, P2 b2 F6 V! _
; X9 q4 U5 J( ^8 C. x- V8 G: P0 a

青岛新闻网  2006-02-27 08:56:56 北京科技报

   现有新闻评论
* z6 }- O/ U5 q5 Z e& j' A0 b" x5 w, |% O% |! s3 v4 T) q3 S5 b8 |( z V- R% z7 v, b0 }
% {1 X1 u$ v4 X4 W9 {6 `- K5 _3 k% i' L- p5 V; F5 c6 u. P9 Y. b1 y7 \7 h2 |6 L: }6 P/ ~/ t; c* T7 [" W- P, ~5 ?" ^1 O+ U% u- G* f1 K. L$ q( C, _. Y& h" V. J! u% \) U' v+ O: L5 }& A* {+ o: s1 N! ?( ^$ v
 
1 s( S7 ?& a% R1 p/ n/ [( `3 c9 I

' T: h7 \9 B4 z/ R, z

5 @" d' u, p6 Z+ o O! o) Y9 y

充满争议的曹雪芹墓石

8 K m7 q$ Y8 T7 C7 H, O7 R! F7 t: d

8 E. c4 ]" g+ i4 ]1 }- U

0 Q' s0 |/ ~, N/ T; p4 \; q& |2 x; s+ c( t N; D2 a* Z0 X! F! z3 n% Y5 l

x ]' q; A1 E9 q2 ~

李景柱和堂弟李景泉把墓石搬回家

! m9 b, W# t3 b* ~

  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4年)除夕之夜,贫病交加的曹雪芹黯然辞世,身后除煌煌巨著《红楼梦》外,有关身世、行迹的记载寥寥,最终葬地也已成谜。

1 U1 n, `3 o! _6 X9 ^& z, g

  二百四十二年后的公元2006年1月,一块刻有“曹公讳霑墓”的石头在通州博物馆首次对公众展出。此时距离这块石头的出土已经过去了38年。

& g$ I" O& q) n" Q2 E/ W

  “曹雪芹墓石”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又为何因真伪问题让人争论不休?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往通州,试图拨开历史迷雾,了解墓石发现的前前后后。

1 v. U( C9 T( E1 z4 A* A9 T* i

  这块墓石并没有让长久以来关于曹雪芹的葬地的争论尘埃落定。发现24年后的上交反而成了被质疑的焦点,伴随着墓石的首度公开展览,在京城红学界和文物界里再掀波澜。

4 c1 Z; N) O" A3 W

  由于李景柱已经过世,记者试图从李景柱的弟弟李景泉处了解情况,但李景泉已离开张家湾,当地曾经和他熟识的几个人,都没有其联系方式。在通州,记者见到了另一位重要的见证人,韩士宽。

; C5 S" c4 Y( [5 j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表示,时隔多年,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墓石和尸体确是他和李景柱一块平地时发现的。那是“1968年11月左右”的事,当时他“看到墓石上面有字,但并不认字,也不知道是曹雪芹的碑”(这和李景柱事后追忆的并不一致)。韩士宽说,那时李景柱正要盖房子,说这块石头有用,收工后,他和李景柱的弟弟李景泉就帮李景柱把那块墓石运回了家。再见到这块墓石时,已经是李景柱上交镇政府之后,但他依然肯定,“就是当年那块石”。

, k. L6 W9 A L I+ J

  对于尸体,韩士宽认定那是一具男尸,因为女的“后脑瓢有锯齿,男的没有”,韩士宽说:“活着的时候肯定没钱,连一点薄皮棺材的痕迹都看不出来,估计也就是席筒子一卷就埋了。”后来,尸骨就被运到低洼处埋掉了。

8 E% B3 {2 k: T7 q

  除了人证,现在的物证除了墓石本身,剩下的就是李景柱在把墓石运回家之后做的拓片。周良当时想,通过鉴定拓片纸张的年代也可以说明问题。

9 F3 Y2 r2 c. N

  他先去琉璃厂最著名的荣宝斋和北京公安局六处,都没能得到确切结论。最后,他找到了沈阳的中国轻工业造纸研究所,轻工业造纸研究所出具的鉴定书称:“确定拓片纸是六十年代生产。”

- F4 F) Y8 ^1 U: {" o

  据周良介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先生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金石研究专家傅大卣先生曾亲自来通州鉴定此墓石的真伪,两人均表示:这块石头是真的。

& E X; [# i1 j2 X9 y$ j f4 ?3 g

  然而,对于权威文物专家的鉴定意见,部分红学界的知名学者,却表示不能苟同。其中,周汝昌从墓石字体“不合乾隆年间书体”等几个疑点入手,力证墓石是伪造的。

4 x4 R- ~3 P! n4 T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面否定了曹雪芹葬在张家湾的可能性。他认为,根据文字史料,曹雪芹只可能死于西郊,不可能死于东郊。不仅如此,曹雪芹去世前一直住在西郊,病得卧床不起不能走路,当时的交通不便利,东郊到西郊路途遥远,自然不可能从东郊走到西郊。

/ g; _5 i. c m3 A: D; d7 i

  此外,曹雪芹死于甲辛年,不可能是壬午年死的,这一点有曹雪芹好朋友敦诚、敦敏兄弟的诗为证。而且,从两人的诗来看,曹雪芹是有棺木的,但通州发现的是裸尸,所以不可能是曹雪芹。

2 w' M. ^. t8 Z+ h7 j2 L7 }2 U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刘世德等人却深信墓石的真实性。刘世德为记者详细剖析了墓石真实可信的依据:首先,曹家当年被抄家后,官员在给皇上的奏折中,写到曹家有土地几百亩,并且还有当铺,就在张家湾。《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也谈到东郊这几百亩地。证明这一块确实是曹家的地。

0 `. }) c: T( w

  其次,曹雪芹的曾祖曹寅在南京死后,将尸体沿运河运回北京,上岸的地方正是现在的张家湾,并且葬在此地,证明此地确实是曹雪芹家祖坟所在。

8 W) Y! I, v& T4 Q2 c- ?

  第三,关于曹雪芹的去世时间,围绕着到底是乾隆二十七年(壬午),还是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的争论,反对“壬午”的人,并没有真凭实据;此外,说曹雪芹死在西郊是没有证据的,说曹雪芹老了无法行走也是没有证据的。

5 M" I. S1 m; q1 C2 P

  第四,曹雪芹和朋友游玩、宴会时都选在东郊(当时是平原),而且曹雪芹许多朋友死后也葬在东郊。

/ } v% ]; Z' n; Q. t

  “有人说曹雪芹墓地太简陋,只能说明曹雪芹当时很穷困,没什么朋友和亲人帮他料理后事,只能草草下葬。周汝昌说,墓石文字不类清朝乾隆年间书体,但并非乾隆年间都采用一种单一书体。不管如何,石头是现实存在的,石头以及上面刻字的年份都能说明是乾隆年间的。并且当时好几个人平整土地,是有人证的。”刘世德强调说。

& m1 }+ p0 p# e# L1 w, ]

  这块普通的甚至有些简陋的墓石,从出土到被大众所知晓,再到现在的重见天日经历了38年的漫长等待。1992年,当它第一次公诸于世时,曾引发了一场红学界的大地震。

0 p9 C! @0 |' ?+ x/ h

  墓石发现者李景柱去年已经去世。作为墓石上交过程的亲历者,周良曾经多次听李景柱回忆墓石发现和保存过程,并寻访了多位见证人,他向记者讲述了墓石从发现到上交的曲折历程。

8 w* t) P$ V% z' c

  1968年秋天,全国都在平整土地,“农业学大寨”。一天,李景柱和几个村民也在张家湾村西的一块地上劳动,在挖土的过程中,在距地面1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这块石头。

& a0 b, ]9 Q6 k8 m* V' k

  李景柱当时是大队第四分队的指导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平时爱好文学,他看了这块石头,说是曹雪芹墓碑。当时,一起干活的人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应该很有钱,会有些随葬品。于是接着挖,很快,就在墓石的旁边挖出一具尸体,可是尸体周围什么都没有,甚至棺材的痕迹都没有,在场的人都很失望。

$ F+ X% {- S) O5 x7 p

  挖出尸骨后,在场的人也分不清男女。大家把一个绰号叫“二丫头”社员叫过来分辨。 这个人就是韩士宽。韩士宽说,是个男的。

( s( w& ?* W# j3 Z

  当时老百姓传说,四品以上官员死后,尸体的口中会含珠子,韩士宽便把头骨往小推车把上磕,珠子没见,只有黑土掉了出来。大伙看没什么宝贝,都很失望,就把尸骨推到地势相对较低的萧太后河边掩埋了。

2 i# [( \% D9 N o

  收工后,李景柱叫上一起平地的堂弟李景泉,把这块石头搬回了家。到家后,李景柱把石头表面的土擦净,并用纸把“曹公讳霑墓”五个字连同落款的“壬午”用铅笔拓了下来,共拓了六张。第二年春天,李景柱盖房子,考虑到墓碑与当时反对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点关系,留着可能很危险,便直接砌在房子东北角的台基上,当台基石用了。

! ]3 d) q; ~, u" E3 S2 r

  1978年,红学会为了拍摄纪录片《曹雪芹的足迹》来到了张家湾村,当中有周汝昌的儿子和红学爱好者严宽。据史料记载,张家湾有曹家当铺。恰好李景柱碰上,在进城的路上,李景柱问严宽,曹雪芹墓碑有没有价值?严宽当时很震惊,说:“太重要了,墓碑现在哪里?”李景柱知道了墓碑的价值,反而不再透露,只是托词说附近有个曹家园,便带着摄制组的人去乱逛。严宽回京后,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重要,给李景柱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红学会找墓碑,李景柱没有回信。

/ c {3 {# l i8 s

  2006年2月16日上午9点,通州新华大街上车来车往,街边的通州博物馆在四周的高楼的映衬之下分外显眼,此刻曹雪芹墓石正在馆中静静地躺着。墓石安放于玻璃柜中间,条石的左下角已经残缺,正面几个刻字漫漶不清,在刻字的笔画上可以看到崭新的划痕,定睛细看,可依稀辨认出“曹公讳霑墓”五个字。 “这块墓石就是张家湾村村民李景柱1968年平整土地时挖出的那块。”通州文管所原所长周良介绍说,“我们只管石头的真假,不参与红学界的争论,只是展览一下这座刻石和出土以后专家鉴定的情况”。

/ |7 x, g9 E: F! D5 t# p

  墓石为何被破坏了三次?

! s" q! s8 l: }( U5 x7 \* a

  周良告诉记者:“我通过李景柱的邻居马德旺得知,李景柱家有这块石碑,1982年,通县文物普查,我到李景柱家看过,那块石碑就平放在房基的犄角,上面的字看不到。1991年,李景柱的儿子结婚要翻盖房子,民工起石头时不小心,把石头左下角崩落了一块,落款的‘壬午’的‘午’从此少了半块。所以,现在的拓片都是残缺的,而在李景柱最初的拓片上这两个字是完整的。这是对墓石的第一次破坏。”

* L9 {1 @4 s' h4 Q# a0 G& \. n! G

  “后来县旅游开发公司、乡政府和文管所,都希望李景柱能把墓石上交,以便物尽其用,而他不说在自己家里,却带着旅游公司和镇政府、文管所人四处寻找,前后经历3个月。1992年6月30日,李景柱才让镇政府宣传部长张文宽和党委副书记王世杰到他家看了石碑。”

. y/ _: ~$ @( F! O+ l) G( y

  “7月1日,我到李景柱家去看,他居然用碎磨刀石的尖利部分,把上面字的笔画给描了,这是第二次破坏。我当时就怒了,说:‘你保护文物有功,破坏文物有过,功过相抵,我不奖励你了’。李景柱感觉到问题的严重, 7月9日,又用洗衣粉水清洗,想把新印刷没了,结果根本没用,反而造成了第三次破坏。后来在镇政府的催促下,这块石碑终于被送到了宣传部,从此一放14年,今年才首次公开展出。”

5 G" o+ `; s6 c3 V

  1992年,历经周折的墓石终于回到张家湾镇政府手中,然而围绕着这块墓石的很多谜团依旧扑朔迷离,为蠡清这块墓石与曹家张家湾生活遗迹的联系,周良多次到墓石发现地进行考古调查。

' H8 |* c$ R! l1 V$ t

  周良介绍说,当年发现墓石的那块地,当地人称为“大扇地”,意思是很大的一块地,大扇地南边以萧太后河为界,原来东北西三面都有界沟。1992年他去调查时,东界沟已经被填平,北界沟还有遗迹,西界沟依稀尚存,整块地有600亩左右,靠近西界沟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为曹家坟。

) r0 G9 @; y: P. R! X

  出土墓石的那片地上本来有一处直径100多米的“坟围子”,所谓坟围子是用三黄土(石灰和黄土混合土)夯实的用来隔开墓地内外的类似墙体的建筑,而曹雪芹墓石正好出在坟围子内的东南角,靠近萧太后河的区域。

d2 H' K% d* ?9 D1 |

  这处坟围子内还有两口井,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是正东正西,而是东南西北斜着的排列,相距15米左右。普通老百姓的吃水井通常是用砖码的,地表水渗透快的取水方便,而这两口井是用白灰砌的,这说明它的用途不是吃水,而是防盗。井不但有传声的功能,而且当有人从远处地下刨土时井底水面就会震荡,看坟的人就会发觉。

+ e6 u& {' P/ V' q5 {6 j2 A

  1996年,曾主持过老山汉墓发掘的北京文物考古所副所长王武钰和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曾到这片墓地考察。王武钰表示这片坟地的墓主应该是清代早期一位王爷级别的人物,他在海淀区发掘过的一座王爷墓与这片墓地类似,那块墓地也有井,当时他就在井底找到了墓室。

6 S& F6 b3 W% S" h: h: h+ C+ Q$ m) E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祖父曹寅的灵柩是从南京运回北京,在张家湾安葬。一直是康熙帝宠臣的曹寅曾身居“江宁织造”的高位,难道这里的大墓是属于曹寅的?如果真是这样,发现曹雪芹的墓石似乎顺理成章。然而,这里一直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一切仍只是猜测。

4 \- X3 V! T1 E1 c# f5 y

  在张家湾村旧村改造后建成的太玉园小区,记者见到了李景柱的老街坊———今年已经62岁的马德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墓石出土的“大扇地”,这块位于张家湾村西的土地,因为六环的修建取土,早已经面目全非,在当年挖出墓石的地点形成了一个长200多米,宽100多米,深近4米的大坑,坑内起伏不平,零星的杂草蔓生其上。

: E% x; S6 U: o% J

  “取土挖坑,这块地变化很大,当年挖出墓石的地方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反正就在这片地里。”马德旺说。在马德旺的指引下,记者在大坑的边缘找到了三黄土坟围子的遗迹。据马德旺回忆,5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坟围子足有一人多高,上面长满了野草和荆棘。

4 U! L9 r t$ [) E5 R

  在大坑的北部,有两处地势稍微下陷的区域,碎青砖散落在周围,马德旺说,这就是井所在的位置。由于挖土破坏,井的构造已经被彻底破坏。

' G/ [& d" \: _# W) G9 U7 e/ |

  马德旺是个文物爱好者,对张家湾的历史掌故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的一句歌谣,“进南门走百步,有个曹家大当铺。”而据史料,曹家被抄后的财产清单中,有张家湾花支巷当铺一处,本银7000两的记载。

0 M& i4 f _; M

  在已经废弃的张家湾旧城,记者看到当地人称为“曹家染坊井”的一口井隐藏在半人高的灌木黄草丛中。由于井周围平地向下取土很深,这口井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井,不过井内依然有水。

2 |: F3 V- a1 F

  据马德旺介绍,1992年张家湾镇政府淘井时,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和北大一位姓陈的教授来此考察,从井底淘出嵌有金星图案的折扇象牙边骨、小陶罐、刀、砚台等等,而最重要的要数发现上层井壁每块砖下,都有一枚“康熙通宝”制钱。据陈教授的鉴定,这些都属于清代器物,但是这次淘井并未找到与曹雪芹葬地有关的直接证据。(文 董毅然 冯静 摄影 曲立岩)

# E) D8 x, _3 _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9 11:25:0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真的吧·
发表于 2011-7-19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转的有点儿乱~~~阅读困难
发表于 2011-7-19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哦
发表于 2011-7-1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伪都证据不足。当年还出了本书。楼主可以弄来看看
发表于 2011-7-19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跟后人带来太多谜了 越研究谜越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1 12:47 , Processed in 1.23490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