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胡同 3 U4 d4 N ^" `) P) c
前些年,有首京腔京韵的歌儿,名叫《北京一夜》。那段京剧花旦唱腔,简直是神来之笔,意味深长:
) s6 z3 r2 t! V$ q 人说百花的深处,
5 v. M6 ]7 m7 ?' [+ K 住着老情人,
* {# g$ p) I+ } d3 a9 r/ | 缝着绣花鞋,
& j4 f- p T/ d& N, a8 r 面容安详的老人,
/ F2 @ y8 Z9 g3 b0 Z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 @9 d! ~3 M4 ?5 K& T! x 巧了,在北京还真有一条胡同叫百花深处。百花深处这名字,在北京几千个胡同名儿中,是最有诗情画意的。百花深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 T, c( r! O- Z& q' _+ X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年轻的张氏夫妇,在北京新街口以南的地方,买了20多亩地,以种菜为业。几年后,张氏夫妇种菜攒下了一些钱。于是,他们夫妻俩又开始多种经营。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等花儿。慢慢地,张氏夫妇花园有了点小名气。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赋诗。文人嘛,自然要风雅一些,当然不能管这里叫“张家菜园”什么的。“百花深处”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随着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慢慢地传开了。张氏夫妇死后,花园逐渐荒芜了,后来连遗迹都找不着了。再后来,这个地方变成了小胡同。花园不见了,而“百花深处”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了。 $ Z( z; p4 I- W9 u; g N6 [" C- a
百花深处,不光有面容安详的老人,还有勇赴国难的“征人”。20世纪40年代,几个抗日的地下战士就活跃在百花深处。
, S1 L( G! A2 w7 {2 q$ M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机关转移到了西部山里。为了沟通北平和太行山深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先后在平西、平北、冀中、冀东等地建立了秘密情报联络站和交通站。在北平城里,也建立了一些地下情报站、联络站。这些战斗在日伪心脏中的地下勇士,为八路军搞情报、弄物资,传递党的指示,护送过往的领导、学生和外国友人。 ! B& u, _( }" Z6 h. o# @$ G
百花深处就有一个为八路军、根据地搞药品的联络点。
1 {2 ^/ v6 D3 @8 Y4 \/ y 百花深处是一条很狭窄的小胡同,离护国寺很近。20世纪30年代末,小胡同里开了一家古玩铺,店铺名叫“明华斋”,掌柜的是个年轻人,叫叶少青。铺子开张后,生意不好也不坏,也就是维持。但是,从掌柜的到小伙计,每天精神头儿挺足,还真忙活儿。 - H$ y) c/ ], M
实际上,明华斋古玩铺就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主要任务是为根据地搞非常紧缺的药品。掌柜的叶少青就是联络点的负责人。而叶少青的上级,就是黄浩。 1 N& j3 x- }& F
[资料]百花深处胡同
黄浩、王佩芝夫妇
+ q* p! Y8 O: }# E& C0 N 黄浩1895年出生在著名的侨乡、广东省揭阳县。袁世凯复辟称帝时,黄浩在广州光华医学院积极参加反袁称帝的斗争,结果被判处死刑。当死神逼近20岁的黄浩--过一周就要处决时,一件意外的事挽救了他的生命。由于法院院长的老母亲患重病,经光华医学院院长抢救,转危为安。法院院长很是感激。要以重金酬谢。但医学院院长婉言谢绝,只提出释放黄浩的要求。法院院长欠了医学院院长救母的大人情,就答应了。于是,法院院长借故拖延行刑日期。不久,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黄浩也在1916年5月11日获释出狱。已经“死”过一回的黄浩不改初衷,继续战斗。
8 b8 h q; |& R) l0 ] 1920年,黄浩、王佩芝夫妇俩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开了一个小诊所;1927年又迁居德胜门内簸箩仓胡同,创办了一家挑补绣花厂。由于黄浩捐款修缮了新街口基督教堂主办的崇慈小学校舍,当上了崇慈小学校校长和新街口基督教堂“长老”。这两个身份,为他日后从事抗日地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 @( J# U4 I. d! ~9 E2 y 1937年5月,42岁的黄浩同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路经陕西三原县时,黄浩遇见了彭德怀。彭德怀在他的纪念册上题写了“坚持抗战到底”6个字,赞扬他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七七事变后,黄浩秘密返回北平,在八路军冀中军区卫生部长张珍的领导下,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黄浩在北平设立了10来处秘密掩护点,百花深处的明华斋古玩铺就是其中之一。 # \3 Y2 K$ r% f( O
当时,抗日根据地物资紧张,尤其药品奇缺。根据张珍部长的指示,黄浩在同乡、亲友、工商届、抽纱届、教育界、侨胞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筹集经费,为根据地秘密购买药品。 7 z: ?) S- w* i; z
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对西药控制更严,禁止西药流入根据地,市面上也很难买到西药。1939年张珍部长通过秘密交通线,转来一份药品清单,要求黄浩抓紧筹备,运往根据地。
4 N& d4 h* n( _& { 一看单子,黄浩脱口而出:“这次胃口真不小啊!”再一看,他更兴奋了:“消灭鬼子,仗越打越大,‘家里’太缺药。胃口再大,也得想法子满足需要。再说,这可是白求恩大夫开的单子。”
2 g* c, m0 r7 U: g/ G9 D" H 原来,1939年白求恩大夫来到冀中军分区战地医院视察,希望搞一批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开了药单,交给张珍部长。张珍立即派人把密写的单子带进北平,交给了黄浩。 6 O0 I5 U9 S; R
要想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买药品、医疗器械,困难可想而知。大胆机智的黄浩,自有他的办法。 ) M/ J0 d6 l: v* V
他派女儿黄曙鸣骑自行车,到崇文门泡子河14号和东柳树井17号,分别通知李庆丰、刘仁术两个联络点,购买药品。李庆丰利用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关系,购买了西药及医疗设备。刘仁术通过发国难财的汉奸,从设在王府井大街的“陆军御用达”药店买来了药品。
, W) m% `0 A8 G8 V! ^+ k2 a5 V 夜深人静的时候,黄浩夫妇带领姚文清、黄曙鸣,将药品和器材分类,分别打成包裹或装入柳条箱。根据地来的交通员,以联系生意的名义,到百花深处明华斋古玩铺找叶少青,取走药品。
* M/ C$ z7 v7 E: s) f1 c4 U 按照事先的秘密约定,交通员先将药品运到河北满城,然后再运到平西情报站的秘密地点。辗转几天之后,药品就摆在白求恩大夫战地医院的药架子上了。
/ t' T* l3 Y/ P. W5 I 看到这些宝贵的药品,白求恩大夫热情地赞扬“真了不起!”
5 R( Y& c: x9 O: _7 ?- K' Q 黄浩还通过法国医生贝熙业大夫为根据地搞药品。 1 q+ P5 X* F u* p5 }% K+ x$ x$ K& C- A
贝熙业大夫是东交民巷法国医院院长,家住在东城大甜水井胡同。他还在西山脚下的山坡上,为他的女儿修建了一座西式小别墅,被称为“贝家花园”。贝熙业大夫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由于教会的关系,黄浩和贝熙业大夫比较熟悉。黄浩就用贝熙业大夫的小汽车,从北平城区往妙峰山下的涧沟村,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材。 / d E1 A* y& C6 v( \
1943年8月5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部电台被敌人破获,黄浩暴露了。7日拂晓,日本宪兵队的两辆大卡车突然停在簸箩仓6号黄浩家门口。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摇晃铁门声,黄浩知道事情不妙。他从卧室出来,跑到东跨院,凭借平日练太极拳的功底,登上房顶,翻墙越过簸箩仓4号后院大门,逃了出来。他穿过小胡同,一口气跑到另一个地工掩护点--交道口南板厂胡同济生助产诊所,暂时脱离了危险。不久,黄浩经贝家花园前往抗日根据地。
- D9 D! q+ B- f! }3 ` 现如今,百花深处还真有不少面容安详的老人。他们坐在家门口,悠闲地看着过往的行人,看着天上盘旋的白鸽。遇到熟悉的老街坊,他们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打着招呼。安详,笼罩着幽深的小胡同。 + B r1 U7 O& t, v% C9 m
当问到百花深处抗战时期的地下联络点,老人们大多摇头,表示不知道。是啊,狼烟早已散尽。即使当年百花深处的老街坊,恐怕也不会知道那么秘密的斗争。 $ ?3 O( P4 \6 [1 n* Y% ^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