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1|回复: 20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23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HK先生提供了这幅图片。0 r8 |* s" f3 _$ v( {( e* F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手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手

/ D2 _, I3 \# F6 _ 通过读图,了解//// & T3 ?& Z* Q8 r# [$ |2 q% N1、拍照者西向拍照;通衢;大青石路面;拍照者在城门上。/////* r0 S: a9 u8 ^: R 2、送葬队伍为32人杠,出殡者非一般人家,居住在一府邸,可能是王公贵族。/////# d- o$ n# L/ Q; t+ u- V4 ]5 D 3、有汽车出城,不太像参与出殡的。///// 1 U" v; I( J0 j. Q/ K6 Z+ I结论:30年代,初春,中午。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出城汽车或发往通州。///// ~' O+ S2 R8 F ' r/ `7 D" q+ m请各位高手出手辩驳,以求真相。谢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
& j5 I5 h6 J! _2 [' a  B* t# t正像先生曾提到的出殡大杠并无24人之说。////. Q$ Q7 c1 v% y' Y) `' Y( `
此图我之所以断定为32人杠,是看图中情节推断的结论。若是32人杠,图上仅有24个杠夫,缺8人,从图上看这8个人
: v8 X; |6 ^+ z' M; I5 D+ @2 t正在院中向外抬棺,孝子在大门外跪地请起灵,等待那另外8名杠夫把棺材抬出院外。所以,大门外的棺罩之内并无棺椁,
3 |  c+ c6 c) f' w" E9 _他们正在等棺材从院里抬出,然后罩上棺罩才能抬出城去。在北京似乎没有家人自己抬棺的规矩。////+ I/ S8 b& |: _0 {! w+ D1 Z4 D6 A
不知这个推断是否得当。////
8 T# j. m# s# r5 x* A; a) T/ B& n另外,我非常希望知道这个院子的确切地点。各位帮忙。谢谢。
发表于 2009-11-24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一年多以前吧,和HK简单的讨论过这张照片。这个出的是24杠,楼主可以放大详细的数一数,虽然人数是32个人,但前面有举幡的,边上有护杠的,并不都是抬杠的。盘总说的源茂茶庄和龙泉号是最重要的线索,另外按小莫的拍摄习惯,这幅照片不会单独一张,应该是一组照片,可以翻翻故纸堆,看能不能找出其他的,从而发现更多的线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北京人先生。
! P1 s# L) \: K! t3 B& }& d9 R. p这家人家住在一所屋顶有脊兽的三开间大门内,所以,我认为是大户人家。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才以较小的规模出殡。
( K& B9 t0 |, ?8 }- {7 O, ~杠夫的棺罩上肩是因为棺椁马上就要走出大门,这是上棺罩前的一瞬间。
发表于 2009-11-24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副照片看,我认为:8 o- u& e& t$ Y' r5 V
1不能为出堂时候的照片,因为杠夫都已将杠上肩,若像楼主说的那样,出堂的时候大罩和杠是用板凳架起来的,杠夫是不用上肩的。; c: z7 _- [$ Q5 s% d6 I* }6 [# d
2此杠的人数却为24人杠,首先四角跟夫是不能算在抬杠人数之内的,其次出堂的杠夫是单一拨,是不能和大缸的人数算在一起的,因为如果是出大殡的话,出堂也是应该有杠罩的,一般都是16杠或24杠不等。% ?' N* H7 z3 q( s: w
3此殡只能算是一般中产阶级或者小生意人的送葬队伍,如是大殡,抬杠的人数是翻倍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两拨或者根据坟地的远近分成三播,叫做大换三班。5 b9 p0 L: w  s1 R2 b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行家指正!
发表于 2009-11-24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好像是个庙门,有可能是在庙里办的丧事!
发表于 2009-11-23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南有皮糖,路北有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吗?源茂茶庄的位置,加龙泉号的位置就基本能断定是哪了
发表于 2009-11-23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1-23 17:52:00的发言:
: e2 g! _5 k5 ^* t6 F s % S: |, A# A p! P' U 路南有皮糖,路北有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吗?源茂茶庄的位置,加龙泉号的位置就基本能断定是哪了 $ c; m1 J1 m/ ] F5 z$ X- p' E $ g0 _- K& O& P0 X : P1 F" g Y: H8 O& a, ^

1 u5 m! \$ W+ t6 b, i: S% U 请老盘子先生明示?
发表于 2009-11-23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不明示,是不明白,查店铺位置的事,得手头有北平工商业的资料,我这没有。就是提醒您一下,查查这个能找到位置。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是听家里老人说的,朝阳门内路北有个胖丫头卖大丸子。我以前发贴介绍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盘子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那些长长的杆子,据我的理解,当时电线不是入户的,必须使用者向电业公司申请,然后才给拉电线,那是自家立的电线杆子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源茂的具体地址没有么?

发表于 2009-12-3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09-12-3 19:00:00的发言:
5 ]7 ?2 ]# k1 M' F/ N& w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源茂的具体地址没有么?

1 P# |, U5 y& ?; a: P( n9 N4 J

那不是记载有“齐内大街”字样么,这就已经是最具体的了。

$ d- P- |/ a0 E7 c5 W+ T* M

不知道北京什么时候引进门牌号的,至少1934年的这本书上所有的商业字号地址都只有某某大街、某某胡同。我看到的其他资料很多记载也是没有具体门牌的,像全聚德,只是写前门而不写具体前门什么地方。西德顺爆肚,只写东安市场,东安市场那么大呢,也没写多少号摊位。

发表于 2009-12-3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民国23年(1934年)出版之《北平市商会会员录》P416,茶叶同业公会

3 U& q7 W! m: R

 

' r6 |$ i- `0 y% U2 k( e$ h

8 \2 E0 Q: ~$ r9 M7 K2 \3 i

 

! h P& Q! ]( K: Q8 T. H


基本可以确定此位置为朝阳门内大街由东向西拍摄,朝阳门内大街东起朝阳门,西至东四路口,此段路变化极大,临街平房已所剩无几。

发表于 2011-9-24 0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09-11-23 16:29:00的发言:
感谢HK先生提供了这幅图片。

通过读图,了解//// 1、拍照者西向拍照;通衢;大青石路面;拍照者在城门上。///// 2、送葬队伍为32人杠,出殡者非一般人家,居住在一府邸,可能是王公贵族。///// 3、有汽车出城,不太像参与出殡的。///// 结论:30年代,初春,中午。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出城汽车或发往通州。///// 请各位高手出手辩驳,以求真相。谢谢。
+ A4 a1 @7 b& K. l3 ?

 

6 h; D& w( Q- C2 [( i/ u

快2年的老帖,一直未见到正解。

5 j( d& y! q- Z5 K# ~

 

" b" M1 B0 ]! M! ?! y _% w( Y

我偶然看到一张老照片(图502),场景似曾见过。

! K, v3 C1 W+ |# t! o4 L6 [& C

 

% N+ v( D# o! y- e' K2 l9 C+ y7 R

经与1楼原图比对后,释然。

( Q" G" ` V) @) P; }

 

5 M& Z* Z. D( U" A7 F o! A8 b5 |

 

' N& [" P2 v: `: l6 W7 [

Nn5eV2VN.jpg
dgCsA1os.jpg
z6RWEsef.jpg

, i! t9 D H" g0 O7 e; z, w

 

" ]: V0 k+ E: p, Z! e

先生所猜测的:

6 G1 i- ^1 z7 f$ O- m

 

/ A( V! @. \; ^ G+ b- b: M; ]( C

“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

# h6 M* Z2 M9 }

 

+ ^+ W) q- Y" k6 A8 w4 S! y( R

我认为是朝阳门城门内道路北侧的官房。

( {" B3 I% B1 V9 O* U, {


 

$ j! e% u0 K# g. n; a: E1 G,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5:48: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zhaohq先生翻出旧帖,并找到同地点照片。朝内看来是定论了,并且看到了朝内此地点数十年的变迁,令人兴奋。

: e, M. u) y, I4 v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大门前(即原官厅边间前)一前一后跪着的两个人在等什么?

发表于 2011-9-24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1楼帖原图是海达·莫理循在朝阳门所拍摄的民国年间一次葬礼系列图片(原编号1880——1902)的第1张。

3 s3 n& t8 I8 P9 W2 {! ]

 

0 H0 N' n: T0 z! I5 E0 }; G" t

  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6&Id=61170

0 I) Q/ n; N. @& _

 

4 r8 ?0 D7 B# D

 

7 A6 {' _) ~2 U7 J' E* S

我对老式送葬的队列顺序不太了解。

2 C7 T( T2 } q9 d

 

( ?1 M, M8 m& j: L( {

 

& C! o% M* U- g3 A, m K

原编号1886图里可见挽帐写有“陶母贤?”字样。

; I( N; Z3 y3 D5 z' I9 l4 r

 

+ e. e6 Z2 |1 r' m

原编号1896图里可见到行进中的“48杠”一角。

0 P: f6 I* }+ ~

 

" P) W. A% q$ {

 

o8 @% J1 w3 l

 

( O- k _ i4 A% G

 

' J! U; S" }* o d; j

我还有一处疑问:

6 n# J, [, u4 Q3 D

 

- O: i% a. {/ u' v; T' g' i1 \

原编号1880图里的棺罩和原编号1896图里的棺罩好像不一样......

3 F( n, ?7 N: m# X% ]

 

/ U4 O, h. B+ E" H7 o) n2 [7 {

 

5 c5 N7 J9 Q2 m; q2 B5 w v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18:09: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先生给出的掌柜贴出的小莫系列照片第一次见到,很好,谢谢掌柜和您。

; Z- |) m- v. f4 l& N; G, G

照片里有太多信息,甚至见到了只是听前辈说过的“窜棺”。希望能见到小莫更多的东西。

, O {# g/ I0 \8 h

 

发表于 2011-9-27 0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9-24 18:02:00的发言:
2 M( t/ x: Q7 s+ `& h% M6 G" {: ~

楼主1楼帖原图是海达·莫理循在朝阳门所拍摄的民国年间一次葬礼系列图片(原编号1880——1902)的第1张。

# t4 \: r0 S$ l( `+ h

 

3 r; U8 T9 N6 ?$ }9 T2 N9 R! f

  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6&Id=61170

, o. J3 }, J# Z/ c

 

) Y- C6 y, `& h; f: g9 L: r" h

 

8 S v% d* ^) R3 q/ j

我对老式送葬的队列顺序不太了解。

5 x6 X, S _& F/ q* `

 

! z7 N/ o; m; c; g" u1 L: W

 

+ |- x" D' e; e, Z' [8 \ W

原编号1886图里可见挽帐写有“陶母贤?”字样。

7 b# D1 a0 S) S3 P

 

! J* V+ L9 M0 I; P) s4 b/ O

原编号1896图里可见到行进中的“48杠”一角。

; b5 h1 ?) F! q

 

# I+ {. x& i9 a' C2 U/ S0 Z9 x$ L4 w

 

8 Q% W; U, U3 e4 ]' k4 k* r2 o

 

% j3 g5 t) W7 h% X8 z: c

 

$ m# v2 A, ^2 b/ R" c) L; Y, j

我还有一处疑问:

X% E3 m1 v% _$ c& c

 

: a5 T+ Y, A; c* W+ |* G. m0 j

原编号1880图里的棺罩和原编号1896图里的棺罩好像不一样......

) F# l* b K- l d! G U4 ]

 

! p- \0 P. L, K5 x: ~

 

* O8 r1 F0 j' r& z4 _5 {

 

陶母贤声,陶母是指晋代陶侃的母亲,中国古代四大名母之一。这死的是个老太太,早年寡居,受苦受穷教育带大儿子,做了大官,才有这么个挽联。
发表于 2011-9-28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1-9-24 16:14:00的发言:
% f# F1 g6 D+ o7 A- `3 T, v$ b

感谢zhaohq先生翻出旧帖,并找到同地点照片。朝内看来是定论了,并且看到了朝内此地点数十年的变迁,令人兴奋。

9 X' D1 ?4 u7 C I' e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大门前(即原官厅边间前)一前一后跪着的两个人在等什么?

! [! w. K+ [1 s. n4 ~- Q: h( D

这是拜城,人死后出城必须由后人向守城城官行拜礼后出城,图的是出城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2 14:57 , Processed in 1.18331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