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第3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授牌,北京的“葡萄常”等18个非遗项目入选。记者前往采访时,常弘女士正在家里制作“葡萄”,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葡萄珠,紫的、绿的、绿中透紫的、紫中透红的……上过“霜”后的“葡萄”远看好似刚从葡萄架上摘下来,水灵灵的。
$ i4 O( t0 J& N- c
, W: @ U1 x2 L. x 面对这样的荣誉,作为该项非遗的传承人常弘非常地淡定。对于她来说,“葡萄常”本身就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围绕“葡萄常”发生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长篇的历史剧。
3 I2 N' c6 B6 m$ {5 f
( k8 u4 G5 R( [- ~) j f3 _ “葡萄常”的创始人韩其哈日布是蒙古族正蓝旗人。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赞其手艺,赐匾“天仪常”。从此,韩其哈日布家人改常姓。1915年,常在精心制作的葡萄工艺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葡萄常”声名鹊起。 4 i$ v0 @8 c" n0 X
( e2 l4 {" n+ T8 F3 x “葡萄常”的秘方传女不传男,不传外人和媳妇。常在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为了保住家传绝活,终生与葡萄工艺品相伴,均未出嫁。2004年3月,常弘与母亲、三妹一起恢复并且改良了“葡萄常”的制作技艺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8 E* \/ l/ m; S1 J. |, l/ N0 p7 y, `
- g9 P, ?2 `. @( b
面对重新兴起的“葡萄常”,已年近半百的常弘也有担忧,因为祖上规矩“传女不传男”。到常弘这一代,常家有3个闺女,常弘是老大,二妹出生后8个月时就因患脑炎成为残疾人。现在,“葡萄常”由常弘和三妹常燕继承。常弘生有一子,三妹常燕没有孩子。常弘说:“若我不传儿子,‘葡萄常’只有失传。所以我只能打破这个规矩,将手艺秘方传给儿子。
8 t) O6 X, k# G0 j' Q' ~ f+ a! y+ o
' q# I8 ^9 g, L2 t. `' v 让常弘感觉到欣慰的是,现在,儿子对这项手工艺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经常给常弘打打下手。常弘对自家的这门手艺也越来越有信心了,她还有许多设想。她希望有一天,这串“葡萄”能够作为中国礼物走向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陆昕摄影报道)
[原创]九死重生“葡萄常”
[原创]九死重生“葡萄常”
[原创]九死重生“葡萄常”
[原创]九死重生“葡萄常”
[原创]九死重生“葡萄常”
5 y. z f( u; r" ?8 V+ }7 y
7 c: Y$ V( L+ J2 z# Q
说明一:水灵灵的一捧“葡萄”令人垂涎欲滴,谁会想到它的内核是一个个的空心玻璃泡。1 W( @& E' s3 N3 }9 F' J
; q- a G1 |* w9 i& j8 }4 ^! \/ `
说明二:“葡萄常”上色工艺是门绝活,青葡萄、绿葡萄、紫葡萄都能够模仿出来,就连上面的“霜”都展现得惟妙惟肖。
( b" _' m* h. W2 ?! i
& t0 ^" R" g* u3 s g 说明三:位于东花市的北京首家社区博物馆专门辟出一个近50平米的展厅介绍“葡萄常”的历史。
( D0 w0 p* }# P# Y 6 C" O7 o- M' m1 S7 F
说明四:小小的“葡萄串”,也需要精心设计和布局。7 J6 s7 m$ E! V$ H% _! X
7 u$ G( C% F/ m% Y3 \2 r" s2 k
说明五:一位“葡萄常”的铁杆粉丝为常弘创作的漫画肖像。
% T/ J }2 s8 f% G[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5 10:12: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