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3|回复: 7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4-11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8 Q. g0 @; \6 J- ?: o, J4 z+ o

 

, Y- u+ c" U" r: E

关于北上门的朝向,有不同的说法。

' x0 U& I7 V8 w* b

 

3 Z; Z9 d9 s" T! |' W

本帖只想讨论明初到1956年(北上门拆除前)的一些情况。

' k5 E1 E. H9 C. j9 b* q9 Y/ }. D

 

6 a) Y) c3 W3 e2 B' s+ B

分三个时间段看北上门。

8 `* n/ Z6 Z! ?3 P, F

 

, s) C' ~/ ~# m2 Q& B$ w1 U+ f

一.明初永乐朝至清康熙朝初期。

1 }5 u. `( p, o% ] n) L4 a6 a: n

 

$ ]" b" U) ]2 `* G

 

/ |, N! y, P" c

 

" b3 k/ b& y: a0 j0 M5 n! F( h) |

[转帖]:   & g( x8 H6 d* l! h: s8 J

) H' J! M! B2 A# I( |- T( Y6 ]+ _4 `$ i! W/ }! J$ h2 v* W7 m" U6 ]8 v1 k, a* a. y1 M! R2 ]; R8 Y& h& w& A; v) r: c+ |5 L# [% U, A8 C7 q- M& s% b L8 ~, t
6 g1 f. g- l1 k
! z/ O/ _2 z& [) E( | + S( c1 l" }) [0 ^' }( b( U; h; e8 R ~1 ]$ Y9 S4 u' e# ^" |3 W6 R1 i' q( x/ {8 x8 u: C# M, _
6 K1 L& d! @, G, P, M
0 n* F! R& Z8 s4 P3 Z* \0 g, U 6 u; e0 z; y& M* a7 _9 J) ?2 b. L! Q8 A/ B) r" h7 G, _4 w# _0 m4 Z) F5 N
3 V. w5 U( f+ A/ l8 q E, _1 z" B/ c# ?% K: A& f3 y4 ?$ [; O: T& I" x* ?$ `0 T$ Z. h5 C; Y
《紫禁城守卫与红铺的变迁》

4 V/ `7 O/ J7 ` U, t2 p0 i

 

% v3 {6 ^4 d5 |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朝重地,安全设施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宫殿周围不仅筑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还设有守卫值房(明代称为红铺,清中期后称为围房)等防守体系。出于宫城守卫的需要,红铺在明代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进入清代以后,由于施禁范围的调整,又形成红铺到围房的变迁。

  明初都城定在南京。早期的南京宫殿是以宫城为皇城,宫城以外没有外禁垣。《明太祖实录》记载:“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癸卯,新内成……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①这一记载正反映了明代早期的皇城规制。但是,洪武二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产生了将老家临濠(后改称凤阳)作为都城的想法,并于同年9月开始营建宫室。临濠宫殿与南京宫殿的重要区别,是在宫城之外建了一道外禁垣:“周九里三十步,开四门,砖券。承天门正南,东安门正东,西安门正西,北安门正北”②由于多种原因,临濠宫殿并没有最后完成即宣告罢建,只称“中都”。临濠宫殿罢建以后,朱元璋又于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对南京宫殿进行改建,时间仍选在9月,形成了洪武间对宫殿的大规模营建多于9月起工的特点。南京宫殿的改建,除午门增加两观、增建端门和承天门以外,还将洪武六年(1373年)修建的内城改为外禁垣,并在外禁垣与宫城之间增设小禁垣、各开“上门”。此后“外禁垣与宫城一起统称皇城,一直延续到永乐北京宫殿的营建。正统以后开始出现内、外皇城的划分,宫城称内皇城,外禁垣称外皇城。嘉靖以后,宫城改称紫禁城,外禁垣称皇城。”③这虽然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不是建筑规制的改变,却与明代守卫制度的调整关系密切。

  明皇朝与历史上各皇朝一样,对皇城的守卫极为重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圣旨榜例》称:“自古到今,各朝皇帝差军守卫皇城,务要本队伍正身当直。上至头目,下至军人,不敢顶替。这等守卫是紧要的勾当,若是顶替,干系利害……。”从中可以看出,由亲军守卫皇城乃是历史上各封建皇朝的一种惯例。但是,仁宗朝却发生这样一件事: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丙午,上以亲军诸卫军士多缺伍,守卫皇城不得更番或经月不一归家者,命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李庆,选京师散卫军之精壮者,助亲军守卫。亲军专守皇城四门,京卫军助守端门之外及东上等门。时守卫军三日辄有赐钞。庆言:旧制无散卫军守卫者。上曰:大臣执旧制固是。朕念人久劳,不得息,且经月在公,不得一见父母、妻子,皆人情所难。今使劳者多更番,而助守卫者亦预被赏赉,姑一时权宜,非为定制,候亲军补伍有人,悉如旧。庆曰:守卫事严,散卫军何可尽信。上笑曰:人未可尽信,亦未可尽疑,为人上者,在布德施仁,以得众心耳。诚得其心,仇敌可化为父子,苟失其心,素所亲信有反目相噬者。古人云:‘舟中敌国’,盖既往多有之矣。庆不能对,遂以京卫军权助亲军守卫。”④

  这虽然是发生在洪熙年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情况,反映的却是明代宫城与外禁垣之间守卫特点的不同。因为无论南京宫殿还是北京宫殿,自外禁垣出现以后,宫城和外禁垣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统称皇城。鉴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作为一种权宜处理,明仁宗虽然在认识上有“布德施仁,以得众心”见地,但在实际使用和安排上,终归还是没敢让散卫军承担守卫宫城的任务,只是让他们助守宫城以外各门。其中正南方向以“端门”为界,东、西、北方向是各以“上门”为界。由于当时还没有内、外皇城的划分,也就由此显露了内、外皇城划分的早期痕迹。明代皇城的制度特点是“皇城以内皆属禁地”。由于皇城本身的一体性,守卫制度的地方分定一直是以四方分区,而不是按内、外定界。即使在内、外皇城以至紫禁城与皇城的名称出现后,守卫制度的统辖仍是以皇城为泛称而不加区别。因此,内外两城除各设红铺以外,对于宫城守卫的加强,一直是通过职守的确认与红铺的增设来使其完善,守卫制度本身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如《弘治会典》卷一百一十八载:

  “凡各卫分定地方

  皇城四门:自
  午门左至阙左门东第五铺;
  午门右至阙右门西第五铺
  端门左至承天门左桥南;
  端门右至承天门右桥南;
  长安左门至外
  皇城以东第六铺;
  长安右门至外
  皇城以西第十一铺。

  以上旗手、济阳、济州、府军、虎贲左、金吾前、燕山前、羽林前八卫官军分守
  东华门左、尽左第十一铺,至东上门左;
  东华门右、尽右第一铺,东至东上门右;
  东安门左、外尽左第十四铺,内至东上南、北门左。
  东安门右、外尽右第十四铺,内至东上南、北门右。

  以上金吾左、羽林左、府军左、燕山左四卫官军分守。
  西华门左、尽左第一铺,西至西上南、北门左;
  西华门右、尽右第九铺,西至西上南、北门右;
  西安门左、外尽左第十二铺,内至乾明门左;
  西安门右、外尽右第七铺,内至乾明门右。

  以上金吾右、羽林右、府军右、燕山右四卫官军分守。
  玄武门左、尽左第五铺,北至北上门、北上西门以左;
  玄武门右、尽右第四铺,北至北上门、北上东门以右;
  北安门左、外尽左第十二铺,内至北上西门外以左;
  北安门右、外尽右第八铺,内至北上东门外以右。

  以上金吾后、府军后、通州、大兴左四卫官军分守。

  事例

  凡各门守卫官照依地方,各领铜符收掌守卫。
  承天门领承字号;
  东安门领东字号;
  西安门领西字号;
  北安门领北字号,俱阴文右比。留守卫巡城官员领承字等四号铜符,俱阳文左比。
  凡守卫官遇巡城官员到来,将铜符比验相同方许点闸。
  凡各门守卫官员,遇夜各领令牌赍执巡警。

  午门领申字一号至四号;
  长安左、右门及东华门领申字五号至八号;

 西华门领申字九号至十二号;
  北安门领申字十三号至十六号。

  凡
  皇城,每日轮都督一员,带刀千百户一员,领申字十七号令牌,于内值宿,仍点各门卫军士。

  凡内
  皇城四围二十八铺,设铜铃二十八,每更初自阙右门发铃,传递至阙左门第一铺止。次日纳铃于
  阙右门第一铺。夜递如初。
 
  外
  皇城四围七十二铺,铜铃七十八,每更初自长安右门发铃,传递至
  长安左门止,次日纳铃于
  长安右门第一铺,夜递如初。”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内、外皇城的区分,至弘治朝已经成为一种定制而载入《会典》。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内皇城”还是“外皇城”,都是由所在卫军按区分守,除职事之异和所领牌面的不同以外,并不以内、外而定界来分军置守。当时的传汛,内、外皇城都是以“摇铃”为号,其中内皇城每更初自阙右门发铃,顺时针传递至阙左门第一铺止;外皇城每更初自长安右门发铃,依式传递至长安左门止。关于皇城传汛的铜铃,《日下旧闻考》引“兵例”载:“内皇城周围共四十铺,每铺旗军十名,昼夜看守。铜铃二十有八,每夜起更时分,从右阙门第一铺发铃,军提一铃摇至第二铺,相续传递,至阙左门第一铺止。次日将铃仍送右阙门第一铺收贮。外皇城周围七十二铺,每铺守卫旗军亦十名,昼夜看守。旧有铜铃七十八个,弘治十年失其二,止存七十有六。每夜从西长安门第一铺发铃,相续传递,至东长安门第一铺止。又内皇城四门,每夜派走更官,午门,左、右阙门二员,东华、玄武门各二员,司礼监置簿,兵部用印。起更时各赉原领令牌及簿,如左阙门官赴东华门,东华门官赴右阙门,每更各于簿上用印,以备查核”。⑤

  《弘治会典》始修于弘治十年(1497年),十五年(1502年)完成,后经正德四年(1509年)重新校理后正式刊行。外皇城的铜铃数,虽然《兵例》记载“止存七十有六”,《会典》的记载则仍为“七十八个”。其间,即《弘治会典》刊行前的正德三年(1508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议事:“旧制,王城外红铺七十二座,铺设官军十人,夜巡铜铃七十有八,贮长安右门。初更遣军人一一摇振,环城巡警,历西安、北安、东安三门,俱会长安左门而止。每铃以兵部火牌一面,后复造木牌五十六面,付以上五门,验发收铃之数,其法甚严。近渐怠驰,侦事者以闻。兵部议:复设郎中及添设主事一人,会同巡视,五城御史、锦衣卫五所、该管地方千户所巡行查点,严督各卫指挥,责令守卫官军照旧巡警。得旨,如议。责令各官专理其事,毋摄他务。官军有仍前失误直宿、损坏牌铃者,必罪之。”⑥以该记载考察,一方面说明,由于巡守官军“失误直宿”,的确如《兵例》所记,发生过“损坏铃牌”之事,另一方面也说明,弘治十年所失铜铃,至正德四年《会典》校刊时不仅有过补铸,还增加了随铃火牌与备验铃数的木牌的监管措施,也是《会典》所记铜铃数目仍为七十八个的原因。此后,直到万历四年(1576年)至十五年(1587年)重修《大明会典》,除内皇城“四围二十八铺,设铜铃二十八”,改为“四围四十铺,设铜铃四十一个”以及皇城轮值官员“都督裁革,改令五府佥书、侯、伯每夜一员轮直”⑦外,包括外皇城“四围七十二铺,铜铃七十八个”仍按制书写外,无其他变化。清楚反映了明代皇城的一体性特点,并再一次说明,从弘治朝到万历朝的近百年时间里,除宫城“红铺”数目有所增加外,守卫制度本身并无根本变化。

: k7 E: G# O; K* ^+ R0 d- c# }: E

 

* f( l: y. U3 \- P2 o9 |

......

% k' S3 g4 N$ x, b

 

5 x, N' x& b7 k

 

+ ~5 q, M* l" S* D/ Y& c+ v

由上文看,明初(至少在明洪熙元年前),紫禁城东面的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紫禁城西面的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紫禁城北面的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九座门已设立。

- n- \! u; H2 b* a8 b& y% o

 

; X O; [& G- y+ }

 

$ ]" G' I- S# ]1 r+ o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 l% I) w8 I: b1 [6 X

 

0 `* c& z5 M+ I1 }& ]# U/ B

作为紫禁城外的禁门,北上门是北向的门勿庸置疑。

' L3 e: O- u& q8 I3 B5 V

 

' r# Z- l% C; ~4 q6 c+ M

 

, v1 m7 x3 C: X0 s; P( I1 Y: y# V

我以为,北上门是北向的门直到清康熙初期还是如此。
 

# q- F7 h3 u) F/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13:13:28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4-11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老照片中看门钉在门的哪边.
发表于 2011-4-11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上门的朝向,确实有两种说法。如果算是神武门的外门,自然要朝北开,如果算是景山的外门,则应该是朝南开。

# k4 ?* P& P7 U$ @. j

不同时期,多有变迁,且看zhaohq先生的意见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H" m3 E5 [% y

二.清康熙朝初期(清康熙二十四年)至民国初期(1924年)。

) g7 q' Q! s+ l+ ~

 

# X4 ` X k+ M Y5 |

 

( T% f1 I5 m/ O' D l8 y$ F1 f

[转帖一]:  国朝宫史              卷十四·宫殿四

8 S. \1 p9 b0 D1 t6 [6 X! b) A. N

 

2 i& m0 g U' h0 A! x, J6 H, N* p' r

○景山

+ q3 z6 G; y) p0 X

神武门之北,过桥为景山。山之前为北上门。门左右向北,长庑各五十楹,其西为教习内务府子弟读书处。

6 I0 X3 {8 m" ~: Z$ l7 y& j, F4 K

 

: R" C+ e+ ]# }/ b& `

 

1 C3 n; A7 i/ T

 

" P+ ], I" L( V0 _

[转帖二]:

* s% }0 V7 R7 v/ x E

 

. I# F8 J' ?3 I) t& ^( B2 L5 m

/ B$ A3 k4 i$ q/ Z. l

, |( I* Q) I* h4 ^$ ]! w) H9 E* w: P: i$ `; Y) I/ | F' M g& J z' e2 @% U; ?1 V% S, L. W2 k* f; k% |
景山官学
' |1 s B* K4 L: D2 V, H$ b; j
  原在景山门外西侧路南,清代设立的官学堂,为八旗子弟读书之所。现已无存。《日下旧闻考》:“北上门左右,北向长庑各五十楹,其西为教习内务府子弟读书处。”《清史稿·志八十一》“景山官学,康熙二十四年,令于北上门两旁官房设官学,选内府三旗佐领、管领下幼童三百六十名。清书三房,各设教习三人。汉书三房,各设教习四人。初,满教习用内府官老成者,汉教习礼部考取生员文理优通者。寻改选内阁善书、射之中书充满教习,新进士老成者充汉教习。雍正后,汉教习以举人、贡生考取,三年期满,咨部叙用。学生肄业三年,考列一等用笔帖式,二等用库使、库守。乾隆四十四年,许回子佐领下选补学生四名。嘉庆间,定额镶黄旗、正白旗均百二十四,正黄旗百四十,回童四。”蒋光鼐之父蒋子敏,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即入京为景山官学教习。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镇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官学教习。
7 o" @, Q# V1 q$ W2 E4 h
 

7 U, X- I! T1 W

......

, z2 V: M8 J. A4 ^" j- T

 

4 f n: v, j0 [

清初,八旗入驻北京内城。

; ~3 j2 Q- M% }

 

* P6 C2 G. a4 x- P. m8 c, {0 k) U

在上述历史变迁中,由于清代中叶的皇城走向开放,施禁范围缩小,紫禁城外的北上门,东上门,西上门等九座外门已逐渐失去禁门的作用。

7 X8 E' C2 N$ x$ a/ q5 R

 

% i1 G, a4 f" Z4 R; O: j

在《乾隆京城全图》中,九座外门里只能查到紫禁城北面的北上门及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了。

1 B* ?9 X* o2 Z4 n5 s" n

 

3 r b* _0 | S$ Z* j' b$ D7 k8 N/ _

北上门及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三座门被留下来,也许是位于中轴线处吧?

g' ^# z! H' e$ }. B

 

; o7 o! u% v0 {! d2 j7 O4 Y3 M

 

# n/ k6 V/ p0 g( j/ ~5 c

 

( p5 Q2 d7 _/ M. c9 C8 L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令于北上门两旁官房设官学......”。

+ _0 f5 X0 [) a) P7 q

 

' G% j. {$ ^8 W: M, C

 

1 E! M: x7 b$ g. W% e; X( H

随着景山的建设及景山官学的设立,北上门的作用改变了——成了景山万岁门(清朝称景山门)南面的南向的景山外门。

3 ^* I* E& I7 p6 N7 ^

 

, C2 S. ~$ [, u9 |5 Z# j

 

5 y' I- F" f1 H, T. E+ y d4 }3 ^

VdVjQYlL.jpg

% ~4 I) X* n2 `! ~% a

 

/ t( h$ @9 n. B* h' }5 \7 A E

 

^$ z8 K2 ~; {& S- x9 x5 Y

 

# d: w2 o. W- n+ B5 f

 

. r* }4 ~6 Z5 V* f# P3 h

北上门经东.西两侧的各五十楹北向长庑,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与景山东墙和景山西墙连接,成了景山南面东西狭长的小南院。

$ ]/ i$ f2 T: l, L

 

2 i: D7 K) P( O8 e* l


LkKpxr3E.gif

( s5 B" f) V( N) Q: e

 

& x9 K- i6 \; q4 X9 q3 P4 G

 

/ y: ?2 W: n8 i5 z: \. M+ r- i

下图是一张老照片:

. |. T* `1 X! B0 R- \

 

7 G. }1 ^/ y0 k! K- o9 _+ W

nQ8EUnxs.jpg

3 Z. i+ ?9 o# j7 a+ X& J6 @. X

 

6 i* N. O! {$ G1 t0 D: A

拍摄时间不清楚。大约是清末或民国初。

* l/ Q \4 R* F: F8 T8 @' d

 

* [3 y$ W3 d1 f! F! U9 ?

老照片里隐约可见北上门南向的门钉。

/ j* {) L, X3 Q# H

 

' c- q) v/ z# H

 

; V- i( |9 K$ F( m7 H

 

2 P5 B1 x/ ?+ j% r7 R

景山南外门——南向的北上门直到公元1924年溥仪出宫后,才又改了门庭。

. i, v5 k' R$ g* k/ V'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14:16: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大清风雨瓢摇,景山一片凋零:

8 [3 C( `: e* L4 D6 o7 O' D, P' m

 

, Q7 ~) n7 r0 Q! L

 

1 d* Q1 h/ w% i8 G" W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 x/ G2 [4 x# R* e+ n, c) d

 

7 R- b/ U! F6 P1 W6 m8 ?$ n. G


1911年,大清消亡。

$ `- V: \+ k' ?8 w% A

 

" x+ s- s! U& i" o2 B

 

9 h3 z4 d$ o; l1 _9 c) h$ w

 

0 _- z% l# P" X0 K- l% Z+ F& E

1924年11月5日,中华民国直系军阀冯玉祥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从北京的故宫中驱逐出去,这一天也彻底结束了清王朝残留的一个小朝廷。

" n# C3 D* Y/ m

 

" e' p4 B# H6 \' K8 f. B

 

! J" j- ?; m& @! n

 

6 ?; L: c( h% j* n( {- T6 L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0 o) z2 S7 `- z; d0 V

 

l) \2 J, r' W


 

4 ?8 k1 F! }! v$ J& U& @

 

* w0 d1 r2 @. {8 N/ c7 t

30年代,拆除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拓宽景山前街。

- ~ |1 O3 U, p

 

7 P" M# T+ g" _1 B2 O% l3 j

 

. n& S+ M4 u+ S2 }, z

在新拓宽街道与北上门东西两侧的长庑间加筑垣墙,北上门又改回北向之门——神武门北面的故宫外门。

N- t, k: h: K7 ?" b$ z/ G1 N# ~! i

 

5 p& ~- R, I# g# s

 

) c. j5 T7 J! I: ^& r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4 `, x2 N" u' e {0 F. f

ffg1w6P5.jpg

9 f6 M5 v) X: m* M

 

1 y, k& a- l+ S5 q

 

6 y6 _. v _& ^ a! r6 E

 

9 k% W1 r# X) ?8 h$ x# l

 

5 W4 X; L/ r" B% F. H% B

[转帖]: 

4 q+ Y2 R% [& k8 S; W8 _4 D

 

: F6 i( l* y8 @0 j) [: n- e4 n

1956年5月底至6月上旬,在被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称赞为“伟大的中轴线”上,距故宫最近的一座古代建筑——北向的北上门被拆除了。

. F5 N7 A+ u2 j8 T9 V+ P


 

+ L! I& c/ @6 v) O0 d3 ?1 k1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15:55:48编辑过]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发表于 2011-4-11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复建了,已经没地方了

发表于 2012-5-13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上门在早期还是一字方心的旋子彩画,后来改了形式,看不清,意思为锦方心,或者龙锦、或者花锦

发表于 2012-5-13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讨论]  北上门的朝向

. w9 }2 g7 G; v; `

 

' l2 z9 M& [) v. i" v

点击看大图,1948年的北上门,门是朝北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1 23:22 , Processed in 1.14023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