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6414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2-21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城根儿 于 2012-10-13 10:32 编辑 " a$ `/ p) Q3 r. O
! m9 `& x- y% V1 K 永定门有“门”,天坛有“坛”,而天桥却已失“桥”85年。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获悉,为了让天桥有名有实,本市将在明年重新恢复“天桥”景观。但因为原址已经处于道路交通汇集处,目前初步确定桥体将在向南数十米的绿化带内重现,并将在如今的十字路口、旧桥原址处留下印记。 桥体将建在绿化带上 * K" p7 t1 z% b* H% _: i
“为了重现天桥景观,设计师根据史料记载,现场考察的情况,一共做了4种设计方案。”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4 H! d y# I$ @0 L 这4种方案今年5月出现在市规划委网站上,公开接受市民提意见。4套备选方案里,方案一只留下原址印记,方案二为在道路中间建设环岛,方案三是在路口东南角重新建桥、做凉亭,方案四则是以“印记”方式标志老天桥的遗址原位,而将拱桥和石碑迁至南侧绿化带前端进行建造。 $ y2 Y+ g1 ?6 M0 T( g1 c
“在群众投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百姓对方案四的呼声最高,这和专家的意见倾向非常一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 A- T7 t, I* g/ @
对于这4种方案,文物保护、民俗专家对第三种不太“感冒”,一位专家甚至对记者直言,“桥”如果不建在中轴线上,“就完全失去了景观重现的意义。”而第二种设计方案则让交通规划专家忧心忡忡:“南城的路窄,车多。未来这里还要建演艺聚集区,如果做成环岛,车流放缓,交通拥堵问题更难解决。”
: E1 z z9 N# t% g+ A- K 在第一种和第四种方案里,多建绿地的方案四获得了网友青睐,最终作为惟一一份方案,进入了最后的修改环节。
5 [4 c4 s( O3 o5 [7 l+ G( ~ 桥景细节还在微调 - ^ G$ P, W; L6 L9 z6 z
据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桥明年将以“地标”的姿态出现,结束天桥地区有名无实的尴尬。而选定的初步方案目前还在进行微调,希望能对天桥地区起到明显的指引作用。 % x x% L/ n# |
天桥是什么地界儿?在身为“80后”的记者记忆中,这儿有“超牛”的天桥商场,一楼的自选冰淇淋和电烤羊肉串,能让当时四五岁的孩童快乐整整一天。而在另外一位年近80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世仁眼中,天桥中光怪陆离的风貌构成近代宣南的一大景观。“天桥之名,源于跨在东西龙须沟上的一座桥梁。清乾隆时期,天坛、先农坛之间尚无市房街道,只有雍正七年修筑的供皇帝祭天使用的一条石砌御路。位于这条御路北端的桥梁即名天桥。”昨天,他这样对记者说。 2 n1 i* _5 J, r# k: C% L
“设计师还在收集、整理这座桥的信息。”一位参与意见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这次征集意见过程中,市规划委收到了很多来自专业文保单位提供的素材,设计师将依据这些更为详实的史料,进行进一步修改。 w# g. H" V; C, i/ @) V
这位专家表示,由于实景的桥已经在1927年拆除,因此初步只能根据能够找到的文字材料进行设计。有些文字中称,乾隆至光绪时期的天桥为单孔石桥,桥长约8米(2丈5尺),宽约5米(1丈6尺至1丈7尺),高约1.9米(6尺),桥上铺石板御路,两侧有石栏杆。据一张几乎仅存的清末老照片显示,这座桥的桥身非常高,似乎能印证那些残存文字的描述。 3 x8 J# @: g6 Z& N5 K7 _! ]
明年施工几乎不影响通车
$ R+ k% C8 }& E0 L6 \ “当时考虑方案四,也是因为桥体会建设在绿化带上,不会影响交通,在施工中也会尽量降低对过境交通的影响。”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 H: `$ Y& ~6 U f! I; A0 | 其中原址“印记”将采用大理石等材料,对地面进行铺装。这种施工工期非常短,完工后也不会对周边交通和现有建筑物产生干扰。而“桥”的位置基本选定在南侧绿化带的前端。由于建设了这样一条绿化带,两侧的机动车道将分开成为单行道,交通有可能因此变得更顺畅。 / O' Q1 l! f+ H/ z& v& K* ]' a. w
记者了解到,由于施工位置只在十字路口南侧的一条道路上,因此对于整个十字路口的影响较少。相关负责人说,绿化带还会成为天桥演艺区中的一处活动广场。行人可以走地下通道进出广场,过街的行人和车辆也可以实现分流。 5 k. r5 ]( G5 c% R
对话
, e: t* u3 C( a. R# V; V/ s 景观重现不是造“假文物” & l- r1 G% ?6 X* p
大约是从去年开始,在致力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人群中,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了“景观重现”这个词。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天桥重新建“桥”,是否会如同一些地区重建的“古文化街”一般,被人认为是“假文物”? ) W2 Q; V) i1 Y1 |5 q" q
记者:为何要选择在天桥地区进行景观重现? 7 p% {; ] i5 I; G- y8 F# E
王世仁:我们说要保护旧城,其实保护的就是旧城所代表的文化。天桥在中轴线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8 E+ S9 [* @( C0 ]% E$ b% p
按照古代礼制,帝王进行“郊祀”的天坛应该在郊外。明朝时,划定郊区城区范围的“国门”是正阳门,但在清朝改成永定门以后,天坛就被划归到城内,在天坛进行“郊祀”不合礼制。这时,就有必要再修“国门”,将天坛重新划到郊区。乾隆皇帝时期修建了天桥,并刻制了两座方碑放于桥头,这种格局在古代相当于“国门”,这是天桥在礼制上的意义。
, t1 M+ {7 l) P 记者:如果说要恢复“国门”,那为什么又要重建一座桥呢?
( A4 c- t4 }: Y 王世仁:这座桥是有据可考的,在坛路北侧的红庙街78号院里,保存着一座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皇帝亲笔撰写的《正阳桥疏渠记》方碑,碑文记载了当年城南一次“疏渠建桥”的环境整治工程。修路以前,这里有一座可以行车的平桥,在疏渠后,重建的天桥就变成了皇家礼仪专用的拱桥;在1906年整修道路时,又再次恢复了人车混行的功能。 7 b9 e( y `- L
这座桥在一组景观中有特殊的意义。清朝当时之所以要建桥,是因为当时这个区域的地面低,比正阳门脚下低两米,比永定门脚下低1米。如果不建桥,意味着中轴线“塌腰”了。当时的桥建得非常有讲究,桥的顶点和永定门、正阳门脚下的地面,能够连成一条直线。可以说,桥是这组景观的核心,也是很需要恢复的元素。
3 B: s2 z5 \" f3 J4 ]' y 记者:对于目前一些将文物建筑搬迁到异地的做法,其实社会上已经有了不少争论,如今要复建一座桥,却还不在原址,您是否会担心这比真文物搬迁更没有味道?
5 e3 G' G, r( ~/ k& d" i 王世仁:要重现景观,主要为的是文化意味。在天桥的原址上,桥的基础已经不能再使用;而且这几十年发展下来,地面的交通系统、地下的市政管网都已经形成了。如今的恢复,为的是个念想儿。4 h# i7 Q6 f, Q% f1 }1 Z
6 b7 g6 A7 Y1 ?3 F) u1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