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08|回复: 20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4-10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有朋友提到海淀城府村洞有个太监建的小型的刚柄庙,于是想到要介绍介绍最为正宗的刚柄祠(刚柄墓)。

! k" e" w) X8 J( w. |

 

4 k# j9 m3 s' Z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的刚炳祠棂星门处,修了三开间硬山穿堂门一座,拆除了原来的棂星门。

/ c7 p% }3 q& _& m

两侧配殿均已改扩建,只有院中的古树鉴证这变迁,后院没去过,但目测

/ ^4 ^1 w9 [! a& {. [) j

分冢已无,白皮松还剩几颗,但是很容易判断原始位置。

q4 m7 Z) |0 B0 S" p

 

& u/ P9 H/ J5 ?; O) a y$ c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华文正在2012/4/10 19:38:00的发言:
吴晗这个最积极拆北京城的畜生最终遭报应死在它拍马屁的领袖手里,该!
6 I* M2 n$ w" S; B# \% ]

有朋友提过,建国初期为何选这里,共产主义者为什么在一个太监息身之处建公墓?

8 ]4 K3 e% Y0 Z3 x: F, I5 U3 w

 

' t0 j9 I& J/ E G- R2 H. L3 F

个人以为,当时的标准,除了要距离城区不远,还有就是虽然当时没有风水一说,但浓密的古树

( y; N H; s% s i

能带动庄严肃穆的气氛,倒是古今无异的。八宝山是从明代之前辽元时期就是墓葬密集之地;

9 v9 ]1 I' C+ Z- Z9 _& `

国人喜在灵前种松柏,经明清两朝太监多年栽培经营,这里已经是数百年的古树云集,是京城周边少有

8 I! g) H+ A O5 O0 M

的幽静场所了。

发表于 2012-4-10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晗这个最积极拆北京城的畜生最终遭报应死在它拍马屁的领袖手里,该!
发表于 2012-4-10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李新乐老师关于石槽村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0rd5f.html
发表于 2012-4-10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2/4/10 22:56:00的发言:
. B2 K. h9 b# B9 O5 |5 H

有朋友提过,建国初期为何选这里,共产主义者为什么在一个太监息身之处建公墓?

# d6 W9 G2 X, y

 

5 B, n7 a* q6 ]' h3 m% U

个人以为,当时的标准,除了要距离城区不远,还有就是虽然当时没有风水一说,但浓密的古树

0 u1 Q0 {/ d7 O. X

能带动庄严肃穆的气氛,倒是古今无异的。八宝山是从明代之前辽元时期就是墓葬密集之地;

! i/ O) l0 D( b( Z# R

国人喜在灵前种松柏,经明清两朝太监多年栽培经营,这里已经是数百年的古树云集,是京城周边少有

2 H9 c; H; K! X6 {/ [6 g; t

的幽静场所了。

; L& v( O) Y7 y& u) K7 h9 _

 

" w! e9 @/ L( z, [ p

这个区域作为公墓貌似从日本时期就规划进去了,而且修好了公路和景观,解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很薄弱,不可能花钱另辟新地,所以就用了旧地,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东边的平房火葬场也是如此,日本人修的,连通往火葬场的路都是日本人修的老路,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引用比较完整的传说,当然这个传说演绎成分很重,感觉似乎有很多评书的影子.......

1 x1 y9 {) o4 R! ^' J% a, Q

 

/ \7 M; n0 \3 d6 I9 m8 }- Z7 y# O

                                                    刚炳喋血八宝山

3 {9 M; [( r0 L2 u( E4 Z* p0 s3 R
 
* O' E; t, E) w+ k4 s. c% R
# o& N$ A+ _4 y6 S 3 S0 ^( s& Z0 o$ J$ }3 m4 m8 w: J1 f S( A2 h4 @. x7 p6 q: f) x
J& S+ E8 j9 K) y" j) p3 h
           举世闻名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大门的八宝山南麓,是安放我国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国际友人以及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和革命烈士遗体、骨灰的一座国家级陵园。公墓内古树参天,灌木丛生,幽雅清静,庄严肃穆,每年前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各界群众、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很多,清明时节更是络绎不绝。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身是褒忠护国寺,明朝永乐初年为礼祭、护守刚炳墓而建,寺内有刚炳墓葬群及刚炳殿。传说刚炳是明太祖手下的一员武将,身高体健,武艺高强,使两杆铁叉,每杆120斤重。他在转战南北中,从败敌手里夺得三件法宝:杏黄旗、探地宝、照妖镜。只要把杏黄旗一挥,能飞砂走石;用探地宝一听,能测知敌军营地;照妖镜则能破妖术。刚炳有了这三件法宝后,更是如猛虎添翼,所向无敌,屡建战功。
  刚炳后来跟随燕王(明永乐皇帝)扫北,从南京到北京,一路护驾有功,深得皇上宠幸,常被唤入内宫,引得一些嫉贤妒能的朝臣暗中非议他淫乱皇宫。恰巧皇上出巡,命他料理宫中事务。刚炳本想随驾出行,无奈圣命难违只得遵旨。为防止奸臣进谗陷害,他左思右虑决定净身避嫌。
  不出所料,皇上出巡归来后,那伙奸臣立即串通一气,弹劾刚炳趁皇上出巡、借料理宫务之机淫乱宫中。皇上一听龙颜大怒,下令推出斩首。刚炳连忙申辩:皇一息怒,容臣实禀。皇上出巡命我处理宫务,臣料必有奸人进馋言,所以臣决心净身明志,效忠皇上,请皇上派人明验。皇上听后大惊,马上命人验证,确实净身。皇上想,刚炳如此赤诚非同小可,立刻把那些讲谗言的奸臣斩首示众。从此皇上让刚炳担任司礼太监,跟随左右。
  当时,北国鞑兵常在边陲骚扰,明军连连败绩。鞑兵日益猖狂,竟然举兵进犯北京。皇上降旨任刚炳为三军统帅,前去灭敌,保卫京师。

  一天刚炳率队来到京西的洪炉山下(即今八宝山),被一哨人马迎面挡住,主帅是一员女将,年轻俊俏,面如芙蓉,手执双刀。刚炳拍马叫道:好男不和女斗,速速让你北国男子汉出来与我决一死战,免得枪下做鬼。女将哈哈一笑:你是刚炳不是铁柄,今天我要让你变成肉饼。催马挥刀迎战。这女将也非寻常之辈,不仅武艺高强,还会施展妖术,战罢几个回合,女将佯装力怯,虚晃一刀策马西逃,刚炳见状扬鞭拍马猛追上去。

  话说洪炉山有个东西两个山头。女将跑到西边的山头上,便在那里摆了个八卦迷魂阵,准备擒拿刚炳。这迷魂阵端的厉害,人只要一进去,就好象内有千军万马,任你怎样冲杀也无路可出。刚炳由于轻敌陷入阵中,越杀越觉四面伏兵重重,人马伤亡大半。他赶紧取出照妖镜,说也奇怪,那八卦阵经他一照,立刻化解。刚炳好不容易拼杀一条血路冲出阵地,到东边的山头准备歇息片刻再战。
  这时过来一老者,刚炳向他打听此处地名。老者说:这座山头叫洪炉山,西边的山头叫风箱山。两山之间这道山岭便是风箱筒。将军脚下这片平地,就是洪炉山的炉口。刚炳听罢内心不免惊恐:洪炉化钢铁,我的名字叫刚炳,字刚铁,姓名犯讳地名,是否天要灭我?正在疑虑之际,女将策马从西边又追杀过来。刚炳急忙上马迎战,可怜被那女将一刀拦腰斩成二截。
  受惊的战马驮着刚炳的尸体,向前猛跑,刚炳的尸首相继从鞍上掉了下去。战马继续奔跑,路过一个荒庄,在石槽喝足了水,接着又跑,惊跑一阵突然倒下死了。后人为了纪念刚炳,把他上半身尸体掉下来的地方叫上庄,把下半身掉下来的地方叫下庄,把路过的地方叫鲁谷(路过的谐音)把荒庄谐音叫黄庄,把放石槽的地方叫石槽村,把战马倒地死亡的地方叫马倒庄,修了一座小庙叫马倒庙。老人说这就是现在八宝山一带上庄、下庄、鲁谷、黄庄、石槽村等地名得名的来历。

  刚炳血染沙场而死后,皇上念他忠勇双全,就在洪炉山下给他修建了一座庙。叫褒忠护国寺,在寺内修建了刚炳殿、刚炳墓葬群,还派人把那匹阵亡的马,埋在护国寺的西边,封为兵马坟,把刚炳留下的盔甲埋在护国寺的前边,并封为盔甲坟
发表于 2012-4-10 0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期待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刚柄是谁,为什么太监要祭拜他,

3 ~2 [* |% \! x: T8 d5 l* V

 

* ?4 @$ z. @& U* z* s8 T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刚炳的文章张兆浴写的还是比较中肯和精彩的

' [' }" S% s M0 ^, r

 

$ m& y+ `: Z' x8 y- W* r

 

6 {( n- D8 {: h& \. d! D6 N1 S

刚炳(刚铁)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关系

' l D4 r2 R; |( y8 X

 

1 ]8 y1 A) `1 [7 ~. e- e& y
      八宝山的名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叫起来,或者说才见于记载。在这之前,八宝山有好几个名字:韩家山、黑山、罕山、黑山会。不同的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留下的,到了明代,这些名字一直在并用。
3 v. k+ F0 e/ H% {% n
8 ]: L1 h% z! `7 n

 八宝山应该是民间的叫法,为什么叫八宝?实际上和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这八宝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宝”,而是指红土、耐火土、矸石、青灰、白土、马牙石、沙石、板石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当地老百姓都是靠挖“八宝”为生的。八宝山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并不是因为它出产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它和明清两代宦官的宣传和修建有关。

6 w$ W, W# f+ C9 d8 f2 [/ X" p

 明清两代的宦官一直把八宝山当做他们的祖祠,是一个他们的“圣地”。这是因为八宝山最早的“居民”,最早埋在这里的是一个叫做刚铁的人,按照明代的故事,刚铁的事迹是很丰富而伟大的:他原先追随太祖廓清中原,后来被任命为朱棣燕往复的承奉,即当时往复中宦官机构承奉司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而征杀;靖难成功后,在朱棣指挥下,他又北犁外庭,环甲于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伟,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退而唆唆,口不言劳,未观军容”,即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军人的霸气。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铁枪,一直陈列在祠中。

! D5 A( F/ {7 x" o( o3 N+ m

 当然,在明代刚铁事迹还有其他版本和内容。有的说刚铁原名刚炳,因朱棣总是称其为刚铁,故其又以刚铁为名;还有的指出其籍贯为交趾,在太祖时就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有的故事则不提他追随太祖的事,只是从其为朱棣效力说起;另一些故事则把情节细化,如言其靖难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夺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时,智取了阳和之地。

( e6 _/ ^! ]/ H1 ]7 f4 I

 明清两代的宦官一直把八宝山当做他们的祖祠,是一个他们的“圣地”。这是因为八宝山最早的“居民”,最早埋在这里的是一个叫做刚铁的人,按照明代的故事,刚铁的事迹是很丰富而伟大的:他原先追随太祖廓清中原,后来被任命为朱棣燕往复的承奉,即当时往复中宦官机构承奉司的最高首脑;靖难之役开始后,他又为朱棣夺取皇位而征杀;靖难成功后,在朱棣指挥下,他又北犁外庭,环甲于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伟,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他不仅勇敢善战,还颇有德行,“退而唆唆,口不言劳,未观军容”,即平时十分谦逊,从不提自己的功劳,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军人的霸气。他死后被葬在黑山,并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铁枪,一直陈列在祠中。

% A+ V( \2 E% H2 ^

 当然,在明代刚铁事迹还有其他版本和内容。有的说刚铁原名刚炳,因朱棣总是称其为刚铁,故其又以刚铁为名;还有的指出其籍贯为交趾,在太祖时就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有的故事则不提他追随太祖的事,只是从其为朱棣效力说起;另一些故事则把情节细化,如言其靖难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夺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时,智取了阳和之地。

/ Y f1 b- u% q' j

 可是,对于这位嘉靖以后声名赫赫的宦官,在他生活的时代及其后的数十年间,其事迹不见于任何官私文献记载,连名字也无人提起过。因此有人怀疑刚铁是否确有其人。据目前所知,史料中较早提及他名字的,是弘治八年(1495年)的一个碑文,其中说到黑山“永乐年间开国元勋司立监太监刚公铁葬于是”,但没记相关的事迹。刚铁传奇经历的“杰米”与丰富化,主要是从嘉靖时期开始的,其后不断被演义发展,于是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刚铁事迹。

6 c# r9 V. s% [6 c

刚铁确有其人

% c; X w. [% o. ]

 应该说,刚铁确有其人,其身份是燕府承奉,也可能参加过靖难之役,但在朱棣称帝前就死去了,死后葬在黑山;而他的事迹,则基本可视做后世宦官附会出来的。

- m6 r. L" O7 B* N1 T/ ^0 P* `; r' @5 A

 宦官附会刚铁事迹的目的,无非是借古兴怀、以古利今,后者应该更主要。刚铁的身份表明他在朱棣做燕王时,就有侍驾从龙之功,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老资格,这使后世宦官,特别是那些跟随嘉靖皇帝进京的宦官,对刚铁具有了认同感,表彰刚铁就如同表彰自己,而刚铁的事迹越“辉煌”,其现实影响就越大,那些参与创造这个辉煌的宦官,也会因此而受益,名利兼收是不成问题的。自古就没有单纯为表彰而表彰的,都有现实的考虑,更何况是对前人的表彰,嘉靖以后刚铁的事迹多起来应与此有关。

$ g4 P; }& w. B# d: d) Y7 C

 普通宦官的目的,实际上也是想借助于刚铁的影响力为自己做一些铺垫,扩大自己的影响,八宝山这个地方,在弘治以后,经过宦官的打造,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墓地。当时一些宦官每年要按时在这里给刚铁祭祀,宦官宣扬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获得现实的利益。

3 E) o( ]- b$ n3 ^ s. Z

 宦官不断维修八宝山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现实考虑,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为在嘉靖以后,明代的内忧外患逐渐增多,很多宦官通过对刚铁祠、八宝山的修缮来表达一种政治上的想法。比如万历时期刚铁祠有一个碑记是这么说的“念刚公有功于国,恐后为耕樵所废……”意思就是说,现在上哪里能找到像刚铁那样的人来对抗侵略者呢?他们对于刚铁作为的附会,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态度。

; r* f) m& T0 |+ k8 t' O" [. b

 八宝山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形成了各个时期宦官都在这里兴昭,到万历初年时,这里已经形成了褒忠祠、护国寺、灵福寺在内的建筑群,万历年间太监冯宝还制定二倾一十亩作为“香火之祠”,祠当中有刚铁的塑像,左右两边还有蔡伦、郑和等人的牌位。褒忠祠现在只有享堂尚存,其余建筑均已拆除。

3 F( M2 t- _) v0 Q( H; j

 在褒忠祠东面,就是护国寺。北京名为护国寺的不只一处,黑山护国寺是专为守墓而建,护国寺的规模也很大,山门南临宫道,进入山门,依次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入清后,清代的宦官对护国寺也多次修缮,使之得以保存。现在,护国寺的建筑已辟为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但格局未变。

4 x9 ]! S! g/ V, w( e3 P: d

 灵福寺,也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位置。灵福寺原本与刚铁无关,是元代纪念一个和尚而建的,到了后来,明朝又重新建立,正统七年,内官监太监李德在原址上重建。据说李德的灵福寺,是刚铁最早享受香火的地方,现在灵福寺的建筑已经没有了,只有原来两株银杏树还在道旁,坐车可以看到,非常巨大的两株。

7 e- W! P6 A6 K% t$ `& b+ n

 刚铁祠到了1949年时,中央想建烈士公墓,民史学家吴晗受委托在京郊寻找吉壤,最后墓址确定在八宝山。1950年以护国寺为中心,拓建成北京革命公墓;1970年改称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我国规格最高的公墓。

: s6 `0 `0 A% N: j1 C

与刚铁相关的传说一直在流传

2 V) g9 t E0 K4 _* C( v. {

 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与刚铁有关,如上庄、下庄、鲁谷、石槽。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残元之兵入掠北平,刚铁奉朱棣之命遏敌。两军相遇,刚铁与敌兵女将萧玉梅大战数十回合。胜负未分之际,萧玉梅佯败,将刚铁诱至洪炉山(传说中八宝山的称谓)的西山头上。这里早有萧玉梅摆下的迷魂阵,刚铁左冲右杀,终于突出重围,来到东山头。就在刚铁喘息未定之时,萧玉梅催马赶上,一刀将刚铁挥作两截。战马狂奔,刚铁的尸身相继坠落。当地人为纪念刚铁,称其上身落处为上庄,下半身落处为下庄,战马经过的村庄为鲁郭,而战马停息饮水处为石槽。

; e9 X: B- d6 B {& F9 r2 @# y5 C

 显然,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的崇尚英雄、与英雄同在的心理,他们并不因为刚铁是宦官而泯灭他,相反是积极去创造他的事迹,并使这事迹与自己有联系,从而为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注入虚幻但斑斓的色彩,民间的生活与故事往往如此。当然,此地区的村庄与刚铁并无关系,辽代史料中鲁郭之名即多次出现,而石槽之名更是唐代已有之。下庄虽然只见于明代史籍,但它们应该与灵福寺有关,天启时丁乾学优士题为《晚观灵福寺下庄》,则下庄的田地很可能是寺产,是因村庄的位置而得名。现在,这些地方只剩有名字,其余只能在老者的记忆或书本里寻觅了;但与刚铁有关的传说依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 f# A% I- w9 ?- B* C2 y

 清代的宦官也屡次修建刚铁祠,但他们已经不把八宝山作为为了现实服务的场所了,修缮它是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祖庭,另外这里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坟地,他们需要继续在这里做一些事情,因此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一些老宦官在八宝山地区生活。当地老百姓也对八宝山很有感情,他们也愿意传播关于刚铁的故事。俗话说,江山还得文人捧,八宝山是宦官捧起来的,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所以今后八宝山的传说可能还会继续传下去,但人们已经不再把它作为原来意义上的八宝山了。

6 W( \7 |) ~: e' m;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11:16:19编辑过]
发表于 2012-4-10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史的太监列传里边没有记载这个人。永乐时期也没有番兵打到北京附近。后世太监附会的可能性也不小。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炳祠严格的讲,应该为刚炳墓更为确切,因为这里的建筑布局都是按陵墓布局的,

7 h- ]6 }' x- w+ M' Q1 v' }

祠堂也只是常见的享殿位置。

$ t* Q' A1 H3 } J

 

" w4 n# Z$ y r3 T; ^

      我通过现存的其他太监坟和照片资料试图来还原刚炳祠的原始布局和面貌。

: [/ q5 |1 P! j1 ^9 e3 U H

 

. {" Y7 O* \" v7 M

     明代的太监墓葬,级别较高的布局是,有园门,神道,华表,石像生,棂星门(这

, Q" D* O/ V0 Y2 m5 U2 P4 B

个算主体建筑)碑亭(高级的太监才有,目前知道的北京有三个,刚炳没有);,享

& O% i) H/ b. P" ^$ U% r- n6 {

殿(高级的太监才有,目前知道的北京有三个);墓碑,供桌,石五供,宝顶。

A9 F% Q% [/ Y6 y; ?

 

7 _9 N& z% t+ ^; _& B9 V, j Y3 e

     而刚炳墓大部分符合这个标准,当然石像生和园门因一时没有影像记录,根据一些古籍记

! [! W( _ q) e. f; a( \0 \

载,似乎是没有。在现在发现的照片资料能看到的是刚炳祠的棂星门;棂星门在明代是非常重

* o- x" j* s, s3 n$ ]/ {

要的墓葬建筑,是身份地位,和个人喜好的一个代表。高级太监的棂星门没有一样的,各有各

: Z- `+ s& k+ \0 Y( h

的特征;刚炳的棂星门,和其他知名太监的棂星门结构大体一样,同样是两柱一间两侧各有一

# ]. g& q& w; [6 o. g A

个石影壁的。影壁雕刻回首麒麟,两柱顶端有望兽,下有云板,门额上有“"敕建开国元勋司

' b, E# Z5 n: e: W8 C5 N% J

礼监太监刚公神道"十五个大字”再上有火焰珠一枚。 墓园内植被茂密,显得十分幽静,

6 n J7 d0 S% _2 g- x

透过棂星门能看到里面有两颗高大的白皮松。

& c: H0 q) v0 f5 O* o

 

; f# `* o( `" u

 

! k2 C) E# [* b/ W' a* g& r

 

. w: c; U+ q( B+ D0 ~: h

 

" O" ^% v* m$ C& A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0 x Y) l; H. C5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29: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通常的太监墓不太一样,刚炳的棂星门下不是空的,而是有两扇紧闭的石门,常年封闭,

7 N5 ]) {; l) S. P2 Y

要想进入墓园需要通过影壁两侧的随墙门,一张棂星门侧面的老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侧的

; R: J6 H+ M" H& Y: U

随墙门。综合考虑这种设计可能和墓园内有刚炳祠有关,可能经常会有太监前来祭拜刚炳;

. z( t, w! o2 x H

而对于生者一般还是不从代表分隔阴阳的棂星门下直接穿行的好。

+ g* R# W" D# s1 k

 

! E, y4 b( o! }8 j/ n3 [$ U

 

! M0 m7 [8 ^" G `" J6 H u

 

0 i1 P" ]: m* C! }8 m+ F6 K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0 E# _) t: d4 v5 |3 z3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31: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棂星门,左右各有石碑一座,这个没有照片,碑保存在原处,因作为祠堂的碑亭,

C5 W6 ]3 |( D* g

而非纪念死者的碑,可能真的没有碑亭。祠堂正殿是三开见硬山顶的大殿,前有月台,大

j3 }, c d7 |6 k6 z2 z6 f

殿殿门也是比较怪,使用的是石制的方门框,门框上有石匾一个上书“敕赐护国褒忠祠”;

& v. ^! V" a1 @* A+ a

两侧是方窗,从表面看似有点无梁殿的风格。月台两侧有两颗高大的古柏。

, l0 O. r7 l0 @% z" A

 

' K5 X! n; b' I( N7 N6 @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 F+ T) M5 G+ A5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36: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炳祠内供奉刚炳正像,但见刚炳全身披挂盔甲,白面无须,到有几分英气,想来平时柔弱

5 n6 C/ H. r) a0 } Z( n. ~8 Q

的太监看到如此威武的偶像,正好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对于太监而已刚炳是完美的,有勇有力

% J$ p+ R, W p. r9 ]

能临危授难解救皇上于水火,功绩卓然,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后代的恭敬。

4 ^+ f1 a% q2 `( g" Q% O4 n

 

2 g1 F2 Y2 d% I* h j6 N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 \, O: X: `4 y1 k+ R+ p-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34: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炳祠后是刚炳墓,是明显的明代墓葬的格局,前五供,两个石烛台造型有

0 w- E: ]# J3 I; ~, e: p2 ?, g3 ]

些特色;后面是碑一块,再后估计是三合土宝顶一座,当然照片中看不甚清。

4 I: a/ B2 ]" [

两侧的宝顶可能是后世太监敬仰刚炳而特意加进来的,葬在偶像旁边,类似田义墓。

; {* f% q- K% l7 I; L& m

墓葬周围白皮松密布。

( Q! r0 L/ [: {, e

 

- g# |; i( ^' N! Y1 g

 

2 R8 z |/ \8 C$ P2 r( H9 F E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 t6 X+ c! U6 ?" f.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44:13编辑过]

点评

照片应是田义墓的  发表于 2013-12-21 21:5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有趣的还有连“日下旧闻考”里都提到的。。。。

4 B" S2 i1 m; M! E

刚铁墓无石表无翁仲 惟石墩六僧云长陵赐铁坐凡六故六墩也一碑无文字惟皇明

0 L5 u% ?2 l+ {

司礼监太监刚炳之墓十一字铁后凡掌司礼者

. M/ t; ?. h2 {" p! [

 

" W/ T' Q, w# g1 q: u, g9 ?

则可能刚炳墓真的没有石像生了,但“XX石墩”的说法似乎又很业余,具体情况似乎和民国旧照

; t, M" ~3 e$ g5 v* X( U( b

的也不完全一样,所有只能作为参考了。

1 H2 ?3 D& m/ I2 N1 B

 

: e6 ~ [8 M7 t( j& I1 f0 b

石墩是什么呢?怀疑是流行于明代晚期的墓前石供果,

% D2 O8 F" Q2 B

补充的照片不能确认是刚炳的。。。。

2 V% K0 v9 ^' e: ?7 D

 

+ \& \, ~; A6 j) O! |/ Z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以后八宝山的寺庙屡毁屡建,但刚炳祠自建成就一直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因为供奉的是

2 c! [+ D5 {4 K9 C

太监的偶像而兴旺开来,吸引了大量的太监来祭拜,或是安葬刚炳祠周围,所以这一带聚集了很多太

5 C, y+ z" J8 b; o

监的墓葬。当然后来除了刚炳祠和护国寺其他的都没有留下痕迹了。虽然现在的刚炳祠也改建了许多,

6 }& W* w$ w& o4 R5 f2 u" `

但从卫星图上还能看到这里最初的设计,前方后园,一个标准的陵墓轮廓。

$ [: s% ?4 C1 F0 Z$ T

 

0 s, K* X% v' Y

引用关于刚炳祠的资料:

5 i0 g) d5 ]6 w+ g- {: ]

褒忠祠坐北朝南,棂星门额上刻“敕葬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神道”几个大字。棂星门上有火焰珠,石门两侧短墙上嵌有汉白玉的“麒麟祥云”浮雕,神道的两旁有石狮、石羊等石像生。褒忠祠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殿中原供有刚公彩绘泥塑神像,高有 1.5米,为坐式戎装像,头戴双翅斗缨錾盔,身穿锁子连环甲,外罩一件斜披的趁绿缎本金蟒战袍,足登豹皮登云靴。两侧还立有蔡伦、郑和、王承恩三位的太监牌位。塑像前原有供桌,桌前左右两侧各竖有一把叉。东侧是铁叉,重120斤,传为刚炳生前使用的兵器。西侧原亦有一把铁叉,后来丢失,补了把木制的。殿中东西山墙上旧有六幅“刚炳成圣图”连环壁画,画的是刚炳跟随燕王扫北的故事。褒忠祠后是刚炳墓,墓前两侧立有“洪武年开国元勋司礼监太监刚公讳铁之墓”和“洪武年开国元勋正承奉刚铁之墓”两通墓碑,碑前有石供桌及五供,宝顶两侧排列着6个御赐石礅。

# U' D- e- |( `8 c1 o- n1 y& j- W: e

在褒忠祠以西,原有一座兵马坟和盔甲坟,据传是刚炳部下将士和战马以及盔甲的葬处。

' k2 B' f; T6 b) }! b0 ?6 g; g Q/ r

褒忠祠内的刚炳塑像毁于1958年被拆毁,据说在塑像腹内还发现了一面铜镜。铁叉、木叉,刚公成圣图以及供桌、供器、木牌位、刚炳墓等均无存。重修的褒忠祠已非原貌,祠中原有六通石碑,今仅存二通,现为革命烈士骨灰堂。褒忠祠东南方向的护国寺,现为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 {; _5 _( X0 d* ]

 

8 E% S/ \6 t# @' k" y/ d1 p6 I

 

, P3 Z- g% R) m4 u% h* J/ X2 S

现在的卫星图:

2 R7 ^/ @- q6 l ]8 a8 X) b! {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八宝山上刚柄祠(刚柄墓)

, U$ g! _8 d# V; [6 g2 S4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0 22:22:49编辑过]
发表于 2012-4-10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3-2-24 1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与刚铁有关,如上庄、下庄、鲁谷、石槽。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残元之兵入掠北平,刚铁奉朱棣之命遏敌。两军相遇,刚铁与敌兵女将萧玉梅大战数十回合。胜负未分之际,萧玉梅佯败,将刚铁诱至洪炉山(传说中八宝山的称谓)的西山头上。这里早有萧玉梅摆下的迷魂阵,刚铁左冲右杀,终于突出重围,来到东山头。就在刚铁喘息未定之时,萧玉梅催马赶上,一刀将刚铁挥作两截。战马狂奔,刚铁的尸身相继坠落。当地人为纪念刚铁,称其上身落处为上庄,下半身落处为下庄,战马经过的村庄为鲁郭,而战马停息饮水处为石槽。”——————终于明白上庄大街、鲁谷路的来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3 03:45 , Processed in 1.20441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