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3 P$ S3 S" ]! S/ R 小时候就读过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那些奔腾咆哮在北方土地上的滚烫河流,曾经激发起少年的我对于北方无限辽阔的想象,那激扬的涛声,那瑰丽的色彩,仿佛是用锋利的刀尖从自己的血管里划过一般的绝望地,愤怒地燃烧着。永定河,在张承志笔下是那样“深沉隐忍”的一条河流,一如同样苍凉坚忍的北方大地一样,在我少年时代的想象中永久地获得生命力。
' ?) ~4 r+ z* p& X# o# H& W0 n
' o, l4 H* n( P/ ? 所以,我无法形容那一刻的震惊:当我有一天亲眼见到这条一直在我在梦中奔流的大河之时,见到的却是她早已沉寂的尸体。
# p: p0 `2 y5 M6 G1 f6 Q
* L. o, G, C9 d8 R+ W6 ]) { 谁会想到桀骜不驯、坚忍沉着的永定河如今已干涸得底朝天。
( ~; x- B: \9 L5 c! g! g
9 L3 i, V! y: |' h; z
独自站在空荡荡的河床上,不远处便是那一座著名的卢沟桥,就这样横在早已干涸的永定河上空,像一道枯萎的彩虹。没有水的滋润,再美的桥也会像风干的化石那样丧失了灵气。
7 T+ J9 E8 K+ U# ~
O! D9 {$ Q' t3 Y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远古的人们对着横亘在面前的河水望川兴叹,在水一方的那面是什么?是艳遇?是机会?是不可知的未来?是在此岸没有实现、未能展开的梦想?那无法抵达的彼岸究竟又是怎样的世界?隔着烟波浩淼,云水凄迷,远古的人们遐想着,于是就有了诗,有了歌赋,也有了桥。桥让天堑变成通途,弥合了空间的鸿沟,赋予时间以秩序,填补了想象力的空白,给去往彼岸的人们以实质的安定感。你终于可以负手站在桥上看风景,并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可是一条没有水的桥,就像一个突然失去灵魂的人生,在桥与水的古老对话中,再也寻不到存在的意义。
6 O6 Q6 }% X6 J5 ]: b9 V
( N$ s' S% ?' |% Z' L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消逝的不仅仅是水和时间,还有脚步声,溯河而上,每一步都踏在河底松软潮湿的泥土上,寂静无声,闭上眼睛却仿佛能听到河床底下水族幽灵的呻吟。那看不见的时光洪流呼啸而过,巨大的河床上早已长满了青草,风吹过,哗然作响,如同被岁月的镰刀横扫的麦浪。搁浅的几艘破船横七竖八地躺在夏日茂盛的荒草里,就像早已死去的古代动物遗骸,在阳光之下默默承受着太阳的鞭打。船身裂开的破洞像白痴咧开嘴的冷笑,反讽的像一个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故事,最后却迎来了一个荒谬的结局。只有在长满青苔的船底下,悄然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在风中飘摇,给阴暗卑湿的地方,带来生命的尊严 。
( i# E4 M6 L+ c7 j3 D5 e
- O$ X1 E& g( M; x 站在卢沟桥底下,仰望桥梁,作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的确算得上是气势宏伟,结构精良,长达两百多米的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桥墩、拱券等桥的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使之坚不可摧。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在每个尖端还安置了一根三角铁柱,即所谓的“斩龙剑”——这是专门根据永定河的水流特点而设计的,用以抗御春天的浮冰和洪水对桥身的撞击,可见其匠心独运。难怪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8 K$ R& a* U6 o0 r" N . g ~$ u& `) @ |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座独一无二的桥有一天居然被一个陌生的旅人以一个从未想过的怪异角度——站在桥墩底下来欣赏,而我此刻脚下踏着的这条河——这座桥之所以存在的意义,竟然早已经没有水了。人生的荒谬与乖僻,莫过于此。只有这座工程浩大的桥梁本身,还有那河边高筑的宽广河堤,以及那悄然耸立的防汛警示牌在努力提醒着人们:这条死去的河曾有着怎样狂暴桀骜的过去。
: ?2 w+ N$ D& d$ W0 N8 J
* l# M2 j% o5 A 史载仅有清一代,268年间永定河决口漫溢即达78次,平均每4年即有洪灾一次。洪水最大的时候,北京城内“家家存水,墙倒屋塌,道路因以阻滞,小民无所栖止,肩挑贸易觅食维艰” (青衿君注:清御史周天霖奏折)。如此狰狞的过往,此刻想来,几乎恍若隔世,如今桥墩上的那些雕刻精美的龙头就仿佛失去魔力的上古神祗,在这个无能为力的世界里,瞪着失神的眼睛俯视着脚下那早已无法认识的沧海桑田。
c. {; ]% |4 \2 D1 D# {3 J. g
3 S8 T" [0 `! m2 f8 g- Z
永定河上的桥并不止卢沟桥一座,目光所及,一公里河段内至少还有四座桥和卢沟桥并列,一座是京石高速公路大桥,一座是京汉铁路大桥,一座水坝桥,还有一座老公路桥(卢沟新桥),这座修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卢沟桥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便从这里走上岸。
- |( @2 P1 {% ]
% P* c! G! @3 P# c/ z8 B- s1 Y& V 阳光照在空寂无人的水泥桥面上,银子般发亮。百米长的长长桥身笔直地通向彼岸,直得这样纯粹,直得这么完美,几乎令人惊叹。这座桥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没有任何装饰性的东西,不加掩饰地把朴素实用的理想贯穿始终,一直延伸到远方,到未来。
% A) m* h1 K* T2 d" k
& Y) Q& H- @) r+ q 其实这种桥童年时经常见过,现在很多小地方也保留着,带有那个年代修建的时代特色,明朗的线条,单调的色彩,素面朝天的像一张黑白照片。看到它,就像忽然面对着自己照片里日益褪色的过去。
. k' q) O* @( K
: c/ Y, H* z7 }6 m _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不知怎的,耳边似乎又回响着小时候光荣加入少先队员时唱的歌,当每一条大路都笔直地通向远方,当每一个理想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的时候,这样理直气壮、挺起胸膛的日子回想起来,似乎仍然令人无限神往。尽管理想早已像放飞的风筝,在云天深处越飞越远,如今也不知挂落在哪个蛛网密布的屋檐底下。而在那条众声喧哗的大路上,人们歌唱、跳舞、雄辩、争斗,而我最终选择了独自远行,离开喧嚣的大路,走向另一个远方,并走到今天。
: j' j+ p1 ~. d- T+ g, g& t 4 ]6 w3 ]! X2 X4 b: [2 v: k
人生的路与梦终于越走越远。
- i. j8 m) \* s! R# t
" ^' A+ ] `* D$ S) n2 w* Z 河对面是个村落,折向南,便重新回到卢沟桥,是桥的西面。过往的当地人在桥上川流不息,浑然不觉得穿行的是历史故迹。我忽然觉得同样的一座桥,对马可•波罗来说是东方建筑学的奇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是旅游名胜,对爱国者来说是勿忘国耻的教育基地,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而言,它仅仅只是一段路,一段横跨永定河的路,一段连接此岸和彼岸的路,至今它仍在发挥它的实用价值,那也是这座桥存在的最原初意义。
% l9 H3 Y- Z! j4 G
$ c- m5 ^ i1 F( g 我也随着人流,走上了卢沟桥,没有人要求我买票,一切都和当地的日常生活一样自自然然。这让我感觉我不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眼光来瞻仰这座著名的桥。
- o' Z: v! o2 g" ^4 d, K: q3 A
0 b* P' P7 O* T% q. l3 O4 h1 n
在古代的北方,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曾是连接内陆与东北的唯一陆路通道。因为这里水流趋缓而河面又不太宽阔,易于架桥,从此便为京城交通锁钥之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古往今,这条月色笼罩下通向帝都的灞桥,不知送走了多少公子王孙,又迎来多少铁骑鼙鼓?桥面的当中部分仍保留着当年的桥身,被历代车轮碾过的青石板仍历历在目,依稀可辨,却被岁月风霜摩得光滑无比,那里面,凝结了几许离人泪,几许烽火愁。
6 h+ k- h9 C. X% D7 c5 D) n3 s" P
! ]5 z$ ] ]0 D( y4 h
在北京流传的童谣里,卢沟桥的石狮就和潭柘寺的和尚一样——多得数不清,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在有的大狮子身上,又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甚至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这无数个石狮子像被魔法固定一样悄立在桥的栏杆上,或蹲、或趴、或立、或躺,或憨态可掬,或张牙舞爪,或昂首挺胸,或侧耳倾听,千姿百态,居然无一雷同。千百年风雨过去了,这些无言的石狮就像古代那个守信用的读书人尾生那样,死死地抱着那座桥,守着那个再也不会到来的女子,守着这一条再也不会流过去的河。
& c( s( x$ s9 c5 E" i" Z* _8 p
. X/ I0 u, B! k6 i3 w5 X 桥侧立着一块乾隆手书的汉白玉石碑——卢沟晓月,昔日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景色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吧,也只有那茫茫月色曾伴随着桥下滔滔无尽的永定河水流入了悠悠青史。可惜看不到了。
9 U; l! Y- y- g. Y' M: q
3 c) d% r& L# n" I! O* s- u 回到北京城,在得知我独自去了卢沟桥之后,朋友问我:“看到卢沟晓月了吗?
: L$ E s) S9 D4 ?6 Y ; x' B' j/ }* |$ d, ]
我说没有,他们都显出失望之色。的确,卢沟晓月太出名了,在人们长期的想象中,寂寂的桥上从古至今就应该挂着一轮淡淡的月色。没有月亮的卢沟桥,就像一幅传世名画上少了一笔,缺了一角,留下无限的惆怅和遗憾。
' j w+ l( ~# n + M- m: ~6 Z, g# |: Z1 m# c* ?. P
其实,我没有告诉他们,不仅卢沟桥上没有月亮,连桥下的永定河也早已经没有水了。
4 c* Y$ S7 t; |+ g+ p( p5 G
, y9 ]( v1 L- b5 H 就像我们早已干涸的童年和理想,在记忆的河床上萎缩得只剩一个剪影:那是一座桥,联接着过去和现在,或许,还有未来。
! R( z! T7 E+ A
0 s+ U7 W6 [! y( f) d3 B' n* M
有一个人始终站在桥上看风景,悠然。这个人有着我们熟悉的身形,却又有着陌生的气息。仿佛宿命的安排,我们正在向着这个人越走越近,越走越近,感受着他的气息,呼吸着他的空气,顺应着他的轮廓,回和着他的心跳。或许,我们全部的努力,就是走上前去,走上这座桥,和这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害怕的人合二为一。因为我们终于知道:这个人,就是将来的自己。
( e1 Q2 |1 v4 V# H0 U/ _4 f$ t
& f2 G. G% e" F" I: D- y% Y- t
我想,此时此刻,这座桥上一定会有月亮,还有大河。
' T, Q* C# o. K+ j b
+ H/ y7 @# r8 ?+ ]2 M3 a y% \
青衿君
7 w8 ^- i+ q' |9 i/ W/ z$ r# |8 Z% {6 D% [, Q
2007年5月11日
$ K+ L3 F! B6 F( o
于北京
+ {" r6 J N2 l7 j/ u
# \# [! g- j# g1 Q; ]& d2 P* u/ T Y5 a
5 u% m4 @! v2 |0 h% _# {0 I; O; z
" `6 J# T) K7 Q( [ _) {$ `( g
; k+ t: D5 K C; M0 L7 C: j2 o后记:
* e U4 e; \4 A4 L - s+ s$ b$ M& s! E6 k9 M" n6 g0 G8 H
拙文写于2007年5月,彼时永定河已干涸多年了,故作文以记之。
& V6 V1 q& N& }" m# Z: f8 K: Z' ?3 a, d
星移斗转,世迁俗易,2008年中秋北京为庆奥运,重现当年卢沟胜景,昭示盛世太平,同此凉热,遂强行注水,故今日或可见水中之月,亦未可知。
% c. W5 R8 C( @1 u
: a0 j$ a' e1 }5 F1 k 然,电光石火,宛若梦幻;镜花水月,终为泡影。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作如是观,是耶非耶?
$ Y. o7 f2 Q; `
) P- S3 Z8 l9 A% W- l$ {! K3 ` 故,本文未作改易。
/ n, [, [4 q( V, T8 k% F
1 Z; N; W) f9 t3 r, O 青衿君
/ ]% H8 s- p! f$ Y, w5 ^9 T$ X1 f' T1 o' V0 E# b& g8 X4 W8 Y
4 h, i, {/ g( p0 x
6 \! C# | O) ?. m另附一篇读书札记:
1 \+ D$ n/ r# J2 {9 U" `+ g
- O+ j$ r; Q c* D* Y4 @1 i【札记】王统照如何写《卢沟晓月》?
: U6 d, z5 j& _( q
, c( \0 |3 _% S- B+ V. `* L青衿君 案:
2 O( V( O$ d& _* R' T z- F/ f. y1 ~: v3 L# F* j/ z
拙文《没有月亮的卢沟桥》蒙鹰飞兄另眼相看,既感且愧。但鹰飞兄告知此文仍须修改,并推荐民国时期王统照先生写卢沟桥之文《卢沟晓月》,我读之再三,顺手录一札记,既供自己学习提高、修改旧文之用,也略酬鹰飞兄知己之情。 ) Q- k' H) o& V% L" e
: ?* B; [& |; }4 S, J' B 初读王统照此文,尚未觉出许多韵味,开篇述诗,接着四段追述永定河、五段考证卢沟桥之历史,让人颇觉乏味。但再读该文,细细品味,却能渐窥堂奥;三读该文,已是余音绕梁,齿有余芳。须知民国时代之文字,与今日或有差异,前面的描写不仅仅是追溯历史,也是为了积蕴文气,如河溪积小流而渐成巨川。或如今天之网络写手,一上来就是高潮,到了后面就渐渐乏力了,且因缺少铺垫,虽偶有佳句,文气不接,结构上也缺少起承转合、婉转流延之妙。试问又有哪一篇网文能经得起二读、三读?包袱抖尽,黔驴技穷矣。不过前提是又有谁愿意去二读、三读同一篇网文? 7 t6 s2 z# D+ P; s4 @
/ J0 v% D# ^0 {6 B
如果真正有志于文字者,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在文化快餐时代消费和生产垃圾的话,读一读民国时代的一些文字不无稗益。因为那是白话文写作的早期实验阶段,现代汉语言文字所有的飞扬与荣光,尴尬与落寞,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悄悄刻在历史的皱纹上了……。
/ |0 u) d- \) Y
8 T( z5 E1 I4 A: w( I1 @9 T. q: s/ w
& H; u1 v) p8 r7 N8 V+ n
+ k- Q& I2 c1 S- c卢沟晓月 ) O+ N0 u, J( a0 n4 g. {7 d; _
1 |9 Y! m, a9 z! s L
作者:王统照 7 `% w. \) k* ?. f
/ L4 q+ X1 i/ i. k6 j8 E* n
点评:青衿君
1 M, e% ^" Y3 j& j# |4 h2 s5 G( g* R* ^2 M5 u, x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 【好诗,开卷即导入历史的厚重感,奠定了文章主基调,是学者散文。曾见一版本作“凄凉自是长安日”,凄凉怎及苍凉二字之雄浑透彻?】
1 p( E& I3 ^1 F' d& D3 K8 [, _8 L$ I. A K5 w4 S
这是清代诗人咏卢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去有点碍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凑合起,【民国白话文语体】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自然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卢沟桥的伟大与美丽。【为诗的引用作解释,也为作者敷衍成文换文气。】
& F1 x3 f# ?& x3 x+ R3 f- J, B
( p- x# D8 T5 a& _+ d! B打开一本详明的地图,从现在的河北省、清代的京兆区域里你可找得那条历史上著名的桑干河。【从地理形态上进入历史语境】在往古的战史上,在多少吊古伤今的诗人的笔下,桑干河三字并不生疏。【案:贾岛诗云:“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近人郁达夫《自述诗》:“来岁桑干仍欲渡,别离应更有新诗”。】但,说到治水,隰水,漯水这三个专名似乎就不是一般人所知了。【掉书袋】还有,凡到过北平的人,谁不记得北平城外的永定河,——即不记得永定河,而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大概可说是“无人不晓”罢。【说点通俗的,拉拢与读者的距离。】我虽不来与大家谈考证,讲水经,【见好就收】因为要叙叙卢沟桥,却不能不谈到桥下的水流。【由桥及水,自然而然。】
9 v7 r' p/ f4 p. m( ~2 U% ]- f& p4 g) y
治水,隰水,漯水,以及俗名的永定河,其实都是那一道河流,——桑干。【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
' }2 P" a, i; Y Q, F# a/ L- l& F" V$ g, W9 P' O
还有,河名不甚生疏,而在普通地理书上不大注意的是另外一道大流——浑河。浑河源出浑源,距离著名的恒山不远,水色浑浊,所以又有小黄河之称。在山西境内已经混入桑干河,经怀仁,大同,委弯曲折,至河北的怀来县。向东南流入长城,在昌平县境的大山中如黄龙似地转入宛平县城,二百多里,才到这条巨大雄壮的古桥下。【河流的蜿蜒流长,恰似历史的绵延不尽,桥与水的古老对话开始了。】 5 \1 t2 c `5 x( E
( e5 t, S6 R. z3 K5 {原非陇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干与浑河的合流;也就是所谓的治水,隰水,漯水,永定河与浑河,小黄河,黑水河(浑河的俗名)的合流。【介绍河的古今异名,以上四段为河的历史。】 ) d# h) t5 X2 v/ h- K* `
" C8 F' n8 C8 x( b; J0 Z. k; }
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的占据北平。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敕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 P# m! i3 W4 n. q& T5 ~5 L
, C3 v- T" O3 k* `7 P马可波罗来游中国,官服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案明清两代诗文记述此桥者,鲜见此人。而近人写卢沟桥,几乎必提此公,王统照如此,许地山亦然,拙文不才,亦未能免俗。何哉?无他,则无卢沟桥之国际影响,或借异域胡人之眼,写本邦典物之盛,即钱钟书先生所云“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而已。只是便宜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威尼斯二手贩,笑。】
7 s6 H2 Z- x+ a5 O6 Q: u# t
. M5 E" c' A# }' k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清代对此桥的大工艺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 B) _9 Z0 ?- L3 \
4 C: U/ h: U! Q, D' W2 J“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4 c; J4 @ L. I& B. [$ G, v9 p6 C" X# a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壮。【以上五段介绍桥的历史】 7 _' V% X# ?1 J8 n3 ]
0 X; R6 |: z3 `! f2 C& P* b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美的山川风物,卢沟桥不过是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导入著名的“卢沟晓月”,渐入佳境。】
& N- N- u; c1 |% n5 Y
$ U' b6 @3 A* ~4 l- q1 j& T) P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此句疑缺标点,文气诘屈。】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曾文正公日记述:“京城自古为名利之所,人心向背,处处皆有冷暖之分”,为之一叹。】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天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黄昏与黎明,恰是过桥的好辰光,也是名利中人上台与退场的转折处。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簦,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清僧人元璟咏卢沟桥诗云:“题诗笑问桑乾水,曾有闲人过此桥?”若置此处,甚佳。】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景物皆作有情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高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康德就认为崇高感是一种以痛感为桥梁,由痛感转化过来的快感,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欠缺的胜利感。】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于卢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由形胜之奇而入人文之美】 T G# e; ~9 d2 {% _* C! P
6 w; g7 q$ x9 t, b- t+ F$ F不过,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不可靠的,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蒙,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青与白的色彩搭配,清幽感。】,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虚】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实】大野无边,黄流激奔……【想象中的动态画面,有气势的场感。】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四季更替】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山川有恒】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为何晓月非卢沟不可?道尽奥秘,以上两段实为全文文眼所在。】 1 y9 C$ m$ e2 H$ l( g s' y
! l# Q) P- @- k7 o4 r# k) a6 V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总结了卢沟与晓月的搭配之妙。自问自答,第二人称的使用显然更有利于抒情。】 # R. d. h2 {# b1 g+ ~7 Z6 V
; S4 H0 p; N0 Z$ y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咏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惨笑,冷觑,一如死神唇边的微笑,好,倒似李金发的诗了。】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纳兰容若词云:“非关癖爱轻模样”。这段写出卢沟晓月在风云变幻时代下的另一种解读,但只字未提事变,胜许地山之繁琐矣。】
! E8 q3 C i- ]% R& s5 \4 e, ^9 U( j& h$ ^& ~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文白并用,却不觉得突兀,“黄流”与“青空”对照,境界出。】 # d6 O. g# V3 L2 ?% o9 ]
3 h, n/ g. z, Q+ w( |: Q: i, b( D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明光大来,洪涛冲荡。大时代中的大历史感喷薄而出,与开卷之诗遥相呼应。文气浩然,如千尺之瀑,直击潭底。】 $ {3 N+ K# ~8 {6 R0 L
! u% C* V0 U u6 L+ o
! m+ O4 u) M* G# ], ^青衿君点评:
+ s }2 }7 O j! y8 ^& Q
' b& |2 n* m6 ~( |4 |5 [7 m/ g 鹰飞兄有言曰:“近人写卢沟,许地山重游走;郁达夫偏萧落;吾独爱王统照。”诚哉斯言矣!此文之重不在卢沟之奇,无关晓月之妙。且夫晓月天下皆有,何独卢沟为然?盖因地接京师,天步艰难,行道苦迟,于极繁华处本易见荒凉,于锣鼓声中偏能听萧落。至若奔走呼告,载渴载饥之徒;宦海浮沉,秋风莼鲈之辈;至此桥头,遥对千里婵娟,从容细说,检点余哀。卢沟晓月,由是海内驰名,岂非幸哉?谁曰江山无情?我道是才子有幸,幸得风月之精髓,且共江河之永逝。
" U8 ]5 w; f5 U6 C0 p4 {
/ h! s, G" q( U(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