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489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4 1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血结硕果,桃李满园芳——我所认识的马贵荣老师/ Y& D3 a' b8 T: }3 R' s" ^5 d! |2 G0 ]* G
3 z3 A& x# G, {/ s, p* m作者:梁彦
5 w$ z* [7 Q0 u/ u: R9 [( k5 i4 _: C8 J/ z
第一次听说马贵荣,是在一本书上,《中国相声史》(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诚如书名,这本书介绍了相声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尤其“厚今薄古”,对清代相声成型以后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域,所费笔墨尤多,且不乏真知灼见。因此,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相声的历史和理论都具有重要价值。此书之意义不遑多论,单说其中“1976年至今”一章之“女相声的新面貌”一节,首次提到了马贵荣这个名字:
( R! z8 w9 J: j% O+ Y2 y7 L8 e7 q1 w, J/ h8 Q7 p* U9 W9 f6 T
“有些女作家和女演员开始积极参与女相声的创作,马贵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是多产的相声作家,以女人特有的细心观察生活,通过女性化的语言去表现生活,创作了《巾帼赞》、《温暖》等专供女子说的相声段子,受到好评。”
( F9 X4 E, m4 {9 s4 b/ [8 ~ `. i. K3 _0 z* p
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将马贵荣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我知道了,她是一位相声女作家。6 h: L3 }+ y2 }/ \) i
$ \5 M9 ], N: @) F" I4 I# c" m2 `- ~ 读过几行,进入“儿童相声的兴起”这一节,令我意外的是,马贵荣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而且“应接不暇”:+ k+ W2 L9 A: f) ~/ p1 p1 D' W; X
1 |' C/ ~& W2 D: F8 p" e “1992年6月,以前门少年之家的名义成立了希望少儿相声艺术团,发起人是马贵荣、赵小林……早在该团成立之前,马贵荣、赵小林就专门从事儿童相声的辅导工作,并创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口味的相声,深受广大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i$ `5 K1 ~7 x# O% q" J
8 I. X6 v& n1 V6 Y# }$ D z
“1992年9月,小花艺术团聘请马贵荣担任副团长,负责儿童相声的培训工作。她……认真从娃娃抓起,全身心地投入儿童相声的培训工作。她曾选择一所小学,挑选了一对年仅六岁的孩子,进行培训试点,立下‘军令状’:三个月登台,半年内获奖。她跟孩子们一起,刻苦训练,潜心探索。皇天不负苦心人,仅仅两个多月,这对小演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录制了相声,并在崇文区儿童会演中荣获二等奖。”
& u" @+ b' F0 a7 z; k
3 r7 S: U- i$ P @ D! {( O “1993年举行全国少儿笑星大赛,北京市入选的八对选手中,有六对是经马贵荣、赵小林辅导的。……小花艺术团在两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多项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春节联欢会、蒲公英、七色光等专栏、晚会中频频亮相,受到多方面的好评。”6 R' H0 G( c# Q9 q
, }) `* |& y' a4 p “儿童相声必须反映儿童的心态和情趣,艺术清新,格调高尚,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近年来涌现的马贵荣、赵小林的《爱与不爱》、《诗情画意比心灵》、《群星灿烂》、《比翼齐飞》……,都属于儿童相声的优秀之作。”0 B8 y8 H# j4 r. H
$ M1 [. ~, I+ Q! Y
马贵荣的名字如此频繁地出现,使得这一节俨然成为“马贵荣专场”。由此,我知道了,她还是一位相声女教师。: z! K' T- i" J$ I/ e3 X. _$ X
7 b* _" z/ E& I9 }5 J 2007年,我正式拜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先生为师,习学评书艺术。同时,王玥波拜贾建国、连丽如二老为义父母,我们也就从一般的朋友成为师兄弟。通过玥波的介绍,我对他习学评书和相声的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马贵荣这个名字是他经常提起的。玥波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相声是跟师娘马贵荣学的,她是我说相声的老师。”而且,从他那里我还听到了很多当年他学艺时的趣事,往往说到最后,我们哥儿俩开怀大笑。玥波记的是那样清楚,眉飞色舞,娓娓道来,一切恍如昨日发生的一般。9 N, o; i$ p& m
# ]3 i3 m. b, t% A+ {4 C
第一次近距离见到马贵荣老师是在一笑春秋票房。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票房组织了一期活动,我那天正好没什么事儿,溜溜达达去看演出。节目单上本来没有马老师的节目,可能是临时增加了这么一场,由马老师和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合说相声,马老师量活。说的是哪段相声,我已然记不起来了,但马老师那天的表演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不像一般成人说相声那样,既照顾逗哏一方,该铺的铺,该垫的垫,该缝的缝,该翻的翻,又照顾观众,台上台下轮番互动,而是一心专注于逗哏的小姑娘,嘴上说着台词,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尽是关心和鼓励,即使小姑娘打个磕巴儿忘词儿了,她依然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就这样,一段相声说下来,尽管包袱儿不那么多,甚至效果也并非最佳,但马老师却连连点头,对小姑娘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这种甘做绿叶衬红花的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虽然只是参加一场票房演出,但马老师前前后后对观众又是托付,又是感谢,足见她对演出的上心和对观众的重视。作为一名相声教师,马贵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在相声教学上“传道授业解惑”,这难能可贵!
3 M$ k$ a* k; R ~- {- F0 b7 d. r. u; y6 x" w9 Y
结识马贵荣老师就是在宣南书馆了,师父、玥波和我,我们娘儿仨一场买卖,马老师经常来听书。通过玥波的引荐,一来二去,我们也就认识并熟悉了。真正和马老师有所交流,还要感谢这本书,也就是您正在阅读的这本《我和相声——青少儿相声教学与表演艺术论》。承蒙马老师的信任,我有幸作为第一读者拜读了全书,因为我的职业是编辑,在拜读过后我也斗胆对书稿做了一些编辑加工,并形成了几点意见,准备与马老师商榷。本来我是想通过玥波把意见带到,至于马老师能否采纳,我也是惴惴不安,毕竟我是一个晚辈,而且对相声的认知,不过是略知皮毛的门外汉而已。但没有想到的是,周五我刚刚告诉玥波,转过天马老师竟然冒着酷暑,亲自来到书馆,一见面就深鞠一大躬:“太谢谢您了,我这稿子给您添麻烦了!”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丝毫不敢怠慢,原地还了一个90度的躬:“马老师,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唐突之处还得请您原谅!”就这样,关于这部书稿,如书名的修改、篇章标题的处理、部分章节增加照片、自序与他序的设置,以及“贯口”标点的划分等等,我们进行了细致而愉快的交流。承蒙马老师厚爱和信任,基本采纳了我的意见和建议,而她的谦虚和诚恳更是令我难忘。1 C/ K1 M+ n& W' U4 l( M: J
8 A' g$ O$ `' C! W# e- F$ d 拉拉杂杂,我回顾了自己与马贵荣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相比于相声作家,我更加熟悉她相声教师的身份,上至喜爱相声的成年人,下至天真烂漫的孩童,都曾受教于这位勤勤恳恳的相声园丁。而马老师以她对相声的无比挚爱和辛勤耕耘,多年来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当今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我想,这足以让马老师自豪,因为她的殷殷心血已凝结成累累硕果。
/ A1 i% Q* w7 Y' I- d4 `$ h! G2 ], m* R0 n& u5 d) T
在此,我谨代表一个相声爱好者,向马贵荣老师新书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愿花甲之年的马贵荣老师身体健康,继续在相声教学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功成之日,必是百花争艳斑斓色,桃李芳菲满园春!4 E7 @$ g/ N& Z2 e
6 ]4 l$ |, p, F, I; x8 Nhttp://www.xiangsheng.org/thread-39071-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