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之旅|2017年的北京朝外关厢2023-01-01 17:24·拓客网' Z' O( {$ C8 j0 [
王东四/图文 本文关于朝外关厢的史地资料,部分整理自《朝阳门外》一书。关于朝外回民的资料,部分整理自马仲清《朝外南下坡》一书。 朝外关厢的形成1285年(元至元二十二年),元大都竣工,开11座城门,东南方的城门叫做齐化门。1439年(明正统四年)明朝对齐化门进行了重修,改名为朝阳门,咱们这次要聊的就是朝阳门外的故事。  1906法国摄影师菲尔曼·拉里贝Firmin Laribe拍摄的朝阳门
3 e' m3 X: i6 F$ O- S1292年 (元至元二十九年),连接元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建成,从杭州北上的船只可以一直到达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新疏通通惠河,在朝阳门内修建了一系列的粮仓,大批的粮食开始由江南经运河运往朝阳门内。  朝阳门内的南新仓
+ a4 m3 R6 F( z* w然而因为通惠河离明北京城的皇城太近了,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天天听着运河边的喧嚣声非常受不了,于是在1432年(明宣德七年)下令将皇城墙东移,把那一段通惠河围了进去。1438年(正统三年),明朝在东便门儿外修建了大通桥闸,从此从南方北上的运粮船能到东便门儿外,再换成独轮车或马车将漕粮拉入朝阳门内的粮仓。  1438年后通惠河的终点,右侧是内城东南角楼 ! c# F; q8 w" J+ L6 z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朝疏浚了朝阳门外的护城河,在朝阳门设置水关,南来的漕船可以一直运到朝阳门外,再卸船进朝阳门入各大仓储,从此朝阳门正式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1928年在日本出版的《亚细亚大观》中朝阳门南侧的护城河
7 h. F7 Z# J( A: C由于通惠河的水是向东流的,从通州进京的船只都是逆流而上,必须要经过通惠河上的五道闸口分段调节好水位后才能通行,行船速度很慢,经常塞船。因此槽船到达通州后大多“舍舟登陆”,卸船装车后由陆路直接前往朝阳门,这样连接朝阳门与通州的官道越来越繁忙,终于超过了通惠河成为主流。 1729年(雍正七年),朝阳门到通州的石道建成。石道本身宽二丈,两旁还有土路各宽一丈五,成为当年的京通快速路。乾隆末年从朝鲜出使中国的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写道朝阳门石道“自通州至皇城四十里间,铺石为梁,铁轮相搏,车声益壮,令人心神震荡不宁。” 1942年,日本要修从通州到北京的公路,准备将石道改为水泥,结果刚修了一半就投降了。所以1949年时是一半石道一半水泥道。49年后建成了柏油路,朝阳门石道才最终消失,但很多条石被浅埋在朝阳路路边,后来一些被挖出,保留在了朝外CBD公园中。  建外CBD公园中的朝阳门石道 2 D& x# H0 ?9 a* V( P# h3 i; S
 1935年的《Trips outside Peking》中的朝阳门官道,就是图中汽车走的那条线
1 p) H X# C9 U9 \3 V1 _4 ?朝外关厢的居民因为不受夜间关城门的限制,运送漕粮的人都原意选择在朝阳门外住宿歇脚,朝外关厢渐渐兴起了各种茶馆、客店、饭铺,成为了京东最为繁华的地区,店铺众多生意兴隆,许多人最终定居下来。 朝外关厢除了朝外大街作为商业主干道外,还有三片由三个民族聚居的居民区。其中朝外大街北边的吉市口以汉族为主,西南的南下坡一带以回民为主,东南的镶白旗南营房则以旗人为主。  1940年日本摄影师志波杨村航拍的朝阳门内外,左上角是南下坡 F2 Y6 U% P( ?9 U* s- P+ P
 北京印记网站上1951年的朝阳门外航拍
/ E7 ~( q: v) W! v: R 朝外关厢的清真寺关于朝外关厢的穆斯林社区情况,整理自南下坡乡老马仲清的《朝外南下坡》。马仲清1947年出生,从小住在朝外南下坡,为这里写了许多文章。 
. ?' D/ \. F: p% ^& ^0 A. x5 |; |
N* ?' e9 e. ^: B朝外关厢曾经有7座清真寺,目前有明确记载的是4座,南中街清真寺、南下坡清真寺、水门关清真女寺和赦孤堂清真寺。  《朝外门外》一书中的地图
: e R% A, A* D南中街清真寺又叫大礼拜寺和南上坡清真寺,在朝外南中街北头路西,始建于康熙初年,是朝外最大的礼拜寺。南中街清真寺的最后一任阿訇于广增出身阿訇世家,26岁在花市清真寺穿衣挂帐,学识很深,著有《经堂基础课本》和《哲学课本》等,2004年去世。 1948年平津战役时,负责守卫东直门、朝阳门和广渠门的国民党13军拆除了朝阳门至建国门护城河东岸的所有民房,南中街清真寺被毁。 1949年,于广增阿訇主持在南中街清真寺原址修建了教室和操场,创办了回民穆慎小学。于广增阿訇出任穆慎小学校长,聘任了毕业于著名的伊斯兰新式学校成达师范学校的穆成玉老师任班主任。1951年,穆慎小学又来了毕业于回民学院师范班的老师秦俊祥。穆慎小学的鼓乐队在当地很有名,洋鼓洋号非常新鲜,经常被邀请参加活动。 1956年,穆慎小学更名为朝阳区南中街第二小学,80年代成为朝阳区伊协的办公场所,2003年被拆迁。 水门关清真女寺在水门关胡同东口路北第二个门,始建于清末民初,有一间能容纳几十人礼拜的大殿和南北两座讲堂,是一个标准的一进四合院。1958年水门关清真女寺停止活动,60年代初改为回民托儿所,1993年为建设外交部大楼,水门关清真女寺建筑被杨闸清真寺拆下运走。 赦孤堂清真寺位于赦孤堂胡同北头路西,距朝外大街200米,和水门关清真女寺类似是一间一进四合院,有一座能容纳三、四十人礼拜的大殿和南北两座讲堂,四、五十代的阿訇姓张。1958年赦孤堂清真寺关闭。 南下坡清真寺又叫小礼拜寺,始建于康熙初年,在朝外二条南口路西,是朝外唯一留存至今的清真寺。 据马仲清的祖辈讲,明末清初的时候,南下坡有一位棚匠,他用衫篙和苇席搭了一个大棚,一位叫胡仲和的阿訇在席棚中带领附近的回民礼拜,这是最早的南下坡清真寺。康熙初年,朝阳门内有一位从事弓箭生意的马姓回民得知南下坡的情况,当时正好有一笔蒙古人购买弓箭拖欠的生意款到账,于是马姓回民就把这笔钱捐出,修建了南下坡清真寺。 南下坡清真寺的正门原来是三座独立的门楼,门楼之间是院墙连接,60年代初被毁。 1966年后,南下坡停止宗教活动,但仍作为北京市回民殡葬服务所,为回民处理后事。为防止HWB冲击南下坡清真寺,南下坡的乡老马玉林、马玉海、脱继华等二十多人在清真寺日夜轮流值班,阻止HWB进入古寺,使得南下坡免遭劫难。 1986年南下坡清真寺重修,2016年又进行了修缮,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6 v2 [! Z8 _3 s- ?) f, k8 j
n, K- m E- U* C) R7 z5 n" I
5 `2 [9 Z9 W' F
: u( R& I# k% z" X
8 w5 l0 |/ O! q2 v
4 M+ U. I5 e7 }5 u) E1947年,国军在朝阳门外南营房抓壮丁,南下坡的青壮年回民都心惊胆战,从家里拿了点儿干粮就往南下坡清真寺跑,在阿訇和乡老们的帮助下顺着木梯子爬到了大殿的屋顶。藏好后,阿訇和乡老们立即把梯子藏起来,国军部队到清真寺抓人,被阿訇劝走,屋顶上的人趴了一整天,终于躲过一劫。 % S. D1 e, U& ?/ w' m
2 ~, f- v [# H) c* V
* D9 l; k6 N3 }1 w3 q4 A$ D% ]* b9 }0 ?

4 Z* w- ^$ g. ?' L: _) C4 U' V$ e; T& `% {! E. B8 M5 f% \2 C
l( L% z, H5 p
- e2 F: E+ A$ _+ A8 Z
( z Z$ f$ y- Q5 o" B. _; B1 u6 e T2 r% `1 |

% i& `; W7 Y: m2 i4 u$ W+ l& J1 B! S; R

1 c; J8 h3 n( {4 Q" W, [" I1 O1 e4 p2 f# a0 u* Y

* b3 P$ Z" T! m) }0 p, ~: o4 F- }3 b
7 t0 s- l! k1 z9 U( J; N! `" H4 q
9 s3 n9 f5 a8 d& R' h$ i" |4 S( k9 ^) j' P& X% w' z/ T
2021年莱麦丹在寺里开斋 & T0 Z W% |1 M) ]7 C- I9 u0 ]/ |
! @+ N3 e2 G! Z3 t2 p- L2 ^

: K' |" }2 | J9 f& k4 m6 x0 E; ~0 t* U) F2 o" Q, F
8 z! t1 _2 U$ w$ D& V
- f1 x: b. V. u- D+ f3 W5 u
2021年在南下坡参加圣会,有羊肉麦仁肉粥和油香。 8 n1 w0 V) t* `7 ] M0 z* f
0 b, x' d) f! d l

; @9 Z1 s0 m' T, ?$ @8 S; D1 P; B3 {$ ~% b$ u) j5 y
+ T8 b0 P$ ]1 t4 X
* \- E T( ] C( Y5 W# P

' u. F: s5 Y, o9 O# \- }1 ?
8 p; P6 k0 F; A, T $ o8 B: G% a" n6 ^, F1 H) [. r
1 b! _$ c6 k/ \6 ~& |! y6 _- j" n
& w/ K Q# D' q/ B, S) `( N; x
- m4 h. y7 n( [! L, b4 Q 8 M) A1 M2 T4 V; X) I' U
- ?+ y- u" t2 w( d7 N
南下坡清真寺的掌教大多由第一任掌教胡仲和的后人担任。胡仲和的第12代后人名德贵,字紫(子)臣,生于1883年(光绪九年)。由于父母早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5岁的胡子臣继承父业任南下坡清真寺二掌教海推布,于是后人称为胡二师傅。当时南下坡清真寺的伊玛目是胡文治,三师傅是人称马三师傅的马世宽。 1900年慈禧西逃,匪盗四起,朝外大街的商户很多遭到了抢劫。17岁的胡子臣阿訇组织了南下坡的团练会,当地回民青壮年踊跃参加,有会摔跤的,有会武术的,有赶大车的,有钱人还买了火枪。每天晚上,大家都在南下坡清真寺门口集合,分拨巡街守夜,终于躲过了一劫。 马春圃阿訇从1944年挂账当阿訇,先后在花市、八里庄清真寺主持,后来到南下坡清真寺。1966年后马春圃阿訇受到迫害,1976后成为朝阳区伊协会长,为朝阳区的穆斯林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于2001年归真。 
! h+ y2 V) @0 R9 G) @- z" f1 F. {& S, t) m! R$ a
马德凯阿訇出身阿訇世家,1949年后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南下坡清真寺的阿訇。马德凯阿訇为人正直和善,多年为落实宗教遗产问题和清真网点奔走,还默默捐助失学儿童,最终于2000年归真,享年78岁。 丁瑞春老伯是南下坡清真寺的乡老,是马德凯阿訇的好帮手。每次马阿訇宰羊时,丁老伯就负责按着羊头,老哥俩配合的天衣无缝。丁老伯收拾的羊头没有一丝羊毛,清洗的羊肠子一根根透着白色,手艺一流而且从不提工钱,从不在人家吃饭。2003年丁瑞春老伯归真,享年74岁。 
: \2 b5 @( F* }
4 J3 `' j" h+ ?; B+ r6 L
( B3 s6 I3 d$ M: y% U7 o+ T: g
% d8 }) n$ X0 D) j1928年2月15日,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马骏被杀后,他的埋体在南下坡清真寺被胡文治、胡子臣清洗后,由南下坡乡老、朵斯提出散了可番布,安葬在日坛的西北角。  南下坡清真寺内的马骏原始墓碑
$ @" L1 [+ b5 L' o" l5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征用了南下坡清真寺旁的屠宰场和日坛西边的大片坟地进行城市建设,由胡子臣阿訇带领南下坡的几十人坐着大卡车把起出的埋体运往海淀西北旺回民公墓安葬,日坛西边的朝外回民墓地只剩下了重修后的马骏烈士墓。 
. \1 m @* z$ R, I6 r* f- P& f% l. ?* j* U! m
 日坛公园里的马骏墓 ; L5 T& V, c- a% r* ~; K

- t: W, i3 S. ]" Q3 g" e5 m# q. `& r$ J3 ^
5 S7 g- P" S( q
8 e7 m' t2 N' U5 }4 {

3 t& X& {% Q' y9 z
' q# U# _$ I* Z2 ^6 K朝外关厢的清真饮食 1901年日本摄像师小川一真从朝阳门上向东拍摄的朝外大街
# G: w: H) j* \6 ]! t 《北京旧城》的照片
# ^! t4 W: O* Q4 Q) `' \北京史研究专家王永斌先生在 《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中写道了民国时代朝外大街上的清真牛羊肉铺和油盐店。 朝阳门关厢大街上有名的清真羊肉铺有三义顺、东兴顺和谦裕和。谦裕和羊肉铺在朝外大街的繁华地段,前面两间门面房、后院六间加工房,每年冬天从内蒙买回羊来在门前现宰现卖,特别受欢迎。 朝外大街名气最大的是永生羊肉铺,开业于光绪晚年,门前没有牌匾,而是在一块洗得很干净的蓝布上镶着“西域清真教”几个白布字。于永生羊肉铺卖的牛羊肉都是当天宰杀,拾掇干净,当天卖,生意特别好,每天能卖两只羊,两天能卖一头牛。 除了鲜牛羊肉以外,永生还搭了火炉烙芝麻烧饼卖,在朝阳门关厢一代特别有名。他家的芝麻烧饼个大层多又松软,每天烙多少卖多少。永生烙芝麻烧饼的原料都是从朝阳门关厢有名的大有清真油盐粮店买的。白面是用细磨和细箩磨成的好伏地面,芝麻是颗粒饱满的上等芝麻,芝麻酱和香油也都是头等的。除了烧饼以外,永生还卖螺丝转,他家的螺丝转又酥又脆,多放几天也不皮,所以买主也很多。 大有清真油盐店是当年朝外关厢最有名的一家油盐店,开业于1917年,也在朝外大街上。一开始大有是大教买卖,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请来了回民常子久任掌柜,改成了清真买卖。常掌柜将大有改成了前店后厂的买卖,前店有6间门面房,西边儿卖油盐酱菜,东边儿卖米面杂粮。后院儿有30多间房,雇了30多人做各种酱菜,还能用电磨做香油、小米面和杂合面。 大有以自磨的香油最出名,选颗粒饱满的芝麻为原材料,油倌师傅炒的芝麻既不老又不嫩,所以磨出的香油香味浓、持久,而且颜色正,清澈透明。 除了香油,他家同样出名的是自产的黄酱和酱菜,卖的最快的有小酱萝卜、大酱萝卜、糖醋什锦萝卜、酱黄瓜和糖醋蒜苗。不仅朝阳门关厢的街坊爱吃,往东朝阳门官道沿线的慈云寺、八里庄、双桥、管庄一带的农民每次进北京办事或到东岳庙烧香,一般都在大有油盐店买些黄酱和酱菜带回去吃。 大有的米面杂粮平常装在大笸箩里摆放在店铺的矮台上,有大米、白面、高粱、红小豆、绿豆、大芸豆、海豆、玉米、小米、黑豆、芝麻等等。每年秋收时,粮柜派出专门的采购员到农村收新粮。粮柜在后院有磨房加工米面和杂粮。用他家的小米面蒸出的窝头既香甜又暄腾,卖的最好,经常脱销。 大有的常掌柜每年正月初二都会把附近和京东八县(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县、香河、宁河、小漷县,简称为通三武宝蓟香宁漷)的清真寺阿訇、乡老请来诵“回民平安经”,中午请大家吃大有的牛羊肉,气氛非常好。 除了朝外大街的铺面外,在朝外关厢西南还有很多做清真小吃的回民,胡同里有卖油饼的、卖面茶的、卖芸豆的、卖羊头肉的、卖牛蹄筋的,马仲清在《朝外南下坡》中就写道了朝外关厢胡同里的各种清真小吃。 南下坡清真寺往北一百米路东有一家经营油盐酱醋的小铺,1935年开业,掌柜的姓马,因此俗称马记小铺。马记小铺临街的门脸上挂一块黑色匾额,上书“福顺永”三个大字,取自当时掌柜的名字马永福。 小铺十一二平米,据杨景安回忆,60多年前的一年夏天,马记小铺的老掌柜马德山在小铺门口卖酸梅汤,手里拿两个小铜碗,手指挑动上下相击,小铜碗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声响,老掌柜边敲边唱:“东直门的水呀,西直门的冰呦,喝在嘴里沙愣愣啊。”老掌柜马德山去世于1946年。 1949年,掌柜的马永福参加了街道防火组,每天晚上值班巡逻。谁家有人无常(去世)了,他都会主动帮助料理后世,经他打拯的埋体(遗体)有近百人。 1956年,马记小铺因公私合营而关门,马永福成为了朝外元发日杂商店的工人,1973年退休,1991年去世。 南下坡有一位推木轮车卖面茶的马七巴,他车上放着一个小火炉,火炉上是热面茶,芝麻酱、瓷碗和小勺在车上整齐摆放。每天天刚亮,马七巴就开始吆喝“面茶来,热乎”,胡同里头的人听见了就出来喝面茶,还有句跟马七巴开玩笑的歇后语“马七巴卖面茶——兑水(多给)”。 在朝外坛口么天早上都有一位在家门口摆摊卖早点的二罗伯。二罗伯名叫马玉龙,他卖炸油饼、炸糕、烧饼,边做边卖,生意特别好,回头客特别多。他做炸糕的红豆馅是用一个大铁锅煮成,从不用糖精,里头放的全是白糖,炸糕个大,里头的豆馅好吃。每天傍晚四五点钟,二罗伯又在路边摊屋中卖驴打滚,也是现做现卖。他左手使刀,案板上三尺多长的驴打滚儿一会儿就切成了四寸长的小段。 / L6 b* C/ t, B T+ ^5 F( [1 w3 E
; A: g, v$ I$ m; `1973年马仲清结婚,二罗伯负责做饭。二罗伯在马仲清家院里用半头砖和黄土泥盘起炉灶,分上下两层,四五个火眼,煎炒烹炸全用这炉灶,一桌一桌的供上百人就餐。 秀水河北头有一个回民粮店,店外头是每天在这里卖炸回头(炸饺子)的黑大伯。黑大伯个子不高,头戴礼拜帽,现做现卖,吆喝起来是:“炸~饺子~哎!”他炸的回头刚出油锅时外焦里嫩,咬一口能流油,香喷喷特别好吃。 秀水河南头路西的一间简易粥棚里,每天天不亮,家住南中街的马大伯就熬好了大米粥招呼大家喝,吆喝起来是:“大米粥来~要糖钱~”,低沉的嗓音引来好多小学生来喝粥。 家住观音寺街的另一位马大伯,每天沿街卖煮熟的老玉米和白薯。他有时候推一辆独轮车,有时候挎一个小竹篮,吆喝起来是:“玉~米~呦~”,吆喝声拉的很长,非常悦耳。马大伯的老玉米味浓香甜,白薯红瓤的特别甜,干瓤的是栗子味,吃一口特别噎人。 坛口回民食堂在朝阳门外马路南、朝外市场路口,有五、六十平米。早点的主食和流食分两个窗口,主食有炸糕、油饼、包子、烧饼、糖耳朵、麻团和盆糕等,流食有面茶、豆浆、豆泡汤和羊杂碎等。傍晚,食堂门口支起售货摊,搬出烤肉炉子现烤现卖,炸松肉现炸现卖。经理杨永庆能够左右手各使一根擀面杖,一分钟擀出一百多个饺子皮,在当时非常有名。 朝外大街拓宽改造后,坛口食堂被拆。 纪建国在《北京纪事》上发表了《朝外大街上的回民饭馆》中写道了70年代到90年代末朝外大街的清真饭馆:朝外回民餐厅、坛口回民饭馆、兴盛回民饭馆和紫光园餐厅。 夏天的晚上纪建国每次到坛口回民饭店,都得来一碗凉凉的麻酱面和一瓶凉爽的啤酒,再来一盘煮花生或酱牛肉,很惬意地吃一顿。到了秋天的傍晚,坛口回民饭店在门口支起货摊,卖现炸的松肉。它用薄薄的豆皮裹着鲜嫩的羊肉,将葱花、姜末、面粉、五香粉等搅拌在一起,卷成拇指般粗细,切成一段一段的。经滚热的油一炸,每一块都呈金黄色,摆在玻璃柜台里,香味早就在周围弥漫开来,引得路人停下脚步排队购买。那里有时也卖清水羊头,半透明的羊头被晾凉后,切得薄如纸片。他家的糖卷果是用葡萄干、红枣、莲藕、蜂蜜、淀粉、面粉蒸制而成的,吃一口满口香甜,各种食品的味道融合在一起,顿时唇齿留香。 兴盛回民饭馆在东岳庙琉璃牌坊东边,是朝外大街上最大的回民饭馆,一座二层小楼有二三百平方米。顾客多是摆桌的人,点上一盘葱爆肉、红烧牛蹄筋、红烧牛尾,切一盘酱牛肉,一盘煮花生米、炒豆腐和扒鸡。桌子中间再有一锅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火锅,两瓶二锅头,聚上三五个朋友,喝着聊着好不热闹。80年代中期,兴盛回民饭店最先改革,把二楼改成营业大厅,设有雅座,从此成为朝外大街上最有档次的回民饭馆,很多朝外回民在这里办婚礼。 朝外回民饭馆在朝阳门立交桥北边,门钉肉饼薄皮大馅挺香,后来在朝外大街的城市改造中被拆。另一家回民饭店在朝外大街东边路北,有七八十平米。最初只卖些油饼、包子、烧饼、豆浆、豆腐脑一类的早点。正餐有米饭、水饺、面条、饺子,也有葱爆羊肉一类的炒菜。 紫光园开业于1984年, 据董事长艾长有讲述,紫光园最早就是个专卖炒疙瘩的小门脸儿,老店在工人体育场南门。当时朝阳区几个大企业的工人,一到下班就来紫光园门口儿排队,5毛钱一斤量大又实惠。因为当时的店很小,好多工人就蹲在路边吃,有的拿回厂里吃。于是艾长有每次卖完炒疙瘩,还得推着三轮车去厂里收碗。 紫光园的炒疙瘩是一个个面疙瘩方方正正只有指甲盖大小,先用开水煮到半熟,焯一遍,然后再配上木耳、黄瓜、羊肉丁、胡萝卜丁、煮熟的黄豆和花生,翻炒成味道丰富颜色金黄色的疙瘩。每一盘都是满盈盈的,每粒疙瘩上都浮着油,一看就能引起人们很大的食欲。  紫光园的炒疙瘩 / w9 m4 l! G4 w$ }$ B$ }6 H
90年代朝外大街开始改造,回民饭馆逐渐消失殆尽,紫光园成了朝外大街上的最后一家回民饭馆,后来迁到东大桥路口南开业至今,2017年时已经有了几十家店。  紫光园东大桥店
5 Q0 C5 v# u- D- F/ \ / `: X; P. Q: l! w. e$ \9 ]
- W' o/ r) g% O# }) ~9 `: e# h
 紫光园东大桥店的菜谱第一页就是关于南下坡清真寺的介绍
C E& i, M/ N. U 烤鸭 3 _8 X3 m2 z5 V5 P) U7 O
; [+ m* a/ M7 C+ q( ~' L S
* [( Z0 ?5 M5 f* a $ Q, w# M1 v! L9 i
9 J8 B3 ^$ V# @8 B$ b0 R$ Q
 鸭架子做汤 a6 _0 g2 S6 V0 s
 炸松肉 炸松肉 0 Z' Y1 ~+ v* Y. ^# P' Y0 V
 丸子 : p: ]* k5 _0 x( k; O
 芫爆散丹
3 d1 r/ X) Y& e朝外三丰里 1992年后朝外的回民传统社区全部拆除,原地回迁到了朝外三丰里小区。  1939年《北京附近详图》 3 E& X' T1 V3 d) c" ?& n: e- S5 v
 1991年《北京市区图》,朝外大拆迁前夕
Q3 q* K9 U2 f3 L3 T 1998年《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朝外大拆,三丰小区建成。
f) E: E- H* q% f1 |! c- n( z' V9 u3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