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8|回复: 16

《雍正改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4-22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2 _8 p7 p& Z) j( {; ^

《雍正改字》

6 |$ m1 B) M. y6 {

 

; b- i/ E' @% \0 [5 K

 

7 w; D, o8 o6 Q) S) k: W' L2 V

. F1 T1 S" ?1 ~: [9 W, h8 o: m

    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5 g' q5 m# @2 V: ]- s

    一个神灵,雍正皇帝的神灵,在陵区徘徊。

2 u/ e- h" r3 {9 c/ I

    雍正皇帝是在280多年前驾崩的。皇帝驾崩后都会变化为神灵,雍正皇帝继他的父皇康熙皇帝之后,也变化成了神灵。

7 H1 k% z9 V* ?9 }; N0 [' z

    神灵具有超凡能力,他们都是神通广大的。他们跨越时空,瞬息万里;他们对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事情无所不知;他们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以人类难以解释的神奇力量,主宰着逸趣横生的玄妙世界。

e! W) c% C( |0 h9 G. H

    神灵经常在人间制造一些神迹。神灵希望通过这些神迹引起人类的关注,就像儿童喜欢通过恶作剧吸引家长注意一样。制造神迹的过程似乎无理取闹,似乎胡搅蛮缠。


3 z, ?! w) Z0 M7 o$ d

    雍正皇帝的神灵(以下简称雍正),被天籁之音惊动。那是歌颂父皇康熙大帝的歌曲。


+ B% i! X5 u& G9 I- W- H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 [8 T" H. F) p" h+ Q0 u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3 B9 o4 t% V6 I9 Z

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0 C" c( O2 k1 {8 J* o% S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都为梦中的明天。

1 I4 {. r D7 k8 w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1 A$ d _9 ?2 u

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3 e! {; ]: f5 P( O3 w& @3 y, _ I: u

    父皇不愧是伟大的“康熙大帝”!

# G/ T# x. _- w

    我曾在亲自撰写的《大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文》中盛赞父皇:“擅神圣之姿,立君师之极。大德广运,健行不息。至明如日,至仁如天。集皇王之大成,亘古今而首出。”

9 X3 l: n9 m, J. Z( Z% Q

    近代人在《清史稿》里对父皇盖棺定论:“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

4 R2 Z/ z Q. J% O( ]& I- Y

    现代人也在《正说清朝十二帝》里总结父皇的一生:“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和约。亲征朔漠,善治蒙古。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8 C& E$ ?2 E: t

   

, R0 z- Z8 t5 ~; B1 r; o: z

    与那些平白直叙的文章相比,这首歌更显得富有诗情和灵气。它以飘然出世、身在世外的超然态度,表现了崇高而空灵的境界,特别是末尾这一句“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超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呈现出幽深的宇宙意识和壮阔的生命情调。

1 P' V& R' k! j4 H9 N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 W$ ~2 l* z% E$ S: V

    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它“非人力之所能为者”!只有无所不知的神灵才能够演绎出如此慷慨的气魄。它是神曲,是父皇创造的神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是一个神圣的理想,是一个大范畴、大概念的思想体系。


1 H2 X; L ~( | |% x3 r

    我要向父皇学习。我曾经在《清实录》中说过:“皇考六十年来所行之事,朕力能效法者,无不遵奉施行。其力所不能者,则朕黾勉于他日。”。就是说,父皇做过的所有事情,我都要努力学习,如果由于我一时的能力不够,有学习不到的地方,我一定时刻勉励自己,在将来把它学会。

" {- W; i* t" e( T3 t3 M1 |$ s z

    我生前并没有把父皇的全部智慧学到家,现在我和父皇都已升天,在这里,我仍要继续向父皇学习。为了让世人知道,我将会成为与父皇同样圣明的神灵,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一直在努力追求“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个神圣理想,我也要制造这样的神迹。


8 G# g; L' W1 ^2 B# L( s7 `

    雍正神采焕发、魂魄摇荡,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融会贯通之后,便专心酝酿制造神迹的计划。

: w7 r6 ]3 z5 A3 R7 Y

    雍正准备在清西陵制造什么神迹呢?

- V" h3 X8 [( Z- |; J9 K6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2 20:56:46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4-22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鬼故事,好玩!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k' d, v. [9 B# F9 @& n

9 d! W3 o7 E0 s4 z. Y% b) A( m

 

4 ~9 ?8 \/ K8 ]8 C0 h/ G. H

    清西陵是规模庞大的清朝皇家陵墓群,这里:

, j: i3 m+ J- p/ o; M4 m& D: D

    宫殿建筑恢弘,群山众水妖娆。吉祥形势地设,灵异理气天造。

9 c( \1 A$ }* c: \- g/ n! {

    乾坤聚秀之区,万年龙虎拥抱。阴阳和会之所,夜夜鬼神来朝。


' t* W, I! Y7 g6 v4 P

    钟灵毓秀的清西陵,凝聚了天地之间的灵气,蕴藏着奥妙无穷的神迹。


/ u" H# J( ~2 U5 P$ M' v

    清西陵的“泰陵妃园寝”,是雍正皇帝21位妃嫔死后的葬地,有21座宝顶(坟头)。在每座宝顶旁边,都立有葬主的身世说明牌。其中,《谦妃说明牌》是这样的:

% _# D* v& I6 f' s0 g3 \+ C( @

  

5 R/ B( |, [7 e& s. o, ^9 k. G/ ~

谦妃

2 M3 b: b6 W1 t" B' Z

刘氏,管领刘茂之女。生于康熙五十年(1714年),雍正七年(1729年)入宫,称刘答应,第二年升为刘贵人,雍正五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曕。弘曕出生的第二天,刘贵人晋升为谦嫔。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晋升为谦妃。乾隆三十年(1767年)去世,终年54岁,同年十月葬入泰妃园寝。(见下图)

B1 K; C% z4 Y) z) i3 ^/ k/ d7 @5 V

 

6 b+ o* }8 z7 p3 m8 l


% e3 S7 N: ^' _+ s

    这个《说明牌》中有三句话很蹊跷。

# x" ~9 }6 A! F& W1 S! F6 n7 K

其一、“雍正五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曕”。雍正皇帝是在雍正十三年驾崩的,他只当了十三年皇帝。所以,历史上没有“雍正五十一年”。1733年是雍正十一年,这句话中,多了个“五”。

1 R. ?- R4 X% x8 ^

其二、“生于康熙五十年(1714年)”。1714年,是康熙五十三年。这里少了个“三”。

& @1 s6 K; b) C8 i( ~( @

其三、“乾隆三十年(1767年)去世”。1767年是乾隆三十二年。这里少了个“二”。


& Z. e3 F4 W$ P$ Z d% T2 Y

    对照《清皇室四谱》,“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生,初入宫号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生皇六子果毅郡王弘曕,册封谦嫔。乾隆二年九月,高宗晋尊为皇考谦妃。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四。”可知,这个《谦妃说明牌》:

8 Z* o! ]3 C9 ^ l) [ {1 c1 A

“丢三落二,多加个五”。


3 M4 H' s+ N' w) Z4 w0 C% g

    为什么在这短短的百十来字的小说明文中会出现“丢三落二,多加个五”的现象呢?

4 ~6 v" G+ M/ G2 V' J7 [7 M

    是编写者缺乏历史常识吗?

' l+ M" l# _% l8 w3 u" W

    不太可能。清西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不会委派一位缺乏历史常识的工作人员来编写《说明牌》。编写《说明牌》的人,应该是清史方面的专家,他不会不知道,雍正只当了十三年皇帝,雍正一朝到雍正十三年就结束了,雍正一朝没有五十一年。

3 Y* s# m( E* Y/ N/ E. u0 E

    是编写者的笔误吗?

6 w/ s; I% @+ a# E

    可能性不大。历史专家早已养成了细致认真的职业素质,一时笔误也许有,比如把“管领刘满女”写成“管领刘茂之女”,但不可能在仅有百十来字的小说明文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笔误。

- o+ L% c% u N. r

    是工人在制做牌子时马虎粗心、丢三落四吗?

, d5 W' P2 D$ _& Z, C+ x `

    更不可能。

1 k% C2 c; N! H/ O. d: F+ A

    丢三落四的典故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俗语说笨鸟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 R; `1 [- L( i. S: j

如果说是马虎粗心,他也只能是丢字,丢了个“三”,忘了个“二”都有可能,可是怎么会加字呢?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加个“五”字呢?先丢手机,再丢钱包,却顺手捡了一个大皮箱,有如此离奇的“马虎粗心”吗?

8 L% P5 M! U. Z1 }* _+ L" G

    总之,从管理者、编写者,到制做者,都没有“丢三落二,多加个五”的道理。


. D! H9 r8 y5 s

    这种现象很异常,不符合人类正常活动的规律和法则。借用雍正皇帝生前在《大义觉迷录》中常说的一句话,它“非人力之所能为者”。这种异常现象不是人为的,是神灵的力量造成的,它是雍正制造的神迹。

" }' B' @+ ~% E: y0 h

雍正为什么要制造这样一个神迹?雍正是怎样制造这个神迹的呢?

ZvON4QPb.jpg
' K/ m% g2 V6 w7 O0 f8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2 12:46:3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1 w1 a, y3 W# n! Q) J$ ^6 a- ]

 

! r) r5 y8 [8 P0 j

2 {( R0 N: s6 |8 K

 

. U. |5 K7 u: k! F1 q4 r( s! `

    神灵是以类似于“电磁波”“的形式存在的。正像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中而眼睛却看不见空气一样,人类也看不见无处不在的电磁波。电磁波就是这样一位人类素未谋面的朋友。

5 \4 R4 k# J; j/ x3 F0 i

在神灵的类似于电磁波的物质中,携带着生命逝去前的全部信息。雍正携带有“好胜、争强、坚忍、韬晦、勤政、敏学、崇父、孝亲、细致、务实”等信息。其中,占用空间最大的是务实信息。


" t* ~! O7 m: C% Q# a4 y4 R1 z! Q5 v; \

    务实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雍正生前是个充满务实精神的皇帝。

9 v. Z8 \8 M# ~. P, T

雍正皇帝以“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为训,将务实思想贯穿于整个政务之中。他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力除官场虚假积弊,努力创造一个务实治世的氛围。雍正帝之所以政绩卓著,与他在位13年间的务实思想是分不开的。雍正帝的务实思想对康乾盛世的维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李国荣《论雍正帝的务实思想》,《故宫博物馆院刊》1998年第1期总第79期。)

9 f$ H6 V [2 K# @( p: w

 

: C2 ?# X* G5 D0 Z6 s# c2 f& i

    雍正皇帝升天后,陶冶造化了280多年,生前的务实思想并没有改变,雍正依然是个务实的神灵。雍正将务实思想贯穿于整个制造神迹的过程中。


h3 V& T, L* _# j

    一开始,雍正也想效法父皇康熙,制造“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神迹(以下简称“康熙神迹”)。

. [0 m- N4 x6 h% d$ H

    雍正对“康熙神迹”进行研究:

8 Z3 Y4 O; s' y

    从表面上看,“康熙神迹”是在表达父皇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不朽功业的追怀。

m% A) H$ K% E. n' U m( y3 n

很少有人能够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发现“康熙神迹”的真正内容,大多数人“苍茫不晓神灵意”。某些清史专家居然还说出了这样的话,“歌词造作,让人不知所云,实在令人遗憾。”

% z1 K9 l9 M* z# `! |3 F/ n4 x

    只有皇帝最了解皇帝。

! ^, P6 _+ H+ }% @* N4 Y

    其实,在“康熙神迹”中,包含有两个深刻的内容。

q, }% h% H4 E% v" o: {0 M

    第一个内容,是父皇对“百年国耻”的切齿痛恨和强烈谴责。近代以来,外侮迭乘,灾祲屡见。忽儿鸦片战争,忽儿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阴霾未散,庚子之变硝烟又起。“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父皇希望通过制造“康熙神迹”暗示人们:如果我真的“再活五百年”,那些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 F2 p. Z# {: ~2 E

第二个内容,父皇生前是具有强烈成就感的“康熙大帝”,他统治下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最勤勉的国家。”(见亚当·斯密《国富论》)父皇想要通过制造“康熙神迹”向人们宣告:如果我真的“再活五百年”,我将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展我的丰功伟业,甚至把我的霸业推及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至尊”。到那时:

n* Y; D9 U, B4 L

蒙古岂分内外,港澳无需两制。安南继续称臣,三韩仍用汉字。

5 w) s9 G% e0 W- f* _

日寇焉能闹事,美帝何处放肆。沙俄退缩版图,南海谁敢染指!



& Q/ H& l7 {0 W) U. K' ]

    之后,雍正的“务实信息”开始运行。雍正认为:

0 D1 A! n7 N+ R( x& F0 i1 T7 Y

    “康熙神迹”是神圣的理想,是一个思想体系。神圣理想的实现必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思想体系的建立,会受到各种怀疑、质疑甚至诟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8 s$ X6 u: L3 D0 ]

在“康熙神迹”中,似乎存在着一个父皇尚未解决的课题。

7 @: O) a, X! y4 ~8 q% k

    父皇辞世前曾说:“今朕年已登耆,子孙百五十余人。”(见《康熙遗诏》)。父皇年近70,共有子孙150余人,晚年因子孙争夺皇位而郁结成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父皇是被那些不肖子孙活活气死的。父皇在世68年已有子孙150余人,假如他“再活五百年”,他的子孙将会繁衍至成千上万人,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

5 j* Q! R T9 a, P2 p F( a

    雍正想到这儿,揶揄之:如果这成千上万的子孙都来争夺一个皇位,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法想象,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惨状啊?


9 U) N, D$ X' P

    雍正本想效法父皇制造“康熙神迹”,可是,“千军万马”的问题却把他难住了:我生前并没有把父皇的全部智慧学到家,依我现在的智慧,还不足以解决父皇的难题。

, ^9 g# x; o8 ]0 C+ h) m( D0 o

    正当雍正感到困惑时,务实思想开始发挥作用:

: e9 y/ l0 [$ C" B; g9 V" h& c

    神灵应该像圣人那样“不凝滞于物。见可而行,知难而退,理有变通,情无拘执。”(见邵伯温《闻见前录》)我不能拘泥于“五百”这个数字,我应该对“康熙神迹”进行变通,我应该制造具有雍正特色的神迹。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o7 y; R6 m% t$ i+ Z# K. }

     

& T/ l/ q. u/ V5 ]) j

6 \; L; E* z* U v

 

$ [: ?, W1 L6 X$ G& U

    “康熙神迹”一直在受到怀疑、质疑甚至诟病,雍正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修正:

# J9 V+ G: I% g; N

 

4 B8 P& ?: Y/ B5 P4 u6 _

    在自然生理方面,“再活五百年”技术难度非常之大。

9 y! X( r4 E) r1 Z& D* f H6 g0 g

    许多皇帝迷恋仙丹神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再从宋太祖到明宪宗,历史上,没有一件依靠仙丹神药长生不老的成功案例。我也对炼丹术产生过兴趣曾写过一首《烧丹》诗:

) j$ j) N9 s# A9 @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9 i" @. [7 k. ^* p

    但是,我只在人间生活了58年,只做了13年的皇帝,不必讳言,我也是身受仙丹神药之害。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再活五百年”都是很难实现的。

0 G, \3 F3 `/ S& R% E* h6 S

    相比而言,“活到一百岁”还算容易。不要说现在和将来,就是在过去,在我们的宫廷内,也有许多人的生命接近百岁。如:父皇的定妃万琉哈氏,终年97岁,我的纯懿皇贵妃耿氏,终年96岁。我的儿子乾隆,活到89岁,他的生母,也就是我的孝圣宪皇后,活到86岁。“活到一百岁”这个理想是不难实现的,这样的神迹是可信的。

8 l) _9 H7 i% v* K! j! `

 

) _. K2 @: B" [( z0 D9 @/ `8 G- z

    在人文政治方面,“再活五百年”更具复杂性。

" G5 }1 T& Y8 n8 W1 q' L. q

    与父皇同时代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正当我们推崇以权力和暴力为最高价值的极权文化时,正当我们大搞禁锢思想、统治精神的文字狱时,世界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 ^; e3 W1 L! n+ _

    英国实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制定《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巩固国会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Q/ K, O" R" ]/ \9 s1 { ]3 b

    美国颁布了《独立宣言》,确立“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人权准则,指出:政府一旦对人权的实现起破坏作用,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这个政府。

& {) G. ?3 p8 ?: x5 { M1 X9 A N3 W) X

    法国也发表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9 R5 j& h" Y4 j [7 M) d E* K

    “再活五百年”,我们那些与世界潮流相悖的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能有所改变吗?即使能改变,又该怎么改变呢?我们是使用君主制、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是实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 `1 ^: C% V% y% B8 P3 s

    相比而言,“活到一百岁”简单了许多。这样的神迹不存在什么体制与政权、民主与法制、改革与革命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只需完善集权制度,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 A* i! Q a; P, q

    我想让人们知道,如果我再多活42年,绝对不会大兴土木、铺张浪费,绝对不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更绝对不会出现和珅那样的大贪官。

: u, B: |! e; c2 @, r

    另外,我一直对人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耿耿于怀。没有我雍正的继往开来,何来所谓的“康乾盛世”,难道就因为我只当了13年皇帝,就把我在历史中的痕迹抹消掉吗?我想向人们表达一个夙愿:在历史词典里,应该有一个与“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仁宣之治”同等地位的“雍正之治”。

6 ]7 c8 @1 k( O- W0 p" c* ?8 }! Z


 

( i! F$ i* f) U

    “我真的很想活到一百岁!”雍正决定,在清西陵制造这样一件神迹。

" O; `# ?4 ~# @- v# P


 

5 S8 E% [/ V) w8 _3 P

    清西陵有许多介绍文物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说明牌,雍正四处寻找这些说明牌,他要把说明牌中有关雍正纪年的字样做一个改动。雍正十三年是雍正在世的最后一年,如果再多活42年,这最后一年就应该是雍正五十五年。雍正决定把十三年改为五十五年,他要制造带有“雍正五十五年”字样的神迹。

* U; g4 d5 b5 |: \# x, Z) Z/ _: L



 

I5 i1 }+ F0 G7 g @

    同样是制造神迹,“康熙神迹”大气磅礴、惊天动地,而雍正筹划的神迹,明显过于小家子气。“康熙神迹”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漫天播放,而雍正却要躲躲闪闪地把神迹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雍正做事太讲求实际,却因此缺少了风流和洒脱。这只不过是个虚构的神迹,它不应该是个实在的东西,可以夸张一些,空灵一些。再者说,有谁能注意到那么一个小小的《说明牌》,即便注意到了,又有多少人能发现上面的改字呢?

$ l. S# ?* g4 s; ]* Q8 k: f% E$ n! [


 

( G& W% R* H8 q1 j

    后来,有人嘲笑雍正神灵:

6 I9 P- g! d) g9 Z2 E$ P

    雍正做事太寻常,前怕老虎后怕狼。

' `) [" ~! u" _2 A8 C, E

    务实固然享美誉,吹吹牛屄又何妨!

6 K, x8 ?( f9 B


 

* k3 e o7 ^5 V

    雍正神灵在清西陵徘徊,他阅读了所有《说明牌》后突然发现,改字计划几乎不能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8 q* O. B+ L) Z& G

     

' j/ x I' I( m: g6 Q+ C

& ^! T6 N7 s2 Z/ V

雍正神灵从高处俯瞰清西陵,只见:

+ T4 [5 Q9 H6 e3 l: Q% \2 a+ ?: W

龙脉源远流长,从太行山蜿蜒而来。群峰巍峨耸拔,文笔插天。五条山岗,犹如张开的龙爪抓向地面。每两岗之间的平坦开阔处,四位皇帝及其后妃的陵寝历历在目。

) ?0 T$ i/ q% S

雍正在清西陵最前端的五孔桥上驻足:

1 e4 U. F4 D9 p2 w _7 x5 v

他向北凝望,永宁山苍郁森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回头向南望去,元宝山端庄峙立,大有持笏朝天之势。五孔桥下的玉带河平缓如练、潺潺流动。

: Q8 W4 z$ I9 @- X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光山色,虚实结合,山水相映,灵气发越。

; P5 N! ~: E' S& \. Q: V

走下五孔桥,循神路北行:

- O# k3 f+ j0 o+ r# C, v- l# y

三架石牌坊逶迤横展,在两侧青松翠柏的扶持下跃然眼前。穿过石牌坊,来到大红门前,宽厚的风水围墙向东西延伸,把分布在沃野之中的建筑包容其中。大红门高大的中门,框出了一幅动态风景画,周边是澄澈的蓝天,匀称得体,把大碑楼雄伟壮观的整体形象非常醒目地勾勒托出。越过大碑楼,文臣、武将、战马、大象、狮子等五对石像生排列在神路两侧,毕恭毕敬地向雍正行礼。

: x) A/ Z% b# A6 P1 n! w. ~

按照南天门样式建造的龙凤门,横挡在神路上,顿时把雍正的目光收拢。品味一路之上的景色: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步移景换,变化生动。

$ i& K# x# t: A, G( b; s- U/ Z

进入龙凤门,便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群。

" K) H: ]0 ]2 V, P4 N% r

之前见到的那些建筑,都是雍正皇帝驾崩后营建的,而宫殿群在雍正皇帝生前早己完工。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雍正再熟悉不过了,可这次的感觉却与生前大不相同。

; z0 E2 w# t$ ~/ Y$ b

在“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歌声笼罩下,飞檐、吻兽、廊柱、斗拱、围栏、石雕、窗格、匾额被凝固为有序的音符。建筑物也被赋予了韵律和节奏,它们依次升高、层次分明,与抑扬顿挫的歌声达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 \/ d$ [& i6 Q/ O; j

隆恩门、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是华丽的前奏;

2 ~- C, n1 }: |5 q

琉璃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是悲壮的主题;

% t$ y7 w: O) |2 a1 C3 Q/ i

月芽城、阶梯、雉堞是娓婉的过门;

0 n2 J% Q% Y7 N; y

宝城、宝顶是激昂的高潮。

( j8 O8 j0 [2 n

还有与宫殿群相互映衬的两侧山岗,则是时隐时现的抒情副歌。

, c# ^5 T& N) j) f


 

0 A) s- S3 Y; W$ V0 e1 j) g

雍正的神灵从最南端游弋到最北端,在自己的陵园里仔细寻找各种各样的说明牌,他要把雍正王朝的最后一年改为“雍正五十五年”。

9 e7 Y. D$ S( B' l4 `

雍正改字的想法,来自那个著名谣言的启发。当年雍正做皇帝时,民间谣传康熙临终立下遗诏“传位十四子。”雍正将“十”字加了一横和一钩,改为“传位于四子”因此继位。

( C6 ]$ S4 `" y' |. d

谣言虽然龌龊,但谣言的创意却可以参考。

% O) d* L/ ]* L! ^" m0 `2 q0 [


 

8 Y2 f/ Z1 `: U4 R

雍正阅读了所有《说明牌》后猛地发现,有关雍正的纪年,从雍正元年到雍正十三年,这十三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是无法改为“五十五”的。在“十一”、“十二”、“十三”这三个数字上加几笔,很容易改为“五五”,但“雍正五五年”这种写法却根本不符合用汉字书写纪年的规范。

- S9 [. p8 m8 H0 g* h

用汉字书写纪年与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同,它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千位数中的四个数字可直接排列在一起书写,如“公元一八四二年”,等同于“公元1842年”,不必写成“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二年”;百位数也可直接排列,如“公元六二六年”,等同于“公元626年”;个位数更可以直接写。唯独十位数不同,不能把两位数字排列在一起书写,中间必须加个“十”字,如“公元五十五年”,用阿拉伯数字可以写为“公元55年”而用汉字就不能写为“公元五五年”。

& g8 M( e7 Y3 x9 N

同样道理,“雍正五十五年”不能写做“雍正五五年”。

" b3 ?$ n5 _4 X9 u

如果将十位数中的两个数字直接排列书写,或者让人看不明白,或者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如“芳龄整二八”,意思不是二十八岁,而是二乘以八,是十六岁。

C' b8 k: m! g v* _7 M: ]0 V


 

/ l" _# c& c/ V+ V" J

把“雍正十三年”直接改为 “雍正五十五年”是不能做到的事情。

/ _" u7 R- Z' r& Q5 i6 A( G4 t

雍正片刻没有灰心,他不但不泄气,反而更加增强了改字的信念。雍正转遍了清西陵的各个区域,最后,来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值班室。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B- D1 j, E2 n+ A) s

! j3 S A3 S2 l- A: u k4 P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值班室设在神厨库。

/ ?' G9 G" M: M. ]! F; e

神厨库,坐东朝西的四方院落。进门迎面单檐悬山式的五间神厨,是烧造祭祀肉品的厨房。南、北两侧各三间神库,是储存祭祀用品的库房。院子的东南角有一座重檐歇山式、四面各显三间的方亭,叫做省牲亭,又叫宰牲亭,专供礼部屠户在此杀牛宰羊。这里曾是制做祭祀用品的场所,神灵每当到此,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与人们走进饭店时的心情相似。


! c' [5 f, D6 f, T ^& l

夜清人静,值班室内,徐老先生正在编写《泰陵妃园寝墓主身世说明牌》。

, a* F4 ^' X& m1 f" `! R( A

徐老先生出生在长沙,70年代曾参与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工作,80年代借调到清西陵,参加雍正皇帝的泰陵的发掘工作,泰陵发掘工作被紧急叫停后,又参加光绪皇帝的崇陵的清理工作,后来留在了清西陵,专门研究清朝皇陵。

% J+ s5 B5 ?2 O1 U5 x- W

在泰陵东南1公里处,是雍正皇帝妃嫔的陵园,叫做泰陵妃园寝。泰陵妃园寝内有21座宝顶,分成三排,燕翅式排列。为了使游人了解宝顶下面埋葬的是什么人,文管处决定,把这21位妃嫔的身世考证出来,然后在每个宝顶前立一个简明的说明牌,游人到此便可一目了然,这个任务交给了徐老先生。

) O' c9 Q$ L9 D9 ^+ f3 N

徐老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他查阅了《清朝文献通考》、《清史稿》、《清列朝后妃传稿》、《清皇室四谱》等史料,还专门去了一趟北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找到了一份《泰陵妃园寝券位图》,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准确的对号入座了。


0 Q" a2 c( _5 P

徐老先生把21位妃嫔的史料从古籍上摘抄下来,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在皇帝纪年之后标注上公元纪年。一个人物占用一张稿纸,每誊写完一个人物就把这张稿纸字面朝下翻过去,表明这已是完成稿,可以直接送给工人制做说明牌。


% V x: |1 [- I4 F6 Q

一口气编写了三四个人物,写到谦妃的开头几句,感觉有些倦意,徐老先生需要调剂一下脑筋,他打开了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京剧老唱片《定军山》,是谭富英的1957年录音。徐老先生酷爱这段京剧,因为黄忠曾镇守过他的老家长沙,更主要是黄忠那种老当益壮的精神与自己十分契合。

7 j ]3 D- m$ M% r# p3 e

“师爷说话言太差,不由黄忠怒气发。一十三岁习弓马,威名镇守在长沙。”


( M: ], a1 R" j) h- Z

徐老先生一边欣赏京剧一边继续编写谦妃说明牌。当听到“一十三岁习弓马”这句唱时,正巧写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曕”这句话。


7 L; p+ ~! O5 N* G

长沙人有一个口语习惯。有一次,徐老先生在办公室接电话,对方是多年未见的老乡。徐老先生说起家乡话来语速又快、发音又怪,周围的同事如坠烟云,一句听不懂。聊到高兴时,调门升高,只听见徐老先生说:“疑似疑念木简得嘞”,过了一会儿,又听见:“疑似疑虽得嘞”。长沙人在说11这个数字时,不说“十一”而说“一十一”,发音是“疑似疑”。尤其是说到年份、年龄时,非要在“十一”前面再加上个“一”不可。把这两句话直译成普通话是“一十一年没见的啦”。对方问孩子多大了,回答“一十一岁的啦”。


, l& }- D4 _- A8 x+ K3 h

同事们经常拿“疑似疑”取笑徐老先生,送他外号“老疑”,旁人还以为是把老先生女性化地称做“老姨”呢。

/ R: V8 F9 O5 W3 P! o

徐老先生是位学者,有两句座右铭时常挂在嘴边,一句是陈献章说的“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一句是顾颉刚说的“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6 y+ R' B. z! y1 Q* K/ o" o, c

“老疑”,更多的含意,是同事们对徐老先生“学贵有疑”作风的尊敬。


7 |$ l3 h% s `, ?

徐老先生来北方多年,乡音改了许多,这时却鬼使神差地把“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曕”写成了“雍正一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瞻。”。


! Q4 s6 U$ {1 L2 r9 j, y: x

《谦妃说明牌》的完成稿是这样写的:

0 W M$ N9 J1 ?( ?

谦妃

" l" X0 {) m" a; r/ `4 m2 d U

刘氏,管领刘茂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雍正七年(1729年)入宫,称刘答应,第二年升为刘贵人,雍正一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生皇六子弘瞻。弘瞻出生的第二天,刘贵人晋升为谦嫔。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晋升为谦妃。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终年54岁,同年十月葬入泰妃园寝。


' s' }% v9 V; T4 D

徐老先生的工作过程,始终在雍正神灵的注视之下。当雍正看到徐老先生把“雍正十一年”鬼使神差地写成“雍正一十一年”时,他确定,改字计划基本可以实现了。在“一十一”上加八笔,就可以改为“雍正五十五年”。

4 C7 v+ q- }7 t+ ^2 ?

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像雍正想象的那么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 c F; o1 t3 I- r( o* k

/ u" Y0 i; P" I% |2 u- ?* r

写完《谦妃说明牌》后,徐老先生撂下钢笔,走出值班室,可能是方便去了。

g8 \; }: y0 ?; D, B

雍正对摆在桌子上的这种笔感到很陌生,这种笔的形状和握法,都与自己生前所熟悉的毛笔相差太多。他模仿徐老先生握笔的姿势比划了一下,自认为还不算困难。没料到,当他去抓那支笔时,却“簌”地一声,抓空了。试了几次,完全没有触碰到实物的感觉。


! [' H) w2 J+ z0 p

神灵是借助某些具有“通灵术”的人在人类世界表达自己意愿的,只有少数特殊的神仙可以使用有限的法数改变实体的形状。

$ ^7 j7 I# H: |

雍正立刻去求助一位精通“挖字法,嵌字法”法术的神仙。这位神仙名叫“厚黑教主”(以下简称教主),他可是一位大神仙,有成仙时的挽联为证:


/ g' b* ?: D5 ~6 ^ k& @$ y, N1 }

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野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

+ }& d; M% ^7 K* e+ S; v- h4 X( ?: \

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贪官,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 _9 Z$ h, Z( y2 w1 s' ?8 A

教主在生前所著《厚黑随笔》中说过:“挖字法,嵌字法者,革命秘诀也。鄙人这种秘决,应用著作上,得的结果,甚为良好。”教主成仙后,将“挖字法,嵌字法”秘决修炼成一门炉火纯青的法术。


! W; F+ h! {& k

雍正寻找教主的速度很快,和用手机发短信一样快。

& n" Y8 w) m8 d3 B2 D

教主细听原委后,同意帮助雍正完成改字计划,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我帮你制造神迹,你要替我揭开‘改字谋位’的事实真相。”。

1 r# h: z( T& k! l. Z

“那不过是个谣言,不值一提。”雍正支吾一声。

0 _0 [ H' g& I4 |5 u+ E# f* I. x$ |

“谣言可以随着解释的不同而成为神话或历史,历史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谣言。”听厚黑说得在理,雍正虽不情愿,还是勉强答应了。


* H6 k L) B; y' ~7 x4 w

“那我们就开始改字吧。”教主指着《完成稿》对雍正说:

- L' t( J1 f6 g& w4 l0 \& H

“我用挖字法把‘康熙五十三年’中的‘三’、‘雍正十三年’中的‘三’和‘乾隆三十二年’中的‘二’挖下来,一共是八条横道,再用嵌字法把这八条横道嵌入到‘雍正一十一年’上。你看行吗?”

& Z* f. H) m1 x: W7 T1 A6 {" i

原来还可以这样改字,真是高神!

+ x; m2 [. c0 X( l, g9 a

欣然之余,雍正想要做一点儿改变,他迟疑了半秒钟,说:

4 i3 P: d5 a$ ^9 Z; ]

“稍等一下,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顾虑。我的父皇有位定妃,姓万琉哈氏,她终年97岁,是我们清朝皇室的长寿冠军,凡人和神仙都羡慕她二百多年了。我现在弄出个一百岁来,不明真相者,还以为我要与她比赛寿命呢,她的在天之灵会不会嫉恨我这一百岁的神迹?她是我的母妃,与母妃争竞、惹母妃嫉恨,我恐遭不孝之嫌。”


- E! e' p1 t6 i

教主赞赏雍正的孝道。他说:

( o+ `0 p7 S9 T' f8 O

“对,不能那样做,不能让神迹破坏孝道。而且,一百年只是个概数,‘我真的很想活到一百岁’,不是非要整整一百岁,活到97岁也不错。你可与她并列冠军,我也可以省点力气,我少挖三笔,改成‘雍正五十二年’不就行了吗。”

- z# Y4 Q9 n9 ^* p% K) {3 g9 d$ ?

教主注视着《完成稿》,接着说:

+ p- h2 P: r$ X# E- N

“这里有两组选择,你看,是挖康熙后面的三和乾隆后面的二,还是挖雍正后面的三和乾隆后面的二?”

+ i h; ~! Y* C

雍正迅速回答:“当然是挖康乾,我一直对康乾盛世的说法有意见。”

# }2 K5 n0 u: q2 _

教主暗讽:“这个家伙,还是那么爱计较。”


% \* G. ?4 i* _! w4 T1 b$ a- p

教主开始施行法数。雍正看到,笔画从稿纸上轻轻地飘浮起来,清晰的五条横道,平稳匀速地飘浮到眼前。

4 w, d. x8 T3 {4 @ R

教主停顿了一会儿,改用嵌字法。五条横道依次落向“雍正一十一年”。第一个“一”逐步变成了“五”。还剩下最后一条横道,嵌到后一个“一”上就算大功告成了。


6 r& E9 L1 l2 D, V! j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徐老先生掏钥匙的声音。


/ E- r0 p* V* t: }4 u

“等一下!”雍正突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完成稿上两个日字旁的“”,都写成了目字旁的“瞻”。雍正从来不容忍错别字,他命令道:“先改这两个错字。”

8 B2 E. w6 |: k9 R6 p

教主并不吃惊,很多文章中都把“曕”错写成“瞻”,他平淡地说:“我正在使用嵌字法,再切换回挖字法,今天来不及了,下次再说吧?”

, P) m$ q% k+ ~" B& o& \

雍正着急了:“不行!我了解这个人,他马上就会把这一页纸翻过去,那样的话,再也无法改字了。”


$ b2 c7 E7 `3 q

雍正还在催促教主,徐老先生已经打开了门。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 Y8 q$ L7 C* R9 G, T3 F

" g2 P+ R$ T9 Y c

几乎在徐老先生进门的同时,教主把飘浮在空中的“一”化作碎渣,碎渣聚集成两小堆,分别落向两个“瞻”字,在两个“目”的中心,各镶嵌了一个黑疙瘩。


6 f2 i$ j6 Y e! i

雍正和厚黑在泰陵妃园寝会面。每座宝顶旁边都立上了说明牌,那个已经成为神迹的《谦妃说明牌》上,文字、标点准确无误,完全按照送交的文稿复制。工人一丝不苟,认真得近乎于死心眼儿,就连两个“黑疙瘩”也照样复制在牌子上。


- H' M' ]0 I& F7 @6 H: a

“现在该说‘改字谋位’之事了。”厚黑提醒雍正。

+ ~' M: w3 _+ ~. A% o( @% ?) `

雍正有备而来,他说:

( i4 r, }1 T/ q7 N: [* o

“我没有改字谋位,当代历史学家已经下定论了。”雍正把当代历史学家的定论抛了出来:


! R. X6 G* H1 L( s7 ^* b4 Y

第一点,如果康熙皇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应当写作“传位於四子”。“十”字很难改成繁体的“於”字。有人从文献中找出“于”与“於”通用的例证,但正式官方文件要用规范的汉字。

+ y: f/ ~" o, |$ a

第二点,“传位于四子”不合当时规范,因为官方文件都要尊称皇帝的儿子为皇某子,如果康熙皇帝真要传位给十四子,也应当写作“传位于皇十四子”,改“十”为“于”,就会写成“传位于皇于四子”,这句话显然是不通的。

3 i4 X1 o6 n* ]8 s6 Q8 @% g

第三点,当年如此重要的遗嘱,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 a4 ]- p$ @3 l! r+ _# {; q' E

结论,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十”改“于”是做不到的,“改字谋位说”是无稽之谈。


! c. X! D) f5 b: m: F; l- w% I

厚黑早就知道雍正会用这三点来搪塞,他武断地说:

% X0 U% e' V0 A1 Q" Q4 d

“这个结论下得草率!此事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简单,里面还有很大的疑问。这三点脱离实际,所以我称它是三谬论。”

; c% J; e6 I# T

雍正出现警惕的神情,说:“你以为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


& [' K4 E5 u& s+ H. f6 B- f. s$ h% D

厚黑从头说起:

: J& v" A* B+ N1 |, B- z* L( ^/ m8 l* L

“你当皇帝时,谣言满天飞,在京城内外到处流传。是你首先把谣言落实到文字,记载在你亲自编篡的《大义觉迷录》里。后人都是读了你这部书后,才发现‘十改于’这句谣言的。”

/ R! N- V8 w; Z

雍正听厚黑提到了《大义觉迷录》,稍显得意,说:

; Q9 l7 T* y$ ^# }

“那是我呕心沥血的大作,被后人称为是空前绝后的旷世奇书。”。又问:“乾隆曾下令销毁,严禁民间收藏,你是从哪儿读到它的?”


3 u4 t7 D! q9 h1 `8 V/ Z

厚黑不愿意把话题岔开,他应付了一句“书是禁毁不尽的。”马上转入正题:

$ h, F h, l$ ~! U: u3 R* I7 [

“我们就从《大义觉迷录》入手吧。我认为,它有三个部分。”

% K! s9 A7 c" |. {- E9 J" G

“第一部分,论证满清入主中原的正统性。你引用大量的儒家经典阐述民族融合之大势是不可阻挡的。你的观念很进步,就是放在今天,仍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你国学功底深厚,文章老辣,说理透彻,你书中的每篇上谕,都是说服力极强的论文。”

8 Y l/ C: a1 R: y8 u& ]' K

“第二部分,对所谓‘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十大罪状,你逐条逐句进行辩驳。你使用大量的笔墨,不厌其烦,掰开了揉碎了地辩解;你喋喋不休,挖空心思,翻过来调过去地反复驳斥。虽然有时显得语言粗暴,锱珠必较,虽然有人说你用词太脏,有如顽童相骂,虽然有人说你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是,至少表现了你口诛笔伐的超强能力。”

" C$ L# {4 B8 G: `2 l7 |- F

“第三部分,是对你继位合法性的说明。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关键就是那个‘十改于’的谣言。你先说明这个谣言是一些被发配的京城王府的坏太监传播出去的,又说你的皇父怎能将大位传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十四子呢?让十四子去西部边疆带兵打仗,不过是找个借口,把他赶走罢了。你的本意,是想说清楚,‘十改于’是编造的,你这个四子才是合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 C7 v: L* u8 i3 [$ M% A8 R

雍正听厚黑说了这么多,揣摩不出他要干什么,感觉他是在设计圈套。雍正知道,厚黑一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雍正叮嘱自己:“我不能顺着他的思路走,别让他把我带沟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0 _8 R- [; E+ p0 u) _- R

; H& k3 j, r8 D

“我的疑问就在这第三部分。你本应该在这部分大做文章,可你却只用‘坏太监造谣’和‘赶走十四子’来敷衍。为什么突然吝啬起笔墨来了?我们读《大义觉迷录》,最注重这部分,最想看到你痛痛快快地攻击谣言,可是读来读去,却满纸都是些隔靴搔痒的废话。”。


: l, Y9 z# ^* O3 h- I

厚黑见雍正还不吱声,便用一连串儿质问的话刺激他:


' S0 [4 z/ Z) _

“这些‘坏太监’在京城王府工作,王府的主人都是你身边的人,他们是政府高官,他们掌握国家的最高机密,真正的造谣者是他们,他们造的谣都是空穴来风吗?”

; R B! p* [0 h

“十四子是被赶走的吗?难道不是为了重用他而让他去接受锻炼吗?”

1 f8 K1 E7 ^9 G1 T, h% d

“你这两点能让人信服吗?你的说服力为何不见了?你口诛笔伐的超强能力哪去了?”

6 B3 ]& Z( [& z5 k5 G# M

“当年,你绞尽了脑汁,却偏偏没有想到三谬论!如果当时你使用三谬论进行反击,如果你能说出‘传位于皇十四子如何改’,‘十如何改成繁体的於’,‘皇十四子如何改成皇四子’,‘官方文件如何改’、‘满文如何改’这一类话,谣言不是不攻自破吗?”

8 U$ b. j1 V9 ]# V9 G& l

“当代的历史学家能想出三谬论,你这个古代的大皇帝为什么想不出来呢?是不是你的才华逊色于那些草莽腐儒?是不是你的智力远低于这些三谬论的发明者?”

4 `2 @3 G3 P- O

 “三谬论是当代历史学家制造的三颗重磅炸弹,任意一颗,都能把谣言炸得粉碎。你当年怎么那么笨,笨到一颗炸弹都制造不出来呢?”


5 ]' X. A9 S! z8 o

厚黑看出来,雍正快要被逼急了,改用缓和的语气,说:

& Y8 D" U3 T) H% Q, d2 \

“我不相信你笨,我相信你的才智不输给任何人。你没有想到三谬论,是因为当时不可能产生三谬论。存在决定意识,当时存在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产生这种想当然的论点。把三谬论穿越回去看,它不但不能说服当时的人,反而在当时人的眼里是痴人说梦。”


' s% @8 h! @1 u, {/ k" B

雍正已经忍很久了,在听到“才华逊色”、“智力远低于人”、“怎么那么笨”时,就忍不住想要插话。又听厚黑说到“实际情况”几个字,他很想接过话说“实际情况,有‘传位于四子’手迹摆在那里……”。

& Q3 |) W* z* @$ E$ L9 t

雍正欲言又止,他轻轻点了一下头。

, U2 f, C0 B3 ~/ A

这个小动作被厚黑捕捉到,他立刻下了断言:

" {3 P$ R) a' ?: p1 G! D& L

“当时不可能产生三谬论的实际情况只有一种,就是康熙皇帝弥留之际,的确有白纸黑字‘传位于四子’这五个字的遗嘱,送终的高官们都看见了这五个字。”

0 _; J! i9 n! ^; @

听见厚黑说出了这句自己想说的话,雍正下意识地吐出了一个字:“是!”。

' j. N5 H, A0 }. u

就在“是”字脱口的一瞬间,雍正出现了后悔的神情:“我是不是被他绕进去了?”


$ v5 O0 {- ? F2 f

厚黑的激将法得逞了,他乘胜前进,提问更加尖锐:

( l5 i# {& g. l+ ~: _; T8 s

“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康熙皇帝临终前确有白纸黑字‘传位于四子’这五个字的遗嘱,那么,他为什么不按官方文件的规范写成‘传位於皇四子’呢?为什么不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呢?”


- ^$ [5 t7 O/ V" O: a# k

“改字谋位”是雍正带进坟墓的一块心病,是雍正长期背负的历史罪名。甚嚣尘上的谩骂,让雍正的亡灵越来越不得安息。最为狠毒的声音是“雍正死后不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而葬在河北易县的清西陵,证明他得位不正、心怀鬼胎,没有脸面去清东陵与葬在那里的祖父顺治和父亲康熙相见。”

/ Y5 P- D$ Q' }9 W- W

终于,有人发明了三谬论,全盘否定了“改字谋位”。三谬论虽然荒谬,却让雍正的灵魂得到了些许的安宁。很长时间没有人提“改字谋位”了,对雍正继位合法性的争论也停止了。正好在这期间“康熙神迹”横空出世,雍正受到鼓舞,他专心致志地设计起自己的神迹。雍正的深层目的,是期望用制造神迹的快乐过程,来遣散多年积压在灵魂上的痛苦。

X4 C5 f, M) M) |. i

没想到,厚黑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难题却又节外生枝难为起他来。厚黑不依不饶、步步紧逼,完全是一副说不清事实真相便不肯罢休的架势。

5 P- L1 j _) t5 T

雍正不想再回避“改字谋位”这个话题了:“既然他把我琢磨透了,我也肯定了他的推理,那么好吧,干脆借此机会把话彻底说透,让我的精神永远得到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a; ?% s; C3 x0 g7 B! y2 s

V/ c9 U |, m- ^

“这是我父皇临终前六、七年的健康状况。”雍正把有关资料列举出来:


, s( G% X# k! K- H9 Y, L. s

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康熙帝说:“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

5 N' [; B: L* o( ?3 r7 N8 U: \' _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康熙帝“日就羸瘦,足痛加剧,艰于步履。”,“足背浮肿,周身沉重,中心烦躁,不能成寐,稍寝即醒,醒时头晕,至五鼓始寝半刻。”

; D: g& \2 U4 z& k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康熙帝说:“身体羸瘦已甚,未觉全复,足痛较前稍愈,步履尚难。”

! y2 T1 d# m2 H0 y& i: s$ l K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康熙帝谕大学士等:“今气血渐衰,精神渐减,办事殊觉疲惫,写字手迹渐颤,仍欲如当年事事精详则力有不能。”

: ?4 V9 q7 O4 _# {7 }

康熙六十年五月,康熙帝谕户部:“朕躬自四月违和,五月初旬,又复感寒,遂觉甚病,以致面色稍减,或稍行动,或多言语,便不胜倦乏。”。


" Y7 ~( V: t! `# E! h

雍正强调:

% i4 Q& r) m2 M: n" H. x

“你看,他当时已是年近70的高龄老人,诸病时发、头晕目眩、手抖头摇、腿脚肿胀。请你注意这三句:一、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二、写字手迹渐颤;三、或稍行动,或多言语,便不胜倦乏。”


9 Z6 p$ m; ]" d# j1 S: I) Y6 _

雍正故意停顿许久,然后,才正面回答厚黑的问题:

) \$ B" A+ a4 s0 U1 z* C

“你问我,他为什么不按官方文件的规范写成‘传位於皇四子’?

1 M+ G8 g9 v0 L; e; @

他临终前心里很明白,有太多的人觊觎大位。关键时刻,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他必须用白纸黑字确定继承人。

) K7 T6 |- W: F1 Q3 z. R2 h

他既要明确地写出遗嘱,又受生命状况所限,稍微动一动,或者多说几句话,都累得要死。他只能用左手颤抖着写字,对于生命垂危的他来说,书写笔划太多、太复杂的字是极为困难的。

" N4 h5 R1 p& x2 h

毫无疑问,‘传位于四子’五个字,最简单、最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真实意思。相反,‘传位於皇四子’,要多写‘於、皇’这两个笔划最多、最复杂的字,对他来说,力不从心。

0 x2 M% E2 m4 s6 t6 z1 E

还有,为什么不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

4 Y1 W ?; P% V q- p

用汉文书写,大家都能看懂,何必再写只有少数人才懂的满文。这不是规范的官方文件,只是他临终时真实的意思表示。规范的官方文件只能在事后完成,那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康熙遗诏》是事后在我的授意下,由鸿儒硕学们编写的。”    


5 \1 J& Z U& |: o C, \) F: |0 |

厚黑果真厉害,他一针见血,追问:

5 g5 r3 O Y5 A' j

“你回答得似乎天衣无缝,但是,漏洞也很明显。你说‘传位于四子’五个字最简单、最明确,请问,写成‘传位四子’不是更简明吗?为什么要多写一个于字?为什么要多写这个惹事生非的于?”

8 P" z5 p Y- g$ J- P1 ~4 m" W

雍正恍然大悟:原来他绕来绕去,就是要绕到这个“于”字上。他在暗指,是我把“十”改成了“于”,我现在才看清,他和那些“改字谋位”的造谣者是同党。


8 l6 V9 q8 i6 Z

雍正解释一句,厚黑呛白一句,对话好像吵架。

( \. C, m3 P% ~

雍正:“父皇的手迹,我一直带在身边,最后带进了坟墓,这张纸条,就在泰陵地宫里。”

4 m) T2 S4 d2 Y- ]: H

厚黑:“泰陵地宫永远不可能打开,即便打开,那张纸条也早成烂泥了。”

" ~$ F7 B% e/ I5 `! m

雍正:“当年,在父皇的病床前,我的那些兄弟们都见过手迹。手迹中的字写得都很潦草,‘于’上面的横又粗又重,下面的钩却很细很轻,这两笔很像是后添上去的,他们就是根据这个,污蔑我‘改十为于’,谣言就是这么来的。我问心无愧,我没改字。”

3 d5 j3 W. _( n: [: Z% s2 U& T

厚黑:“鬼才相信,是因为字迹潦草才惹出谣言来的。你敢发誓它没有被改动过吗?”

; K1 Q9 y' J' S

雍正:“我可以发誓我没有改字,我也可以发誓我的亲信隆科多没有改字。但我不敢发誓字没有被改动过,因为它很有可能,是父皇自己改的。”

* f+ J: p$ R5 j6 ?4 j$ o+ H

厚黑:“你父皇自己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q9 e6 `: x5 ]4 v' D7 f2 W

十一

( W0 `( \ A* C4 ~) v2 }

厚黑教主懵住了,又重复一遍:“你父皇自己改的?”


! l0 k1 }' s4 H& |' z

“可能是。”雍正神灵这样解释:

$ k$ [8 g. |# T. y/ e. D* l' w- b: F

“父皇临终前,在我和老十四之间难以取舍。我和老十四的继位条件不分伯仲,他比我年轻,我比他沉稳。父皇先写下‘传位十四子’,之后权衡再三,最终下决心‘传位于四子’,于是,父皇颤抖着左手在‘十’上添了一横和一钩。”

7 A* s5 x- ]. v

 “咳!” 雍正神灵长叹一口气,无奈地继续说:

+ l$ C5 L- S8 p U9 j$ L

“老十四听了别人的谣言,便对我举动乖张、词气傲慢,狂悖之状不可细述。我也因猜测父皇曾考虑过让老十四继位,而对老十四心存妒意,我只好在《大义觉迷录》里骂他‘庸劣狂愚,无才无识,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我还说,父皇在世时,平时就对他十分轻贱,从没有说过一句褒奖他的话。我有意把老十四的缺点夸大,以此来掩饰他也是父皇的属意者之一。后来我把他软禁起来,我们这一奶同胞的兄弟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没办法,当年形势所迫,让我不得不痛下狠心。我后悔……”


3 w* I: O3 N/ {( h

厚黑教主很反感叹气声后面这些话,不等他说完,厚黑教主便使出最后一招:

9 d, X G% ~8 _" I

“用‘是父皇自己改的’来否认你‘改字谋位’,这个说法实在太妙了。这是你的一家之言,永远无法考证。可是,你现在为了制造神迹,还在改字,从你找我帮你改字那一刻起,我已怀疑,你生前就有改字谋位的本事,你不怕人们了解了你的神迹后,会联想到你生前就有改字谋位的行为吗?”

, q9 m9 s8 u9 _$ o

雍正神灵这回彻底愤怒了,他连发毒誓,先喊道:

+ M" u5 t: l4 `# ]& Y

“我以列祖列宗的名义发誓,我没有改字谋位。”又加上一句《大义觉迷录》里的话,“倘朕言有一字虚捏,必遭上天之责罚也。”

% z, B- H E! k9 R

愤怒的毒誓刚一停止,冥冥之中,传来乌鸦“啊,啊”的叫声。雍正灵光一闪,消失在泰陵方向。

3 Y. b8 M7 i0 W+ q. D( K8 o

厚黑教主无话可说了。他默颂《厚黑学》中的名句:“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惧焉。”厚黑教主遥望雍正神灵消失的方向,思忖:“如果他生前就是那脸皮最厚、心肠最黑的人,恐怕他的列祖列宗也不敢出来给他作证。”


4 @6 `7 C4 Z9 D z5 [5 h4 W7 @

一群铁黑的乌鸦从远处飞来,在“泰陵妃园寝”上空盘旋。伴随着苍凉的哀鸣,白色泄物纷纷落下,投弹般掷向《谦妃说明牌》。

3 z9 q) z: b* g

厚黑教主不怀好意地一笑,“哼、哼”两声之后,散了。


, R; T F B1 f- F: O

正是:

( n; G! e$ {9 {8 d0 N/ `

书生轻评冢中尸,冢中笑你似白痴。

& n: S0 ^ x7 V, a( X3 U

盖棺哪能无定论,树碑也许有微辞。

, {& J9 h6 J: ^6 y/ D

唐宗逆取顺守日,宋祖斧声烛影时。

+ ^0 a$ A [: x/ k0 N' g

历史早已被篡改,遗诏真伪鬼才知!


# o0 \8 C/ H+ l* Q

感谢“老北京网”提供的照片!感谢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作者!

发表于 2012-4-22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有点意思,不过那个说明牌子到底是咋回事
发表于 2012-4-22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大一篇文章!“一个神灵,雍正皇帝的神灵,在陵区徘徊”,哈哈,马克思恩格斯要告你“恶搞”了...

! P7 {2 a" w5 U; ]( i6 e

 

发表于 2012-4-23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五十一年~~~- -||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晚照主人)好大一篇文章!“一个神灵,雍正皇...

p& G9 a9 n5 y+ P

 

9 Z: S+ l" E0 V* l7 e. ?

回复:(晚照主人)好大一篇文章!“一个神灵,雍正皇...

回复:(晚照主人)好大一篇文章!“一个神灵,雍正皇...

3 P, H2 R+ ~) J

 

7 p" k, ~4 k/ A9 s, j


 

4 L2 ?. E1 Z! o; e-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3 11:07:10编辑过]
发表于 2012-4-27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陵怎么不把谦妃的这个牌子改了啊?一直错下去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5 06:41 , Processed in 1.19489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