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96|回复: 14

旧纸 哈尔飞 西单剧场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6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到张破纸,引起些思绪,收集点资料。(全部文章照片均来自网络,其中关于戏曲的照片来自本论坛网友于浩波)

. y4 z7 v. [! }0 X& ^* ]

 

4 A# N, ^1 h2 O0 ~. w7 B

9 i8 C% s W4 }4 h




4 b/ v. V- a$ ^* Z

 

5 k; u: d9 h7 c0 z: V# h


哈尔飞戏院位于西单旧刑部街东口内路北,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包括东花园),建筑面积1309平方米。初建成时仅容纳观众600余人,后经过多次改扩建工程,已可容纳1089人,成为北京重要演出场所之一。

4 F0 a/ |: \! ~* _7 L

    20年代末,时任吉祥戏院经理,兼北平市剧场同业公会会长的郝锦川,承租了奉天会馆的戏楼院及东花园,将戏楼院推倒重建为一处对外开放的戏院,选聘经营城南游艺园多年的彭秀康任经理。戏院为占地400余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棚式建筑。戏台坐南朝北,半圆形,有灯光、幕布等设施。楼下观众厅有长条靠背椅,厅内有十根方形明柱支撑二楼观众席,因二楼面积有限,只设包厢,没有散座。开业一年后在东侧加建了观众休息厅。

6 A5 H1 l. C) w" D' j" ?

    开业前后,彭秀康在报纸上大做广告,称剧场名字“取义英文HAPPY福利欢乐的意思”云云,音译应为“哈培”。不知何人拟写广告词时误写成HAIPY,音译为“哈尔飞”,剧场便将错就错,自称为“哈尔飞大戏院”了。

4 @' @ z. n# k, T8 }

    1930年《戏剧月刊》(第三卷第一期)有则报道称:西单旧刑部街哈尔飞大戏院定于9月14日下午1时开幕。该院于开幕前已经布置一新。一时党政军商及新闻界到者甚众。3时举行开幕典礼,首先由该院经理彭秀康报告筹备经过,次为梅兰芳致词,旋为赵丕廉和梅氏共同揭幕。礼毕后戏剧开场。首出为新艳秋之《女起解》,杨宝森之《打渔杀家》,刘宗杨之《恶虎村》,至6时始散。晚场戏是王又宸、郝寿臣、新艳秋、朱斌仙合演《法门寺》中“大审”一折,周瑞安主演《金钱豹》。原定场间休息10分钟后,由梅兰芳、姜妙香、曹二更合演《贵妃醉酒》。这是梅先生访美归国后首次登台。当时剧场内观众的反响,在许姬传、朱家先生记录整理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的一段“按语”中可见一斑:“这次在哈尔飞是北京第一次演出,观众的情绪是觉得久别重逢,休息10分钟的时候好像已经急不可待,不知不觉就鼓起掌来,越来越多,全场掌声如雷。后台也懂得观众的心情,就立刻重新开戏了。那天是《醉酒》,帘内一声“摆架”,掌声又哄然而起,等到出场时,又是叫好加鼓掌……场内的热烈气氛是十分感人的。夜戏散场时,观众拥到台前,长时间地鼓掌,梅先生一次再一次地谢幕,最后在前后台管事一再劝说下,观众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 g$ R% |& n- i$ B/ y

    哈尔飞开业后,除正常业务演出外,为扩大影响,招徕观众,还经常开展大型演出活动。如10月下旬举办“游艺大会”,在一台节目中有国发技艺团的杂技魔术;益智白话新剧社的话剧;女子音乐舞蹈;大轴是京剧名家上演京剧。这种综合各门艺术于一台的演出,深受观众欢迎。是年底,又接待了以著名音乐家黎锦晖为社长,专演儿童歌舞剧的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演员均为10岁上下的少女,所演节目如《湘江娘》、《大江东去》、《五日落梅花》、《小小画家》等20几个节目,全部是黎氏自己创作,其内容大多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节目受到教育界、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热烈欢迎。因该剧场在西单地区独此一家,业务兴旺,吸引了戏剧界名家,如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花脸郝寿臣、侯喜瑞等。另外如昆曲名家韩世昌、陶显庭、白云生;评剧白玉霜、喜彩莲;河北梆子秦凤云、李桂云等纷纷来此登台献艺。

5 ?' N7 r2 b7 W# p

    1937年2月1日和3月7日,长安大戏院和新新大戏院在西单地区相继落成开幕,竞争局面从此形成。相比之下,两家新建戏院无论从规模、设备、位置等均优于哈尔飞,当年又处在“七.七”事变前后的动荡年代。为了求生图存,遂将业务重点转移到曲艺杂耍上来。这里开始邀聘京津地区的曲艺名家来此登台献艺。并于1938年9月18日正式更名“哈尔飞瑞园茶社”。这年1月份举办一台“曲艺杂耍大会”,由燕北大武术团刘静斋、刘燕忠等表演武术杂技。另有姚俊英河南坠子,谭凤元文武大鼓,曹宝禄文明单弦,于凤兰京津大鼓,傅士亭乐亭大鼓,李兰芬京韵大鼓,杜真福、果万林改良双簧等节目。因其票价远远低于戏曲票价,故吸引了大量城市平民和劳动阶层,上座经久不衰。瑞园开幕后,又约请曹宝禄、高德明、常连安、二蘑茹、王佩臣等十几位曲艺界名家常年在这里演出。大轴则由各位名家同台反串滑稽戏如《打面缸》、《打城隍》、《柜中缘》、《一步来迟》、《饭桶家人》等。压轴则临时聘请如“鼓界泰斗”白云鹏,“京韵鼓星”方红宝,鼓界新星小彩舞(骆玉笙)及特聘由津来京首演于此的相声名家小蘑菇(常连安之长子常宝)、赵佩如登台献艺。

2 I+ m' N5 ~- m. G8 I$ O

    适值北平沦陷时期,百业凋零,瑞园茶社于1940年冬季因亏损而停业,被一天津人杨宜之租赁后创办“大光明电影院”,直至建国初期。1953年大光明电影院划归中央歌舞团,首任经理肖英,杨宜之任副经理。1954年1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是年7月17日正式改称“西单剧场”。

5 Y6 k9 x7 c1 z/ s) C

    西单剧场为影戏兼营,先后接待过中国评剧院、新中华秦剧团、荀慧生剧团、北京京剧一至四团和北京市曲艺团等。那时上映的影片有《小姑贤》、《在压迫下》、《妇女代表》等。

/ |/ z0 r* P7 V+ r, T; t+ R

    1957年6月剧场划归新建的北方昆曲剧院,昆曲名家韩世昌任院长。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等名家长期在这里演出。1959年秋划归北京越剧团。1961年2月划归北京曲艺团。著名艺人魏喜奎、高凤山、关学增、罗荣寿、赵振铎,青年新秀李金斗、王谦祥等常年在这里演出。这时上演的电影有《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以革命的名义》等。“文革”开始后停业。1980年曲艺团改称“北京曲艺曲剧团”,下设曲艺、曲剧两个演出队。1985年该团分成曲艺团和曲剧团,各自独立。西单剧场划归曲剧团领导。

: q% P1 t/ @% v2 p, r) ], `

    进入90年代以来,戏曲演出不景气,增加了对外营业的食品部、电子游艺厅、录象厅。西单剧场位于北京市统一规划的西单商业区改造工程范围之内。1994年11月26、27日举办两场向社会告别演出。演出剧目《大劈棺》,魏喜奎扮观音大士,王莲璋饰坟女,李金声饰庄周,王紫苓饰田氏,徐宝祥饰春云,白凤鸣、李世清分饰童男童女。该剧为50年代禁演剧目,此次经过改编重新亮相舞台,吸引了大量观众。荣高棠、张百发等中央和市领导观看了演出。同年12月15日演出了最后一场电影后,西单剧场被拆除。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90年代在那好像还看过1块钱的电影

发表于 2009-7-6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回忆,咱六几年跟着老父在这看过曲剧,七几年自己常去看电影,票价比首都电影院便宜。

发表于 2009-7-6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那个剧场看了最后一场曲剧后,听说过曲剧团要解散了,后来剧场也拆了。

, d5 v% X+ |0 V

小的时候老去那看电影。

发表于 2009-7-6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后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发表于 2009-7-6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09-7-6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往事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北昆学员,每周六日,在西单剧场演折子戏,我几乎每周都去。四毛钱,池子,前排。实惠。

发表于 2009-7-7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兄    好久不见了

/ c# p. h( j% U) S

 

, F# J+ I8 `9 Y" E4 j6 w0 r

这张戏单  太珍贵了

1 q3 Z0 [: @3 C' U( l

 

) W4 S& H& D& } U5 \) d: W

是海报  还是  戏单

) @* V. O9 J' m; Z

 

0 a @( P4 n0 q- G; e

请您 赐告

$ Z" r0 ~1 u) Z2 p3 W1 [% i

 

4 H# H/ s* F8 }, H+ c! t

谢谢

发表于 2009-7-8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大大小小的字还没一定顺序呀[em69]
发表于 2009-7-7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单剧场是否就是西单路口往西快到民族宫的那家吧?在那里看过电影红色娘子军,和伏击战。牛角石等电影。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于浩波在2009-7-7 16:04:00的发言:
J, F& `; e& b0 ?

仁兄    好久不见了

; J& s6 t2 H* S' N" M3 g/ N( o

 

0 I6 u6 v# @6 c: Y7 g/ g

这张戏单  太珍贵了

& {$ b3 J' _# o+ g6 G+ e9 v

 

' @0 _$ K" }) }

是海报  还是  戏单

) Y. V! O F8 z6 r2 i6 k

 

. o+ b9 z) P4 A+ S

请您 赐告

- n( z( s7 R; ~2 z8 j5 {, @

 

2 A! K v3 M" E2 T7 |$ Y$ ~

谢谢

0 G ]1 z# o4 i; p9 t8 M( g

海报550乘310mm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7-8 10:48:00的发言:
都是大大小小的字还没一定顺序呀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x2 f" ?) L* ?! _

当时的海报书写习惯,谁是角儿,谁写中间姓大名小

发表于 2014-2-21 10: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建西单剧场了,把盘子兄的精帖回炉,重新拿出来各位回味一下。7 O9 W7 v/ i* ~- I
发表于 2014-2-21 2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重读唐鲁孙先生作品集,其中《故园情》一书中对哈尔飞戏院开幕剪彩描述与楼主援引的《戏剧月刊》报道完全不同,难道当年搞过两次开幕活动?有请研究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答疑解惑。" e6 [; z! P7 F0 Z( P& V
, s% }/ l$ S, I5 O5 P/ b1 u
捕获2.jpg
捕获1.jpg
捕获.jpg
发表于 2014-2-21 21: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4-2-21 21:13 编辑
2 i. \8 h5 I2 p( _
  _' e$ G4 c9 T; R$ b+ C& l$ c最近重读唐鲁孙先生作品集,其中《故园情》一书中对哈尔飞戏院开幕剪彩描述与楼主援引的《戏剧月刊》报道完全不同,难道当年搞过两次开幕活动?有请研究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答疑解惑。5 c8 @, V, }* Q6 `2 c( K
捕获2.jpg
* E4 O) c/ }( d2 Q3 R8 K4 l
. T: z& G1 r* ~1 U 捕获1.jpg ; j4 J1 D# Z8 ~* z# S0 n/ K

5 C  c5 r( d1 n) W  a1 e 捕获.jpg % k  R) u9 v6 H0 }
) o7 |2 H9 R: \

8 I) H( ]0 ~+ J$ g6 g/ o8 S' T, [
% D) C$ F! z9 n(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2 13:21 , Processed in 1.18846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