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特别说一下的是新潮胡同,新潮胡同南北向,北起鲜鱼口,南至大江胡同。从胡同口往里看,以为是一条被改造过的胡同。其实真的是内有乾坤。
( w1 P0 @1 b$ ^$ C8 {新潮胡同六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楼式建筑,据里面的老住户讲,这里曾经是个饭庄,名曰“鸿庆楼”。
9 K- n. p7 @6 l% s / I* p1 ] p, A$ Y
从侧面看,建筑为典型的拍子式门脸儿,女儿墙后为一卷棚顶,后面有一木制的悬山顶的天棚,整个格局十分完整。 % w6 I. T2 v3 L) h% ^7 r
 v2 @: k7 y" B, }) R
内部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如果是俯视此建筑,那么就是一个“日”字型,由南侧的跨院儿过去。两部分的格局大致相同,分别为二层小楼围成的天井儿,二层围有一圈走廊,由南侧的楼梯上去,现在内部比较混乱,但仍有修复的价值。
$ v5 Z+ z: h9 |7 H6 Q 5 g! q ~* R- G W P3 D/ ~. f

% W- y- p9 @3 Q. ?7 V新潮胡同20号,则是新潮胡同内的重中之重。
, \. p5 y- Q- S/ H# V从门脸看,不是一般民居,怀疑是一家旅店之类的。前脸是平顶式建筑,带有一块个人认为是先鱼口地区最漂亮的檐板。上面雕刻有浮云图案,并有立体的花朵。比西打磨厂139号的檐板更胜一筹。后面带有二层,为传统的木制悬山顶。戗檐上亦有雕刻。 * `, ~: j1 g: q1 h, S" _6 F4 S2 F2 K
3 X$ u0 r2 A7 G6 p$ Y/ P& C
, ]5 K0 v R' h进门两米处,有一个门框,上方安装有雀替。此时抬头向上看,顶部没有掉顶,从梁架结构看,上边不是平顶结构。再往里会看到一个木制的落地罩,由左上右三部分拼接而成,雕刻成了松竹相间的图案,虽然现在已经沾满了灰尘,但仍能看出其当年的形象。这种落地罩在院子里比较少见,曾经在珠朝街中山会馆的正厅中有兴见过一次,由于是在室内,比这个保存的好很多。继续进入,则右侧一门,之内为一个六平米见方的小院儿。往前复一门,门上锁,打过闪光灯拍下里面有一转角楼梯,可通向二层。 , a) ?: R( q$ ?; _- V
, K$ l% ~, a" O; [
1 ^5 ~) m& L5 A . A7 ? t! C( ^9 e2 y; E
出门楼,有北侧和东侧两个长形院落。则会看档建筑的梁枋,柁头,华板,椽子上均有雕刻,内容涉及,人物,风景,如意等各种图案。它并非直接采用绘画的手法,而是采用烫的方法,使得彩画有了凹凸的质感。
' P# v# U8 m0 i) ^/ _
4 F3 @$ O P" `1 v1 Q; g3 Q
( v* t1 @5 \; u+ x - e2 |' D3 g& |# n3 P$ s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9 18:13: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