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4 A& ] k2 W( b9 d
南口古城有个李太监墓 & ^ r! e, m/ F: C2 u
本地居民路先生认为,应该是先有太监墓,后建南口城,他认为,如果先有城,再把坟墓建在城里是不正常的。 ' `; k4 z6 s; h% a
南口古城,位于居庸关四十里关沟的南端入口处西侧,以前只有南北两座城门,现在南门的门洞尚存,对面有一座照壁,旁边还有一段城墙,北门已经消失。当地居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闹日本之前,就是1937年之前,发大水冲垮了北门,一说是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时候,拆除了北门。因为停留时间有限,没有深入了解。
) \( r5 z+ J* U% Z3 X; }李太监墓就在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下。石头牌坊上题字为“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这座太监墓被命名为“李公墓”,于2003年由昌平区政府列为昌平区保文物单位。昌平区文物管理所监制的说明牌,内容十分搞笑,文字如下:“李公,字监,生前为明代中期宫廷太监,死后厚葬与此(于此?)。该墓早年被盗,仅存墓前石望柱,石门、石牌坊等石刻”。
! o9 o3 Y( ^8 ^8 t9 t' S* ?我想,李太监,就是李太监,什么叫“李公,字监”呢?难道他的名字叫作李监?通常也是说“姓某、名某、字某”,也没有一上来就说“字某”的,还要“厚葬与此”。 " ?7 e% t# M2 m5 }
在明朝,并非宦官阉人都叫太监。太监是长官,是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的长官,才能叫太监。太监不管老不老,一律尊称为“老爹”,北京城里最有名的老爹就是“三保老爹”,他住的胡同就叫“三保老爹胡同”,现在叫作“三不老胡同”。我想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三保老爹”,就是郑和。郑和是内官监的太监,他不出海的时候,在内官监胡同上班,就是现在的“恭俭胡同”。 1 P- F1 t9 t- {. Z) f
《明史·职官志》记载,“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此洪武旧制也,后渐变革,详见各条下”。
1 N$ b9 B3 S9 {. o) N' f十二监名目及执掌如下:
: e8 V7 \& W: v9 r% f1,司礼监
' w0 g2 i# A* M) V5 @2 R提督太监一员,掌督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5 o7 q, ?' o' N, Q K- d( v! f
掌印太监一员,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 m0 A2 |/ j4 G. g! x" ]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无定员,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就是代替皇帝批示章奏,魏忠贤就是秉笔太监,职位不是最高,也不识字,但是权力最大。 # Y; K" q ~: y
掌司,各掌所司(书籍名画等库司)。
" F, b {& j0 q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账本)。 6 s6 r l. Z* `+ ?
2,内官监 $ w% d! |- e1 ~* I
掌印太监一员。
r7 _+ J5 S E1 }, F- M3 u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这些都是长官“太监”以下的职衔,这些人不能称为“太监”。
: \3 K# {/ j- t% {3 Q T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坊(油漆作胡同在恭俭胡同东边,庄士敦住过)。
9 c) o" N$ X z+ W* R6 h米盐库(就是米粮库胡同,也在恭俭胡同东边)、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窖诸事。(雪池冰窖就在恭俭胡同南侧,开讲座的冰窖不是明朝的冰窖)
; H8 D3 ~* V, p& G3,御用监 ! a4 e U1 c1 e5 v
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钿诸玩器,皆造办之。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 Y( y1 m, }& i0 d. Z
御用监位于南长街路西玉钵胡同一带,现已拆除无存。 $ @ O# e3 n7 W' \# _ P- ?
以下只列各监名目,省略执掌: ! a# z5 Y# H- F
4司设监,5御马监(景山东街马神庙现在沙滩后街),6宫监,7尚膳监,8尚宝监,9印绶监,10直殿监,11尚衣监,12都知监。 - h- K: i% ?, S( i. i g5 e/ b
李太监是御用监的太监,没有准确名字,只说是明朝中期,没有具体年代,也没有看见石碑碑文。查阅《明史·宦官列传》,也未见姓李的御用监太监。但是李太监墓保留的地上石雕构件比较多,比较完好。有神道牌坊,有只余单边的望柱,有一对石虎,翁仲不是圆雕,而是浮雕。石质似是当地出产的红色砂石,但是未见风化。坟院的石门额枋上边还题刻有吉祥话。
0 H) S0 c2 a" D- a; G《明史·宦官列传》提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派遣太监以开矿为名到处横征暴敛的劣迹,提到了昌平、横岭、涞水:“万历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而二十四年,乾清宫、坤宁宫火灾。二十五年,皇极殿、建极殿、中极殿火灾。营建乏资,计臣(财政官员)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其遣官自二十四年始,其后言矿者争走阙下,万历帝即命中官(太监)与其人偕往,天下在在有之,……昌平、横岭、涞水、珠宝窝山派遣太监王忠前往……。
/ H4 `: o' I' i# }) }明朝的太监,坏蛋太多了。李太监是否其中一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