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7|回复: 11

一位台湾人的北京印象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5-31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底,我有幸因公往访台湾和内地做较长的勾留,因有此文。本文是以一个在台湾生长的外省人第二代的眼光和观点,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所写的印象记。- U- W! U) Z8 z8 Y9 ^0 Z6 @# U / U$ _. u* x- \ 犹记1996年,我曾随“台湾杰出青年访问团”访问过北京,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自小所熟知的锦绣河山、神州大陆,抵达首都机场时的激动,使我暗自落泪不已。直到现在写到这里时,我仍忍不住眼眶发热,只因为那是我生平一个震撼又不可磨灭的感受。如果你和我一样,生长在惊魂甫定的战后,从小就念:“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明年一定回大陆!”或唱“哥哥爸爸真伟大”、“家在山那边”长大,你将会明白返乡这两个字的沉重与感伤。 4 }! t/ O: \( t0 C0 W 9 D( o6 V P6 N+ v/ q ■朝发夕至咫尺天涯 / B3 w4 ~. G+ o6 M: ]: S2 v+ f* [+ r9 n! M 还是那样周折,此次我仍须先飞香港再转飞北京,与4年前无异,可是其他的全变了———首都机场不再是暗扑扑的狭窄机场,完全新光亮,完全是国际水准。到处都是互联网的广告,走进厕所,赫然是和成牌的马桶,我不禁佩服和成牌的销售手腕。7 e2 O$ K! [" R / W- [$ r. x, C8 g- V 北京变得连北京人自己都说认不得了,成片的商场、办公大楼、旅馆,灯光开得雪亮———谁说内地电力不足?王府井大街成了步行专区,地砖铺得极好,厚实又妥当,绝对不像台北那样碎裂摇晃,一脚高一脚低,下雨天溅水不已。中国人原是擅长铺地砖的,老式的建筑不全都是用地砖的吗。台湾不是没有好工匠,但偷工减料与急就章,取代了原有的敬业与仔细,所以台湾的公共工程,老让我没有安全感。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觉得地是地,天是天,房子是房子,街道是街道,一切方正厚实,保安人员穿着又厚又长的军外套街头街角冷风里站着,说监督也好,说维持治安也罢,反正给我安全感,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这是个有王法的地方,绝对没有台湾那种怨天尤人之气,抗争个没完没了,消磨掉一切。- ^- R, A9 h: N6 z6 o$ g ( j& x! H# ^! } 很多人惧怕来中国,其实是怕它的厕所。可是我发现在北京一般而言,厕所都还不错,也很干净,并有专人维持清洁,添增手纸。若要上一条沟似的厕所,得上胡同或市区的公共厕所,但很奇怪,像我这么爱干净的人,倒不嫌这一条沟似的公共厕所不干净,因为那其实是颇卫生的,每天有人清理。尽管大家都各自如厕,由于司空见惯,所以也不觉羞耻或需要遮掩———也许生活忙又辛苦,没有人有他想,更不会有针孔摄影机的顾虑,一切回归自然。 2 `5 U6 z0 {: g' S9 v5 q' i$ e4 v: m2 G+ p& m% _ ■琴音绕梁惊呼衷肠( P+ s- E3 r9 i& O+ l; u! n# s ! n' `+ A& [2 ?; d8 Z 在北方,冬天都有暖气,我所在的地方都开得很暖,本来在这样窗户全关的状况下房间里应该很闷,但事实上却不。我很讶异地发现北京的房子不论新旧好坏,天花板都非常高,因此室内空气很好,永不嫌闷,这一点与意大利相同。由于在台湾的公寓屋顶都很低,建商都尽量把天花板压低以便增加楼层,所以像我这种敏感的人常觉得气闷,必须开窗。古中国建筑或宫殿或民居屋顶都高,延至现代那气魄还在,我喜欢那高高的天花板,以及那让我微微感到的气度,这是古之遗风啊。 3 @* [0 q" l' H [$ D) b2 ^" h H+ D O- V+ q 在北京待了几天,始终不特别觉得到了北京,周末到了天坛,长廊里突然传来悠扬的胡琴声,有人在唱戏,还有许多人围观。趋前一看,原来是一群退休的老人,穿着鸭绒外套和运动鞋,完全现代装扮,却认真地在走台步,就地搬演“借东风”,甚至还有全套文武场。我忽然觉得非常感动,这才惊觉到了北京了。0 M+ X3 D Y7 ` - o2 u1 m' N1 u4 n% z J ■似曾相识万里长城7 }3 E/ a, k9 ?) Z" \ 7 H& ?* \* \/ l. h) ~, { 对于从小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大的我而言,上长城当然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记得第一次上长城时,刚好是中秋前一天,一轮明月高照长城,显得很鬼魅,立刻使我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诗句,想到眼前景物与前人所见毫无二致,而多少英雄豪杰已死,多少朝代已衰,多少可歌可泣的事已发生,而长城兀自矗立,真叫人怆然!长城本身,也叫我惊奇,因为它有非常进步的排水系统,而外墙的雉堞,并非如女墙般方正,因为女墙朝内,而外墙朝外,须直接面对敌人,所以外墙的雉堞朝外的部分,都有斜面,方便箭弩的发射,我不禁佩服老祖宗的巧思。6 |( c' e+ b" u$ v * _: c8 {4 _" p t6 }/ ~; S 此回在飞机上,就看到下面卧龙似的长城,随着山峦的曲线,蜿蜒千里。在记忆里,有多少时候,这条绵延的血肉脐带,曾使我感伤、哭泣,想到苦难的中国,想到国仇家恨。但现在在飞机上,相较于外国人的惊奇,我反而很笃定,只因长城本是我血脉的一部分,我已结识它,从里到外,从历史到实际,所以在座位上不动如山,只把尖叫和惊叹,留给老外。久违了,长城,多少人因你而死,多少朝代因你而生———倾国倾城易,倾长城难! 5 L5 V7 h R8 b, g5 R$ i7 Y' d+ c3 B& ~# ]# ~& U ■繁华事散他年梦痕' _( ?. M% h) l+ p- [ S- W ) E9 L0 m5 Q. \5 c+ R 故宫给我一种繁华落尽的感慨,许多地方色彩剥落,远不及电影上来得辉煌。宫里长长的甬巷,使人想到宫女、太监的辛劳和侯门深似海的无奈。最妙的是北海九龙壁,我曾看过唐鲁孙(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一书提到北海九龙壁当年曾请西藏密宗高僧念经开光,所以这些龙都有点灵性,他亲眼看过有人把手绢丢到第九只龙头部,一时龙眼、龙须皆灵动,把手帕吸着不放,仿佛轰隆要飞天状。 0 T# B( M: {5 z, [7 a6 _ 1 a# O/ M' U- E: ` 这个描述深深地震撼着我,所以当我千辛万苦找到北海九龙壁时,立刻问一旁打扫的老妇哪只龙是第九只?尤其九龙壁是双面的,两面各有九只龙,我甚至还搞不清楚是哪一面,更遑论哪一只是第九只。打扫的老妇被我问得莫名其妙,说:“你从这头数过去,那只就是第九只,你从那头数过来,这只就是第九只,这还用问吗?”她用非常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仿佛我是全天下最笨的人,我只有作罢。趁着四周寂静无人,我绕着九龙壁走了一圈,嘴里呼呼做吼声,企图和那一只通灵的龙取得联络,可是我失望了,没有任何回应。就像许多其他我自小所读的有关北京城的古老传说,如狐仙之类,真实情况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V5 S ]! K( p6 M# T; C 8 f8 I$ m% n7 A, K0 u. g ■登高望远感慨万千 % Z/ J0 ?# D: ~* B! A" W' v9 ]0 v( ?, v) b6 B( E9 n 我最后去的景点是景山,先前并不觉得那是必须去的一个地方,因为那虽是明思宗自缢处,但明朝感觉上很遥远。可是等我真上了景山,登上了那著名的五座亭,尤其是位于中峰的万春亭鸟瞰故宫时,才知道什么叫做感触。只见故宫一片黄琉璃瓦,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护城河和中南海,也波光粼粼,好一片大好河山,果真是江山如此多娇,无怪乎许多外国人争先拍照,语音高亢,大家的神经都极兴奋,而我却陷入沉思中。景山五亭,每座亭原先正中都有佛像,可是现今都标明着原物已于八国联军时被抢走,使我登高远眺的心情大受影响。庚子年系西元1900年,距今正好一百年,当时中国处在极大的内忧外患之中,却不知那只可算是苦难的开端。百年来中国总算摆脱了积弱,正待扬威异域。; T6 A6 A, h1 s6 J! ~! c; V 9 T5 _% m" n+ u, r g 想起蕉风椰雨一片青绿的台湾,怎么就变成现在的乌烟瘴气,不由得长叹运也,命也。而渺小如我,也只有如河上一片落叶,顺流载浮载沉。在时间的长河里,数十年不算回事,数百年也很短暂。在人世的洪流里,政权易手,也不过就像反掌般容易。倒是这孕育我的文化,数千年来,屹立于黄土高坡上,小桥流水间,不仅未被洋枪鸦片击倒,并且每每有回春的力量,在废墟上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果是这样,我愿追随这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因为惟它能赐给我骄傲与力量,美丽与哀愁。: X; h; \2 t9 a/ F1 t8 j: y5 C1 r0 s4 y 9 L9 [; N+ L: A0 T 如果我能,愿为青鸟,衔文化泥、历史草,穿梭两岸间,效法精卫填海,直到那一道鸿沟被填平为止! 9 v3 B% ^, Y: b3 k0 K# Z : ?) e. Y: A. Y) M) \/ d ■作者:张依依) z6 c# C7 F" z8 J( S# `# @# s" L + ?4 a) P7 {5 g' V, @0 h# _6 O ■现职:美国“宽频上线”公司公关总监5 o+ Q; y# E, K2 Y( C1 @ ! K6 S7 [' `7 i9 m4 E4 i% y ■《经济日报》“公关人语”专栏作家3 z4 ?( F# D) O q, Y8 e & }3 B# s( d5 Q& G ■财团法人公共关系基金会顾问

& @5 T0 C( k: C/ U6 e; h% V- q

, y, W' y1 e" Q/ _1 w 《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10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比这个更感人的

) H7 w2 o& i9 E

看多了后

. Y' w! F4 R' A1 E4 a4 ?

反而更加伤感

U" l& |4 s* o( a) b8 R0 T

我认识过不少台湾的同胞们

' z' ~7 j# D- w7 F

一个已经四张多的哥们,而且是学建筑的

2 C9 {6 b& R' s; G6 G& n6 w

他去年在和我聊到北京的时候,对北京文化的感受

# z; k, M! d- [ E& q. X

是带着一脸诚恳的崇敬的

( w: w! U$ v3 `

虽然他是个比较功利的商人了

y& ]$ v5 `/ o. J6 e B

如果大陆有更多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此

9 _6 J T8 ]4 D1 ^0 G' t

台湾民众就会更加信服和向往祖国一统的华夏文明

2 Y( ~! P6 _" o

而那些只是以物质见识精神文明和文化的人

8 A- m! V, U" \

通常都是具有大跃进时代的观念

& e6 ~- `/ n; i

所以这50年来,拆竟然成了建设的前提

) |" N, K7 I/ K- K. Y% j)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1 19:10: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1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想很多朋友应该听过《北京一夜》这首歌吧?

这是1992年台湾民谣歌手音乐人陈升当时在北京新街口录音

在失去灵感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喝酒时

看着千年古都,而油然的产生了一种华夏子孙的灵感

和着那京剧的引子

每次听的时候,真是让人百转千回的荡气回肠

里面一句歌词提到的百花的深处

也就是新街口一条东西向走到西海的“百花深处胡同”

相传当年有一对夫妇在此以花为生,故得此名

如果从这点可以让更多人思考的话

在政治上以文化意识形态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领导人们早些想到的话

就该知道北京所具有的无限魅力之无限了

发表于 2005-6-1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这值得继承和发扬。
发表于 2005-6-1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实在不能理解“北京一夜”为什么会这么感动,我觉得他们在黄昏中的地安门旁坐会儿也许会流泪的。
发表于 2005-6-1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实在不能理解“北京一夜”为什么会这么感动,我觉得他们在黄昏中的地安门旁坐会儿也许会流泪的。
发表于 2005-6-2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说得对。
发表于 2005-6-2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去过北京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北京文化的喜爱 5 Q( c* |, n M3 B( u听<北京一夜>,我会流泪.

当然,也许不一定跟什么特定的场景有关.

发表于 2005-6-3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晴荷在2005-6-2 23:39:34的发言:! M* H: H! J N& {9 i; ? L' Q% ~8 c/ v$ N$ D9 `% x

我没去过北京

4 T4 H& B+ w, h( w- m# y# O' l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北京文化的喜爱- d# `2 p9 O/ M 听<北京一夜>,我会流泪.

' X5 ^. K( o; L Z* v2 w; h4 }( ]

当然,也许不一定跟什么特定的场景有关.

* h, V$ b M5 J8 }# J3 E/ a/ Z

4 |* U+ D) J& Q: t, u5 l. a # ]% f* V$ E, w1 [" c

您现在来北京,对照《北京一夜》的歌词看看现在的新北京,您一定还会流泪!

发表于 2006-2-22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出来!
发表于 2008-10-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过一个台湾人,是姐们儿的朋友,及其仗义,话里话外也透露着对北京的喜爱和依依不舍。他的说法就是北京没那么小气,什么都是方方正正的,看着就舒服,北京人也没那么鸡贼,他不会这话,这是我对他原话的理解,呵呵,他觉得北京人不那么斤斤计较 ,看看北京人,再看看台湾那些政坛的人,他简直都想吐了

那哥们儿喝酒也是个好手,巨爱北京二锅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5 22:46 , Processed in 1.14839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