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 《图说北京皇家文化》
跋 盖考燕京之名,周时有国名蓟,后为燕所并,迁都于蓟城。而燕因山以名国,国都乃称燕都。及秦灭燕后,仍置为蓟县。 又据《尚书·舜典》载云:“燕曰幽州。”及至两汉、魏晋、隋唐,皆置幽州。而《晋书》所称“日下”,亦幽燕之别称也。 及后辽以蓟城为陪都,时名南京,又称燕京。金乃迁都于燕京,易名中都,扩建宫城。元得一统乎天下,再建新城,改称大都。 至大明惠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北平。建文四年夺得帝位,翌年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始易北平为北京,乃肇建紫禁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开五百余载明、清两朝帝都之先河。 此上溯自蓟城、燕都、幽州、日下,直至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之历史变迁也。 是知幽燕之地,自古龙灵。其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壮哉帝居,贵为天府。 然则光阴荏苒,帝朝迭更,燕之为都,绵延至今。想古城北京,虽经万劫磨难,更历百代兴衰,得鉴历史变迁,多证人生宠辱。 而余自幼生乎长皇城之下,孩提时嬉戏于胡同之中。喜闻乐见旧都轶事,耳濡目染故城诗篇。尝忆昔日红墙黄瓦,梦怀当年古道残垣。总念金鳌玉蝀之风姿,常想影壁牌楼之情缘。深悟帝都固有之王家气脉,乃知京门天成其贵胄皇权。 每览前人兴朝著述,不由内心情怀缱绻。总欲笔下记述所见所忆,方以得解心头梦绕魂牵。因举足重游再度亲历故地,遍读旧藏燕京风物杂编。黄帙青灯,孤影笔耕,历时半载,终有此成。
乃依所述,划为紫禁城、城垣、坛庙、园林、陵寝、帝王各章。并尊从皇家文化之主线,以图辅文为架构。深入浅出,提纲挈领。浮光掠影,图说北京。以笔阐说明清两朝皇都,用心解读名分六章类纂。 纵观紫禁之巍峨,诚乃世界之瑰宝;再览京城之秀色,堪我国人之骄傲; 重温坛庙之威仪,遥想帝都之神邈。更赏园林之多胜,叹为天下之奇观; 俯仰山陵之肃穆,悟得宠辱之共瞻;又述两代之帝王,京城盛衰之史鉴。 述如: 左祖右社,拱护其中。华表巍巍,石狮铮铮。前朝后寝,御门宣听。 帝王威仪,列列旗旌。奇珍异宝,荟萃宫廷。亘古延传,九洲撷英。 皇城肃穆,内城雍容。外七内九,晨鼓暮钟。天地日月,冬祭秋奉。 九坛八庙,耤田亲耕。天台矗立,授时观星。辟雍临讲,尚文尊孔。 西山旖旎,郁郁葱葱。佛香阁高,智慧海明。圆明苍翠,遗迹枯荣。 玉泉甘冽,居庸险竞。燕京八景,于今尤胜。三山五园,百代隆兴。 成祖兴兵,定鼎北京。崇祯误国,血雨风腥。顺治临朝,清代朱明。 康乾盛世,华夏中兴。垂帘听政,国之将倾。溥仪登基,满清逊命。 皇家文化,燕京记铭。 此真我悠悠华夏古都之恢宏壮美,奇伟天成,经年积淀,渊源神秀也。 愿藉以上图说,描绘百年帝都之悠久文化承传,以彰华夏子孙之拳拳爱国深情,则为幸甚。
燕下抱素斋主者并识 岁次戊子仲夏时在二〇〇八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
总 目
总序 3 自序 5 目录 7 第一章 北京的紫禁城 9 1.紫禁城 10 2.天安门 12 3.午门 14 4.前朝三大殿 16 5.太和殿 18 6.乾清宫 20 7.神武门 22 8.角楼 24 9.华表与石狮 26 10.屋顶的形制 28 11.匾额 30 12.须弥座与丹陛石 32 13.龙椅与御玺 34 14.宫门与窗棱 36 15.彩绘的样式 38 16.龙生九子 40 第二章 北京的城垣 43 1.城垣的变迁 44 2.皇城 46 3.皇史宬与景山 48 4.内城 50 5.正阳门与箭楼 52 6.崇文门与角楼 54 7.德胜门箭楼 56 8.钟鼓楼 58 9.古观象台 60 10.国子监 62 11.外城 64 12.永定门城楼 66 第三章 北京的坛庙 69 1.坛庙的沿革 70 2.太庙与社稷坛 72 3.天坛 74 4.地坛日坛月坛 76 5.先农坛与先蚕坛 78 6.文庙 80 7.雍和宫 82 8.历代帝王庙 84 9.牌楼与棂星门 86 10.石碑与影壁 88 第四章 北京的皇家园林 91 1.园林的营建 92 2.御花园 94 3.北海 96 4.琼华岛与白塔 98 5.静心斋与濠濮间 100 6.团城 102 7.金鳌玉蝀桥 104 8.九龙壁 106 9.中南海 108 10.颐和园 110 11.万寿山与佛香阁 112 12.长廊 114 13.谐趣园 116 14.苏州街与石舫 118 15.铜牛与十七孔桥 120 16.西堤六桥 122 17.圆明园 124 18.圆明园四十景 126 19.西洋楼 128 20.燕京八景 130 第五章 北京的皇家陵寝 133 1.皇陵概说 134 2.明十三陵 136 3.明长陵 138 4.明定陵 140 5.清东陵 142 6.清裕陵 144 7.清菩陀峪定东陵 146 8.清西陵 148 9.皇陵的格局 150 10.神道与石像生 152 第六章 北京的帝王 155 1.帝王统治的兴衰 156 2.永乐皇帝朱棣 158 3.崇祯皇帝朱由检 160 4.顺治与孝庄太后 162 5.康熙皇帝玄烨 164 6.雍正皇帝胤禛 166 7.乾隆皇帝弘历 168 8.光绪与慈禧太后 170 9.末代皇帝溥仪 172 跋 175 参考书目 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