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m% {$ @: M4 ` 讲究ffice ffice" /> 6 w" L+ H2 ], e- J& a2 G2 B9 H
; Q, b& b3 a- R3 ^5 P2 l
前些时候,因为家里来了外地亲戚,临走时想给他们卖点东西带回去,想了想觉得没什么可买的,最后决定上稻香村给他家的老人买两盒点心带回去。结果,在买点心的过程中生了一肚子气,完全是因为售货员说话不讲究造成的。
; |% E r7 b# `! w5 _8 g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叫服务员帮我装两盒点心,服务员是个外地小姑娘,装完后结账时服务员对我说:点心是112块,你还得再给一“盒儿钱”。我当时听了非常生气,在北京这找人要“盒儿钱”是一句不吉利的话,“盒儿钱”指的是:棺材本儿或骨灰盒的钱,这是很忌讳的。更可气的是我让售货员把她们经理叫出来想说说,以后多教教这些外地来的售货员北京的讲究和民俗。经理是一个40多岁的女人,我和她说:“你们这儿的小姑娘不太会说话,她找我要两块钱的“盒儿钱”(可能是我一着急把点心匣子的价钱说错了),不太好听。”您知道这女经理说什么:“先生,我们这儿没有2元的盒,我们这儿的盒儿都是5元,我晕!原来的老的商店、合作社、油盐店都说是匣子钱或是点心匣子钱。我不怪那个卖我点心的小姑娘,一听他口音就是外地的,北京的这些传统的讲究和忌讳她可能不懂,但作为北京老字号的店家应该有权和他们介绍北京的文化,和他们讲北京人的习惯,北京人的忌讳。 $ ?. r8 a2 I! e( J$ A
我在这里不是说北京人是多么多么的高贵,也可能是我太吹毛求疵了,可能是我从小因为生活在南城天桥儿,耳濡目染,对一些传统的,老的东西很是怀念。但我们确实有我们自己的习惯和风土人情。其实这些讲究也不光是北京有,全国各地都有,只不过各有个的不同。比如:吃饭不能敲盘子敲碗,这是骂厨子。筷子不能插在满碗的米饭上,这是敬死人的又叫坟头插香,还叫倒头饭。对“逛胡同”和“串胡同”的解释也是指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当然“串胡同”一词还有另外两种解释,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因为吃饭吧唧嘴,是猪吃食儿,吃饭时不能闲聊,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吃饭时随便说话,据说对自己仕途不利。所以忌讳。 + _+ Q0 ?0 z+ h# b' R& [9 U6 D$ h2 t
吃饭时不能掉筷子,得打手,碎了自己吃饭的碗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来保证自己未来的饭碗。正月剃头死舅舅,带俩帽子也死舅舅,这舅舅也倒霉,怎么着也落不着好。
: u7 g @# m4 L- z% L# L3 P# o+ M说了犯忌讳的话还要说:“呸、呸、呸!”表示说错了话。北京这些老理儿的内容大多都是一种希望家人过好日子的一种理想。是一种期盼。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吃饭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这种用餐的禁忌已被人们淡化,甚至消失。
9 H6 c' k% b: l其实我们也明白,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老理儿主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图个吉利。其实是不科学的,但是若真的有一天这些东西没有了,消失了,老北京还是北京吗?我个人不排斥新北京,因为这是发展趋势,但我更希望能够保留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民俗和味道。
5 D b9 \" m( r+ |5 R- h我怀念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