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8 j7 R( R% X4 M, Q
探访清末太医院,隐没寻常百姓家
% S7 @' E- e/ |9 U) o陆元 原载2005年6月29日《北京青年报,风俗地理》
2 Q0 x: u' T% }清宫题材的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场面:皇帝或是后妃生病了,太监便高叫一声“传太医”,于是一个头戴官帽、身穿官袍的白胡子老太医就会颤巍巍地赶忙进宫诊治。谁能料到,当年名声显赫的皇家太医院,如今就隐没在喧嚣热闹的北京地安门东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三个门牌相邻的寻常院落里边。
2 [$ N( ], m& o/ D清代的太医院,是个相当于“局级”的皇家机构。《清史稿·职官志》记述,太医院的“院长”为正五品院使,“副院长”为正六品左、右院判,下辖正七品的御医13人,正八品至正九品的吏目26人,从九品的医士20人,这些人皆可称为太医。另有无品级的医生30人,负责协助太医抄写药方病历和配置药品。太医院设有9个科,分别是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太医们分工明确,科目完备。 3 Y+ i8 w! K' `. H
太医院除了为皇家服务,也负责到科举考场值班,去军营出诊,并且为王公大臣治病。《红楼梦》小说里的贾府是荣国公和宁国公二位公爵的府第,小说里提到贾府眷属生病时,都是请太医来诊治。 . g$ @0 P. `$ o
清代的太医院原来设在天安门前方礼部衙门东边的东交民巷路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将列强使馆区扩大为礼部衙门以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还规定“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扩大之后的使馆区内原有的中国衙署和民居都被列强侵占,太医院原址成了俄国兵营,太医院被迫搬迁到东安门大街的白文寿太医家里临时安身。 / ?1 `( I0 l# @6 h9 U" O" X
1904年,太医院新址在地安门东大街建成,共有东、中、西三个院落。如今的111号门牌聚龙宫餐馆就在原来东院大门的位置,但是大门和太医院办公大堂已不存在,后面保留的民居是昔日的药房。117号门牌那座颇为气派的广亮大门里面是原来的西院,院里现在也挤满了民居。 113号门牌里面是原来的中院,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景惠殿。景惠殿是当年太医院里先医庙的正殿,以前供奉着“先医”伏羲、神农和黄帝的神位。虽然景惠殿的屋顶没有使用黄色琉璃瓦,但是额枋上的“金龙合玺”彩画与前廊里的沥粉贴金“正龙天花”都标志着这是一座皇家规格的殿堂。 1 ?# c8 C5 j# ^4 x9 r
1904年重建于地安门东大街的这座太医院,距离皇宫神武门仅隔着一座景山。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死于皇宫西侧的西苑中南海瀛台上的涵元殿,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此前为他们治病的太医们,就是从地安门东大街的这座太医院新址出诊的。 ' W' ~! y) K+ B+ p1 P; o
现在书法家孟先生住在景惠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