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营的形成 2 x- J, k4 f. W0 I/ w% u& y# p
在北京海淀区行驶的公共汽车路线上多有蓝旗营、正白旗、红旗村、火器营、正蓝旗、厢蓝旗、哨子营等站名,这些站名中的“旗”与“营”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 f+ ]4 T; u" H4 V “营”是驻军的地方。 m8 t1 d' J' ^3 n* o t
“旗”是清政府时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军事与生产合一的军政组织,初设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四旗。1615年,由于旗丁增加,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统称八旗。可见,在海淀区内旧时多有清廷驻扎的军队,清廷把这些驻扎军队的地方称为“旗营”。200多年来,这些旗营从初到盛,从盛到衰,最后沦为解体,这是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Z4 M: x4 I$ c" W1 R 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起,我祖上数代生活在香山脚下的健锐营镶红旗北营,现将家人世代留下的文字与口碑按旗营的形成、类别、分布、健锐营专述以及旗营中的军政体系、军事训练、营房布局、旗人的经济来源、衣食住行、选秀女、信仰、婚姻、姓氏、儿童教育、旗营贡献、旗营解体、旧时遗址和今日旗营等章节记于后,以充实京味民俗和民族文化。
8 z2 w; K7 }7 r, D8 l0 z2 b3 W 旗营的形成
% N& q$ L% U- p* p* J- D+ C2 h 旗营是在清天命十五年(1601年)始设的满洲牛录做为基层组织的,而牛录在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每逢集体出猎时,统治者负责所有的箭,故统治者又称为牛录。比牛录再大的职务称为甲拉,再上称为固山。按照现今体制,牛录相当于地方州县,后来,牛录称为佐领,甲拉称为参领,固山称为都统。
. n: o7 G# Z4 `$ g0 Y; }; n7 O 满族称之的“老罕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在1601年初设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共计八旗。前后四旗的旗帜以颜色及有否镶边区别。故前四旗又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在这里“正”字应读为“整”音,当“整个”、“全部”讲。现在有人叫正(挣)黄旗、音是错误的。而后四旗的镶黄的“镶”意思是在原纯颜色的周围再用别的颜色镶边。因此,现在流行的“厢”字是不正确的。“镶”字为动词,而“厢”字为名词,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 k' w0 d6 ~! }( ^/ m 除此之外,正四旗与镶四旗中的图案也有很大的区别。正四旗中龙的图案龙首向右,而镶四旗的图案龙首向左。正四旗图案的龙腹内飘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腹内只有三朵祥云。# J& j- |" n- I+ k5 G; N' m4 y
满洲的八旗是一个兵民合一的组织,《清太宗实录》中记,“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各旗在自己佐领领导下,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尽管以后旗人逐渐增加,佐领也随增补,然旗数却总不会变。: @9 Q. J9 Q4 n& R
旗营内所有一切均为军事化,故昔日八旗子弟兵多能英勇善战,保卫家旗,其征服左右,南睦邻邦,北御沙俄。清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便是清朝300余年的沸点,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国今日的版图。/ m1 }" \5 r: L7 F/ o
八旗的兵丁理应是满洲人,但是由于满洲最初入关时仅有兵丁22万,试想要使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整个中华,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于是,满洲统治者把征服了的其他民族的人也编入了八旗之内而形成了不是满洲人的旗人。因此,我们说,满洲人应是旗人,而旗人并不完全是满洲人,这里面也含有蒙古族、藏旗、苗族、羌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以及昔日生活在察哈尔、巴尔呼、额鲁特、扎哈沁、明阿特、乌梁海、达木、哈隆克等地区的游牧人。
4 U2 ?- N* J1 n 天聪九年(1635年),清廷扩编了蒙古八旗,崇德二年(1637年),成立了汉军左右翼二旗,四年扩为四旗,七年扩为汉军八旗。这样,满蒙汉各分八旗,实则24旗。至于兵丁较少的民族如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民族则由朝廷旗籍司管理或属当地旗营都统管辖。所以,我们说旗营自满洲从龙入关后,已变成多民族的军政合一的,在中央集权下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m% W. J# P5 U
' X& x# X8 r, h2 Y
$ U' V6 \2 @" H旗营的类别 & C$ ~# R; ^( E6 H! |
清军入关后,福临(顺治)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在北京坐了“大清”统一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当时满洲有兵丁22万5000人。顺治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满洲八旗兵一分为二,列京营和驻防两类,前者兵额12.5万人,后者兵额10万。驻防八旗为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伊犁、绥远、宁夏、西安、荆州、江宁、杭州、福州、广州、成都,等13城镇和军事要地。关于驻防八旗问题,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任桂淳女士所著的《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一书最为详尽。5 O* f5 d% E% ?; {: y
驻京八旗是本文的论述,驻京八旗大部分兵丁及家属驻在京城和京畿一带,以皇城为中心,按方位分驻。因自己所负责的责任不同,其主要军事力量分别组建了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及建制较小的行营、船营、番子营、哨子营、虎枪营和善扑营等。9 a1 _5 c- S6 R
这些旗营的建立,其根本目的是保护清政府的利益,镇压国内发生的各种不安定因素,抵御国家外部的侵略。因此,各种旗营的设置,都起着清政府统治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 o s Z, ^. V+ V; H! z$ z 骁骑营:清廷八旗主要的基本军事组织,兵丁统称为马甲、驻防在京畿和各省。
' t! z0 @: X. h: E( A0 `+ e9 x 前锋营:清廷驻京八旗军事组织之一,挑选精锐满洲、蒙古兵丁组成,后成为皇帝的警卫部队之一,皇帝检阅,列为前队,出巡时,在御营前后一二里外立前锋旗,作为门户、列帐守卫。
+ B# D5 u# G2 }. u 护军营:清廷驻京八旗军事组织之一,挑选精锐满洲、蒙古兵丁组成,担任宫廷禁卫,皇帝出巡,担任护从,驻跸则保护御营。1 I( u6 L! s0 D
圆明园护军营:专为保护圆明园而由在京八旗中抽调官兵组成,同时负责皇帝住园来往,自城内至园沿途的保卫。内含内务府三旗护军营300人,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也称“包衣营”。9 m4 e/ a8 A' c a$ S0 C }1 t, P- d
步军营:是清廷京城的卫戍部队和治安机关,按地段,分驻防区下设中、南、北、左、右五个巡捕营。
0 P2 g7 ^% u5 g: r, ] 火器营:清廷驻京八旗掌握火器的部队,配有鸟枪和子母炮,驻扎京城内外。
& q) \( q2 L+ H, ~6 o+ O0 [ 健锐营:清廷驻京八旗一个兵种,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 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 E; l- t- p8 L$ T) ?5 y
番子营:健锐营征大小金川带回京城的西南少数民族组成的规模较小的营制,多为乐工。- x6 {" j" `8 Y& u; W0 q
船营:健锐营管辖下的昆明湖水操演习部队。
& \. j3 O: {% n8 r5 k/ K- | 神机营:清末组建的精锐部队,兵丁来自骁骑、前锋、健锐、步军、火器等军营,下辖马、步队25营,官兵14000多人。+ p4 _ R( e8 T0 p
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
' S1 b* N/ k$ J 虎枪营:护从皇帝围猎的禁卫军。
+ }, U! w# V) y 善扑营:为承应演习掼跤、相扑、射箭、移石、骗马军技艺者,仅300余人。遇皇帝出巡,则与护军等一体随班护卫。
& r3 n/ a: ~5 u J6 @( l _6 [- W4 P0 Z9 b/ U1 M3 _9 v
驻京旗营的分布
2 t) _+ H+ t* O) x* z8 r4 G 福临进关后,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与镇压,抵御外来侵略和扩大国土,在全国各地驻防部队。而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 D8 H' a& I" r& u
满洲八旗在前后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该旗的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封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封称右翼。
6 `( K) O# v3 t' I+ ~7 a# e 北京城由内城与外城两部分组成,清军入关后,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令。这项政令在全国各地驻防旗营处同样实施,如西安、福州、广州、绥远、荆州等地,上述地方现仍存在遗址或较多的文字记载。清政府之实行这一政令,其目的是防止汉化满人习俗和各省文人聚众作乱,同时保证满洲八旗兵艰苦练骑射、勇猛善战的尚武习俗。
4 I, M: S8 m5 x g; s/ T 北京内城是个正方形,按方位颜色在京城内布防的是:北方为镶黄、正黄二旗,驻防安定门、德胜门。东方为正白、镶白二旗,驻防东直门、朝阳门内,西方为正红、镶红二旗,驻防西直门、阜成门内,南方为正蓝、镶蓝二旗,驻防在崇文门,宣武门内。
5 [2 v: w2 H* N6 A3 Y# r$ T 满洲八旗军队的位置安排是按照阴阳五行来进行的:两面黄旗在北边,北边在五行中为水,两面白旗在东边,东边为木,两面红旗驻扎在西边,西方代表金,两蓝旗驻扎在南面,南方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这样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它们之间一伸一抑、一张一合,给人们一种顺其自然的天理印象和崇拜。
! X9 V- e1 X. B/ m& c* y- U" z [0 { 京城四周也有左右两翼八旗营房,如星拱日,环卫宸居。
. |' i1 E7 d6 p6 `" @/ `) C 左翼镶黄旗旗营在今安定门外青年湖公园南侧,今日尚存南营房胡同,该营教场在黄寺大院。正白旗旗营在今东直门外工人体育馆南端,今日尚存东营房胡同和一至十条胡同。镶白旗旗营在今朝阳门外日坛神路街西侧,今日尚存南营房胡同一条至八条。正蓝旗旗营在今崇文区法华寺南侧,今日尚存营房东街、西街、宽街,营房东头条至东十条,营房西头条至西十一条。
, d! ?) x0 i6 j# t; K 右翼正黄旗旗营在今德胜门外大街路西新风街、新明里、新明胡同。解放前此地称为太平营,今日北太平庄便是由此得名,其营教场在裕中西里。正红旗旗营在今阜成门外大街路北,今存北营房西里、北营房东里、北营房中街、北营房南街等地名。镶红旗旗营在阜城门外路南,与正红旗营房遥遥相对,今日尚存阜外南营房地名。镶蓝旗旗营在西便门内路东、今槐柏树街北头条至北十条、南二条至南十一条便是昔日镶蓝旗营房的格局,其营教场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今存校场口胡同。- g: @! K$ s9 r% [
清军入关之前,满洲八旗子弟兵有很强的战斗力,否则怎么能打败明朝的百余万军队。八旗子弟自幼苦练骑射,彪悍勇猛。由于连年战争,八旗子弟一直保持着尚武的民族风尚,按时操练,坚持不怠,每月在校场练习弓马六次,春秋两季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今日的东安市场就是城市八旗演练的旧址。可是随着全国的平定,八旗兵以征服者自居,日渐骄横、享有特权、养尊处优,由于贪图享受,武艺日渐荒疏,到了同治年间,八旗兵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形成只坐吃俸禄的纨绔子弟。尽管清王朝在咸丰年间遭到英法联军的外侮而又重整八旗精锐部队——神机器,但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 w1 U" w, x$ A, ?+ c
+ r( B! ]* N. P9 }2 L京西外三营
0 c4 R. Y5 b. W 除前述驻京八旗外,京城西北郊海淀区还驻扎大量的满洲军队——旗营。它们是:圆明园护军营、健锐营和外火器营,人们习称之为“外三营”。
5 W* T$ c7 K% |4 K' e “外三营”所保卫地域是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山湖秀丽的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等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又是圆明、长春、万寿三园的总称,这些皇家园林不但建筑繁多,规模宏大,汇江南名胜之特点,集造园艺术之精华,而且还是大清几代皇帝“避喧听政”的离宫式的宫廷区。圆明园内的“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大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在“正大光明”殿的东面是“勤政亲贤”殿,皇帝在这里批阅各地奏章,召见群臣。正是这样一方极为重要的区域,所以清政府在“三山五园”地域上驻扎了三大旗营,所驻扎兵丁达十余万人。
3 I# `) o, d$ I% A6 u7 X : |% j+ g* G& q! k
" }5 r7 a2 ^% c
一:圆明园护军营
# r: \# _. {: m9 N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专设八旗护军守卫,其兵丁一部分是由京城八旗护军中抽调出来的。另一部分是由八旗养育兵及闲散内挑补的,圆明园八旗护军名额为5700多人(包括护军、马甲和养育兵)。
) @$ J' n7 G# w2 l 圆明园护军营最高统领官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无具体定员),下属八旗,每旗有营总一名,护军参领一名,副护军参领二名,署护军参领四名,护军校十六名,副护军校十六名,另有笔帖式四名,随本旗营总一起办理文移事务。
* o2 E! O, s3 I/ }6 I" t' r 圆明园护军营在外三营中最大,保卫面积最广,北达马连洼、黑山扈,西至玉泉山静明园,南达长河边的东冉村、蓝靛厂,东至中关村、五道口一线。八旗驻防区域分配的极为合理。北部侧重,设四旗驻防,西北部设两旗,东南两向因靠京城,仅各设一旗。
7 J- N! }' K4 E o) _8 V/ H+ G. R4 J 其左翼四旗:镶黄旗营房在圆明园北,树村村庄西,今存遗址。正白旗营房在北京体育大学西侧,旧时营中宽街已通公共汽车。镶白旗主营房在圆明园东北隅,今圆明园东路北部西侧,镶白旗设有小营房,今为清华附中。正蓝旗营房在清华大学南侧,今成府路东段即为昔日正蓝旗营房南侧头条和虎皮墙。
; U% g9 C- _( a7 g 右翼四旗:正黄旗营房在圆明园西北肖家河处,今362路公共汽车穿营而过。随着时代的延续,正黄旗又在清河南北两侧兴建了正黄旗河南新营、河北新营。正红旗在安河桥北,西倚京密引水渠,北靠龙背村。镶红旗旗营青龙桥西边的下道府和功德寺之间,今为繁华地域,333路公共汽车从昔日营房十字街穿过。镶蓝旗营房在颐和园南的长河西畔,现遗址的地名称为“老营房”。名称是与后置的外火器营建置年代比较而言。镶蓝旗营房与外火器营的建置为蓝靛厂的繁荣、兴隆起了很大的作用。8 U, }9 B. E9 A
由于圆明园政治、军事,政务上的重要性,圆明园护军营又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辅佐。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禁”的事务机关,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包括起居,夜宿,都由内务府承办,汉语“家”的意思在满语中称“包衣”,故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又称“包衣营”,其作用职责是掌守圆明园各宫门门禁。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包衣营有营总一名,每旗有护军参领一名、副护军参领一名、署护军参领一名、护军校三名、副护军校三名、全营有笔帖式四名,随本营营总办理文移事务。包衣营共有兵丁300名,起着警卫宫苑的作用。/ i% w! a. ~, N. u& q5 P
圆明园护军营又称“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两营兵丁达6000余人。设想,这6000多名兵丁每户有3至4名家属,那么,圆明园护军营将有三万多人。, J4 J. q( ^( }9 Y- t8 J
圆明园护军营为了培养后代,在所属旗营内设有学校,以教八旗子弟。由于北部四旗较为集中,正黄、镶黄、正白、镶白四旗合办官学一所,而正红、镶红两旗合办一所。正蓝、镶蓝因地势与其他营房相距甚远,故每旗各设官学一所,每所均有旗营总管指定的教习掌教学生学习事务。
+ e9 B+ s8 y, r/ e 与圆明园护卫有关的还有一哨子营,哨子营属正黄旗旗营管辖,哨子营全部由蒙古籍骑兵组成,昼夜巡视圆明园园垣。其马圈在今国际关系学院处。由于蒙古八旗的食宿与地域与当时的汉人有一定的差别,时居大有庄,坡上村的汉人习称这些哨子骑兵为“鞑子”,所以此营汉人称之为鞑子营。对于在昔日飞扬拔扈的朝廷兵丁,平民的恶感仍不得发泄而称之为“骚鞑子”。今日仍有地图、标志牌及世间口语称“哨子营”为“骚子营”或“鞑子营”,这都是不合适宜的,因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应对哨子营的建制曾为团结、安定和维持治安做出成绩予以重视和肯定。现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清兵部左侍郎禧恩的奏折,就说明了哨子营的性质和维持当地治安的作用。5 M7 @1 T0 m: l Q7 p( \
圆明园护军营昔日遗存很多,给人们留下的资料和文物当属昔日八国联军入侵京城焚烧圆明园时,护军营的将士们曾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树林村民冯婉贞大败洋兵的事就发生在镶黄旗和正白旗两营之间的事,尽管有文对此进行了商榷,然定义下的过早。文曰:“前些年,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兴趣,想查清这位女英雄的身世和事迹。于是组织起调查队,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自然,这是极为应该。为了宏扬爱国主义传统,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多多益善。然而,事情就怕认真,一调查,问题出来了,不仅找不到冯婉贞其人的记载,而且,圆明园附近也没有谢庄其地,《清稗类抄》所云,完全是子虚乌有。“史学的生命是真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记载既然完全失实,对于历史科学来说,自然没有任何人价值。因此,有次讨论一部书稿的选材时,有些史学家就主张将该文删去。: Q% }& U& {& z* p: P/ d. [( i
! D( ]" w1 ]" M7 X- U 冯婉贞大败英军的一事有否,已得到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的关注,并成立了调研室,经与当地居民了解,同说:冯婉贞确有其人,为镶黄旗营与正白旗营之间的树村,回族人,冯氏墓地原在村北。村中有清真寺,树村村民委员会现有少数民族颇多,其中满族314人,回族143人,蒙古族72人。1971年笔者实查时,在圆明园遗址内见一捕野免的中年人,讲冯婉贞的后人住大有庄,现姓李,在海淀汽车修理厂工作,胎工。/ j, B( V7 \2 q, i% `0 n
除冯婉贞大败英军外,圆明园八旗印房现依存,在北京大学西校门北,红桥西侧河的南岸,现为一处三合院,其中正厅五间,坐北朝南,东西配房各三间,院前有屏风门一座。笔者认为这是圆明园八旗印房的一部分,仅存的后院而已。因为圆明园共有护军房舍一万一千八百另八间,内务府包衣营九十六间,护军参领廨舍五百二十间,圆明园护军营是一个庞大的军政机构啊!
1 b/ @7 Y* B, D/ O% w* F 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建筑在平原荒野上,八旗旗营内的建筑大多相同,旗营房、关帝庙、档子房、官道、宽街,院落均按清廷建制而设。以圆明园护军营正黄旗营房建筑的布局为例:0 p* C# v" B* B" j2 A0 x' ^7 @
正黄旗营房建在圆明园西北方向,扼守西北门户,旗营兵丁是满族,蒙古旗组成,营区呈正方形,每面长均一里,营区有三合土夯实,外皮由砖砌的泥鳅背罩面和封顶、营墙外有排水壕沟,更显得营墙的高大和营区的森严。营区内有“田”字形大道,正中的“十”字宽街通向东、西、南、北四向营门,宽街两侧种植高大国槐,每至夏季,槐花泛香、叶茂如伞。大道肢体上又分出多条东西向的小路,满人习称为“条”,多称头条、二条、三条……。每条相同宽约六尺 ,可容马车通过。“条”又称为胡同,名称由来与胡同类似于蒙古人称的“救火道”有关,“火道”与胡同谐因,故汉话演变成“胡同”。胡同北侧即为旗营兵丁院落。: s# u, r0 `' t; K0 U7 K
旗营房屋、院落有一定的体制,不过超越、造次,否则将受到处罚。旗丁的院落由起脊道士帽门楼、弯影壁,正北歇山灰色合瓦的正房组成。正房按旗丁等级来分配。营中最高领导为参领,住房为十三间,配有马厩,标准的四合院,以下副参领、署参领,护军校为八至四间不等,旗丁则为二至三间。跨入小院,迎面有影壁、砖砌,但右侧不通,只能从左侧绕过,绕过影壁,小院一览无际,尽收眼底,只是影壁右侧不通的方向立有祭祖的索伦杆子一根、上置斗盒、内放食物,供天鸟来吃。
9 |, P% {" N/ K \7 C 营房内有挡子房、钱粮房,是存放营中公文、旗案和发房俸米、俸银的办公地点。钱粮房外的木架上悬挂有铜板一块,形似满洲妇女头上戴的大拉翅(扁方),满营称之为钅典,起到敲钟的作用。每逢营中有事需要召集旗丁开会时,兰翎长便敲钅典相呼,不一会,全营的老小都会集中到堂中的十字街口上来。北京内城的九大城门旧时关城门多以敲钅典为记,独崇文门敲钟,故有“九门八钅典一口钟”一说。0 m, a: H/ b9 u! W# R- n& G( |
八旗旗营均有教场,以供旗丁练习骑马、射箭、马步之用。
# }7 L9 C8 |2 ? 1983年,在清华大学南部出土一块墓志碑,墓主为“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讳亮字明亭任公”。碑铭全文如后:) H' p X7 d' V: D) ?4 s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遇敌人接仗,殉难身故。技勇三学,公中之人念其平生正直、当差谨慎,一遇此大节,实堪景慕。因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云:# H4 n( r$ U4 J0 q t$ O
勇哉明亭,遇难不恐。
. g" n" T' b$ L/ X: @" X6 Y+ s9 ? 念食厚禄,必要作忠。+ q/ G9 p; z5 V
奋力直前,寡弗敌众。- w" `3 T6 {- d7 }" I- q
殉难身故,忠勇可风。2 A) ]& h4 `9 p6 \$ p1 N& L$ l
咸丰辛酉四年河间王云翔撰并书技勇三学。
6 Y( j$ v1 a$ q 碑主属圆明园护军营中的内务府包衣营中的善扑户。清政府时,朝中专设有承应皇帝渔猎与演艺的尚虞备用处和虎抢营及善扑营。
6 [2 V! x# V6 j$ X2 s! a3 I* R4 i 善扑营主要演习掼跤、射箭、骗马、较弓力、移石等项,遇筵宴蒙古王公,善扑营兵丁中的艺丁都要预备表演技艺,遇皇帝出巡,则与护军营一体,随班护卫。所以,任亮能够出入圆明园贤良门处。3 q& F1 I( C7 u7 Y9 C/ K- N5 p
任亮墓志的出土,无疑证明,圆明园在被英法联军抢掠时,曾遭到八旗军士的抵抗,军士们的忠勇为国,壮烈殉难,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壮歌。
% z0 b% m0 ]2 z2 I8 \# |. O 反之,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文字,指严所著的《圆明园总管世家》一书中说:“总管者,满旗世仆,钮钴禄氏文丰是也,先世职管园大臣,自其高曾祖安,印掌园务一切措注。至咸丰时,文丰继之,故园中掌故极熟。
/ v) P8 i8 g7 m, `4 T …… 先是京中大猾曰李三者,常与内务府宫监等结纳,亦居中间行贿,出入宫庭如履闺闼。豪商巧宦争趋之,积资巨万,号召徒党数千人,视满汉王公大臣蔑如也。文丰尝与论行贿事不合,遂成嫌隙。既而李某与文丰直接周旋,三益大恨,欲甘心于文丰,盖李某本以三为东道主,粤中宦迹,几无不逡巡于三之门下。三以同姓故,与某极意交欢,如家人昆季。及文丰招某往,某喜文丰之简捷,可不绕从三之居间也,于是舍三不复往,三使人劫之。文丰白于上,令五城御史收三,将置之法,而联军祸适至。时上已仓猝北狩,恭王主留守事,亟议和。事且定,李三党人破司坊狱纵三出。三即引英兵至圆明园宫门。将入,文丰当门说之曰:“禁内非驻兵之所,两国和议且定,幸勿徒伤感情。且万一引奸人入园,贵国乃为傀儡,必于和议前途大有阻碍。祈三思之!”英兵闻其言直,遂退去。三闻之,率党驰至,汹汹名索文丰。丰知不可理谕,使主事惠丰等遍召守卫禁兵,良久不至。及报反,则羽林诸营,除扈驾北行外,已逃散藏匿,无一存者,而三众已破门入。文丰知可不免,亟令小黄门持所爱珍器,乘马还宫内,遍告所委嫔御诸姬,令自为计。遥见宫门火起,知三党纵烽劫掠,园且糜烂。驰至福海边,下跪向北拜曰:“奴才负恩,锦绣河山,送于奸徒之手,心力已竭,惟有一死而已”!拜毕,一跃入海中。主事惠丰亦从之,其他小黄门从死者三五人。李三众遂大掠,二春及诸姬被掳,园中宫殿悉毁,火三日夜不绝。珍宝珠玉尽出,取其尤者以献英法军帅,余皆捆载南去。李三竟据海棠,而斥卖其余姬,或入勾栏,或为妾媵。时粤商李某方在都中,亟以数千金赎其从子,且毕力媚李三,仍修旧好,会恭亲王与英法订约于礼部堂,英人许于赔偿军费项下扣还偿圆明园费银二十万两。复奏至热河行在,但言兵燹所及,园屋被灾,未尝揭李三引狼之罪,投鼠忌器故也。于是文丰之殉,未蒙恤典,而李三亦逍遥法外矣。” 上述节选,真是让人们身临其境,那李三的汉奸形象令人唾弃、文丰的义正执言虽暂时让强盗退去,但说不退侵略者的本质。我们要提倡和宏扬爱国主义,宣传冯三保、冯婉贞、任明亭这样的爱国志士,宏扬他们的爱国精神,痛斥粤商李某,汉奸李三等卖国求荣的哈巴狗,这才是我们研究文史、研究文物的真正实质和目的。
5 p5 e% L. }& ^) e7 L火器营是专门操演火器的军队。操演的火器,有鸟枪有子母炮。 q: U) e+ J1 \- E8 O' I
最早设火器营在康熙三十年(1619)。选八旗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另组为营。营兵有鸟枪护军与炮甲两种,额定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鸟枪护军六人,炮甲一人,分内外二营操演,在城内的为内火器营,分枪、炮两营。在城外的为外火器营,专习鸟枪。内外二营,共有鸟枪护军五千二百多人(内有护军校、蓝翎长、队长各一百二十人,并有笔帖式十六人掌文移)炮甲八百八十人,养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备补充鸟枪护军),三种兵总数是七千八百多人。内外火器营分别定时训练,除操演枪、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骑射及各项技艺。8 z b7 D4 L& ?1 x0 F+ V" b
统领火器营的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由王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派充)。所辖内外二营,有翼长各一人,署翼长营总各一人,营总各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各四人,副鸟枪护军参领各八人,署鸟枪护军参领各十六人,分掌内外火器营训练之事。
$ u) a9 Q: t8 @* l; K' U 此外,由内营人员内选派协理事务翼长一人,署翼长营总一人,营总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四人及额设笔帖式八人,办理章奏文移事务。2 g' x0 y6 X' h. `0 M
清外火器营在京西,东挽清水河(今京密云引水渠),北倚万寿山,西望西山诸峰,南俯京西重镇兰靛厂。/ `, U3 a( t, I
清外火器营建于乾隆35年(1770年),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建成后命本营八旗满洲弁兵移驻,俾群聚环居,便于演习。营房西门外,辟有大教场,为八旗火器营兵合练之地。内有演武厅、抱厦、配殿、看守房、月台、门楼等高大建筑。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外火器营的设立为清统一国家,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K; h: r: y$ _! M: w
300年后,当我们受海外友人之托再寻故地时,营房内早已旧貌换新颜。360路公共汽车已从营中驶过,营房北部正红旗、正白旗已改建为空军指挥学院。今昔变化虽大,我们还是依据营中高大的槐树,有规则的房舍,重绘出了外火器营昔日八旗分布情况。然而,当我们把这份充满几何图形的图纸展示在专家的面前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因地制宜的超人智慧。
( V8 u% n* v' j 因为外火器营是沿清水河流向而建,故营轮廓极不规则。外火器营建成后,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张图形:整座营房似一艘扬帆启程的航船,自西北向东南方驶去。北部正白旗和八旗档房的突出地如船舵,南部正蓝旗的关帝庙内的那根旗杆犹如高大的船桅。
: g+ p3 L/ a9 p/ p 要想把这不规则的菱形划分出八等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当我们把平面图展开后,方知外火器营众多营房是由八块大小、尺寸完全相同的梯形块所组成(如图)。这样的划分,加上统一的建筑施工,在不规则的地形上,使得八旗的房屋分配、使用、附属设施极为合理,各旗的房屋数目完全相等。( S& o$ q# z# n# g5 K; I# r) f, K9 q
外火器营除八旗营房外,连通八旗之间的还有南北走向三条宽6米的大街和8条中街。这三条大街分布的也十分合理,每旗所辖的大街长度完全一样,除上述街道外,营内自南往北还有八条横胡同,每条横胡同之间再分有七条小胡同,这样,整个营房自南往北有大小街巷65条之多。外火器营的内外由环营大墙区分,大墙又称“老墙”,长四公里,由三合土垒成。营墙外有护营河,起着排水的作用,外火器营的布局不同于圆明园护军营和香山脚下的健锐营,后两营地域广大、八旗营房设置极为分散,而外火器营的八旗全部设置一个高大的围墙里面,犹如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1 [1 p1 X4 B% y& u0 _7 r( m$ a* ^
外火器营的西门和南门外各有教军场一座,西门颇大,为八旗会操练兵的地方,有检阅大殿,称“演武厅”。在西门与演武厅之间路北,有北房五大楹,进门则是院落,极大,有各种房屋三十间,此处为外火器营档案,负责全营军事训练,火器制造和发放俸米、俸银的办公地点。4 N O* y- _$ @& v9 G- r8 ^( X+ m
火器营中养育了许多的英勇将士,最为出色的是乌兰泰和塔齐布。
# F( F" ~* b5 M( M) T, H 乌兰泰:满洲索佳氏,火器营正红旗人,道光六年为鸟抢普通的护军,后平息张格尔有功而升蓝翎长,再后升护军校、副鸟抢护军参领、参领、营总翼长、死后谥“武壮”。) p: o4 K; K! l% T7 Z
塔齐布:满洲陶佳氏,由普通护军升至蓝翎卫、三等侍卫。后作战有功,经曾国藩保奏:“塔齐布短衣草履、日督麾下士卒演鸳鸯连环阵、对放枪炮,数伏数起,临敌畏心,悉成劲旅。观其奋往耐劳、深得兵心,洵忠勇可大用”,后升副将。又因塔齐布“胆识俱壮,训练认真”赏总兵衔。塔齐布左臂刺有“精心报国”四字,每战必匹马当先,忠通绝伦,屡濒危险,常有奇缘,得免于难。同治帝曾赐三等轻车都尉,入放昭忠祠。
g; G0 W) G- ~5 m7 _ 火器营中的显赫人物,多是以军功起家的。满旗著名学者金启琮先生著:“辛亥革命以后,南方来了很多议员,督军到北京开会。其中有人到外火器营寻找塔齐布的后人,并给塔齐布修了坟。据说该大员上辈受过塔齐布的提拔。当然,对于上述将士,要从历史上给予评价。- q6 c; B; A% y9 c4 G! ^
火器营在清一代究竟起着多大作用和有关火器在军事上的威力呢?清人陈徽言所著的《武昌纪事》中说:“ 古今军中利器,异时殊宜,近惟火炮最擅制胜。我朝开国,及平定西域,征两金川,前后大小战功,皆赖其猛烈之力。钦定皇朝礼器图式,详载诸炮名式,如天聪五年造红夷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其后复造神武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皆是。此次贼寇武昌,城上置大炮自七百斤至千斤等,轰击皆不能逾江。约计炮子所及,仅三五里而止,令人愤懑。佥咎铸法不精,弗如登舟之炮,可击四十里,东粤之炮,可穿土寻丈,为能得力。窃谓此乃火药未尽,善炮不任过也。《武备志》详载造火药法,以研极细,置手心燃之,不爇手为佳。近又见劳司马光泰所著《炮药说》,亦极明白精当,爰节录之。以备采择。其说云:炼硝煎至二三次,白糖以去尽其泥,萝葡以去尽其盐,雪水以去尽其矾。然后取面上之牙入,用其底清水漂之,尽如雪体而止。其次炼磺,茶油煎之以去其面,牛油煎之以去其底。尤重选炭,洋人用藤炭,俄罗斯用布花炭。中国无藤,麻杆代之布花,则纭线绞把,煅以良工,自能成炭。又参用葫芦壳炭,摩犀公角炭,大梅片面制法,柳炭照常麻杆去头尾,火候宜细煅,葫芦壳亦同摩犀公角打碎,以铁锅煅之,使烧透烟尽而止。再以芭蕉树取汁多煎之,次日澄清,去其水,加大梅片,共入锅内。锅外用滚水泡之,使溶化成糊,收存待用。每药一百斤,用净硝七十六斤,净磺十一斤,麻杆炭四斤,柳炭四斤,布花炭四斤,葫芦壳半斤,公犀角二两,梅片二两,煅炼成糊。入汾酒二十斤,合舂为药,舂力愈多愈好,研炼有光。然后罗筛成细粒,以少许置掌中,火试之不烧手,此为上药。先时须较准各炮食药分量,一一记明,某炮食药若干,用红布袋盛之,配合药缸大小装入。再用引门铁锥探入,刺破布袋,然后下烘药点放,乃可得用。至放炮之法,迟速疾徐,更宜讲求。凡大炮装药甚难,不可轻放,必待贼将近,可以一放成功。否则贼未至,炮先鸣后无以续,即抬炮鸟铳亦然。五放则炮身通红,不能入药,故点放不可不慎。惟子母铁炮,自朝至暮,可连环接放,最为得用。苟能多制此炮,配用此药,何贼不可克,何敌不可攻。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炮此药,即利器之谓。
- a/ z# T; h" q, Q 火器营在清末民初其间也曾发生过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营兵小六格与邻家的姑娘松大莲之间产生了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最后双双投入到外火器营东侧的清水河中。奚小六与松大莲的爱情悲剧,使我们想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吞噬。后来这个悲剧被卖唱艺人编成了小岔曲,配上“唐伯虎点秋香”的曲调唱了出来。最初流行的小曲还很正派,让人们感到同情和惋惜。谁知后来这曲子竟被好事者添上了“风流”词句,而传遍了大江南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土匪都会哼哼这首《探清水河》的调子。无疑,这给旗营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民国二十五年的北平俗曲竟将这首改编后、新填词的曲子列为窑调。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错误的,即使改了词的《探清水河》的曲子也比“南词”、“苏州十支花”“夯歌”要文明正派的多。《苏武牧羊》这首古曲在民国年间不是也被改的面目全非了吗?
( s4 r$ ?! i) {9 |* }+ k 塔齐布:满洲陶佳氏,由普通护军升至蓝翎卫、三等侍卫。后作战有功,经曾国藩保奏:“塔齐布短衣草履、日督麾下士卒演鸳鸯连环阵、对放枪炮,数伏数起,临敌畏心,悉成劲旅。观其奋往耐劳、深得兵心,洵忠勇可大用”,后升副将。又因塔齐布“胆识俱壮,训练认真”赏总兵衔。塔齐布左臂刺有“精心报国”四字,每战必匹马当先,忠通绝伦,屡濒危险,常有奇缘,得免于难。同治帝曾赐三等轻车都尉,入放昭忠祠。
* ~6 c! A& H( T$ [5 Q* t0 o 火器营中的显赫人物,多是以军功起家的。满旗著名学者金启琮先生著:“辛亥革命以后,南方来了很多议员,督军到北京开会。其中有人到外火器营寻找塔齐布的后人,并给塔齐布修了坟。据说该大员上辈受过塔齐布的提拔。当然,对于上述将士,要从历史上给予评价。, [9 {6 F5 I1 ]( Y9 F4 d
火器营在清一代究竟起着多大作用和有关火器在军事上的威力呢?清人陈徽言所著的《武昌纪事》中说:“ 古今军中利器,异时殊宜,近惟火炮最擅制胜。我朝开国,及平定西域,征两金川,前后大小战功,皆赖其猛烈之力。钦定皇朝礼器图式,详载诸炮名式,如天聪五年造红夷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其后复造神武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皆是。此次贼寇武昌,城上置大炮自七百斤至千斤等,轰击皆不能逾江。约计炮子所及,仅三五里而止,令人愤懑。佥咎铸法不精,弗如登舟之炮,可击四十里,东粤之炮,可穿土寻丈,为能得力。窃谓此乃火药未尽,善炮不任过也。《武备志》详载造火药法,以研极细,置手心燃之,不爇手为佳。近又见劳司马光泰所著《炮药说》,亦极明白精当,爰节录之。以备采择。其说云:炼硝煎至二三次,白糖以去尽其泥,萝葡以去尽其盐,雪水以去尽其矾。然后取面上之牙入,用其底清水漂之,尽如雪体而止。其次炼磺,茶油煎之以去其面,牛油煎之以去其底。尤重选炭,洋人用藤炭,俄罗斯用布花炭。中国无藤,麻杆代之布花,则纭线绞把,煅以良工,自能成炭。又参用葫芦壳炭,摩犀公角炭,大梅片面制法,柳炭照常麻杆去头尾,火候宜细煅,葫芦壳亦同摩犀公角打碎,以铁锅煅之,使烧透烟尽而止。再以芭蕉树取汁多煎之,次日澄清,去其水,加大梅片,共入锅内。锅外用滚水泡之,使溶化成糊,收存待用。每药一百斤,用净硝七十六斤,净磺十一斤,麻杆炭四斤,柳炭四斤,布花炭四斤,葫芦壳半斤,公犀角二两,梅片二两,煅炼成糊。入汾酒二十斤,合舂为药,舂力愈多愈好,研炼有光。然后罗筛成细粒,以少许置掌中,火试之不烧手,此为上药。先时须较准各炮食药分量,一一记明,某炮食药若干,用红布袋盛之,配合药缸大小装入。再用引门铁锥探入,刺破布袋,然后下烘药点放,乃可得用。至放炮之法,迟速疾徐,更宜讲求。凡大炮装药甚难,不可轻放,必待贼将近,可以一放成功。否则贼未至,炮先鸣后无以续,即抬炮鸟铳亦然。五放则炮身通红,不能入药,故点放不可不慎。惟子母铁炮,自朝至暮,可连环接放,最为得用。苟能多制此炮,配用此药,何贼不可克,何敌不可攻。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炮此药,即利器之谓。4 ?$ r' X; a, Q* P k. ]7 f
火器营在清末民初其间也曾发生过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营兵小六格与邻家的姑娘松大莲之间产生了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最后双双投入到外火器营东侧的清水河中。奚小六与松大莲的爱情悲剧,使我们想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吞噬。后来这个悲剧被卖唱艺人编成了小岔曲,配上“唐伯虎点秋香”的曲调唱了出来。最初流行的小曲还很正派,让人们感到同情和惋惜。谁知后来这曲子竟被好事者添上了“风流”词句,而传遍了大江南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土匪都会哼哼这首《探清水河》的调子。无疑,这给旗营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民国二十五年的北平俗曲竟将这首改编后、新填词的曲子列为窑调。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错误的,即使改了词的《探清水河》的曲子也比“南词”、“苏州十支花”“夯歌”要文明正派的多。《苏武牧羊》这首古曲在民国年间不是也被改的面目全非了吗? : r) d2 M* e8 A! C
健锐营,是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建的,又名飞虎云梯健锐营。原是由前锋营与护军营内选择年壮勇健者一千人,操演云梯,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即参加了征金川的战争,得胜回来之后,即另组为营,名为“键锐营”。营分左右二翼,各设翼领一人,并选王公大臣兼任总统,常日驻静宜园(香山)担任守卫。% ~! ?& L, v+ B3 D& {; P
健锐营的兵额,曾有几次增加,到光绪间,规定满洲、蒙古前锋二千人,委前锋一千人,养育兵八百三十三人(至此已没有护军之额)。又征金川带回当地番人,编为番子营,设“番子佐领”。计领催四人,马甲五十四人,健锐营的总兵额是二千八百多人。) c/ j; t0 V! p3 B0 O/ I, ?
统率健锐营的总统,后改为总统大臣,无定员,由总统大臣内选派一人,为掌印总统大臣。左右两翼,各设翼长一人(原来翼领的改称)署翼长前锋参领各一人,前锋参领各四人,副前锋参领各八人,署前锋参领各十六人,前锋校各五十人。所统前锋额内,尚有副前锋校四十人,蓝翎长一百人及笔帖式八人。( |! X2 ]$ U0 H1 q' }2 o1 D* ]
统领“番子佐领”的,有佐领一人,防御一人,骁骑校一人。
$ z" x- r9 a l# M+ d1 H# m P4 U! ^ 此外,并有协理事务章京若干人(由本营参领内委派,无定员),笔帖式八人(内有印务二人),掌管本营的章奏、文移事务。
8 D& z' e- J5 A 健锐营除演习云梯外,也演飞马步射、鸟枪、驰马、跃马、舞鞭、舞刀等技艺。( b2 r4 }1 ?( ^* v. _! W1 w1 e' A
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一六八记载,健锐营也演习水操,选前锋一千人,在昆明湖演习,用汉侍卫十人,教习把总十人,水手一百十人(由天津、福建水师选送),担任教练与驾船(陆续造战船三十二只)。其事例仅记到嘉庆年间,到光绪间建立新军,健锐营的水师可能是被裁撤了。, K# R. `' m! \. W4 ^1 |4 K6 }, |
健锐营也设有官学,专管教训本营八旗幼丁,设清语教习八人,骑射教习八人,管理教学事务。6 L; ]. U' w9 d% s3 ^
既然香山脚下的健锐营是征金川后另组为营的,那么,金川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征金川、征金川的过程、征金川的结果、今日金川便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了。
6 w& L* P- N2 J; N; m3 W" f# c5 X 1.大小金川:金川在今四川省西北部,有大小金川两地,大小金川均是以河流而得名。大金川当地土语称为”促浸“,意为大川。小金川当地土语称为“ 拉”,意为小川。两川因临河,多有金矿开采,故习称大小金川。今日我们分析,也有富饶的意思。2 X9 Z/ p3 x) c9 }' q6 V; g
今天看业,大小金川就是大渡河上游的两条支流,下游合岷江而注入长江。金川人多夹岸而居,大金川面积原比小金川面积小,南北约百里,东西均三百里。由于生聚繁衍,屡次侵夺邻封,其声势逐渐凌驾于小金川之上。清乾隆年间,两金川人户约三万户。大小金川西连康藏、南接云贵、东通成都、北界青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 |# L& f, i- g( I% y" n 大小金川因地势较高,气候寒多暖少,一日之间寒暖温差极大,咫尺之间阴晴各异。因金川临于山地,则不产大米,农作物只有在山头地脚处栽种青稞、荞麦、豆类、枣、梨、核桃等,当地人多吃糌粑、喝的是三种叫阿拉甲生、阿克鲁、 波达木的树上叶子,这三种树叶类似内地的茶叶。各地垒石为房,有钱势的房多,面积广大,称为官寨,而穷人的房屋称之为雕房。来往渡河是用树枝做骨架,皮革缝其上,而成为皮船,平时一人即可背动,每次可坐四、五人。当地人的体形身材中等,瓜子脸,多为棕黑、紫色。妇女喜欢装饰,耳带大环。金川人不论男女,民俗就是习武,喜欢击刺之技,男子十二岁便可插腰刀,阴历十一月三日为当地金川人的新年,是日,无论男女老幼,都跳 庄舞蹈。金川与内地交通很早,土司时便有人到成都去学汉语,以充任通事,也有进行贸易或雇工的。现信仰藏传佛教,教奉喇嘛,用唐古特文字。
0 I& A5 i; ~7 |+ B$ U 2.金川对峙:对于金川,清政府历来认为:“蜀西地方,地境辽阔,番蛮杂居,攘夺仇杀,叛服无常。所以,对其政策是听其自其生长,顺其自然,况且是内地,不涉及边隘和外邦。便沿用历代的以番治番,以蛮治蛮的政策,分割疆地,设置土司,分疆而守,安心生活。这样,各土司之间维持均势,互相制约,不至于出大乱子,况且金川遍目为山,征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乾隆年间,两次征讨大小金川,第一次只讨大金川,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二次讨大小金川,始于乾隆十六年(1771年)。
, D) L: R' T2 Z7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