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大家增加点乐趣,俺从网上下载了点知识性的资料给大家看,对大家了解“宝塔诗”会有一定帮助的。
: w2 B9 [$ k. S% Y) O ; t5 P1 j" r* M$ S% F; z5 W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塔诗的资料
宝 塔 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如苏轼的一联: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2 {) E2 ^7 e* U6 [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任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写下这样一首诗:
5 k7 e' h& U0 b1 |7 v
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错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2 ^/ r7 z6 T' J4 H! r7 i* ~5 f* n( R乍一看这首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诗的真意即暗藏于诗句之首为:“卢俊义反”四个字,这种诗叫“藏头诗”,又称“藏头格”,它是杂体诗的一种,一般讲究韵律、对仗,但字句不拘。这种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义逐字分藏于诗句之首。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 G ~" b) M! f2 n* d. ^2 L" s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藏头诗(二)
相传宋代时,蜀郡才女苏小妹曾三难新郎,开始她写有四句诗要秦少游猜,诗云:“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少游一看,这四句诗正是嘲笑他的,因为他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苏小妹。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云:
1 R- _# k$ N5 y& n8 f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 U+ E. r/ T9 l! T) f" {( \
苏小妹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顶头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正合她的诗谜。
' K3 p6 X+ C( y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在书院遇见一批文人在谈论诗文,大家问他姓名,李调元即作诗一首:
) {; X2 {( M$ K/ L* \: a, e) \2 W+ J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6 ?' R4 ] o- j6 u他作的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字连起来,便是“李调元也”四字,恰是答了众人所问。形式特别,与众不同,颇显才华。
复 字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t; J: s! ]! {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回 文 谐 音 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 G7 R$ f8 W2 O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 B+ u7 T$ _& r/ X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3 j M) W% e& r8 L9 @9 V9 m
画上荷花和尚画;
7 G! B/ K; y( w3 d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 u6 N! [2 |# j3 n书临汉贴翰林书。
回文诗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0 u. [; M/ W9 s; g+ Q( E) {3 r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4 e/ m$ `! [- |4 Q- X! Y; d. o3 f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倒读则诗曰:
) H9 M2 i# z5 O: p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 P: n/ n- H' h( M% i/ l3 {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苏轼还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本》诗:
" @* N3 g, @% z; |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经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7 a" g7 T& H1 v- T: a反读则又为诗:
9 o& ]# ?# W6 C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 U7 L: R% V% ]) `4 `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
, A% V3 {2 d X0 k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 @3 f5 t$ k- o7 D3 o# p5 P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8 P; r0 B. J0 T( ?5 D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 d0 m* [, z- [' Y8 R K' q" i5 V: m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1 C& X- ^* d. q1 p( J: o R' r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 O" w `! Q' z8 n! H) R
这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
回文诗(二)
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
' r% g+ C4 [6 v: S. C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 ^0 [* I9 `. j& O/ r/ w, ^6 S正读些诗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已算是诗中佳作;但倒读也同样顺理成章,意境幽远,则是更为难得。倒读诗如下:
; @4 h: i/ {7 M& z: @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 ~/ D$ p7 ]( d+ ?; I* T: w回文诗中还有两种不同于以上回文诗的形式,即双篇回复式和本篇回复式。双篇回复式即由两篇完成一个回复。如宋代李禺有《两相思》回文诗云:
7 o+ @* n$ P; t: A& Y7 U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4 Z/ z2 f( i$ R7 r! Y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5 j3 H: w) }, N
这种回文形式顺读表达一个主题,逆读又另表达一个主题,而且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 本篇回复式,即后两句为前两句语的倒读文。 @7 `8 ]# f. O# B5 y
- h# \0 ]! ?! n) [7 f; h, F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云:
/ R& M) w+ W$ H6 l; c1 h3 W% D
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 I' ?7 M2 x; f) k j, j& z0 S! `津人曹鸿年也有一首回文诗:
# h; b5 j) J' ^ E9 q) @1 I寒风晓日映沙滩,日映沙滩竹报安。 安报竹滩沙映日,滩沙映日晓风寒。
: E5 D' `4 x4 b; ^' I本篇回复式回文诗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本句回复式回文诗,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
" ~# E% X( p: S- n7 y- [
* `, V* W8 i C& ^0 ^: r清代诗人李《春闺》诗云:
, U; Z2 S, e+ z( h+ h' P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 期归梦还梦归期。
: F2 l4 ]* |, @* C0 V
回文诗虽是中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花。
拼 字 对
相传古代有位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出的对联便可以。她出的上联是:
- P! z+ c% ~6 D: _! H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 d9 E K4 s* q, c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这联为何如此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的,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做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个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实很困难。 一天, 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过此,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才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了。
6 k# l; H6 ?9 k) Q. t- J- ]- q又如,下面这副拼字对:
- k2 Q3 H$ R4 n6 h. f
长巾帐内少女妙,立女为妾; 寸土寺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 K: f1 v% G3 B这副对联还有段故事。传说有位和尚不守本分,借出对调戏民女,联中全用拆字手法,"长"、"巾"乃"帐","少"、"女"为"妙","立"、"女"是"妾",心怀鬼胎,有意侮辱民女。一位樵夫仗义执言,对下联嘲讽和尚,也用拆字手法,"寺"可拆成"寸"、"土"、"枯"则拆作"古"、"木","柴"即拆作"此"、"木",把和尚骂作朽木,只配作烧柴,真是骂得痛快淋漓。
双 关 对
有人把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语联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人士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8 ?2 k! q1 h1 ?% D6 J因荷而得藕;
+ o" ] _, ~$ P5 N* W: h* J, s8 |' y
程敏政猜到李贤用意,随口应道:
" `/ G) I" Q9 [" x0 ~8 s
有杏不须梅。
- r. M: \' C" c2 m0 v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菜,其实,他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何也;藕,偶也。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才思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赚得佳偶,实乃千秋佳话。
$ J- D. x" Q) M7 @9 j+ B
陕西咸阳市有家烧鸡店贴有一副对联:
% A8 \3 U: C0 {% p- f: E8 [
司马懿闻香回马; 诸葛亮见机出山。
, @/ p3 @1 c \& b
此联未直接炫耀该店的烧鸡如何好,生意如何兴旺,而是通过“司马懿闻香回马”来暗示烧鸡的风味独特,引来了见“机”出山的诸葛亮。下联的“机”和“鸡”谐音,一字双联,言此而意彼,饶有风趣。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笑可笑!对联是:
2 b0 a' j+ L( n9 g9 i! A; }5 _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4 V( q2 J: ?7 m- O* c+ r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妙!
谐 音 对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3 L A. F6 ]* R+ o% H$ [+ G一天,一位秀才在田梗上遇到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才高,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担子出了上联:
1 I; Y7 o, r$ a% |% i
一担重泥逢子路;
$ I+ v* F) K! w9 ]! J6 b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下田为农夫让了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却正好笑醒了秀才,秀才对出了下联;
9 A6 ]: D) u# j, E两岸夫子笑颜回。
1 ]) ?5 P4 l! X; t4 J+ ?+ k) d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子徒弟。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是用来自比。 参考资料:http://bbs.yxun.net/Archiver.asp?ThreadID=38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