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均转自http://news.sina.com.cn/c/2011-03-21/024622149705.shtml ) C: d' z/ v1 d
7 B6 l* R/ C2 u. \/ F9 F% s+ ] 4 X! x' g, k: M0 b
标题为:北京日坛祭日典仪中断160年后复原(图)
2 R& v5 q7 W$ s; j8 b " X r# D# L# J4 H' r4 c y$ v
[转帖]如此祭日!
. z. T- \ {4 k2 f$ t照片注解:昨天,中断了160多年的“祭日典仪”在日坛公园彩排,图为现场观众和表演者一起行太阳礼。本报记者 方非摄
: V" B, ^) F$ w7 K y 本报讯(记者李洋)今天是春分,已中断160余年的日坛祭日典仪将首次恢复。至此,京城“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仪都已恢复表演。在昨天先期进行的“彩排”中,数百市民亲身感受到祭日礼仪的庄严,并亲自行了一次“太阳礼”表达对自然的崇敬。
. U* _0 w/ B2 J 昨天上午9时30分,日坛公园的圆坛内围满了前来参观的市民。时辰一到,观众的目光都向圆坛西门望去。在圆坛的四个门中,其他三个都是一门二柱,只有这西门是三门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礼时进入的正门。“因为祭祀日神的时间应该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时,从西门向东走,一来凸显对日神的尊崇,二来可顺承东来的紫气。”伴随着主持人的讲解,观众们这才知道祭祀的细节均含有深意。 , v6 s4 K# v1 i( l) p5 }
这时,中和韶乐奏响,“乾隆皇帝”带着十余位大臣缓缓走入。拜坛上,正东方向已摆好大明神位,也就是太阳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红色的,象征太阳的颜色。当祭日的队伍全部就位后,赞引官洪亮的嗓音响起:“就位—跪、叩、兴!”“皇帝”按照指引,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请神从天界下到凡间,献上玉和帛,并上香。之后又带领大臣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每次献礼都要跪拜磕头,并献上爵。
3 I. h/ C0 c& {" G, w 古代的祭日不允许平民百姓参加,今天的祭日却是百姓随意观看。不过,光看还不行,要一起行“太阳礼”。就在皇帝跪拜的同时,主持人也招呼在场所有观众,“请大家起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小臂以肘为轴水平紧贴于胸,双手握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寓意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小臂呈水平状,象征与大地平行,把希望交给太阳。” E7 q9 b" h& B& c& Q" j7 X
祭日典仪策划者、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说,祭日是农耕社会里人类对太阳的一种原始崇拜。在已经脱离农耕社会背景的当代城市,恢复祭日是为了传承“礼”文化。如果前来观摩典仪的市民仅仅是举着相机摄像机的看客,仪式就只是一个表演而已。因此,主办方才自创了“太阳礼”,希望大家一起参与,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向往和平、光明,祈盼太阳神保佑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B# w; N) q9 B9 n9 N2 t
伴随着仪式进行,64位乐舞生在拜坛下面相继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别表示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义。当然,这两种舞蹈更像是造型,一个动作会维持较长时间。与之配合的音乐也是一字一音,非常缓慢肃穆。 6 J/ c; F. P! B1 A4 A
约一个小时的仪式结束后,很多观众还在继续观看圆坛外关于祭日典仪的详细介绍,希望多学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还有更多市民参与朝外街道在公园内组织的“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欣赏到了泥人、面塑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展示。 + g) x- ~& x9 T
2 ]0 t* f$ g( j# U! J0 C ' b/ d& b4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