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9 C" q* c7 W3 K4 a1 O3 q
大蓟: . G/ L# u, E' b% C. V' \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 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
. F e1 S. ^* o+ \ R; Z; h4 F! Y 【其他名称】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大牛喳口、山萝卜、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牛口刺。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刺角芽。 & Q0 ]% G, B0 I
【主要成分】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豆甾醇、a-香树脂醇、B-香树脂醇、B-谷甾醇。鲜叶含柳穿鱼花甙2.1%。根含挥发油,油中含4种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为单紫杉烯、二氢单紫杉烯、四氢单紫杉烯、六氢单紫杉烯。 ; y( J/ P, c/ j; j2 h, _
【形状】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我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0 s: H# \) V( z9 i' u# u5 P
【性状】地上部分呈圆柱形。褐棕色或绿褐色,有很直的棱线,质略硬而脆。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绿褐色,边缘具有不等长针刺,茎,叶均被灰白色蛛丝状毛,质松脆,头状花序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苞片披针形,先端微带紫黑色,花冠常脱落,露出灰白色羽状冠毛,气微味淡。
; O: S# f$ O. S4 m: r' y 【性味】甘、凉,无毒。 : V4 ]/ V( j( V5 ^" v* B: u
【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可单味应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2.散瘀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痈肿,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 ~6 d( Q7 T8 e* \ 【生长地区】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3 W& |7 o1 [9 y+ E. v. b- v3 _, X刺儿菜:原名小蓟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中国各地都有,常见于田埂、地头、沟旁、湿地,为到处野生的小草。苏颂说:“小蓟处处有,俗名(青刺蓟),2—3寸对其根做菜茹食甚美。”基础蓟叶羽状深裂,边缘有尖刺,根肥大,花紫红,色同小蓟。大蓟、小蓟为同科不同属植物,性能相近,都作药用。 ! F: z& Y3 w: Y# x1 Z
性味 甘、凉,无毒。
) f/ T' D# x# k3 C8 l 成分 大蓟含挥发油、生物碱、树脂、菊糖,氰甙类。小蓟全草含生物碱、皂甙。 4 v, N! A3 D" f
药理 大蓟的水浸液、乙醇一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血压作用。小蓟的同上试验,证明有较显著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 # g$ X, d) P' d; p) K
功用 大、小蓟均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以及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热病炎症性出血,黄疽,肝炎,热淋、尿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