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 |1 g. {* H- [& M


9 |- A; Y$ @1 {6 x% t2 ^这就是原来麒麟碑胡同的西口。
2 u$ h2 E7 ^1 I9 w( N
9 p0 h& j$ F( V" R* F; b东四产院门口的文保牌 5 ]0 H- e; s. {% q
, o+ C m! M! B: @
 & R0 E, p4 L4 Z2 ?; Q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规划京城内布局建设,其中皇城的北墙定在今天的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南侧的地安门一线。北皇墙在西侧经连通什刹海与北海的桥上经过。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什刹海与北海的连接处本身就窄,北皇城墙又不能建在水里,所以只能选择经桥而过了。但是这样又带来了一个问题,东西向的交通不便了。地安门东侧存在同样的问题,玉河之上北皇城是不是也经桥而过呢?若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东面的北皇城墙也应该经桥而过,但是这里的交通问题比西侧更突出。传说中,负责修筑皇城墙的大臣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请示皇上。皇上听了汇报后说,皇城西边压桥了,东不压桥吧。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是从此,北京的地面上又多了两个新地名,西压桥、东不压桥。还据说,皇上的话通过太监们的嘴传到老百姓那里,两个新地名遂被叫开。大臣们认为这两个地名不够文雅,结合这两处的功能,起名为西步粮桥、东步粮桥,明代的地图上也是这么标的,但是老百姓更愿意叫它们为西压桥、东不压桥。 3 y: }2 i" E& V
/ h8 L2 X3 p/ I5 ]& c  ' f* Z$ _! Y. L* h! N' W
后门桥东侧的趴下。平常都没怎么注意过。霸气!
0 c' i; @+ H r2 T
: d6 Z0 O5 z4 J+ t% H8 \

 火德真君庙,在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
& U! l2 }& ?$ ]3 e. i# y7 j. b" h/ u
年(632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 俗称火神庙。
( D: l4 J3 B0 d
$ r4 A1 r5 w- ?7 D1 e- x3 J4 E/ a$ I 火神庙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火神庙的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山门内外原各有一座牌楼,现已毁。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一间,黄琉璃瓦绿剪 边。山门内原有钟楼、鼓楼。进山门,向西穿过配殿(已毁),进入南北向的院落。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 北面正殿是火祖殿,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出抱厦,供奉火神(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面为一配殿。 1 B1 P' Q$ o- G& _5 |/ {5 P$ e8 k
0 l/ e( Z( o0 l! k& l0 \ a
永乐14年(1416),朱棣下令在地安门海子桥边原庙址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定为京城九庙之一,由官方祀祭。朱棣还在紫禁城内御花园修建钦安殿专祀真武,就连他上朝的奉天殿两壁斗拱中间也绘有真武像。他还亲自谱曲,名“御制大明玄教乐章”,专为祭祀真武大帝仪式上演奏。从此,假亦真来真亦假,宫中处处流传真武显圣的传说,直到清末,祭奉不辍。 % G m( m3 p7 z I
/ \+ y+ s+ M( F- A

) T" G( Z9 V' R% i6 H
/ R& o- y6 h0 }: f! y0 A . @+ Q6 ]3 I8 T$ R
* d( U4 k" a2 a! ^. `* M w) h0 l
" t$ D2 v8 [: r, z9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