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0|回复: 3

三游清东陵[44][含1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3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c* D) k- ]+ y

我后三天在清东陵的实际行程是:

, E w' |, y' b9 E* A5 Q, O0 k

 

. y# ~2 O! @# E" y9 c { [

 

' D" g( G) R% K6 B ~


09-25.  宝华峪道光帝陵遗址——许家峪公主园寝——惠陵——惠陵妃园寝。

. K8 |% ~7 _9 B& p

 

0 o9 y9 X. f4 r

09-26.  定陵——定陵妃园寝——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裕陵妃园寝——裕陵(陵园部分)。

, P+ v% D$ H2 \5 I

 

0 Y; J- O& [- X% t" ?6 U! e

09-27.  拍孝陵石像生——裕陵(神道部分)。

. O# p* W" E- h+ h

 

( @+ p+ I2 L9 a. ]1 G3 h3 A

 

4 B/ k# L! u* u; x: F X* B

 

% F2 P1 P. {! [0 e/ |: B: d

 

1 E" o. m* \* }5 D5 l E4 Z$ G" K

我依照个人习惯,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想法,陆续上图。

6 [: ?* Z" n' ^2 u# J- U5 R" d4 g3 y) @

 

6 I0 U I5 |& c% E8 j

 

' _3 Q; `/ c" I3 N3 L& O

 

' @3 a) v; @ U, P


续前文。

$ W( c$ ?2 ] y

 

9 k6 o- b% I' Q: V3 b0 {

 

; t r9 E1 `5 {

 

$ w# C! e& r* V8 ^. a


定东两陵的神厨库院西侧,紧邻的神道上建有慈禧陵神道小碑亭。

. z& c% m! h( X7 U8 \) K) b* Q' e L

 

' I* u/ R; N& x6 R


慈禧陵神道小碑亭对游人开放。

# p+ ?, N2 C8 I4 f' D" Q, g4 ]

 

7 s, [- {6 g G5 A+ Z7 y2 y0 q9 \

 

7 Z! H" F: Y- i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 r8 i7 @% w) ~ C% F) ?1 \

 

: _! j: U$ x! {, S/ Y1 `

 

: \& |, H e/ b3 ^5 j+ s

 

4 U7 } Q$ q1 ^; ?5 f

图137.  中,赑屃头部长发飘飘......

0 R- S2 h2 N1 l x/ [5 h) e. A1 v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 e* G, z0 d. a: B' v9 d

 

' o! W9 X4 C _: s

 

) g% ?8 v/ D4 M- l- f9 {( }

 

4 {2 O! `' {9 ~ o: I


[转帖]:     《慈安、慈禧的定东陵》    作者    岳南

) E) F+ V9 e3 R: x

 

o/ x+ \2 W+ u5 ]# s" e, a% K


慈禧用了皇帝的谥号

/ s) B5 y0 l2 `6 N- m0 c* b7 W

 

. Z6 }( G5 a1 q

清朝的谥法制度是,皇帝死后,第一次由儿皇帝上谥号20个字。第二次由孙辈皇帝上2个字,至此已满22个字的足额,不再增加。

) n) E$ Z' Q( m) i R$ o

 

2 A$ S9 D: D" Y! ]+ \* f0 e

皇后的谥号,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则第一次上2个字。第二次由儿子辈的皇帝上10个字。

0 E5 o- O4 r4 N

 

4 h7 f7 _; z$ N; y U4 X4 o

第三次由孙子辈皇帝上2个字。第四次由曾孙辈皇帝上2个字,至此已满16个字足额。不再增加。

. X( O2 R: g. a) z' Z$ P6 V- U: C

 

- ^/ M5 \. ?3 W: \

如果是皇太后,则省去第一次。第一次由儿子辈的皇帝上12个字。第二次由孙子辈皇帝上2个字。第三次由曾孙辈上2个字,至此加齐,达到了16个字。

* y3 g, R1 l i1 c0 C* C3 s

 

, ?, d5 u+ M' }3 y2 ~& _4 ]$ u

按这个规定,慈禧第一次应上12个字(尽管第一次是由孙子辈的宣统帝上的,但也应上12个字。)毓字辈的皇帝上2个字。

% @7 J2 h5 e1 T

 

9 f' e6 ^- F, ?9 K b9 z

恒字辈的皇帝再上2个字,到这时才加齐16个字。

! P# O( P. Z) b- N: C' N. g9 f$ r

 

; `/ P+ i6 `6 l

 

" V0 E& P/ c; S7 T o4 c' ?$ t

可是慈禧的谥号并没有这样办,而是一次就上了22个字,达到了皇帝谥号的足额数。

3 A5 P; j0 u6 V/ F* B

 

3 \/ R0 N+ m/ j5 p

 

5 N$ m, s! `+ ^3 l9 l- g

她的谥号是:

9 u- D) U6 x- k* t

 

$ \$ `* H2 x; o1 ~0 u6 p. J) F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9 H! \1 V6 r& k9 E7 J, j

 

- f) ~+ Q8 q4 R# T7 s* h- {, X

其中的“显”字是咸丰皇帝的庙谥,不在22个字之内。

* I' _8 I' Z, P. A8 G7 d. U

 

! T; |+ V* \. w2 j" s: `+ F

 

9 s) Q, V4 G* [6 M

所以说慈禧的谥号在清代皇后中是最特殊的。她的谥号有下面4个特点。

2 N/ ?& a6 e, [/ p) d

 

) s+ c5 u+ u. n& O$ Z3 x1 x

一、谥号为22个字,与皇帝的最终谥号字数相同。

2 d v1 w: G; }& q$ W. P+ p3 C* D

 

. a1 }$ z1 N, r

二、22个字不是分两次加上,而是一次上齐。

( I& r3 l8 }2 W6 v+ K

 

5 w7 h+ y% B& X# ]6 E

三、谥号中有2个“钦”字,重复。谥号中最忌讳重复字。

4 [ \( u5 x3 s8 w' y

 

1 v I X( r7 R* ]! q2 ?8 a; X

四、按规定,谥号中只能留用生前徽号中的几个字,而慈禧的生前徽号的16个字全部留用。

0 h8 P; r+ F0 W4 }$ U

 

: F8 w" x- z5 M$ E/ N6 f

 

3 V& ?4 H+ y [9 L: W- ?$ z

 

) S8 h3 H: S# M6 B. L/ E+ A) f

当时朝廷中懂得谥法的大臣很多。为什么要为慈禧上这样不符合规定的多有毛病的谥号呢?

3 e$ c6 ?$ g i- U

 

2 H* w9 }8 e. ]- Q z% k. A

其原因有二个。

# H$ E, z( w8 D: ]

 

% }2 D" K4 ]" b

一是慈禧死后,当时朝廷颁发了二条谕旨,公开让大臣在为慈禧制定丧仪时要“格外优隆”,要从皇帝的谥号字中选用。

. e9 Y( ^1 v+ b J' T3 P" C

 

; Z, o: i- f/ G% s0 ]1 ~

二是礼臣们的失误。

, u. g2 l4 I6 E' _' y, l

 

, f* ~& G1 Q6 _$ j/ @

 

" B) w- e7 L- p; p, G3 [9 E$ ?

 

9 V6 N. z9 P, U

对于这种违背祖制为慈禧上谥号的做法,遭到了一部分正直大臣的强烈反对。

" [$ N9 T7 r4 F) M. i* ^

 

: I9 ]; k4 Z' P8 h5 a$ {1 K' p- R

 

. x4 O) Z8 t5 W3 o1 h

 

) j, }" v* L' s( s7 j

正在国外考察宪政的吏部侍郎于式枚反对尤为强烈。

/ ?+ B+ m6 K, T7 X7 U P

 

& Q# K3 g; J R- Y T% U

他在国外就给朝廷写奏折,慷慨陈词,强烈要求朝廷追减慈禧的谥号。

: d) ]! n) c4 |# N! `

 

' X1 t; m+ K6 u) X9 t) K+ m# o

 

5 j' T! k% m0 D, m

 

) `" X; j! b, Z% G1 |1 [+ @' C3 e

当时清王朝已处于气息奄奄,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命运尚且难保,还哪里顾得上追减慈禧的谥号呢?

2 H1 ^* k; W4 R& V S

 

" s. {/ e1 n5 K8 e( R. {& S0 A

 

6 @' w2 V p1 z6 V: c

 

6 o0 ~0 y. o. B2 [2 N

如今慈禧的22个字的谥号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已刻在慈禧陵神道碑上快100年了。

* e2 i x1 H6 Q( o* }1 y: U' d

 

. _5 u7 Y' }+ Z+ i9 r

已经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

2 u8 w) h) O' N M+ K1 H

 

& n, N5 A1 v( j2 B! h) `

对也好,错也好,任人评说。

- y8 q3 w" I& e/ F( N


......

! @# t" i" g; S$ |9 \5 @- X- I2 b8 y

 

% Q0 T5 c- v$ z) {% l* X

 

4 {4 [ I* |, w

 

) \, E- M$ A4 f8 }& ?2 N, ^4 [8 C2 J2 z

 

4 U2 i; }$ Q1 r8 s

孝钦显皇后(慈禧皇太后)于1909年奉安普陀峪定东陵。

4 M1 j; J Z5 J/ e, Z


时年,嗣皇帝宣统帝4岁。

4 T: w4 {7 D5 o$ N, O# N8 `


谥号碑的碑文我不知是何人所写。

/ T4 B9 ?1 t5 U9 Z* S8 T8 [

 

+ m: S3 U3 k+ ^& F+ Z/ N

 

; E' R- e/ e! V7 ?* F

 

( e, K# P7 f& M! o/ |2 o1 k2 q, e


谥号碑的碑身刻有宣统帝的尊亲之宝。

2 V; [$ ]% O' v6 ~4 |/ `' |+ c* r


 

& M) h) t) ]5 \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n( u$ i% W: h+ O- T

 

, u7 c- \3 ^+ X6 `' R


谥号碑下是精美的水盘。

2 P% n9 H- r5 B: P( ?, @0 ~


 

! g, Q5 P) D/ O! n2 }( {6 K0 X* M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三游清东陵[44]

, o, M1 S! K! e2 m

 

) s m8 s9 g7 n8 d( u7 ?

 

7 Y$ c9 J3 D% s* y1 M/ V# v

 

, p% j3 a8 L2 K; M/ Q/ d1 ?

 

9 E/ X) m" W5 g) i

神道小碑亭之北为一路三孔石拱桥,三孔石拱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三孔石平桥。

7 S/ O7 j( U' p8 r: ?" c

 

8 e- D) M* v0 z8 j( v

 

/ a: _5 i! {7 g3 a3 [7 H* Q( }

 

' T2 ]6 z& L5 H0 M b: ]+ R

 

' T: O( V5 d! h5 q4 v

 

' H6 b* o) u9 a' B+ p

 

6 r! K+ @: H8 k% {' i

待续。

/ D3 j: P: u8 n) p1 \& J/ G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您的回帖!

. l) y; Z+ ^3 H8 g! |" D$ Q4 I+ W3 t

 

- C7 {) q5 o& j( r

 

+ i. S. J6 T/ J. G; ]: T7 k3 t

关于您的建议之一。

3 Z, h) x5 ^: K: e- P8 O5 n8 s

 

. w1 N9 T) W/ L

对于皇家陵寝文化,我只是爱好而已,其实好多文字表述都抄自互联网的。

: f# Q; H# A% H3 I% R, k) O$ x

 

+ E h; I) a6 k9 i# _7 i

 

+ O8 a: _& H/ ?' k/ J

 

7 N+ h( ]9 F( [9 ^2 ~

关于您的建议之三。

% i: i/ Q8 A$ T3 z* g

 

- Y8 }# O' [) Q! g( U( ?

游览北京昌平明十三陵,金山口景泰陵,回来写一篇游记,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7 C/ `$ u' ~3 n, Y" A

 

: b2 j/ V7 h6 ]7 p

我正在作前期的功课。

! D) {0 T2 f3 L4 e

 

# @" Y2 f4 \- w

 

* D; x4 ^2 [! H7 j7 G) ~# \4 C

 

8 l% ? g- K& z

游览关外三陵只好推后了。

9 T# r+ J& U1 Q3 b, b0 I

 

' x A. X4 x" O# H0 h

 

/ `" d$ o3 ?# R* p' @

 

! F% X2 A9 }9 G3 f# B! i2 k' q

一直关注您的新帖。

' ~9 q3 E0 R1 z9 e" w4 m/ b1 H

 

/ W! S3 p* t' ]. k, i& Y3 n9 ~

故宫曾经历明.清两朝二十四帝,文化太深了。

, e: l4 V5 m; }' \' c

 

! L( e% d/ Z5 C3 z6 X; z+ b

俺对您的帖只有看的份;冒然发议论会露怯的。呵呵。

) f* [% O) e; G U

 

6 f/ J4 r% |/ [. ~

 

9 v8 X8 f& p8 h3 G- w4 m1 I8 I

“但我总觉得有些费力不讨好......”

" w1 M0 `. p* |+ s7 q' }

 

/ z3 o( s6 O7 d# k

其实您所介绍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片是很多网友很感兴趣的!

" `0 r3 [ d# \( ~9 _

 

' B% ~. Z' G5 d+ G3 l2 k

传播文化是一件好事!

+ e+ x9 T$ X0 Z# c8 R2 t/ I& k1 V

 

8 L4 I" B' D" b* d1 e

 

# L: b+ `+ E. s8 Q8 Z' A

 

发表于 2010-11-3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兄:

* `# r; [$ ^0 B( G' @

 

$ Y& \, X5 J7 i8 z4 b% K! y/ j

昨天回一帖,匆忙间,未及详述。你的图片详实、关注了很多常人未关注的细节,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 @2 l1 s! k( l

 

. z& t }) f5 L5 J' ~& y

给兄弟点建议:

9 `. q2 J( ]9 w1 e7 a: x

 

) i, B* f2 p! i, k' e

1、把你三游东陵的资料,仔细整理一下,去除重复图片、模糊图片,增加一些文字表述、研究成果,相信帖子会更有价值;你可以参考徐广源的两本《史话》;

8 A9 `; X0 |- D; y2 i

 

+ S* e1 V: X1 u) U3 o

2、兄弟家应该是长春吧,离沈阳不远,建议有机会去关外三陵采风,这方面资料远不如关内两座明星陵园多,等着看你这三陵帖子;

$ _6 Y! z! A w, L

 

, a0 s' f/ d8 V( u

3、有机会还建议你完成北京十三陵的考察,胡汉生的《明十三陵(中国青年出版社)》最值得推荐,研究精细程度超过了徐广源的两《史话》,推荐给兄弟参考。

$ i- O5 h& _1 Z

 

. a% r5 P8 C( y) y

另:小弟也开了N贴在这里,写故宫的,有时间多指导,但我总觉得有些费力不讨好,关注者寥寥、回帖者寥寥,呵呵

- `$ k; Y3 l+ Q4 @% {' M/ K

 

% `# }! F8 ?3 [# v

多交流吧!

发表于 2010-11-3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上来看,等着更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05:10 , Processed in 1.15140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