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U y7 A# c
1,北京仅存的拥有4个牌坊的胡同 : {3 B0 c! @# ?8 W* [
矗立着四座牌坊的国子监街,是一条元大都时期遗留的古街。街道两端的两座牌坊题名为“成贤街”,是这条古街的旧称,街道中段的两座牌坊题名为“国子监”,是太学的标志,“太学”就是“大学”。始建于元代、沿用至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和孔庙,就在这条古街之上。
1 n& N* T$ V9 |6 g% [为什么叫“成贤街”呢?有个情况:明代孔庙的大门没有名字,二门叫“大成门”,有个“成”字,国子监的大门叫“集贤门”,有个“贤”字。 6 Z6 I) k. n9 Z5 f' t# H/ d! L
话说国子监和孔庙
% ^/ c2 n& C9 F+ L) f6 v* |# u: |3 n
: l/ X1 i! r8 ]) i* H + \2 l$ d: x+ r
牌坊原来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坊牌”。古代的城市,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为一个个方形的小区,被称为“坊”。坊里面是居民住宅或官府衙署,周边环绕着防火防盗的围墙,入口处称为坊门,门上方有牌匾题写着这个坊的名称,此即牌坊的雏形,其作用类似现在胡同口的标牌。 9 Y7 g6 V4 a# Z. [+ ], b5 z
后来官府为了表彰居住在坊里的功臣、贤人、贞女、孝子,也会在牌坊上题写赞扬性的文字。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在南京为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建造了一座新宅,将新宅所在的坊门题名为“大功坊”。
# v* p! i }$ X& ]& c1 w. H后来牌坊也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比如北海公园大门里边的桥头,就有两座牌坊。 - u9 t- L6 K( K
以前北京的街道有很多跨街牌坊,进入民国时期,汽车渐多,有的路段还开通了有轨电车,横跨在北京街头的老牌坊成了影响交通的障碍物,有的被拆除,还有些被更换为水泥立柱,提升了高度后在原地重建。
2 m$ N) }1 X/ a0 S$ T3 E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古都风貌,政府曾拨款维修过景德街及东、西长安街等处牌坊。后来因这些跨街牌坊严重影响交通安全,1953年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门前的“景德街”牌坊下还发生了4起交通事故,致使1953年底决定拆除市区20余座跨街牌坊。 " J6 L5 y2 |4 d9 N0 V* v- |7 E
1954年1月8日,两座景德街牌坊被率先拆除,前几年又被拼成一座牌坊,安装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厅里边。还有东、西长安街的两座牌坊,拆除以后,一度转移的陶然亭公园里边。
" }0 u2 l, n' R( R因为国子监街,是一条胡同,不是交通要道,所以街上的4座牌坊保留下来,现在成为一道珍贵的风景。
' u5 E$ N- A8 Q x4 X! Z7 u5 e
话说国子监和孔庙
话说国子监和孔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