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提示
因会员注册模块问题,想注册(老北京网)论坛的网友,请拨打电话18510256323,论坛将手工注册,谢谢合作。
查看: 17536|回复: 15

[转帖]崇祯到底死于何处?北京景山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6-7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祯自缢于景山,遗址至今犹存,且有石碑为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是常识。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H0 h6 R1 q% r* R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且多为羸弱之卒。明北京内城墙12公里,外城墙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

- o6 z/ V* ]* N' X3 t

3月18日夜,农民军攻破外城,崇祯带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转安定门,没想到门闩沉重,太监们无法抬起,正是这根沉重的门闩,彻底改变了明朝历史。

0 H- C# w8 ~9 e) g; N# h# o0 }

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写“天子”二字,经太监辨认,系崇祯无疑。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一直有争议,比如黄云眉先生认为崇祯自缢于北海公园,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

7 G; t+ O- R0 ]- n# b- X& }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这是清人哀悼崇祯的诗作,其中透露了两点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遗址,当时的人已经“不知处”。

- c$ d- i6 X4 `' U, D3 e+ G

至于“找到”自缢遗址,并“指出”究竟是哪棵树,甚至绘声绘色地称这棵树为“罪槐”,这是清政府为笼络人心干的事。清军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当然要做做样子,但并没有勒石立碑。

r- x7 Y7 _: L2 ?% x" H+ F7 i

1931年,故宫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宫当井盖,北京少年宫即原景山寿皇殿,也有说法崇祯自缢于此。2003年,此碑回到原地。

* i2 |+ X1 H. A2 ^/ k

1931年时“罪槐”已非原树,此时距崇祯自杀已280多年,从照片上看,那棵槐树胸径不过一尺,怎可能生长得如此缓慢?60年代中期,“罪槐”枯死,1971年伐去,1981年,栽了一棵小树,1996年,为渲染气氛,公园找了一棵树龄150年的歪脖老树,移栽于此,原本是建国门一带的道边树,就此成了“罪槐”。

. s& ^7 F% P( j( r" A4 Y% c

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此处又立一碑,傅增湘撰文。傅是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北洋政府时出任教育总长,在他的维护下,蔡元培得以施展“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蔡元培辞职后,他也辞职了。1938年,傅参加日本人操纵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并任会长等职,为时人所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派陈毅持亲笔函,专程拜访。陈毅未到,傅已抱憾长逝。傅增湘撰文的石碑曾于1955年被移走,后又在原地复立。

" f& _: T) m" w Y

总之,“崇祯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以表达后人对历史的一份敬畏而已,如果信以为真,未免贻笑大方。

- }% b! s4 ^ c( I

本文资料引自《北京志·故宫志》等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崇祯能逃走就好了,到了山海关也许就能改变中国历史
发表于 2010-6-7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像未清之时,百姓在此处凭吊不为过的。

[转帖]崇祯到底死于何处?北京景山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

[转帖]崇祯到底死于何处?北京景山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

发表于 2010-6-7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不知为啥要移尸在景山?
发表于 2010-6-7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

' E0 A/ e4 `" x$ }& r4 t# g

 

! M1 F1 r, t" q+ |! m) P$ |2 Z# {! a" d

 

: m' A$ \* M7 s# r3 \5 D1 \6 f6 r

余尝综观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过于有明。及其亡也,义烈之声震铄天地,亦为历朝所未有。盖太祖以布衣起兵,驱蒙兀、扫群雄、光复神州,创业同乎汉高;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慨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固后世所宜崇敬者也。况碧血遗痕,长留禁苑,吾人沭目恫心,宁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扬休烈也乎!
  
夫明自万历以后,纲纪颓弛,神宗晏居深宫二十年,君臣否隔,政事丛脞;继以光宗之短祚,熹宗之庸懦,妇寺弄权,忠良荼毒,内忧外侮交乘,而至民心离散,国之不亡亦仅矣。思宗嗣统,手除巨憨,召用旧人,奋然欲大有为。无如元气椓丧,大势已倾,朝庭方急于门户之争,边事则已无保障之固,加以饥馑荐臻,税敛横急,民不堪命,流寇四起,遂酿成滔天之祸!嗟乎!以勤俭爱民之主,十七年宵旰忧劳,无终无救于危亡。卒至以万乘之君,毕命于三尺之组,其事可哀,而其志弥烈矣!
  
观夫甲申之岁,灵武、大同相继沦陷,李建泰疏请南迁。帝召示群臣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知死国之志,固已早决,及垂绝题襟有“任贼分裂,无伤及百姓”之语。揆之孟子民贵君轻之旨,大义凛然,昭示千古;是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时忠义之气,更足以激励万世不死之人心!故当时上自缙绅,下逮佣保,既多慷慨赴义之徒;而至今登万岁之山,抚前朝之树者,亦未尝不感旧伤怀,欲叩九阍,而一抒其悲愤也!
  
今岁纪甲申,夏历之三月十九日,距帝殉国时正三百年矣。燕京旧俗:是日恒有火星之祭。相传为前代遗民故老托此以私祀旧君者,馨香于今不绝。兹者,故都人士,睠怀先烈,雅具同心。幸逢十世之期,永作千秋之鉴。爱以 殉国之日,定为纪念之辰,翕集群伦,虔申祷拜,博徴遗事,用示表彰。督余为文,将谋勒石。余乃缅溯明祖开国之功,并阐思宗救民之旨,粗陈梗概,敬告国人。幽光尽发,藉抒耆旧之怀思;盛会长存,俟补春明之掌故。意所未罄,系之以铭。铭曰:
  
天厌明德,末运不昌。踵祻袭孽,以速乱亡。赫赫思宗,实为英主。沉机锄奸,膏我齐斧。厉政勤民,日不遑暇。求鸾得枭,心劳力寡。外侮日殷,内讧莫戟。豺虎纵横,凭陵京邑。大命俄倾,宸衷自谴。身殉社稷,被发覆面。朕躬可裂,朕民勿伤。数行血诏,哀动昊苍。龙驭莫攀,如丧考妣。都人幕思,瞻日曷已。陵谷贸迁,历年三百。峨峨景山,苍苍松柏。杜鹃啼血,凄绝春城。望帝不归,庶感精诚。此山不骞,此石不涅。煌煌三光,昭兹遗烈。
  
  
江安 傅增湘 撰文
易水 陈云诰 书丹
濡阳 潘龄皋 篆额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三月十九日立

发表于 2010-6-9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真凭实据,不过是一种想法,而且还是俞平伯的,不是作者本人,应做周密论证再公之于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北京晨报>.
发表于 2010-6-11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故宫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

2 A# z( I( b+ a: Z( |

 

9 {7 ^/ L$ L7 {( f

有点说过了,属于牵强附会了,书法上“明”的左边自古就是写成“目”的,写成“日”反而少见。沈尹默是书法大家,不可能写成“日字边”,和反日没什么关系。

; ?& _9 e! G8 D5 w

 

; L$ L" ]" \9 I2 F" @$ Q8 N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拿文字做游戏,都是胡说八道,因为今天的人都不懂书法了,看见过去的人写的字和今天的不一样,就变的花样的胡说。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版主说得是!我转发此稿就是想请高人论证一下,以求究竟.
发表于 2010-6-13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10-6-11 22:15:00的发言:
& Z2 k# s# t( g w0 ~& S

“1931年,故宫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

( \' N$ Z0 t5 a, q b* M( v% K

 

* }- V0 ]. i. ]2 ~1 z* C! q

有点说过了,属于牵强附会了,书法上“明”的左边自古就是写成“目”的,写成“日”反而少见。沈尹默是书法大家,不可能写成“日字边”,和反日没什么关系。

3 h7 {7 T5 r# N) }

 

: M8 `# x4 S) X; h+ J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拿文字做游戏,都是胡说八道,因为今天的人都不懂书法了,看见过去的人写的字和今天的不一样,就变的花样的胡说。无奈。

& V5 o2 E8 c" q' N' p8 e' f& p* w

 

& I2 N6 z( n( b( {$ k

导游们的最爱

发表于 2011-3-23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张发表于1730年至1753年之间的铜版画:

% ?5 x) _8 J( t" z

 1644年明末中国皇帝之死。

7 v) S2 M& k' z- L3 w' Q

  

[转帖]崇祯到底死于何处?北京景山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

[转帖]崇祯到底死于何处?北京景山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

发表于 2011-3-23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转的贴内容更不可信!!!
发表于 2011-3-23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他说,公说婆说。不管谁说,都来说说。
发表于 2011-3-23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父亲领我到景山游玩,门票三分钱。小孩子要大人领着不收票。那棵歪脖老槐还在。时间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但是,景山公园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进门后左行有一个儿童运动场。运动场里有一个很高的“天梯”。当时太小,不敢上。几年后,销大点了,常去玩。
发表于 2011-3-29 0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棵树不是早被红卫兵砍了么
发表于 2011-3-31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嘉平在2010-6-7 10:48:00的发言:
" L; Y$ `& G L j. _( |: F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

# s# e3 C, ], H$ w9 a8 p# _% N0 {* H


  
  
江安 傅增湘 撰文
易水 陈云诰 书丹
濡阳 潘龄皋 篆额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三月十九日立

* }- ]) \, K9 P- G$ I. L

 

6 K2 n! d8 L' ^) h$ ^/ R

这个潘龄皋的弟弟潘逊皋,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当时很有名的学者,经常被邀请到北大讲课。

2 n" R' {4 W2 I0 W#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9013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7 01:51 , Processed in 1.28111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