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天主的教会)
# Y2 \ Z" ?) x2 R6 j) G- @北京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此后,天主教得到元朝皇帝的宽容,在北京建立了许多教堂。元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在组织形态上借鉴了佛教的一些做法,这些也里可温教堂大多被称作寺,采用中土佛教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其风格与欧洲本土的教堂迥异其趣。元代天主教在中国以社会上层为主要发展对象,因而信徒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信教者极少,因而1368年元朝灭亡后,也里可温教也从中国销声匿迹,其修建的教堂大多改作他用,存留下来的极少。目前北京仅有门头沟区后桑峪村天主堂一所教堂是元代所建,该教堂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2 y6 `$ }4 f3 Y8 U( h8 o/ p: \- f$ J6 J+ u" }/ j1 ]- [
明万历年间,以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经由澳门再次进入中国,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获准在宣武门内兴建天主教堂,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南堂,宣武门天主堂也是时隔300年后在北京出现的第一所天主教堂。 * E, E- j1 s& d' F# F* ^2 w
% V( h M6 M9 N3 P1 j$ l" y缸瓦市教堂内的宗教活动新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天主教要完一些,但是进入中国之后,尤其是在1860年之后发展迅速。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进入中国,清道光十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进入中国,从此开启了新教在中国的传播。1870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崇文门建立了北京第一所新教教堂亚斯立堂(又名崇文门教堂)。亚斯立堂建筑属于美国现代折衷主义风格,内部设施豪华先进,曾经是北京最大的新教教堂。 : g' d! z+ c1 I% r9 x* d0 z
亚斯利堂之后,新教在北京的教堂建设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掀起了一波建筑教堂的高潮,这一时期建筑的教堂,规模大多较小,建筑风格也趋同于中国本土建筑,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07年在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这所教堂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建立的,其建筑风格特异,教堂的建筑平面是常见的双十字形,但是教堂整体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屋顶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教堂大门开设在南侧山墙上,双十字平面的两个交叉处各自建有一个八角形的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门前竖有石碑,记述教义。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与基督教教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突出了其作为教堂的特殊性质,又与周围的民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基督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结合的典范之作,有着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8 L f4 t; S! J/ ^
同一时期建设的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协和礼拜堂等教堂也极大程度的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元素,本土化是1910年代教堂建筑典型特征。
3 l1 w6 P+ R1 f& V6 |/ ]! L7 k
北京的教堂
4 Y9 _/ ^7 O4 V7 b+ i3 U
天主教王府井堂(圣若瑟堂) ) d' V/ O8 A \0 F
北京的教堂
中华圣经会。基督教的圣经会。 % z9 Z, b. u% i5 D& \2 u
5 p- T2 n* |/ |9 n% i5 M
北京的教堂
基督教堂朝阳区堂。 ! {' M+ U3 k" o# g. t6 x4 D7 Y' J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信教群众很多。我们一起祈祷天主。繁荣教会。传播福音。修平道路。愿天主的慈爱,伴随我们。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