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4|回复: 13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29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工居肆·以成其业
周代手工业门类已比较齐全,有制陶、制玉(石)、制骨(角、牙、蚌)青铜铸造和纺织等,号称“百工”。这些手工业者往往会有比较固定的聚集地。在周原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和聚居地遗址,真实的反映了西周时期周源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4 A: G9 L+ W4 I9 |4 Y, [: [7 @

 

5 Z2 P% ]8 k7 H8 Y- w

周原遗址出土西周青铜工具统计表

: U% Y; y, F9 q5 q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 M% D B9 L2 N$ T, |7 F' w

与生产有关的族徽文字

* `- ~, _, f T9 x: _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S3 x1 S6 q2 n* V3 c( |6 k3 u

周原扶风地区遗址分布示意图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削刀一组

" F1 u& ]& U4 e y; A _. R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长15—24.7厘米

* H/ T$ e# t9 t9 ^& w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削,是一种弧背凹刃的小刀。传说早在黄帝以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刀了。削刀的用途很多,可以作为短兵器近身使用,也可以用来刻书写字。商周时期,这种铜削刀还是制骨、冶铜等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 h3 x% C; A+ K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斧一组

% _" E, X6 Q7 w2 k) \% r/ n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长15—24.7厘米

* `: l, E6 z" V+ Z d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中期仿铜陶礼器一组
1978年扶风齐家村出土的这组陶器是现存年代较早的一组仿铜陶礼器,品类丰富,制作精良。仿铜陶礼器,顾名思义从器形到纹饰都是仿照青铜礼器制作出来的,比普通陶器精致的多。贵族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后还常与青铜礼器搭配随葬。

( \+ @5 O: u4 N5 p


陶簋

" @; B; ^+ f2 j2 h( J! _; h. @. }, w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4.9厘米,口径21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豆

- x$ Y U1 s. l) I" _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0厘米,口径13.8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I9 `, o6 x% g: d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尊

! a& o1 I8 |; T2 |3 Q, `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5.2厘米,口径16.2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 V3 r* j2 I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觚

; X# B) b7 V; F, a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3.2厘米,口径9.8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5 J1 o# Q# z5 g% Q3 B; Y3 ?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盘

; U" g: `; L" k1 o1 s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0.5厘米,口径24.3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J% C- S- P4 o* C ]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盉

, I. D2 ?0 O% M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20.9厘米,口径10.6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i0 `; j) t( s/ H

 

发表于 2011-5-29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出土西周青铜工具的情况大概与周原相似,都是削刀数量最多、锛凿、锥钻次之。锛与凿,有的时候难以区分,以前俺在这个版块帖子《家中考古续》,其中有一件西周铜凿,实际上就是锛;您这个帖子最后一图,也是斧、锛、凿尽有。

1 w) r6 f7 k5 j% [

陶器第一件是卣?~

' x9 Y( k8 c# q7 f

西周铜工具铜锡比4:1,仅低于武器~

发表于 2011-5-29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29 20:59:00的发言:
$ e1 C- a2 X# l% B/ z

西周铜工具铜锡比4:1,仅低于武器~

# d0 {9 L) @. j/ j2 |6 d

错了...是仅低于礼器...

) K9 A, O/ s" k& P& B3 q

铜礼器铜锡比5:1,青铜合金含铜比例最高。

+ x/ I/ B3 P1 z. Z0 x/ v: \1 g

每种青铜器因作用不同,合金比例也不同,礼器贵重,所以铜含量最多。

5 | L8 d) {8 j7 ^* M" H- g

斧斤之剂——工具合金:4:1

" G% V4 T9 K+ W, ]; {& v

戈戟之剂:3:1

3 D0 ^" `' e, Q

大刃之剂——剑:2:1

3 @' S; ]3 v- S6 g9 c( t2 V

削杀之剂——箭镞:3:2

0 ?9 Z& w+ v5 u* ]+ `% a

鉴燧之剂——铜镜和阳燧: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29 22:24:00的发言:
6 m8 j: i4 z% q! V5 V! i2 J' c' \. r

错了...是仅低于礼器...

2 n! L" Y* A* u1 \

铜礼器铜锡比5:1,青铜合金含铜比例最高。

7 v. l% |# [+ L

每种青铜器因作用不同,合金比例也不同,礼器贵重,所以铜含量最多。

& X* `" l+ X. o+ ?, R! n* x% J

斧斤之剂——工具合金:4:1

z- U+ `: u" q* Y

戈戟之剂:3:1

/ U3 U# |2 P! w' E: Y. Y( j

大刃之剂——剑:2:1

) R8 c6 ]9 u3 r/ \. t5 s5 @

削杀之剂——箭镞:3:2

/ s% c# m$ A C% ~2 x

鉴燧之剂——铜镜和阳燧:1:1

2 |9 C3 o. V$ x

做个抄书匠。:)

) r8 ^! C; `' c- J5 S

(摘自张宏彦著《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1版1印,447-450页)

至少在商代后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青铜合金配剂法了,即根据需要在铸造不同的铜器时加入不同剂量的锡或铅,以得到不同强度和硬度及韧性的青铜器。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六齐》,是世界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文献:“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现依陈梦家先生的解释①列表如下:

, Z: t# q9 J R% }

vKXZwZ5v.jpg

从20世纪20年代起,许多学者就开始对商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周礼·考工记·六齐》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的吴来明先生对已发表的40多份国内外文献、涉及626件各类青铜器的定量分析数据进行了总结性研究②。

实验表明,钟(图17-7)体中含锡量低于13%-14.8%时,音色最佳;同时加入少量的铅(小于3%),则可加快声波衰减,便于成套演奏。含锡量太高则钟体强度和韧性不够而易碎;含铅过量则音色恶化③。考古发现的钟鼎之类的锡青铜礼器合金配比,至少从商晚期到战国相当稳定,锡的平均含量保持在14%-16%,同“钟鼎之齐”基本一致。如著名的司母戊鼎的合金比例是:铜84.77%、锡11.64%、铅2.79%。若把锡和铅加在一起则共占14.43%,大体与“钟鼎之齐”相合①。又如对战国时期著名的曾侯乙编钟进行检测得知,钟体合金成分中锡占12.5%-14.6%,铅为1%-3%。这个配比也与“钟鼎之齐”大体相合。

斧(图17-8)、锛、锄、镬等工具和农具,在使用中要触硬物、遭磨损、受冲击。因此要求材料有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强度和硬度高,耐磨性好并有足够的韧性。“斧斤之齐”的合金配比锡为16.67%。研究表明,这样的锡青铜具有最大的强度(35Kg/mm2)较高的硬度(约HB165)和一定的塑性,是符合工具类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检测表明,中原地区斧斤之类的工具的合金配比,到商晚期,锡含量平均达到16.50%,并在中原地区一直保持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与《考古记》的“斧斤之齐”基本一致。

戈、戟、矛、刀、剑、矢等兵器,都需要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若分类考察,矢镞类的远射兵器需要的硬度高些,而剑、刀、戈(图17-9)戟等劈砍、勾刺兵器则同时需要较高强度和韧性,使之不易折断。《考工记》中的“戈戟之齐”锡含量高达20%,而实际检测商周时期的绝大部分戈戟的平均锡含量都低于14%;西周剑的锡含量均小于14%;商中晚期的刀和东周绝大部分剑及商周时期的镞的含锡量均与“斧斤之齐”相当。这样的配比材料塑性较高,与现代铸钢相当;强度也较高,仅硬度略低,符合以强度和韧性为首要条件的刀、剑、戈、戟之类兵器的要求;而镞类器虽然要求硬度高,以利射入目标,但作为一种大量消耗的兵器,只要能保证一定的机械性能,没有必要加大锡的消耗量。因此,商周时期青铜兵器的化学成分完全符合使用要求,但与《考工记》中的“戈戟之齐”锡占20%、“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57%的配比相差甚远。

鉴燧是指照面的铜镜和聚光的阳燧(图17-10)。因此要求表面光滑,色泽白亮;作为日用品,又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考工记》中鉴燧合金中锡含量高达50%,这样的合金的颜色呈银白色,并有很高的硬度,但材质极脆,一碰就碎,磨削时易落屑,很难加工成光滑的镜面。实际检测考古发现的铜镜表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铜镜合金配比尚处于低锡阶段;从战国直到隋唐,痛经的合金配比一直保持在锡22%-25%、铅6%左右。实验表明,这样的配比同样具有近灰白的颜色,具有较好的磨削性能;加6%左右的铅利于降低熔点以便铸出精美的背纹。因此,“鉴燧之齐”中的锡含量偏高,与实际制作的标准不符。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至少到了商代后期,已基本形成了初步青铜合金的配比法则;经过西周时期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匠师们已真正掌握了各种青铜的性能,并能在实际生产中随意应用了。《周礼·考工记·六齐》,虽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实际上,“六齐”是对商周以来青铜合金配剂法的总结。其中,钟鼎、斧斤之剂的记述是基本正确的,但兵器和鉴燧的配比记述却与实际成分有较大的差别。

P448
①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
②吴来明:《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文物》1986年第11期。
③叶学贤:《化学成分、组织、热处理对编钟声学特性的影响》,《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P449
①杨根等:《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第12期。

9 s0 [! G+ ]( I/ P& k!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0:29:5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30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测试某件西周宣王时代簋的合金比例,铜85%...考工内容记还是有些可信的...

2 V, y! }1 L7 n8 [4 A2 n' y

这其中有一个地域区别,几个类型的北方青铜器含铜比例特别高,有含铜91%的青铜短剑,这个比例的合金会很软,制成武器很意外...

' b% o$ g# Z8 J1 }. q

 

5 f0 J/ A U" A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30 1:26:00的发言:
) u V0 g$ a; r0 n

曾测试某件西周宣王时代簋的合金比例,铜85%...考工内容记还是有些可信的...

! \& X5 x9 i" s- _! k* o: d

这其中有一个地域区别,几个类型的北方青铜器含铜比例特别高,有含铜91%的青铜短剑,这个比例的合金会很软,制成武器很意外...

! A) c1 B8 `+ |5 I

 

. M6 D2 @+ t$ O( G4 p) o

 

J- l, t, b+ g9 ]/ Q

恩,虫大人所言有理,地域差别估计是导致各地青铜配比不同的重要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7 17:30 , Processed in 1.18478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