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ianping.com/shop/1954252
5 t& y8 O2 Q/ u( x寻访京城“钢笔张”---广义修笔店 0 q! {) F+ p* `: V0 g$ D
《寻访京城“钢笔张”---广义修笔店》,为什么在标题里用上“寻访”两字?“寻”,有寻找之意,在东四南大街一排商业门店中,记者找到了广义修笔店,这是北京最后一家修笔店了。“访”,是我们出于对“钢笔张”的敬仰之情,尽管这一门手艺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79岁高龄的张广义老人仍然坚持着每天下午3点-5点开门营业,为的只是给那些用钢笔写字的人途一个方便。或许有一天,他的手艺会消失,但是他身上留存着的一些东西,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9 @: r" T) A3 p6 x* \9 P
北京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今天北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街上的行人也少起来了,往日繁华的东四南大街也显得安静起来。在这里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门脸,上面写着“广义修笔店”,温弱的灯光中,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与一位顾客交谈。今天我们的故事的主人公张广义师傅就是一位修了六十多年钢笔的“钢笔张”。
& l+ b: a8 {& v c2 p- z 17岁开始,为了谋生和父亲一起卖钢笔,当顾客的钢笔有小毛病时,就顺手帮人修修,渐渐对修笔产生了兴趣。在50年代的时候,他练就了一手“点尖儿”的绝活。1962年,张广义师傅因为身体的原因,离开了东安市场,在“大兴公寓”租了店铺,45年来,“广义修笔店”聚集了好几代人的钢笔情结。 : v, F& i! |6 b% ~2 F* A9 ^) }
广义修笔店这个七八平米的小屋,除了一米多长的玻璃柜台和修笔用的机器、家什,小屋四壁都挂满了字画、奖状。空军部队的顾客、检察院的书记员、美术学院的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留下对张广义师傅的感谢。
8 r9 R9 d6 X8 F/ z2 {4 W/ S( b1 z6 E 现在地处东四南大街的门脸,一个月至少万儿八千的房租,很多人都劝他改行,或者转租出去,可张师傅怎么都不愿意。我走了,要修笔的客户上哪里去找我呢?
( ?2 Y; \7 p& e# j 很多人对张师傅的手艺早有耳闻,笔请他磨一磨都会更好用。张师傅的左右手,大拇指不是一般粗,这手艺的功夫大多都是出自手上,右手的大拇指记载了六十年来修笔的日子。现在,张广义师傅没有徒弟传承手艺,他的修笔“绝活”已经面临失传。 % W# |" O, D' I) L0 q3 s
这个行业挣不了多少钱,现在用钢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有人在用钢笔,能给客人解决难题,让他满载而归,这就是张师傅最大的乐趣了。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张师傅也开始准备收拾回家了。下雪了,老伴也打来电话催着回家。每一位在这里修过钢笔的顾客都和张师傅成了朋友,这种看似简单的,与社会工业格格不入的手工制作,却让人感到以种难得的纯朴与亲切感。来源:中国经济网
: r% c; `" n ?2 G. u" Y5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