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冬天的傍晚,为北京前门商业街的改造规划奔波了整整一天的黄汇走进一家快餐店,想要一碗热腾腾的面来取暖。但是当服务员把点菜单递到桌子上的时候,她冻僵的双手已经无法完成在菜单上轻轻划一个“√”的简单动作,最后只能在示意下,让服务员帮助完成了点菜工作。
这似乎是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画面,然而却是真实的。作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金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黄汇就是这样一位肯为工作付出许多的设计师。
有的人建设完一个新项目又走向另一个新项目,无法停止的建设是他的任务。而对于黄汇来说,保护才是她真正的使命。作为亲身聆听过梁思成先生教诲的最后一批弟子,老师注重中国建筑保护的责任与使命,同样已融会在她的行动中。从古建筑保护、旧城改造到危旧房改造等等涉及保护的主题,占据了她工作和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那部分。
采访中,黄汇对自己经手设计的每一个项目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谈完一个又开始讲述另一个:北京良乡北潞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景山四合院、前门商业街改造、正在运作中的大栅栏商业街规划,以及福州的三坊七巷改造。
这些项目占据了黄汇的心,就像图纸和资料填满了她的办公室一样。
留住胡同
小后仓胡同危旧房成片改造工程是北京市最早的危旧房改造试点之一,也是去年中法文化年中国在法国的展览项目。黄汇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据介绍,当时的回迁标准是平均每户56平方米,但是小后仓如果把可能建造的全部住宅都分给原住户,每户平均也仅有45平方米。
“当时的情况是尽管每户少了十来平方米,也没有一家愿意离开老街坊,离开这里。”黄汇深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
在规划中,她精心设计了100个院子、50个平台,再用灰色外立面和高低错落的山墙轮廓及房屋曲线,把四合院里老北京人的生活气息融入进建筑中,并把当时的胡同及原有大树据理力争保留了下来。据说,当时为了留下这条充满小后仓居民记忆的胡同,黄汇征集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多数是不赞成保留。但是最后黄汇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那是国际建协委员刘开济。他说,“全世界的建筑都在寻找一个留住记忆的办法,但是都没有找到,你找到了就不要放弃。”至今黄汇还记忆犹新。最终这条小后仓胡同被保留了下来,也得到了居民的喜爱。小区原有的三十多颗大树,黄汇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也是绞尽脑汁的把它们留了下来。
小后仓作为当时危改试点无疑是成功的,改造后原住居民全部搬回这里,在此安居乐业。据黄汇介绍,居民非常喜欢这里,亲自动手装饰小区,让十年后再回到这里的黄汇也颇感欣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后仓改造的经济账。据介绍,这里当时居住的是350户老北京居民,政府也只有200多万元的有限拨款,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时刻要考虑算经济账。最后包括种树、修路在内,小后仓的改造仅仅花费了1140万元。而当时只有几十来人的菊儿胡同改造,尚未完成就已经投入1400多万元。
恢复会馆
无论是前段时间的前门危改区域规划设计,还是现在正在运作中的大栅栏改造规划,黄汇和古建商业街的改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古老建筑和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黄汇主张不但要把有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而且要通过改造使其适应现代商业的需要。她在前门地区改造的规划方案中,保留了多处大大小小的会馆。虽然会馆林立是明清时代政治、经济、交通对前门地区社会需要的产物。但是她认为,这些会馆仍有保留下来的必要。
在规划方案中,考虑到前门东街交通流量大,街道两侧不易频繁往来,以及新建商业街对前门大街及大栅栏商业分流的影响等因素,黄汇提出了建设会馆一条街的想法。她认为,建设会馆一条街可以与前门大街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如果沿前门东路恢复建设30余个会馆,会吸引旅游团体成为固定客户。在将来实际经营过程中,还可以视需要延续购进后身的新建四合院,扩大规模。另外,由于旅游团体出行需要乘坐大型旅游车,顺畅的道路及停车条件都需要考虑在内,所以在恢复会馆和建设新会馆的时候都需要和路网规划协调一并考虑。
但是遗憾的是黄汇的设计方案并没有被采用,使前门失去了重现各地民族特色会馆一条街的机会。黄汇表示,今后在大栅栏地区的改造中仍然会对会馆有所考虑。不同的是,前门地区会馆建设是一条街的概念,而在大栅栏地区则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成片的开发。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下的功夫不应该只在建筑外表上。”黄汇说。
按照这个原则,她每次做设计的时候,都会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直到把这个地区的前世今生了解的十分透彻,才会动手做规划。前门地区是这样,大栅栏改造也是这样,以后的项目还会如此。黄汇做的是设计,但是除了设计之外,似乎还有很多很多……中国楼市记者 何云云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