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8|回复: 1

北京历史上的方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9-9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历史上的方志
/ ^9 u9 u- D% o7 a9 |析津志9 X8 U* y; w% F: T  F8 T& h+ g
    最早记述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的一部专门志书。作者熊梦祥于元代末年,任大都崇文监丞,著有此书。是书主要记载元大都和金中都有关官署、水道、坊巷、庙宇、古迹、风俗等资料,原书己佚。30年代北京图书馆积累了有关本书的材料。1981年终于辑录成册。l983年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y- i# j- c# G/ [5 b* A! p

2 Y1 @. ]9 F8 L+ Q( `) r永乐大典·顺天府志
& |. v! g# y5 ?4 e$ X! I8 Q    缪荃孙于清光绪丙戊年(1886),自永乐大典4650卷“顺天府”七到十四抄出。永乐大典内“顺天府”共二十卷,时仅存八卷,后均佚逸。缪氏抄题为顺天府志,虽系残本,却为现存最早之北京地志,保存了不少难得的珍贵资料。198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加目录影印出版。, N9 c( Q1 J3 y$ Y

. Q$ `) {) G8 o) P3 h畿辅通志  S% w: L! P* _. ^
    清代官修的史书,三百卷。总纂为黄彭年,参加编纂的有八十余人。清代的畿辅,顺天府(今北京)外,还包括天津,河北承德、保定、遵化,赵州等。这一地区历史上齐晋争霸于前,燕赵称雄于后,至明清之直隶,占有重要地位。故清代康熙年间即修成畿辅通志,雍正年间又曾续修,但都失之简略。同治十年(1871)再次设局,用十年时间编成此书。分纪、表、略、录、传五部分,帝纪十五卷,录清帝诏谕、诗文及京师城防宫殿、行宫陵寝等,表三十卷分列府县沿革、选举和职官,略一百三十七卷分舆地、河渠、海防、艺文等八门;录十卷记历代宦绩列传、杂传等。充分利用官方文书,私人文集并佐之以正史及故老传闻,对京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沿革、风土物产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取材严谨,引用材料大多注明出处,便于查核,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V! r! m& }" e. R& ?

" L3 O2 M- p* m* @  n: M光绪顺天府志  }/ k' \4 ~" _' H3 l
    光绪初年,顺天府官方聘请缪荃孙等修纂。该书的体例经精心筹划,内容也经仔细选取,资料多方核实,是一部份量较大价值较大的地方志。记述清代以北京为中心的顺天府(包括五州十九县)的各个方面。有京师、地理、河渠,食货、经政、故事、官师、人物、艺文、金石等十志计130卷,350万字。光绪五年(1879)设局修纂,十二年(1886)成书。这本书提供了较系统完备的资料,并且注重实用性,有益于北京的经济文化之发展,是为重要的特点。198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点出版。
, q% s7 Y( P' |! Z/ P  P; y/ H! ]) O1 x4 ]
康熙顺天府志9 z. H3 X4 g( z) A
    清张吉午等纂修,北京图书馆藏残本二至八卷之抄本。据判定为康熙年间抄本。全书分为八大类,每类一志,共八卷八志,有志有序。本志未曾刊刻。
/ |8 e  Z: A. q' T% K! c2 l  P
/ n7 a( V. Y4 ?& g7 H; p北京市志稿
$ ^6 D3 x3 J4 c, o$ A; o6 g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38—1939)编纂,总纂修人吴廷燮,分纂人夏仁虎、夏孙桐、朱彭寿,彭一卣、瞿宣颖、张综文,特约编纂人陈仲篪、苏晋仁等。因志书为未定稿,故名。现存手稿一百五十七卷,约三百五十万字左右。是继光绪《顺天府志》一书后唯一现存的北京地方志书。志书体例上起三代,下迄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但全志重点于光绪以后至民国二十年左右。保留了大量民国时期北京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资料。现存前事(残)、建置、民政、度支、货殖、文教、礼俗、宗教、金石、艺文、名迹(残)、人物、选举、职官、资料目各门。6 \* n( h6 ^5 l4 J8 J# j3 O. |

* s# r( }- F; d3 h大兴县志0 ]5 m* h4 E! j: g& q- R" }
    清张茂节、李开泰等修纂,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书首有大兴县志序及凡例、帝京图略、天文图,京城图、大兴县城东里社图、大兴县城南里社图,学宫图,大兴县治图等。全书六卷包括舆地、营建、食货、政事、人物等。北京城半属大兴县,故该志书对研究明清北京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有重要价值。如卷三食货中记载大兴原额民地一千二十二顷多,而至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民地仅二十八顷六十四亩多,其原因为“畿辅首地,旂屯星列,田在官而不在民,故土著寡而户口稀”。清初北京经济之变化,由此可窥见一斑。他如风俗考、古迹考以及卷六艺文,亦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 A8 [! `, j3 d% [' w
, I. P( ]% s2 R/ `6 W: O% m& r: V
宛平县志  ?: u, Q6 T$ w7 u: J
    清王养濂,米汉雯,李开泰等修纂。六卷。经济资料嫌少而人物及艺文较详,记叙人物,收录文章不少,书中对《宛暑杂记》及作者沈榜,有评介。另外还收录清王崇简的《都门三子传》,对于奕正等人事迹有记载。清代宛平县所辖为都城西偏重要地区,故书中地理部分所载之“风俗”营建部分所载之“里社”、“邮舍”;食货部分所载之“户口”、“徭役”、“田赋”;艺文中所载之“古文”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始修于康熙二十二年,成书于次年五月。
  V4 j% n# b2 l5 E, V5 |+ i- ^
7 R5 |0 i/ @2 [1 p/ m万历房山县志
* `: Y( s0 u# Q$ v    明马永亭,黄榜修纂,万历癸未十一年成书,现存本志残本七至八卷一册。为现存最早的明刊房山县志。七,八两卷为诗文碑记,如姚广孝神道碑,元魏必复房山县建学记、重建文庙碑记、房山乡贤名宦祠记等。北京图书馆存残本。8 N  q9 `3 X! q# s7 K1 B. `
0 j. @) f! N1 s$ D+ |: v: u  n1 m
康熙房山县志3 i1 j: A; ?. U! s7 J- ~3 N
    清佟有年、齐推修纂,康熙三年纂修,四年(1664)刻本。参照明代旧志续纂而成。房山八景分入类目。建置沿革简略,增绘图目。房山城郭、山川名胜等图,画工精湛秀丽。清初圈地农民土地资料于“赋役”内有记载。碑记诗文保存了关于金陵的资料。- R8 ^6 c/ j0 L7 K2 y: g5 Y
. `! U- K( l: v/ k" r
咸丰房山志料
2 O" G! I- M! o% t' U9 d    本书是高骧云于咸丰年间任房山知县,亲赴房山西部山区进行考查所撰写的笔记。清咸丰七年(1857)养恬斋刻印。书中所记建置沿革、山川脉络、里居远近,考订绘图,厘正讹误,创新立异。光绪顺天府志称赞此书为“最为有用之书”。弥补旧志的空白,不作无益之空谈,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 G. ~3 B  b7 Q+ l
0 C% `6 E; E( B$ ^0 ?0 p8 j, O
民国房山县志7 R& P% s9 b# T" G7 W2 w
    廖正鹏、高书官修纂,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志转载旧志内容,并有考订。地理占全志三卷,将山脉、河流分别志之,包括名胜古迹、寺观、陵墓,祠庙等,突出房山之特色。对沿革论述最详,考诸史志,注明出处。对实业、交通、金石、农业、矿产,均能补旧志之不载,并对民国以来的资料也多写入志内。该志对今天开发水利资源及旅游资源很有参考价值。6 w2 v, X1 U4 w+ N# X

, F2 q9 q% q2 I; S! [# a康熙良乡县志
8 q- I8 ~- r. h. k    清杨嗣奇等修纂。八卷,名目与清李庆祖所修之良乡县志雷同。志中载有“康熙四年地震,七年大水。”“康熙十八年又地震,康熙二十八年赤地无收”等。光绪顺天府志认为此志“文笔冗沓,编次凌乱”。康熙四十年(1701)修成。李庆祖等修纂的良乡县志为康熙十二年(1673)钞本。7 A; |$ Q$ Q7 b9 l
& H! w& r5 \! E: c
光绪良乡县志
1 S( c) U! b" x" |2 q+ q8 A; t    陈嵋等修纂。光绪十五年(1899)修竣刻本。八卷,今阙人物志等卷。第三卷赋役志,记载赋税徭役繁重,民地被圈掠,反映良乡农民的凄惨景况。该志载“满汉不杂居,迫使农民全徙定州”,以致“包粮赔累,沿街乞贷,典妻鬻女,死于沟壑”。* U! n7 z6 g. B% y, ^; G
( m9 h* \( s4 y
民国良乡县志 5 A% @" j# J' C8 k  G+ x0 V4 z
   周致中等修纂。内容有凡例、目录及附图五幅。有民初议会、学校、劝学所、铁路、商务等资料。有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 `6 ]7 L5 I' z7 R: |* ?
+ S8 o( v! V7 Z! \# h隆庆昌平州志. ?, s2 X) J; J" x8 Z4 g8 i) B7 l
    明崔学履纂修,隆庆元年(1567)刻本。现上海图书馆存四至八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缩微复制胶卷,存三至八卷,但原书破损严重。
. R2 ^' n! f4 k' ~: |, K7 e
' ~, Z! W1 |" n; i康熙昌平州志
# Z9 u3 H$ c+ r8 ~    清吴都梁、耿继先于康熙十二年纂修26卷。书首有序称此志“……志学校,则庙貌鼎新,洽修法之风,登堂习礼,真觉圣泽贤微,去人未远。此外则祀典、灾祥、名宦、人物、科贡、山川、形势、风俗、物产以及杂文、杂集、种种诸类,列载维详……。”康熙十二年(1673)澹然堂刻本十册。
! w/ T' _) t, p
! B: T" }9 G, o5 p* y  z+ n光绪昌平州志(草稿本) ( r1 ?% m) J" ^; v* O" D
   清光绪初年草稿本,不著撰人,12卷。内容分建置志、祀典志、灾祥志、物产志、田赋志、兵志、艺文志等。
: u6 f! a$ C' g& o# X4 }) d- {7 x) M: Z- S) q  r( n% a2 |
光绪昌平州志( p! y# i; L8 N: a' }& Y9 P
    吴履福、缪荃孙、刘治平修纂。成于光绪十二年。此志在前人关于昌平志书的基础上,“略者详之,缺者补之……而别成一史。”全书二十二目:皇德记、舆图记、土地记、山川记、大事表、职官表、选举表、道里记、风土记、祠庙记、伽蓝记、冢墓记、会计簿、学校志、衙署志、营卫志、物产志、列士志、烈女传、艺文录、丽藻录及序录。其中卷十“冢墓记”专门载有明陵之规制,尤以记成祖长陵及崇祯思陵为详。有1939年重印本六册。
* s3 ~: W( Q4 W+ G$ V9 B( {3 |2 N. p, O1 n
昌平外志稿
2 ~. n1 B" F' ]- h    麻兆庆撰。不分卷。光绪九年(1883)抄本一册。该书对资料详审核实,尤其留心于建置沿革。内容有建置沿革、地名考证、河道考辨及有关修志的来往信函等。又内容与此书相同的抄本三册,但作者说:“附图二纸,一就亲历州境所绘者,一遵照《一统舆地图》缩绘者”。二图即《舆地缩绘图》及《昌平山川故城图略》。附补稿一卷,列目二十一条。《校勘记》一卷。另有抄本四册。总目除二图与前书相同外,其余为地理沿革考、地理纰谬考、河渠考、金石记、讹误检、拾遗记共六卷。光绪十八年(1892)《昌平外志》刻本六卷。对昌平之地理沿革考证为全书之精华。书内有新志拾遗记,篇幅约占全书之半,叙述颇详。作者说:“外志非敢故与新志立异也,惟生于斯土者实事求是焉”。# ?3 c4 }; g+ G5 U* I
" R3 g5 T. E% M9 k, X& L- q( [
居庸关志* I6 b% _6 E! S
    明王士翘纂。此志为作者所著《西关志》之一部分。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内容有“居庸图”、“居庸图论”,分十卷。沿革详叙居庸关历代分合废置,关隘部分列出所辖隘口处所、把关人数。其它还有军马、墩台、边情、仓场、公廨、人物、风俗、物产等。居庸关最早是《吕氏春秋》所记九塞之一,是北京重要屏障。《西关志》所记居庸关山川形势,攻守设施与边情状况甚详。! U* p9 e' |# Y8 c
0 W+ R* f. Y$ ^4 `7 D9 h% W: G
康熙通州志
3 y9 d$ R+ I: U' \! W    吴存礼、陆茂腾修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十二卷。为现存最早的《通州志》,对通州地方特点设纲列目修成,提供了清初及明代的部分资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问题有参考价值。但此志编修时仅三个月,错讹不少,且类目内容不足,失于简略。, t7 l/ v4 [. j6 A' y- w3 I6 a
; C+ L6 Y8 G; @2 |# c7 [( u' U- N
雍正通州新志
: V+ O6 ]/ `$ i5 `    黄成章纂修,雍正二年(1724)修成。本志主要补充了人物志、艺文志的内容,收入了新旧题名碑记,更正旧志之误,同时也收录了不少史料价值很高的篇目,如崇祯十三年刘廷谏“恩恤饥民疏”,记述了当时京畿灾荒情景,人民负担奇重,几乎一字一泪,令人动情。此志对吴存礼所修志书有所增补。8 \; r8 F" U" H
" u7 u8 [; ~- M' j/ X
乾隆通州志& V' H# u7 N/ y% a+ |8 S! n. D
    高天风、金梅等修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成,十卷。本志据吴存礼及黄成章所修的两部通州志,订正舛讹,增补遗漏,成为通州诸志中体例完备、剪裁精当,史实资料丰富的作品。$ u9 e1 Z5 R8 K3 {- j0 A: E+ N: v. R

' L9 H( I' e( }+ I光绪通州志' J6 i) k4 Y' f, B. }5 U. q& S
  光绪五年高建勋、壬维珍等修纂,其纲目即同于乾隆四十八年本。由于通州自古为京东重镇暨南北漕运重要中转地,故该志漕运志中所记之“漕渠”、“修濬”、“置役”、“坝闸”、“仓厂号房”等,以及赋役志中所记之“户口”、“田赋”、“起运”、“盐课”等,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后又有光绪九年陈镜清补修刻本及1941年重排铅印本。
$ z& x( S) t  Q: f# N8 S; X* ~7 r: h6 x5 J4 {- C& q8 Q" Z1 o
康熙顺义县志
2 X- D3 L: W- p. ^   韩淑文纂修,康熙十三年告成。不分卷,书内目录排列次序为:分野志、沿革志、疆域志,山川志、形胜志、城池志、风俗志、土产志、公署志、学校志、职官志、选举志、田赋志、人物志、祀典志、后附艺文。全书上下两卷。此志为现存关于顺义县最早的完备的志书,保存了不少重要史实资料,如详记十七墩堡装备;还载有元至清初碑记数十篇。0 y6 q  p/ v! C$ g0 e7 m
& p( r4 r' B9 k. q7 H  L8 U, K2 ]
康熙顺义县志(黄序本)/ ?: e' E, n! Y  _8 k) J2 T
      黄成章纂修,完成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此志叙述有据,记事翔实。“博稽前人未及详者”,“广搜前志未曾载者。”对韩淑文纂修的志书弥补其阙略,尤其是“人物”、“艺文”的内容增加较多。作者认为前志“邑中人物艺文多略焉未载”,他用了很多功夫“遍阅境内山川,搜考历朝诸史,以及通考奏议群书,凡系顺义古碛、贤宦、奏谈、诗文、并入志书”。是书前有清著名学者黄叔琳序。l973年有重印本。
& Y* t) C+ D% Z/ b9 n
" T' e  f2 D3 Z顺义县志% Y) @: ^- E: w
    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成,凡十六卷。全书保存了关于顺义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书内顺义县全图、县城图,绘制精微,还有县内各机构的平面图,以及中小学校的平面图等。各卷中绘制的各类表格也容纳了重要资料。7 m  }- N5 H1 L2 E9 M- E
7 H: m. M7 ?, I, ^$ U0 D; z1 k
万历怀柔县志
. s0 ~# G- y, y3 r# |    史国典、周仲士纂,明万历三十二年刻竣。为怀柔最早县志,在许多方面都有详实的记述,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租庸徭役,作者指出:“正粮之外,杂差繁增”,“役重民贫”,“烟火几绝于千家”,记叙真实具体。4 m8 y' `' y# [2 Y. v, I
& n; k5 n. ^" W
康熙怀柔县新志
6 B: m5 J7 y0 M& z2 I( U0 P& ?     吴景果撰,潘其灿纂修。康熙六十年修竣。内容卷首有序,图四幅为县境图、县城图、行宫图、髠髻山图。全书八卷,记述建置、星野、疆域、城垣、山川、关隘、廨宇、学校、行宫、道路、里社、庙宇、祠墓、风俗、灾祥、人物、赋役、物产等。还有诗文。赓续明代万历以来的史实,最晚记事到康熙末年。对康熙每年巡幸热河,往返路经怀柔,修筑行宫、御路,供奉各项差役,百称穷苦不堪,均有记载。
9 L: y" X4 M. r/ F) i6 {3 Y  }, V
8 u: B0 {1 s6 b4 Y4 R6 @康熙密云县志
: n0 p) c. B, V0 L    赵弘化纂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告竣。明万历时曾修过密云县志,历经变化,“人物盛衰,丁口繁耗,贡赋增损,与史吏宦得失,风俗醇漓之类”,实有重修的必要。于是赵弘化“谋于太学暨诸弟子员,考订事实,疏类分门,始于天文,继以地理,终以人事,凡为纲者三,为目十有八。”本志前有作者自序,凡例、目录、疆域图序,并附本县全图、旧城图、新城图、县志图等。全书十八卷。明代万历志书失存,因而成为现存最早的密云县志。
' ~% u3 N# ?! b! {5 ]1 A3 ]& m+ L& d" j8 K& \/ {9 Q- L
雍正密云县志8 o# w/ _( T0 @6 j- U# r4 i  `
    薛天培、陈弘谟修纂,清雍正元年(1723)修成。共六卷。书前作者自序说:“上自行官、桥梁、道路、堂奥、亭阁、宸章、宝翰、焕日星而发山谷之光者恭记之。其边臣之硕画,文人学士之讴吟,一一收罗,悉登记载。至其城池、驿堡随时变更,风土人物不无屡易,一切注明。”密云县明代为边防重镇,名将戚继光等曾在这里修关筑隘,通漕开垦。清代这里是通向承德避暑山庄要道,因而有关的资料如密云行官、御道的修建,县城及古北口的胜迹等,皆志入书中。但书内颇颂皇德,粉饰太平,真实情况有所隐瞒。
0 n9 M+ J! ^! a8 {% N' Q' G$ T3 \6 m! O0 ~$ T* R. ]
光绪重修密云县志
( q& ~- Z: m% l    丁符九、赵文粹,张鼎华、周林修纂,光绪七年(1881)成书。此志经三任知县之手长达八年之久方修竣。编写方法以记事详确,归属清楚为准则,在内容的订正上下了功夫,详今略古,以求简明扼要。书内新绘城池、衙署、营镇、行富图,增补旧志不载之资料,《光绪顺天府志》编者对此书评价为:“体例谨严、考证淹雅,顺天近志,以此志及永清志为最”。/ b+ H+ {5 e5 c8 h

. X6 f$ D  m% {2 s" D) \6 l密云县志(民初本)
, ]" U) K7 r8 Q& ~    臧理臣、宗庆煦修纂。民国三年(1914)修竣。内容保留了旧志的有用部分,又补入自光绪以来密云县的历史变迁,特别对民国以后的史事叙记较多。另增矿产部分,作者认为:“矿产、林业为生利根本,亦可考土脉之丰瘠,详为记载,以备采用”。作者还指出,“以国家现象观之,非振兴实业,无以濬发利源”。
! G# ~- [1 m; P. p! c
; x; r$ Y/ @# m2 ]3 T0 T- D+ u密云县志9 C, K/ p* `- k
    王缙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成书。书前有密云县地图一幅以及序言、凡例等。书内记载显示续修民国以后为重点,诸如铁道、航空、电话、电报、金融、卫生等均涉入志内。门类分述,图文并茂。但内容反动,歪曲史实等也可屡见。
/ U, s8 G4 O6 }" b/ `- u' K6 u5 A- n, d6 c* s
嘉靖隆庆志6 M5 V" {; ~. u, Z0 I. K  X6 O
    此志为最早的一部延庆县志书,明代谢庭挂纂修,苏乾、贾希颜续纂。书内记地理、官署、物产、财赋、土贡、山川、河流、屯堡、烽燧等内容详实。人物部分详略得当。惟政治部分简略,时代特点不明朗。
6 d' ^3 U% V& ~; v
3 _5 u% H) U% _顺治延庆州志
( z0 G' ^  u, M( v; y    迟日豫、程光祖修纂。顺治十年修成。本志沿嘉靖隆庆志体例,纲目大体相同,增补户口、财赋、人物、灾祥、艺文等。文字较前简练,纪事连贯。康熙十九年增修续补,有食货、文教、人物、艺文等资料。但当时圈地事志中只略提及,未详载。顺治延庆州志九卷,康熙时增补一卷,合十卷。
! ]% _% P! F; t! f; v% u' F( H1 m/ E5 x) S2 Y& m, X  i& l
乾隆延庆州志1 T( D6 L" u# p; ^* j! M
    李钟俾、穆元肇、方世熙修纂,完成千清乾隆七年(1742)。共十卷。体例较完备,纲目整齐,资料经过考证,内容简明。有关要塞形势,驻防军器,墩台炮位等,记载详细,并在卷首绘有备要塞图。田赋所记民地变化及附旗庄的建立,圈地史实,大略情况咸有记述。
5 ?! A, B: @5 _5 _3 @- i5 ?; i( K( l' s7 J
光绪延庆州志8 n0 |8 h0 Y* n/ |, x, ~2 l! h
   屠秉懿、何遵增重修,光绪七年(1881)修成。共十二卷。采用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容纳史实资料,内容详实,所记清晰。艺文收入州人著述,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入选。此志集以前名家旧志之长,为延庆县志中较好的一部。( K' x+ X- ?3 o' o. h

  I3 \# B- U& b& n( @# t延庆州乡土志+ E1 t) b& r& @+ A2 T; g) w
    不著撰人,清抄稿本,不分卷。内容分历史记述建置沿革,政绩录记听讼、去害、兴利;兵事录引证明史置卫,千户所,北卫京师,学问叙乡贤名宦,人类记户口、民族,宗教记回教,天主教等教徒情况;物产及商务载商品外销内运情况。诸多内容,虽嫌简略、却为前志所无。本志记事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清末时期延庆地方的政治、历史、经济、风土、物产等各了方面的资料,其中尤以所记物产《兴利》、《去害》等篇,更切于实用。
8 Q0 ~8 w0 m0 P8 a! B$ C# }& y7 h2 U+ s2 d% }6 Q
康熙平谷县志
& i- M3 b4 x2 }* F, U( ~% c   任在陛、李柱明修纂,康熙六年(1667)修成。此志是在明代旧志(己佚)基础上修成的,对平谷一地的历史情况,保留了重要资料。其中资料也有勉强写入的,如平谷八景,殊感牵强。但此志对后来修志有重要影响。雍正平谷县志、乾隆平谷县志,皆是依此志为兰本,赓续增补成书。1 w9 r# d; M+ R9 W( Y. v9 G3 o2 S
6 W3 {5 J! K6 x3 v  `6 R0 G3 [" K
平谷县志(民国15年本)
9 y  m( h5 R  g' ^/ v6 e" {- o    王沛、王兆元修纂。此志修成前后经数年曲折变化,最后于民国十五年竣稿。此志按旧志类目,增加大量新的内容,比如建置沿革、选举、新政、人物等均有新资料。全县地理图采用新法绘制,标明山川、河流、道路、城镇等,并有图例说明。灾祥志中对康熙十八年以来的地震史料及自然灾害的记录,至今有重要参考价值。2 L% x/ d# I8 I  p" ~

& F2 F) u! n* v+ A! }5 j平谷县志(民国23年本). N; Y0 i* r4 ]- u
    李兴焯、王兆元修纂。成书于民国二十三年(1935)。本志内容丰富,艺文志增入金石、古迹等资料;风土有“平谷氏族迁徙考略”,对边防关塞也有考证。财政志中赋税门、分田赋、地粮、旗租、杂租、屯豆之外,又税及鸡蛋、猪羊肠,猪牛羊骨皮,“地皮刮净低三尺,那管百姓死和活”。此外还有关于交通方面的内容。全志体例完整,能将全县实际情况入志。此外,边防备载关塞重要资料。2 {: E$ Y6 D" {7 v% _
5 c' f% @. W4 C, z0 D) o! I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9-15 2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网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4 22:00 , Processed in 1.152484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