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9|回复: 11

一瓶散啤,二毛八[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1-14 17: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句俗语“出水才看两脚泥”。我理解,意思是,不较一日之短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呢。今年,我65了,该是“出水”看泥的时候了吧?只是,怎么看,我还是始终“河东”,未曾“河西”过一次。低头看,两脚上的“泥”,也都是老泥吧?/ D0 L+ O. N/ \: [4 P  s
迹近牢骚了。不过,泥好啊。西方人是:“阿门,你来自泥土,归于泥土”东方人呢?女娲团土造人不是?老泥呢?就更好了。“老”,“故”也;“泥”,“土”也。“老泥”就是“故土”不是?65岁的人,最惦念的,不是“故土”,还有什么呢?) s3 G$ P% ~  g; i& i; k- l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所以,怀旧呀。
  U" z$ N1 M1 a/ J  F“1959年秋,外地人到北京下饭馆”篇中的饭馆。现而今,它是这个样子了:4 D  h& e% I% a) M: ^! X: b$ }
照片 174.jpg
  H# }' A- \6 d" ~% `9 w
, Q) c8 E6 ^) E/ m) G现在,从外表,到内瓤都不复往昔了。绿色的字是“开封灌汤包”。与往年,八杆子打不着喽。不是转承,是劫杀.
  P% U" ?% Y# B/ [) d1 d何谓劫杀?举一个大字号说明之。
& |# O; F, c" K老北京,海淀,仁和号的“莲花白”,好酒,绵柔味醇。解放后,改由北京某葡萄酒厂生产。好喝酒的老北京,都知道。这酒,现在还可买到。只是,产地变成河南了。上网查一下,人家河南抢先注册了。合法劫杀。假李逵成真李逵。
5 N: e* r# Y( f/ t; S- p 莲花白.jpg
- s4 v# g2 X! E, T3 O$ {! K酒,喝着,依稀往日。只是,河南了。5 t" p+ X  Z3 x
家门口的这个饭馆,则纯是今不如昔。$ O. R% g5 D5 F# t
昔日,这是一家清真。我们一直叫它是“回民食堂”。称食堂,而不是饭馆,可能是价格实惠的感情在里边吧?比如,早点有,豆腐脑、油炸糕、焦圈、芝麻烧饼,香,也吃得起。豆腐脑的卤,味道鲜呐。后来,从来没吃到过。主要是这卤里,有羊杂碎,能认得的,是羊肠。据说,豆腐脑本就是清真食品,卤的特点,就是要用羊杂碎煮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豆腐脑?再买一个烧饼,掰开,买一个焦圈,往烧饼里一塞,戚里卡查,焦圈嘛,焦酥,全碎了。两手合起,轻轻挤一下,涨鼓鼓的烧饼平伏一些,才好入口。
0 G' O' i# w2 O- X+ t% e! S- n尽管价格实惠,无奈阮囊羞涩,也只能尝尝早点而已。其他的,只能看一看,闻一闻味了。一入冬,就卖羊肉馅饼了,离多老远,羊肉香味就勾馋虫了,干咽唾沫罢。玻璃窗上写着“涮羊肉”,没进去看一看,不知这羊肉怎么“刷”?我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真的不知把“涮”念了多长时间的“刷”。真是“几回回梦里羊肉刷,今日才到火锅前。”(仿某名人的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今日看见宝塔山)。, s: D4 s, v8 ?6 ]
这都是“外地人到北京下饭馆”之前的事了。这以后,我的早点和羊肉馅饼的香味就成了记忆,成了永远的绝唱。" Q( c' r7 }$ m# z7 h
有时候也想,绝唱?为什么呀?
% |1 ?$ S% C) h. A& E一、食材,不复是那个时候的食材了;二、一代的手艺人,走了。
" N! ^" b% h+ r5 V我轻轻地来,一如我轻轻地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H, f" U% j' L! C6 f; r+ O
有一片轻轻的忧伤。
3 y7 r+ T; P9 `( _“自然灾害”的1961年吧?记不准了,邻居们都去回民食堂买炸素丸子。是这丸子好吃?尝了,不咋地。你道为何?家里粮食不够吃呀,这丸子,好歹是口吃食,还不收粮票。于是,丸子卖得贼快。可能,食堂开始算经济账了?散啤有点儿卖不动,得,买丸子搭散啤。
5 {# m* q" Q# l看到这儿,年轻点儿的朋友看不明白了。啤酒也是粮食呀,怎么卖得不太爽?再者,粮食困难时期,还有啤酒?还有卖不动的啤酒?这,我也有点儿想不太明白。但,事实就是这样。3 Y& L3 n  ]! |
勉强分析,为什么要搭啤酒?因为啤酒较贵,多数人不能常买。再者,说什么也是酒,不如窝头,不是妇孺都能取来果腹的吧?8 ]+ ^  U! }! w, f$ r" C" U
为了补充家里不充裕的粮食,母亲就让我也去食堂买丸子。当然是务殃务殃的人,排大队,当然还限购。晕头晕脑的排半天,换回一份丸子。一天,又去。那天可能是相当的晕吧?等到了柜台前,才发现,新政实施,搭散啤!蒙了:不买?排了半天队;买?任务里,没有酒呀;第三,散啤,拿什么装?于是啃啃哧哧……,买的、卖的,就都不奈烦。卖丸子的挺理解:“拿不了,在这儿喝了呗”。一句话说得我“豪气”顿生。想起看过的“水浒”,一百单八个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快朵颐,岂不快哉。于是,啤酒灌出来了,有点发傻,明晃晃,半升啤呀!傻小子,也不会找个坐,慢慢喝。觉得拿了人家的啤酒升,还挺对不起谁似的,就站在柜台前,背着队后的人,驴饮、咕咚咕咚。冰凉的散啤喝了,手里的丸子,可是一个也没吃呀。啤酒进肚,哇凉哇凉的,一点儿也没有畅意,反是心里硬硬的,搁着个什么疙瘩似的,要往外返。
; X1 K4 J8 M0 O7 P0 D! B/ {# Q. E第一次喝啤酒,就是这样。
6 |& X) l! ?' L6 @+ K; Q% ]; _! i尽管有搭散啤的“苛政”,可为了填满全家人的肚子,时不常的,母亲还是得让我去买丸子。只是带上了酱油瓶,把散啤带回家来。到现在还记得清楚,一瓶散啤,二毛八。
" H' ?/ X7 C  J9 B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9: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让人想到过去,过去的莲花白酒店就在海淀镇西大街路西,古老的门脸不算太大,挂有牌匾,进门要上几级台阶,酒店后面不远即海淀古镇西辽阔的京西稻田、莲花荷塘、泉眼湿地,酒厂能够就地取材。
# y/ b7 V: N& Z$ W* e说起豆腐脑,我觉得过去用牛肉老汤做的卤特好吃,莲花白对面就是回民清真, 内有各种清真小吃。
发表于 2013-1-14 2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啤酒在我小时候也见过 80年前后天津的小饭铺里有卖 大瓷碗半升1毛3 好像是这样 爷爷厂子里的食堂里也卖 拿保温桶打一桶回来就着凉气敢快喝 因为天津夏天热 家里还没冰箱 有时也往里放冰棍 关于莲花白的记忆也是在那会儿记不得是81 还是82年爷爷接通知去北京石油部开会给这些文革期间被打倒的靠边站的老头集体平反 3天后爷爷回家就买了几瓶莲花白 那会儿小淘气 偷爷爷的酒喝想想真有意思 说话爷爷走了两年了 很想这个小老头
发表于 2013-1-14 2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应题的别管那出的酒只要还是那个味道 就让他来吧别自己把牌子砸喽 再说了  过个若干年没准又回来了呢
发表于 2013-1-15 09: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章写的好,赞一个。真实,有风趣,且不乏幽默。希望常读您的文章。谢过!
发表于 2013-1-16 0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天散啤卖的挺快的,去晚了就没有了。想喝的人只好买二两白的,兑上一瓶北冰洋汽水糊弄。8 m( ^7 ]( x6 m& ?3 i
楼主文字写的挺诙谐的。有看头。
发表于 2013-1-18 16: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淀仁和号烧锅的莲花白,是我家老爷子最爱喝的酒。当年家里还有俩钱儿的时候,我家老爷子经常拉着朋友,坐着三轮去海淀喝酒,还就认莲花白,别的酒不喝。直到解放初,我家老爷子还是只认莲花白。所以,一说莲花白,我就想起我家老爷子喝酒的情景。
发表于 2013-1-29 02: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不同啊。
; h- A: ^) g2 ?$ i% {& ?1 z* [
1 [. \+ ~6 E' F& G* n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排队买散啤酒了。; |" b$ V3 ]& O- S- ^+ o
4 J+ z4 w# g$ A5 t, o8 U
现在的散啤酒已经不是那时候的散啤酒了。
发表于 2013-1-29 18: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在小院中的中国书店,好书太多了,便宜呀,经常去。
发表于 2013-1-31 0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老者 发表于 2013-1-29 02:15 , @$ Q6 c9 @$ ~3 y2 q% `$ `
时代不同啊。
# [' o* t  k, g" K" W0 w4 O% Q5 x4 S2 t; V/ b  p3 t9 Y0 b0 |" Z
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排队买散啤酒了。
6 o5 p0 H. m8 q3 b* N; l& O1 r  Z9 r
我怎么记得,买散啤酒是改革开放前、文革中的事儿?一个大铅桶,插上两个带龙头的管子,桶身还结着一层露,带着泡沫就放出来了。  N' p; y7 X. q: P4 T
改革开放后,外地瓶啤涌入北京,“珠江”“钟楼”“雪花”,搞得有一阵北京自己的“五星”“北京”没销路。直到燕京出来之后,北京自产的啤酒才稳住了脚跟。但是,北京的老牌子“五星”“北京”还是死掉了。。
发表于 2013-1-31 18: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以后排队买散啤酒啊,不是还有搭菜的么。   从买丸子搭啤酒到买啤酒搭菜,很大的转变啊。
* b7 ^2 ?1 n7 V& s$ `
. f. q6 v8 C0 c6 C) V1 }5 Q) |那时候是用红叶面包车运散啤,定时定点儿到国营饭馆儿卖。
$ T6 p! Y6 x" p$ K& M$ F; n/ q5 Q
瓶儿啤还曾经有“玉泉山”的呢,好像卖一毛二、三,其它都一毛五一瓶儿。
发表于 2013-2-1 08: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辽宁,那时候我还小学呢,一升两毛七,劲儿大,味苦,喝了迷糊。我们这边好像营口运来的,洒水车,接个大胶皮管子,连在商店大罐子里。{:soso_e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6 02:02 , Processed in 1.13368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