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谈一谈“贯口活”的表演方法。什么是“贯口活”呢?所谓“贯口活”这个词儿,是我们相声演员的“术语”。简明地说:就是相声里的“念白”。 . T$ ]9 U8 Z# X9 m% }; q
) P+ K. Y- ?0 C _* G0 M. y
) `, m: q2 x) W+ H5 t0 F5 M
& H! y# }& g/ s 在京剧表演艺术中,也有大段儿念白,特别是丑角演员的大段儿念白,跟我们相声里的“贯口”差不多。比如说:京剧《法门寺》里,贾桂儿念状子,哎,那就是贯口活,我学学您听听——
* x1 `+ J& \9 H) a& e
6 W7 O# }, x4 Y/ R Z. K & c3 k s- V5 Q% n
干吗念到最后速度上要慢下一点儿来呢?慢一点儿啊,就为的是缓气。8 C( _0 e+ Q3 @6 k
! x0 D7 P, \; c% }7 w( `3 a" K6 \* L 5 `' A) o4 F, m6 K/ b* A. o, ~' x
表演“贯口”,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情绪饱满而连贯,语气轻重而适当,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犹如断线珍珠,一气呵成。其中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气口”。气口也就是缓气的要领。只有运用好气口,背诵起贯口来,才能有节奏感。贯口语气的节奏感必须明确,特别到速度快的时候,这段贯口已进入高潮,演员的功力就在发音、吐字是不是清晰、准确上表现出来了。甚至由于速度快,再清晰的发音吐字,观众也有来不及思索内容的时候。哎,这时候节奏感是最重要的。还得说明一下,并不是光注意节奏感强就连字儿也念不清了。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那不成!快而不乱嘛,多快,吐字也得清楚。这里说的节奏跟快板、快书不一样,跟歌曲更不一样。语言节奏性灵活一些,自由一些,灵活自由说明语言节奏变化大,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也有节奏。
) ?" M' O1 u9 e8 ?; I' P* G
: O- `- N- F7 c' w( Q0 U4 q
# S* t s9 z6 Q4 }% X- [. H 下边儿我就谈谈表演贯口活的几点体会。# x0 X! F+ C# q- S! Z6 o9 B( S
' |" X: l% Q* K/ ]) d
+ f9 z1 X4 @& W 贯口活分两类:一种叫“大贯口”,一种是“小贯口”。在传统相声中,大贯口的段子有《地理图》、《报菜名》、《八扇屏》。小贯口呢?有《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等。: n6 j) f% P0 I5 U# G5 `% r( [
) p# I1 k, I# K! P) |. k
: |8 x( r% e. [ 我学艺的时候先学的《地理图》。我学会了,也背下来了。可是我一说这段儿,老师就说我不对。他说:“你这孩子怎么念出来没气口儿呀!”就是说我不会缓气……" Z2 A/ S5 E2 Z. O% s2 n7 `
4 ]# R+ Q8 G' z5 I% C' F' W$ J
* F* o7 e' k- {' e! ~* E$ ~
哎,您可别误解。当然了,谁说话都得会缓气,不会缓气早憋死啦!
+ @5 l M _8 p . f" g) K* Z: \- C3 o. E3 H' ~# `
% R: h. x2 N8 H1 P& }# x 我老师说的意思,指的是在背贯口活的时候根据内容、语言,节奏来断句儿、缓气。如果一段贯口,背起来没节奏,跟流水账一样,术语叫“一道汤”,您听着就别扭啦。经过老师指教,我反复练习,后来才掌握住这个“气口”,会缓气啦。再念出来就好听了。
, R* z" Z# d3 o5 Q+ m' p; G/ T
% T _2 T( e4 M, T! {
- p) R1 e6 m. g( @# z7 ] 《地理图》里大段的地名贯口,我是这么念的——
9 C- @$ ]: y& q4 l' y6 [ ) O- J. D/ A: H3 D8 {- g, U. m
, d6 h6 D3 z& N* E3 @ 您听,我这么背显得累得慌吗?不但不显着累,还让您听来轻松自如,不磕不绊,节奏感强。哎,这就是有气口啦。要是没气口就不行了,您听着不舒服哇。让观众替演员着急,那就坏啦。念出来,没轻没重,一道汤,憋得脸红脖子粗……。
7 _* _7 u6 W, v I & b$ c9 U- h# @" u# E% C |; A7 G
; G4 x g9 Y2 D% F% N' }4 g% s 不信?我给您学学——
9 F$ l" ~! K, b $ u# @0 t# W, w
% U3 G4 n: _+ y8 f ]! ~6 F- ?- z$ E
<学没气口的念法>“无锡、苏州,到上海、松江、浙江、嘉兴、绍兴、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贵州省、贵阳市、云南安顺昆明开化广西桂林南宁柳州梧州……
! m' o7 H8 z9 a* g# ?2 Q
: D: W6 z* P T3 \3 z- G 2 V9 S! D7 a5 ~# L) p# R
哎哟,我喘口气吧!好嘛,差点儿没憋死过去。哎,您听这多闹得慌啊!所以说“气口”很重要。有气口,观众听着舒服,是一种艺术享受。没气口,演员弄得力竭声嘶,那就麻烦啦。
& l/ p, A1 Q- }9 j& e% [ ' I! Q% P6 N+ ?0 l2 f3 R5 h
( }9 ?" [- j- Y, v n “贯口”要一贯到底,有一气呵成之感,但是,一气呵成绝不是一道汤,应该有节奏。您看快板、山东快书有节奏,快板、快书有辙有韵。相声里的“贯口”呢,不一样,没辙韵,在贯口活里,虽然不受辙韵限制,也要根据内容,是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在人物刻画、人物语言上面,去体现与内容密切关连的语言节奏。一般的念法应该是由慢而快,要有起伏,波浪式的。语言上要有轻、重、缓、急。什么地方起伏,什么地方轻重缓急,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这才能达到贯口活的要求。
- ^0 A1 R7 B: T+ l# G K
9 i$ y& \& ^9 S9 |8 b4 V 2 y5 H3 V4 G3 w0 X1 f9 l
象《地理图》、《报菜名》这些段子,都应该是这种念法,可也不是所有的贯口都这么念。有的“贯口”象《文章会》,这么念就不行了。因为《文章会》一般都用文言,哎,念起来就显着文诌诌的,跟个“老学究”似的。仿佛象舞台上“戏”里的“道白”。念出来才好听哪,比如说《文章会》:* V0 b1 A- x6 b' D+ i( I
2 H- ^) `/ Q& z
" @+ X$ |$ h& r2 B( ?7 i “我十五岁的时候,在学校里头作了一篇文章,拿去给我们校长这么一看哪,校长是大吃一惊!就跟训育主任不住地夸奖我这篇文章。% G5 F, A/ R; c$ p& w* S9 r& s, r# o
, o$ K! V4 X! V( `
- d; L0 I" I( D2 x! U, Z" s 《文章会》这类段子属于“文哏”,应该这么念。2 h& E; t2 h7 v3 `
3 T0 f5 L X9 V) r: a( }# n1 F1 f; o7 j 7 r+ [5 L( f+ Z" V: h
我再说一种贯口,这种贯口的表现手法,就更巧妙了。就是用极为夸张的手法来措词,显着非常风趣,让观众听起来很可笑,很幽默。比方《夸住宅》这个段子,最后那一段贯口,哎,就得把它念风趣了,俏皮一些。
3 ?9 I( i8 Q% i, d* O3 x8 z$ } ) a5 {4 E: {6 i, n& A/ c8 R
4 t3 S3 T. z2 K+ L6 D 这样的贯口,念出来必须幽默滑稽。
4 g/ K6 e" x0 n8 i: b 2 h' n3 d- m7 a+ R: a
* u m1 N" g4 z9 c) W) J/ X& } 还有一种,有故事,有人物的贯口。这应该怎么表演呢?比如说《八扇屏》这样的段子,演员叙述的是历史、掌故,跟说书一样,在贯口里出现人物的时候,演员应该表演人物,您要不信,我说说《八扇屏》里“浑人”这段儿——6 V( e' g& i; f/ @8 F+ W6 {
( m2 w/ y. q5 G7 c7 b
" A3 ]: k3 B& U) A4 f. E* g3 { 这种念法,由于有人物,有故事情节。人物出现了,是霸王就得学霸王;渔家出来了,要学渔家;同时还要有环境感,江在哪儿,舟在哪儿;霸王站在什么地方,渔家在哪儿跟霸王说话,动作、手势、眼神都应该有个设计。这样表演就把人物区分山来了。而且,手到哪儿,眼必须到哪了儿,让人看着舒服:4 _. j+ f, U' b* z3 h: w* O3 V: Q+ A
) }, P2 n0 w6 w( k% |$ m + _: ^ M# q! X1 J3 s1 h3 _& @
“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机大败,正败之际,前有乌江拦路,后有韩信追兵赶到,抬头见,江中来了一只打鱼小舟…”
) G" d; u" i) B9 ]# Y: l. w
9 l. S- W1 h9 Z+ Q# U. F) N! z
1 A# r4 g0 M! ~+ V; K 念到这儿,就仿佛看见了似的。这么表演不但绘声绘色,演员也容易缓气。如果表演时手、眼、嘴都不一致,那就难看了。' ?6 |8 ~+ s/ \: O! Q1 ?' V6 o
; M/ d" y) N3 t* v$ L5 t
, s! h# o2 m5 n# D (眼睛乱看,手胡乱指,嘴里背词)“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机大败,正败之际,前有乌江拦路,后有韩信追兵赶到……”
, c6 J" G( V& V( c3 @
; Y: a& J* I7 n3 t
! ]+ U: E4 N( z6 L; q( Y' q2 C 哎,他这儿抓馒头哪!
! \( I! ~3 ?3 a% T, z6 P- \- @
3 y6 Q6 @9 P; q; ^3 y
. v- N. I' }/ }) X 我再说一种贯口,和前边说的几种又不同了。象《我的历史》、《柳堡的故事》都是电影片名儿组成的。这种贯口的念法,得有声有色,还要假戏真做,有时故弄玄虚,才能让观众听着可乐哪,《柳堡的故事》里就有一段这样表演的贯口,我给您学学——1 E& Q! \+ w/ M
- G% P* Q: W5 s; L% \
; {4 R, z; r% U' D0 t: W
您看,是故弄玄虚不是?. t% a7 z4 |5 N+ u
3 ?3 f9 B" e' l& d$ |3 A3 N4 d
0 \1 g) c7 J1 X' [; E 在贯口活的表演上,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员必须把台词背熟。词儿不熟就谈不到表演。按相声术语说,就是不许“滚口”,不许“吃栗子”,更不许忘词儿。你要一忘词儿就糟了。比如背《地理图》,词儿熟,再掌握了气口,情绪饱满,一气呵成。尤其是背到外国地名那块儿,就好象一挂珍珠,把线剪断了似的,特儿特儿特儿……一个一个地往下掉。那么清脆,节奏那么鲜明,观众听起来非常悦耳、好听。如果演员台词儿不熟,或者背台词儿的时候受到外界干扰,也会出现“滚口”、忘词儿。1 u5 i, _2 Z6 A/ ~! j
/ C/ j8 k/ v# W/ m
; m+ D( e+ s# ^( s- D U5 k
我小时候有一位师兄弟,他就是因为台词儿不熟,精力又受到外界干扰,一走神,哎,把词儿忘了。忘的那份儿可笑啊。《地理图》这地方应该是——
8 K! a: T J- w
# [/ E1 W6 M% Y( I+ K1 ~& b 5 o; |. y" f u) P! |& t! o" J
到这儿应当是念“维多利亚”。当时他也不知道怎么了,到这儿一走神儿,“奔纽芬兰、魁北克、渥太华、马来西亚……”这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马来西亚在亚洲那儿,这俩挨不上啊,差好几万里哪!观众也明白,这是错啦,一笑,他一紧张,一害怕,再想下句儿也想不起来了。那也不能愣着呀,得往下接呀,他接着“马来西亚”,又抓了一个“马”字儿,就更不象话了。“奔纽芬兰、魁北克、渥太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马……马……走马铃薯……”
7 ]' R7 a8 n1 {# d/ F , G) }" g/ D. P( p3 o( g) ~& F
4 V5 \* i- d9 q$ I4 B. W, N4 g
马铃薯?
3 M7 d* O& E% ^; p' c4 h; \
0 q5 J4 _) @, j: {* }, ` 1 g- S8 Q" y$ Y: l+ x
“走马铃薯、大鸭儿梨、蜜柑桔……我现在直着急!”
0 v B; t/ a" I( ] 6 Z$ R5 [: w/ p" s
( V$ ?8 k: `6 `& L( ?* `1 g 哎,他把实话全说啦!0 G3 l) ` S9 }% c$ _
2 g1 j1 f+ P8 ?3 ?" b! [4 H5 X
; s% c% m# l5 Q2 v" j
8 `* G& U l8 n2 Z7 j% }. M
(选自《中国曲艺论集2》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原载《曲艺》1985年第3期)
6 R6 K# \*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0:52: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