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枫影斜渡 于 2018-6-14 07:27 编辑 1 S, {4 ]8 p* J, s" C+ V
2 h3 |3 o8 J; g/ z5 @$ `5 P) I
中国古代在人际交往中有投名帖的礼俗。 在大清末期当摄影术作为一种时髦引入上流社会后,在名帖上附上肖像照成为一种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当然早期摄影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多为达官贵人享用。 作为外交官,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比较容易获取这种便利,即使官阶不高,在外代表大清政府,只要工作需要,都有可能拥有“公务名片”。 这位大清外交官,身着“官服”(官阶),手持“短剑”(身份),坐在“欧式靠椅”上(国家),的确是一张精美的肖像照片。只是肖像本人体姿呆板,表情木衲,眼神无光,说明拍照时此人的身体状况较差。 早期欧洲人对肖像人物身体取景位置很注意,他代表着肖像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中国早期外交官也遵循这一点,制作名帖肖像时也不敢破了“规矩”。 早些年我曾对此人感兴趣,为撰文收集了一些资料。可惜照片资料中只有寥寥无几的生活照,我相信这位大清外交官一定有肖像照,只是“片海茫茫人未识”。 最近一位道友与我探讨老照片时,我一眼认出了此人就是我苦苦寻找的一位大清外交官的正装肖像照。 您知道这位外交官是谁吗? (原照片的背景霉斑污渍较多已做了清洗处理)9 T' j7 r k$ @7 r+ a
大清外交官
5 v* p4 W; r7 f! V$ V7 Z,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