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9|回复: 4

说说“特供”(转载)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6-4 1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人都对特供感兴趣。比如人家送一瓶酒,非跟我说这酒是特供的,特供哪儿哪儿,特供谁的云云,都拿这东西来忽悠我。
+ C' ]( q2 O5 Z" G6 r( h/ A# ]2 \3 F# B
“特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特别的供品。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就有了。中国特供的形成是在1964年。那一年政府成立了一个大商店,专门卖特供物资,起了一个特美妙的名字,叫“友谊商店”。别说买东西,年轻时能进到友谊商店看一圈就特别满足。那里头的好多东西是市面上没有的。, V) v6 K3 P9 u7 ]" V
- \  A5 M2 [4 X' p
特供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产生的呢?1964年时,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五年了,政权逐渐趋于稳定。那时,三年大饥荒刚刚过去,经济有所复苏,但要完全保证国民需求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满足来中国的外国人的生活需要,设立了特供制度。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友谊商店,也不是有钱就能去那里买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友谊商店是中国特供制度的一个标本。9 z: a" p- Q& f2 I* a1 h% n0 ?, g

& }+ T5 _2 O. I6 p+ u( Z7 g追遡起来,新中国的特供最初是为了保证军队需要。我小时候生活在军队大院,对物资匮乏感受不深。军队在历朝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是有特供的。特供起初提供的物品,都是一些今天想起来特可笑的东西,比如烟酒之类,很多烟酒的包装上会写一个“特供”或者“专供”什么的字样。人们拿这当回事,只是因为当时物资短缺而已。我经历了那段历史,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什么都要票。还有一种东西今天听着都怪,叫“工业券”——买重要的工业品,必须出示“工业券”。如果我没记错,在当时的北京,你要想买一辆自行车,竟然需要三十张“工业券”。有的人举全家之力把买自行车的钱攒齐了,还得到处找券去。1 a7 v1 \% m; H6 A" f. V
& y/ W; J, e  V: m8 h8 T' P
在过去,买自行车可是一件大事。添置那天,全家一起到商店去挑。永久的,凤凰的;有大套的,就是车链子全包在里头,也有半套的,还有没套的。没套的下雨天骑,水花四溅。不管你买自行车还是买缝纫机,都管你要“工业券”,你还觉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因为这东西都是工业生产的。诡异的是,还有一些与工业无关的东西也管你要“工业券”,比如茶叶、毛线什么的。那时候,人们很少直接买毛衣,都是买了毛线自己织。
& E% t- j* l! V+ [: `5 l- t
8 u1 f9 ]* z/ ^: F- F  i7 W8 P6 V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轻工业上来了,“工业券”才没用了。我们那时候出去玩,先去自由市场,拿粮票或“工业券”换回一个塑料桶。到了老乡家,用桶洗脸洗脚,屋子里没有盥洗间。玩了好几天,最后把桶送给老乡当房费。老乡没见过塑料桶,用的桶不是铁的就是木头的,塑料桶结实,也摔不坏,拿着又轻,就特别高兴。2 |: }0 M+ U. O

5 Z/ U/ g& X! r友谊商店对我们一点都不“友谊”/ Y3 K2 t. I3 j
( N6 b: {9 q* j* r* \* m( C8 i( e
说起来这些事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 o$ y; a+ s; T, N; C: U  ~4 a( n" z+ D$ t' o+ y
我们对特供和友谊商店的记忆是什么呢?商店不让随便进,但越不让进就越想进,想看看里头究竟有些什么。改革开放后,外国人明显增加,友谊商店变得非常热闹,却不让中国人进,门口站两人看着,没护照不让进。那时候,有个日本人跟我学中文,有一次我想跟他一块儿进友谊商店去看看,到门口,日本人进去了,把我给搁外头了。过了俩礼拜,他说你想不想进那个友谊商店看看?我说想,但没护照进不去啊。他说,这么着,咱俩换一身衣服,你就能进去。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顶破草帽扣脑袋上,衣服也不讲究。他跟我说,你: v; U" P$ ?  r# G
" g6 `; }( J, v; y! c
衣服穿讲究点。我就穿得讲究点。再到门口,看门的果然先拦他:你证件呢?我一闪身就进去了。日本人磨蹭半天,最后才把护照拿出来,也让进了。7 A1 \. B  K+ V, w% _

0 O$ s6 d- E- C/ {+ _进去第一感觉就是友谊商店够大,大概是四层,什么都有卖的。但东西太贵,而且专门卖给外国人,要收人民币的外汇券。这个外汇券有点意思,上面有一排字,写得很奇怪,叫“本券与人民币等值”。我认为,凡是专门写上这类话的票据都是不等值的,等值就不用写了;凡是不等值的,都得特别强调等值。
# v; P9 y8 }" W+ q4 o5 R9 m
0 k) U6 b8 J7 {( r$ R' f' {2 i$ e中国人很有意思,都是对外人好。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称之为面子。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来可以享受各种便利条件。我们当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事要注意国际影响。人都没出过国,还得注意国际影响,就是别给外国人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 \3 H3 C4 N4 x1 l. j+ Z% z' z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发生了一个事件,现在都快成笑话了。北京现在到处都是大高楼,但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没什么高楼,五层就算高楼了。第一次盖高楼是盖在前三门大街的。今天到前三门大街还能看见那个楼,大概十五六层。过去盖楼,先搭一个庞大的脚手架,显得特壮观,工地也杂乱,各种建筑材料堆得乱七八糟。有俩孩子在旁边谈恋爱,没地儿去,就找到工地了。这俩正谈恋爱呢,来了一个第三世界的朋友,个大膘肥的老外上去就把那男的给摁住了,拿绳一捆,嘴里塞上东西,当面就把那女的给强奸了。待他扬长而去,这女孩子才把男朋友身上的绳子解开,把嘴里的布掏出来。男的气得不行,抄块砖头追那个第三世界兄弟去了。女的怕出人命,在后面喊了一句:“注意国际影响!”这成了当年的笑话。我们当时有这种极强的印象,就是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在国际上的影响,所以我们就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了外国人,这就是友谊商店的由来。这个名字也是强调“友谊”,但只是对外人“友谊”,对自个儿一点都不“友谊”。3 Z' m* T' c" w1 p; G+ {" X/ k

9 G# N6 C0 B% a: u琉璃厂古董店也曾特供老干部+ r. M. Z7 \6 t: v2 v) v% `# z1 N

, i  A6 G! w2 \, z$ z. `- j甚至连文物、古董都有特供。清末那会儿,北京的古董店就非常多,琉璃厂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规模小了很多。很多老干部喜欢收藏,都跑到琉璃厂去买东西。刚开始大家都是一视同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专门给老干部开了一个店,东西只卖给他们。我那时年轻,特想进去,人家却不让进。好在单位发给我一个记者证,那时候的人对记者特好,一出示记者证,他们就给我点头哈腰的,把我给让进去了。
1 I6 y, e) @# `
9 }1 n* ^: M, R" [7 {7 s  ~
) k2 f" |! w. z$ T3 ^/ W4 J进去一看,全是古董。那时候的古董特有意思,全是真的,没有假的。有时候还能碰到一些领导干部,也认识了一些。后来等我有能力进去的时候,跟老师傅们去聊天,看到有很多官釉,我还买过。一开始也不卖给我,慢慢跟他们混熟了,一开始还说不能多买,少买两件得了。我去买碗,说买官窑的,就是你们说的古董。价值连城的古董那时候也不值钱,我进去打开柜子一看,那碗摞一摞,一摞拿出来,往地上一放,哗啦一声。买的人蹲在地上挑,一个一个地挑。一女的四十来岁,肤色有点黑,她露出的那节腿肚子,看着就够黑的,  u1 H$ X3 T9 m/ ^" `; \% r7 l

9 a5 z6 L) j7 y3 j+ Y% e还在我旁边老哆嗦。你想想,我美不胜收地在那儿挑碗,她离我一尺远,我的馀光就能看见那条腿,老哆嗦着,弄得我心烦意乱。我劝她,你到那边坐着去,我在这儿慢慢挑。她说,这有什么好挑的,拿一个得了。我说,你们家买只小鸡还挑半天,怎么我买个碗你不让我挑啊?一下就把她说乐了,说乐了她就跑旁边坐着。以后我再来的时候,她就说,你自个儿挑吧,随便挑,挑完结了账就行。有时候我在里头一待就是一天。) Z2 F; K9 h. {- D+ H8 l1 u

2 F, V$ @" M+ g2 G  L那年月很有意思。满街都是乡下农民,骑着自行车,后面搁一纸盒子,里面全是刚孵出来的小鸡。贵的卖两毛,便宜的卖一毛五,瘸了腿的卖一毛。很多孩子围着,让爹妈给买一个回去养。我们家还养过,那个鸡可不好养了,我们养的鸡最后全是走八字,腿都软了。
% B. e! x/ V0 T6 i" ~: x
0 _9 z# o' ~  y+ v- h瓷器古董能够公开卖给中国人,还是1988年的事。那年,琉璃厂开了一个店,不卖外国人,专门卖给中国人。我在那里买过很多东西。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东西也特别贵。今天的拍卖场,古董有的是,只要你有钱,上亿的都不算新鲜事。《编辑部的故事》里好像有这样一句台词,说“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是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今天跟特供时代比起来,物质确实极为丰富了,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确可以为所欲为。(转自马未都先生)8 J/ y4 \4 L3 y8 q, |

5 S$ L9 a2 M7 t4 S/ i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9-6-4 15: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发表于 2019-6-4 1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说说“特供”(转载)

中国的《特供》多了。您说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呢。
8 l4 B3 v/ ?' r6 V1 l
发表于 2019-6-5 11: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当年“友谊商店”主要是位驻华使节和使领馆工作人员提供商品。后来有些出国人员也可以进去选购写东西。
2 ?2 ^5 D: @/ o6 v8 R5 j" n  ^# C, p1 s8 y/ }$ x9 W3 R2 ~
真的特供,有两处:一处是东安门大街34号。自然灾害时期,要凭证购买,提供一些糖烟酒肉蛋奶。份不同颜色的“供应证”可以买到不同限量的商品。另一处是景山西街路口的总参管理局供应处。服务对象都是比较高的干部。也有所谓“专供食品”比如玉泉山下的清水稻。是由“巨山农场”提供的。
发表于 2019-6-7 18: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还是东西少,我九十年代初去前苏联的时候,也是外国人买火车票只能买包厢,不能买普通卧铺,商店也有只对外国人的,咱也算外宾了,也享受过特供待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3 23:00 , Processed in 1.14436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