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y* O0 G. R: p, C
( A' O# w" F: u
9 h6 [7 M& M. o2 }. t' ?6 X7 a+ V5 q E+ L
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外墙所嵌“故宫博物院”五字匾额为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一直悬挂至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标识,亦是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后合影留念时的经典背景。
% n' b) f+ \3 K; s6 }" h c
6 J' ] f! Z5 m) f O
) C) a, L$ Q% }2 B( h" j但,熟悉故宫的朋友知道,故宫是在1925年就成立了,那么,之前的匾额是什么样子,又是出自谁的手笔呢?
; a# O0 Y) i; V. m
) L2 n% h, _0 h# v" t
& B7 S& @4 B4 }
5 s* A3 }$ X' V: }- j. O7 U3 Z$ g: C: `& f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逼迫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在1925年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的牌匾就是在开院典礼当天正式挂起来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紫禁城解密》节目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 Y) L8 v9 L9 z0 n
5 n% j% D; Z# ~! j
- [6 C+ E- N2 z# T, K据查证,当时匾额上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是故宫首任院长——李煜瀛手书的颜体大字。
5 d4 b4 |$ t& @0 I9 d0 z
/ m1 p* _* f- a V4 n& Y3 S" Y& ` U/ ^
& l: Z0 Y! ?9 Y) x9 S2 v5 A m$ Y! m% U3 [6 X5 }! P- _: o$ K
作为当时的清室善委会委员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在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日子正式确定下来的前几天,于故宫文书科内,将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用大抓笔半跪着书写了“故宫博物院”这五个气势磅礴的大字。
}/ z1 V6 Y7 O! h( X$ \
$ w2 h% t+ Q5 v* d( L. I; K! q: B; o
5 K9 a* }! D5 _2 W: X
" c# x4 J# F- [: }) Q7 e& {( Q ?2 I- k: c7 U0 D
李煜瀛又是谁呢?
% ^1 B/ ^. A* L# {( I/ S3 J" h
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原籍河北高阳,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曾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9 d3 {" b( z& c/ u% t
- }- ~$ h' k; s. z+ y9 ]5 x
" f" b! N' b1 D1881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南城丞相胡同,乃晚清显赫一时的同治帝师、军机大臣李鸿藻的第三子。由于他阴历生日与端午相近,所以小字唤“午官”。6岁时便入家中所设之私塾熟读诗书,15岁时师从当时有高阳硕儒之称的齐禊亭习汉文。又从王弼臣习书法,在书法上有很深造诣。在他17岁的时候,即与表姐姚同宜成婚。婚后进北京外语学校学习英文。
6 T0 g. A9 c% ?* q
6 {+ R/ Y; {& j* T
% `* P; f0 L; y9 T7 X5 @. L
7 c2 e; Q3 ~6 n' K3 w
! S3 o1 J U% @; W: Y) [0 N9 z今天的人们大多数都不知道有李石曾此人了,要谈论李石曾,必谈及其家室背景。其父李鸿藻:清咸丰二年进士,同治元年以编修为同治师,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2 V: u: L" w7 b$ ?1 o$ O5 Y
9 D$ H: u! `5 B: J) Y7 }1 v
( E" a. w& u r2 A/ O
3 L8 V8 i5 ^2 }/ }; B& w/ y6 p& M: j" O" R
李鸿藻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显赫。以至于人们很容易把李鸿藻与北洋巨擘李鸿章联系起来。藻、章同朝为官,李鸿藻比李鸿章年长3岁,但是他们却并非兄弟,也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且非但没有亲戚关系,两人还是针锋相对的政敌,李鸿藻是清流派的领袖人物,李鸿章则为洋务派的中流砥柱。李鸿藻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深受人民爱戴。其死后被谥为“文正”,这是对文人的最高评价,李鸿章也仅仅被谥为“文忠”而已。
4 A/ x7 G8 ^/ U6 T& M4 l* j$ \" I

; k4 X% Y S* S4 Z+ Q$ q7 H- L0 _3 N% X2 a1 Q) w* P9 p
, s% e1 x2 P- H+ M
! I7 z+ n1 B8 o3 m a$ [父亲的德行与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李石曾,为李石曾做了榜样,李后来,一生不蓄私财、不为官员、不纳妾、勤俭节约正是因此。
+ N" K! E( y/ F
2 J; S' @& }% E" C
) n% y, l. p6 y! q& l
" h \ L0 Q# u* L2 q! d& i: B5 j1950年作 行书“义重金石” 镜心 纸本
: r+ F- ^+ z6 e5 c5 J
除了李的父亲之外,其师齐禊亭对李的思想也有启蒙作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李鸿藻当时掌军机,主张“励行新政”,尤其感到西学重要。于是为李石曾聘请了当时以兼通中西学术的维新派知名人物齐禊亭主持家塾。齐禊亭思想开明,不鼓励李石曾作八股文与试帖诗,而是向他传播一些民主思想及自然科学知识,还给李石曾讲述孙中山与其革命事迹,使李深受启发。
7 j7 _+ s/ [* I
5 w6 `2 R" R3 D, i5 ] l
! V* J9 ~. A. A, C5 X% B
/ _. a0 N' h2 s+ m7 p5 b: g5 R5 t
1 u* L5 f# W$ V' P: W6 h1950年作 行书“义重金石” 镜心 纸本
) j7 K: P- A9 ^
父亲和老师的言行教导对李石曾日后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E/ @$ ~2 u3 Y" ` c3 b$ p
2 w( y i, B& W$ ?, ^" ]2 h D% C9 N( ~. K, B- J6 h
1900年前后李石曾(右第一人)与英文老师李佳白(中坐者)及同学合影
李石曾认清了世界与中国的形势,早有出国留学的想法。1901年,因其父门生黄思永的介绍,李石曾结识了张静江。由于两人志同道合,很快成为好友,并约定一起到国外留学,以成就一番事业。
) I" x, f6 @; ?/ I8 O6 Y
: b7 G# \0 E, m! M( m/ Q
! m+ k9 m4 R |/ b( a$ U4 @3 ]) _
* Q) _7 D3 q5 u1 R2 n1906年初,吴稚晖也受二人影响而信奉无政府主义。国民党四大元老到齐了三人,还差一人蔡元培也是后话了。
+ a8 E/ k0 M/ V
8 b# O+ V6 i+ d
3 U% S% P( B, X9 U& P3 I3 M
世界社三位创办人: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左起)
& v9 }) X( D# I3 A/ N3 A1906年,李石曾三人在法国巴黎市区庐街25号发起成立了刊物“世界社”,世界社成为几人的终身事业,其宗旨是“发扬学术”、“普及文化”、“改进社会”, 1907年,蔡元培到柏林,也实行俭学。到此时,四大元老才算到齐。
$ Y( ^' E) b* T. q, d
3 a) f7 Q& l: V4 u6 ?; S
' y9 s# c3 \" F4 d' F8 q
3 E5 ~8 X) Z5 ?8 i: x李煜瀛手札
3 q: b; P P) A$ u0 @
1917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1917年,他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
5 b0 w8 O' s# M1 l$ j
5 n, _& C N0 t
) a. C- |/ ?. u" }; q6 m8 n
1 v7 Z- z9 c9 p
1 j7 p5 Y6 r( k9 u
" `8 x; f( v/ s. {0 W
1924年,正当军阀混战如火如荼之际,冯玉祥于10月挥戈北上,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古城北京成为军阀争夺地盘的新战场,恐有蹂躏之险。在这种情势下,李石曾毅然站出来建议设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来清点、保管、维护全部文物,此建议随即被采纳,李石曾也被任命为委员长。李石曾的这一举动,对保护故宫文物免受军阀掠劫,保存中华文化瑰宝,起到了很大作用。
5 C- n) F- \* c5 A5 T4 O9 `( R7 N n Q; _8 w h8 C: J# }

) _2 x& m0 U6 z( ~
) w/ r9 R+ @' y# x$ m5 P# |' T' m" E$ t
% o$ h1 L2 l) E( |
1925年9月29日,故宫文物清点工作完成,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间代表身份参予其事,出任故宫财产清理保管委员会主席。1926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馆隆重开幕,李石曾任院长,也是故宫的第一任院长。
1 g4 c4 L; g: T9 |1 m# H

8 \9 D, x" R) {
$ R$ I E h% k1 U/ v- L% G; N% R4 R! P% _% [; d
楷书“互助” 镜心 纸本
0 i5 ?7 a& l! a2 X% [1949年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结束,李石曾先赴瑞士,1950年瑞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李石曾又迁至乌拉圭,并把世界社系统的国际文化机构都迁往该地。1956年,李石曾赴台湾定居。
% ~3 Y/ k8 W- L1 Y3 C( }- {
3 ?7 M7 C+ z0 W9 q0 @
/ d& t0 \" g G! A2 ^2 l. T
/ [3 H$ m2 [/ K8 |: j
1963年作 临卧禅画册 立轴 水墨纸本
6 n$ v8 e, u5 \: m1 {+ h/ e/ i
1973年9月30日,李石曾突患急性消化道出血,当日于台大医院逝世,终年92岁,葬于台北阳明山。
' e0 L7 O6 z6 S7 z' c; P# s
责任编辑:子曰